<p class="ql-block"><b>劉少奇在新四軍(十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奉命返延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解放軍) 陳 興 劉新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26日,一道紅色電波由延安傳到華中局:中共中央同意劉少奇回延安休養。</p><p class="ql-block"> 這時,劉少奇胃病復發已多日,經常疼痛,食欲不振,面容消瘦。就身體狀況,確實需要休養。可是思量再三,劉少奇覺得還有些事情需要辦理,不能馬上就走。預定到華中黨校講的課還設有講完,準備找彭雪楓、黃克誠兩人溝通思想,但還沒有機會談。特別是需要召開一次華中局擴大會議,總結過去工作,部署今后任務,這是走前必須要辦的事。</p><p class="ql-block"> 10月3日,毛澤東又致電劉少奇詢問:“中央決定你來延安,諒已收到電報,并希望你能參加七大……何時可以動身,盼告。”</p><p class="ql-block"> 10月4日,劉少奇復電毛澤東:華中領導是能擔當完成各種任務的,但目前“華中工作還有些困難,須要進一步解決,請中央考慮我可否暫緩回延安”。</p><p class="ql-block"> 10月11日,毛澤東致電劉少奇:“即來延安,既于目前工作不利,自宜緩期。”“七大大約還需等半年才開,甚望你能到會。請與陳、姚(指陳毅、饒漱石——筆著注)各同志商,能否在兩三個月內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兩三個月后動身來延安參加七大。七大后你在延安休養,即在延安指揮華中”,“似對華中工作不會有大損失,而你的身體得到休養。則有大益”。毛澤東這一電報,字里行間飽含著對劉少奇的理解、關切和厚望。</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為什么甚望劉少奇參加七大呢?這與劉少奇在中央的聲望密切相關,從1941年9月10日至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也可以看出。這次會議,是討論黨的歷史上特別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路線問題。會議對土地革命后期中共中央領導犯了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錯誤的問題,基本上取得了一致認識。與會同志除一致擁護毛澤東為黨的正確路線代表外,還提出劉少奇是白區工作正確路線的代表。王稼祥在發言中說:“過去中國黨毛主席代表了唯物辯證法,在白區劉少奇同志是代表了唯物辯證法。”陳云發言指出,過去10年白區工作中的主觀主義,在劉少奇、劉曉(當時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筆者注)同志到白區工作后,才開始改變。劉少奇同志是代表了過去10年來的白區工作的正確路線的。任弼時等同志在發言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這就不難看出,毛澤東甚望劉少奇參加七大,是希望他挑起比華中局書記更重要的擔子,在中央擔負更重要的任務。</p><p class="ql-block"> 劉少奇接到毛澤東11日來電后,將需要辦理的事盡量朝前安排,爭取在3個月后能夠成行,陳毅等也盡量減少劉少奇的負擔,讓他集中精力辦理要辦的事,于是華中黨校將他需要講的課程全部安排在3個月以內。</p><p class="ql-block"> 華中局擴大會議如何開?劉少奇在他主持召開的華中局會議上談了自己的打算:會議的任務主要是總結華中抗戰以來的經驗教訓,討論研究今后的工作方針任務;各區黨委、各師、各軍區負責人共約100人參加;從12月20日開始(后因故推遲——筆者注),時間約1個半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預備會議,由各單位匯報工作,交流情況,溝通思想;第二階段,舉行正式會議,由自己作總報告,陳毅作軍事報告,饒漱石作黨的建設和群眾工作報告。陳毅提議,自己側重講軍事,擬著黃克誠專講部隊政治工作,作為自己的副報告。劉少奇十分贊成。當日,華中局下發了召開擴大會議的通知,要各單位作好充分準備。同時,華中局將開會計劃報告了中央。</p><p class="ql-block"> 1942年1月20日至2月8日,華中局擴大會議舉行預備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華中局委員和各大單位負責人(鄂豫邊區黨委、第5師和第7師因路遠交通不便,未能參加會議),共94人。彭雪楓因戰備需要,未能參加會議。</p><p class="ql-block"> 2月15日至3月5日,華中局擴大會議舉行正式會議。15和16日,劉少奇作了《目前形勢,我黨我軍在華中三年工作的基本總結及今后任務》的報告。會議經過認真討論,作出決議,完全同意劉少奇的報告,并作為今后的奮斗目標與行動路線傳達下去。</p><p class="ql-block"> 3月5日,劉少奇對華中局擴大會議作總結。會議結束時,劉少奇向與會人員宣布,中央決定他回延安,并決定在他走后,由饒漱石代理華中局書記和新四軍政治委員,由陳毅代理新四軍軍分會書記。</p><p class="ql-block"> 3月19日,由獨立旅第1團派1個連護送,劉少奇從蘇北阜寧縣單家港出發,踏上返延行程。隨行去延安的有100多名干部。</p><p class="ql-block"> 陽春3月,蘇北平原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夾襯著一片片金燦燦的油菜花,到處飄溢著花草的清香,到處充滿了生機。然而,劉少奇從蘇北返延安,要通過日偽軍很多道封鎖線、漫長的征途,險象叢生。</p><p class="ql-block"> 劉少奇雖已踏上返延安的征途,但新四軍的事仍在他的心中。首先想到的是第5師問題。第5師距軍部較遠,指揮聯系不方便,最好由中央直接指揮。于是,在3月24日晚上,他就擬寫了一份致中共中央電,其中說到“5師地區在戰略上極重要,與湘贛邊區均能聯系,目前鄂西、豫南、皖西秘密的領導與交通均靠5師掩護”,建議中央派人加強第5師的領導,并建議“5師及鄂豫邊區黨委由中央直接指揮較為方便”。</p><p class="ql-block"> 3月31日,劉少奇在同一些干部交談中得知,現在正是春荒季節,青黃不接,征糧、購糧都很困難,劉少奇覺得這是個大問題。于是他立即停下,坐在田埂上擬寫了兩份電報,著機要員立刻發出。一份是給陳毅、饒漱石的,一份是給李先念、任質斌、陳少敏的。電報指出:“現在華中各根據地須用大力克服糧食困難”,“要在一切地方干部中說明幫助部隊解決一切困難,從各方面幫助部隊,為一切地方機關與地方干部的天職,不可以任何理由推辭”。希望各根據地盡快征借糧食、油鹽、公草柴禾等供應部隊,保障部隊給養。</p><p class="ql-block"> 4月3日,劉少奇一行順利穿過隴海鐵路,安全到達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115師師部駐地山東省臨沭縣朱樊村(今屬江蘇省東海縣南辰鄉)。</p><p class="ql-block"> 劉少奇顧不上一路勞累,稍作安排后,就先后找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副書記黎玉、第115師師長陳光、政治委員羅榮桓等個別談話,深入干部、群眾中調查訪問,并查閱、研究山東分局有關材料。</p><p class="ql-block"> 原來,早在劉少奇出發之前,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多次致電劉少奇說,山東分局在執行政策及主力部隊與地方部隊關系、軍隊干部與地方干部關系、外地干部與本地干部關系等方面都存在問題,要劉少奇路過山東時幫助解決。</p><p class="ql-block"> 劉少奇經過半個多月的調查了解,基本掌握了山東各方面情況,對如何解決山東問題,心中也有了譜。4月26日,劉少奇召集山東分局委員開談話會。會上,劉少奇充分肯定山東地區堅持敵后抗戰所取得的成績,明確指出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提出了今后任務和具體要求。在山東分局委員認識基本一致的基礎上,接著又召集山東分局和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會上,根據劉少奇的提議,決定:(一)建立山東有力的政治軍事統一領導中心,一切領導集中于山東分局,下設一個軍政委員會。(二)第115師師部、山東縱隊司令部同山東分局合并辦公,朱瑞、黎玉均駐第115師師部,與陳光、羅榮桓一塊辦公。三個機關原有直屬隊共萬余人,縮減至3500余人。(三)加強第115師機動力量、充實地方部隊。山東縱隊第1旅和膠東第5旅均撥歸第115師建制、山東縱隊其他各旅均撥歸各軍區,分散插入各地方獨立團、獨立營。(四)改造政權,使之真正成為抗日各階層聯合民主政權。4月28日,劉少奇將在山東檢查情況及處理意見電報中共中央。</p><p class="ql-block"> 劉少奇一邊檢查處理山東問題,一邊仍關注華中問題,并根據山東地區發現的問題,發出一系列電報和信件,及時提醒華中領導注意。現從中摘錄幾件如下:</p><p class="ql-block"> 4月27日,劉少奇致電華中局,指出:“在群眾運動中,我們所害怕的是我黨政干部左傾、脫離群眾的少數人的左傾行動。如果是真正群眾運動的左傾行動,只要我們干部不去加油,我們是不怕的,也是不要緊的。”</p><p class="ql-block"> 5月8日,劉少奇寫信給陳毅、饒漱石等人,提出應以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機警,最正確的政策,來實現鞏固華中各根據地的任務。信中特別指出:“在部隊團以上干部中關于中國革命的戰略策略的教育必須加緊,這件事仍有要黨校寫一個大綱,給你們審定后簽發各地討論之必要。這是一切政策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7月20日,劉少奇給陳毅、饒漱石、曾山、賴傳珠寫了一封1萬多字的長信,提出了克服困難,準備反攻,為戰后建立新中國創造條件的宏偉任務。信中指出:要把我們現在的工作,今后兩年的工作,與將來的反攻斗爭,戰后新中國建設,緊密聯系起來。“要在克服困難、渡過今后兩年的觀點上,同時也在準備將來、準備與戰后新中國斗爭的觀點上,來進行我們現在的一切工作。”信中根據華中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修明政治,生聚教訓、整軍經武,嚴修武備”等一系列方針政策。</p><p class="ql-block"> 在劉少奇的直接幫助指導下,山東分局原來存在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各方面關系逐漸融洽,領導核心基本形成。7月下旬,劉少奇告別山東分局,從朱樊村出發,經臨沂、費縣、滕縣、棗莊、在沙溝至臨城(今薛城)間的干沙河段由魯南鐵道游擊隊護送越過津浦鐵路封鎖線,經魯西南,前往冀魯豫邊區。9月中旬,到達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駐地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p><p class="ql-block"> 9月21日,毛澤東致電劉少奇:“安抵129師,無限欣慰。望休息短期然后來延,并對華北工作加以考察。”“來延路上安全保障,請商劉、鄧作周密布置。”</p><p class="ql-block"> 這時,劉少奇根據毛澤東7月9日關于山東重要性的指示,反復思考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可能的戰略布局,國共之間可能爭奪的主要地區,以及新四軍的主要發展方向。經過多日分析思考,一個戰略決策醞釀成熟。10月15日,劉少奇用絕密電致陳毅、饒漱石、曾山、賴傳珠:“目前,我黨正爭取在戰后繼續國共合作的前途,竭力避免內戰的前途。因此,新四軍在反攻與戰后時期,亦不會主動采取向長江以南發展的戰略方針。為了防止蔣介石在反攻時期以重兵出山東,截斷新四軍與八路軍聯系,乘機打擊圍困新四軍之陰謀起見,在目前努力鞏固與加強山東陣地實有極大的戰略意義。因此,新四軍今后的戰略方向應該是山東,應該背靠山東,努力協助山東陣地的加強與鞏固。否則,山東如被國民黨控制,則新四軍將處于危險困難地位。”這是高瞻遠矚的英明決策,為抗戰勝利后新四軍勝利北上,粉碎國民黨南北夾擊消滅新四軍的陰謀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 劉少奇經過9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穿越日軍103道封鎖線,于1942年12月30日安全回到延安。</p><p class="ql-block"> (連載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責編:興 柱)</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沟县|
金坛市|
杭州市|
盐津县|
兴文县|
黔东|
敖汉旗|
峡江县|
涿鹿县|
内乡县|
文昌市|
长白|
扎兰屯市|
张家界市|
岫岩|
招远市|
钟祥市|
开平市|
龙门县|
长乐市|
洮南市|
呼伦贝尔市|
晋宁县|
呼和浩特市|
开鲁县|
开封市|
阿拉尔市|
襄汾县|
定结县|
金溪县|
黔东|
集贤县|
平山县|
麻江县|
榆社县|
西乡县|
永春县|
梨树县|
铅山县|
贵溪市|
龙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