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譜序說 </u></i></b></p><p class="ql-block"><i><u> 家譜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而隨著時代不斷變遷,家譜的形式和作用也在不斷變化。家譜中的譜序,是家譜中極有價值的文章。</u></i></p><p class="ql-block"><i><u> 一部家譜往往有多篇序文,它們大都是與本族有淵源的關系的著名學者、政界人士所寫。譜序文章,其內容多為論述家譜的重要意義,本族修普的歷史、本族姓氏的源流,也是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主要說明了為什么要進行此次修譜以及如何組織此次修譜等內容。歷史上保存下來建載于各朱氏族譜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家譜序”,數量極多。理學大師朱熹也非常重視家譜的研究,他成名后,曾率領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尋根訪祖,又親自編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譜》,并撰寫譜序。他的這種重視家族歷史的態度,為后世朱氏樹立了榜樣。</u></i></p><p class="ql-block"><i><u> 明清之世,朱氏修譜之風更盛,并產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這樣的譜學名家。朱次琦在繼承前人譜學成就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編纂體例,強調重實證的修譜方法,編成了一部清朝譜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譜》,被譽為“清朝譜牒學發展中的一個大家”。</u></i></p><p class="ql-block"><i><u> 翻閱我鎮川《朱氏宗譜序》,最早的“序”是清嘉慶年間,十六世、十七世的先祖們在續編家譜的時候,由姻親郡廩生</u></i><i style="font-size:15px;"><u>「注釋1」</u></i><i><u>劉文藻</u></i><u style="font-size:15px;">「</u><i style="font-size:15px;"><u>注釋2」</u></i><i><u>所撰的序:</u></i></p><p class="ql-block"><i><u> </u></i><b style="font-size:18px;"><i><u>原文:</u></i></b></p><p class="ql-block"><i><u> </u></i><i style="font-size:15px;"><u>孝莫大於親親能親其親而所以惇宗所以睦族皆由此而衍之也然數世焉或十數世焉由本而支以支分支綿綿延延竟稱巨族試一詢諸先世幾至數典而忘祖此何以故無族譜以紀之也余邑朱氏明洪武年間由江南(即今之安徽省)廬州府(今合肥市)舒城縣博古村鎌之巷以百戶遷屯綏德衛后改設榆林衛乃籍焉考之古碑殘碣世以武功起家經兵燹相繼簿序淪亡后之人欲稽先業其詳不可得聞也今合族議修宗譜善舉也善者何譜所以承先亦以垂后派有別支有分由上下而省之昭穆可以明等次而觀之長幼可以序循首迄尾而視之親踈可以辨引引翼翼至于不可極此其基之矣抑有難者昔宋歐陽氏譜中間世次再失蘇氏譜失次自三世以上明李空同譜失名自曾祖以上以數君子之賢而猶抱殘守缺若此者紀其寔也志其慎也斯亦作譜之例也余與朱氏世屬通家請為之序兼欲按諸譜法因即其茫無考核者列諸譜祖其余則條列而詳明之所謂書其所可信而闕其不可知非徒侈陳先業也有斯譜而親親長長敬宗睦族推孝弟之意以行之而子孫繩繩靡不永承焉耳。</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郡廩生劉文藻撰 </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u></i><b style="font-size:18px;"><i><u>大意是:</u></i></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最大的孝道是親情。從孝敬自己的長輩做起,由此及彼可以和睦家族,延綿多世就成了一個大家族。提起先祖,不少子孫說不清楚為什么?因為沒有家譜記載。考察古殘石碑得知,我鎮川朱姓是以武功起家,經多次戰亂,原來留下的記錄都已散失。后人們想查考祖先的業績,詳情就得不到了。</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今天全族人商討修家譜是行善事的舉動,家譜可以承先啟后。派有分支,上下明白,長幼可查,從頭到尾,親遠可辨,這也是留給后人的一件打基礎的大好善舉。詳細記錄困難很大,古時歐陽修、蘇東坡這些名人的家譜中,五輩以上也殘缺不全,說明家譜要以實記載,這是做家譜的先例。</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我和朱姓聯姻親情,請我作序。就按作譜的先例,從實記載,有的寫上,沒有的缺下。有了這個家譜為基礎,親情長幼,尊敬祖輩和睦家族是件推動孝道的好事,以后子孫就能延綿永遠繼承了。</u></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u> 秀才劉文藻撰寫 </u></i></p><p class="ql-block"><i><u> 此序雖短,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序”是一部家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包含著姓氏淵源、宗族歷史、遷徙情況,歷次修譜緣由。尤其是序言中倡導的孝道,它不僅體現了一種家庭倫理思想,同時也體現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u></i></p><p class="ql-block"><i><u> 梁漱溟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化就是‘孝’的文化”。孝是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所以說,朱姓十六世、十七世的先祖們在續編家譜的時候,將這種充滿了儒家思想的孝道載入宗譜,告誡子孫恩勤顧復、踐行孝道的囑托,必將對后世子孫產生積極的影響和鞭策。</u></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u> </u></i><i style="font-size:15px;"><u>「注釋1」郡廩生:明代由公家給以俸祿的秀才。成績名列一等的秀才稱為廩生,廩生可獲官府廩米津貼。就如在現在上大學的時候,給以“國家獎學金”的學生。</u></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u> 「注釋2」劉文藻(1762-1816),字質夫、號熙堂,歲貢,鄉飲大賓。少時在家接受其父講習經書。考取廩生(秀才)后,在關中(可能是關中書院,陜西最高學府)肄業十余年,鄉試不遇。嘉慶三年(1798),在家守喪,持家孝母。1805年撰《重修青龍神廟碑記》。1813年,協助鎮川朱氏創修族譜,并為其作序,署名郡廩生劉文藻。1816年,挨到歲貢,完成劉氏續修族譜并作序,作序后39天卒,壽55歲,葬雙全峰沙峁原,有四位夫人合葬。</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 朱氏家譜,正統有序。發之有典,續之有故。</u></i></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启东市|
宣汉县|
赞皇县|
大新县|
巍山|
屯昌县|
乐东|
池州市|
枣庄市|
清流县|
昭苏县|
黔西县|
景德镇市|
泸西县|
盐池县|
济南市|
罗城|
饶阳县|
隆林|
昔阳县|
溧水县|
红桥区|
海伦市|
沈阳市|
屏东县|
页游|
吉林市|
肥乡县|
西乡县|
阳信县|
卢龙县|
渭源县|
襄樊市|
晴隆县|
武夷山市|
西青区|
宁安市|
吴川市|
衡南县|
南康市|
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