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島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適當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嚴重紊亂綜合征,臨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謝性酸中毒為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重點提示:</p><p class="ql-block">1.酮體的檢測推薦采用血酮,若不能檢測血酮,尿酮檢測可作為備用。血酮體≥3 mmoL/L 或尿酮體陽性(++以上)為DKA診斷的重要標準之一。(B)</p><p class="ql-block">2.補液是首要治療措施,推薦首選生理鹽水。原則上先快后慢,第 1 小時輸入生理鹽水,速度為 15~20 ml·kg?1·h?1(一般成人 1.0~1.5 L)。隨后的補液速度需根據患者脫水程度、電解質水平、尿量、心功能、腎功能等調整。推薦在第1個24 h內補足預先估計的液體丟失量。(A)</p><p class="ql-block">3. 胰 島 素 治 療 推 薦 采 用 連 續 靜 脈 輸 注(0.1 U·kg?1·h?1);重癥患者可采用首劑靜脈注射胰島素 0.1 U/kg,隨后以 0.1 U·kg?1·h?1速度持續輸注。(A)</p><p class="ql-block">4.治療過程中需監測血糖、血酮或尿酮,并根據血糖水平或血糖下降速度調整胰島素 用量。(B)</p><p class="ql-block">5. 血鉀<5.2 mmol/L 并有足夠尿量(>40 ml/h)時即開始補鉀。(B)</p><p class="ql-block">6. 嚴重酸中毒(pH≤6.9)需適當補充碳酸氫鈉液。(B)</p><p class="ql-block">(一)臨床表現</p><p class="ql-block">DKA 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僅有酮癥而無酸中毒稱為糖尿病酮癥;輕、中度 DKA 除酮癥外,還有輕~中度酸中毒;重度DKA是指酸中毒伴意識障礙(DKA 昏迷),或雖無意識障礙,但血清 HCO- 3低于10 mmol/L。</p><p class="ql-block">DKA常呈急性起病。在DKA起病前數天可有多尿、煩渴多飲和乏力癥狀的加重,失代償階段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常伴頭痛、煩躁、嗜睡等癥狀,呼吸深快,呼氣中有爛蘋果味(丙酮氣味);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嚴重失水現象,尿量減少、皮膚黏膜干燥、眼球下陷,脈快而弱,血壓下降、四肢厥冷;到晚期,各種反射遲鈍甚至消失,終至昏迷。</p><p class="ql-block">(二)實驗室及其他檢查</p><p class="ql-block">首要的實驗室檢查應包括:血常規、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血酮體、血電解質、血滲透壓、血氣分析、尿常規、尿酮體等。若懷疑合并感染還應進行血、尿和咽部的細菌培養[312]。還應進行心電圖檢查。</p><p class="ql-block">(三)診斷</p><p class="ql-block">如血酮體升高(血酮體≥3 mmol/L)或尿糖和酮體陽性(++以上)伴血糖增高(血糖>13.9 mmol/L),血pH(pH<7.3)和(或)二氧化碳結合力降低(HCO- 3 <18 mmol/L),無論有無糖尿病病史,都可診斷為DKA。診斷標準見表13[313]。</p><p class="ql-block">(四)治療</p><p class="ql-block">DKA 的治療原則為盡快補液以恢復血容量、糾正失水狀態,降低血糖,糾正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同時積極尋找和消除誘因,防治并發癥,降低病死率。對無酸中毒的糖尿病酮癥患者,需適當補充液體和胰島素治療,直到酮體消失。DKA 應按以下方法積極治療[314?317]。</p><p class="ql-block">1.補液:能糾正失水,恢復血容量和腎灌注,有助于降低血糖和清除酮體。治療中補液速度應先快后慢,第 1 小時輸入生理鹽水,速度為 15~20 ml·kg?1·h?(1 一般成人 1.0~1.5 L)。隨后補液速度取決于脫水程度、電解質水平、尿量等。要在第1個 24 h內補足預先估計的液體丟失量,補液治療是否奏效,要看血流動力學(如血壓)、出入量、實驗室指標及臨床表現。對有心、腎功能不全者,在補液過程中要監測血漿滲透壓,并經常對患者的心臟、腎臟、神經系統狀況進行評估以防止補液過快。在 DKA 治療過程中,糾正高血糖的速度一般快于酮癥,血糖降至 13.9 mmol/L、DKA 得到糾正</p><p class="ql-block">(pH>7.3,HCO - 3 >18.0 mmol/L)的時間分別約為 6 h和12 h[317]。當DKA患者血糖≤11.1 mmol/L時,須補充5%葡萄糖并繼續胰島素治療,直至血酮、血糖均得到控制。</p><p class="ql-block">2.胰島素:皮下注射速效胰島素與靜脈注射胰島素在輕~中度的 DKA 患者的預后方面無明顯差異,但越來越多的證據已推薦將小劑量胰島素連續靜脈滴注方案作為 DKA 的標準治療,本指南推薦采用連續胰島素靜脈輸注(0.1 U·kg?1·h?1),但對于重癥患者,可采用首劑靜脈注射胰島素0.1 U/kg,隨后以0.1 U·kg?1·h?1速度持續輸注,胰島素靜脈輸注過程中需嚴密監測血糖,根據血糖下降速度調整輸液速度以保持血糖每小時下降2.8~4.2 mmol/L。若第 1小時內血糖下降不足 10%,或有條件監測血酮時,血酮下降速度<0.5 mmol·L?1·h?1,且脫水已基本糾正,則增加胰島素劑量1 U/h[313]。</p><p class="ql-block">當 DKA 患者血糖降至 11.1 mmol/L 時,應減少胰島素輸入量至0.02~0.05 U·kg?1·h?1[317],并開始給予 5% 葡萄糖液,此后需要根據血糖來調整胰島素給 藥 速 度 和 葡 萄 糖 濃 度 ,使 血 糖 維 持 在 8.3~11.1 mmol/L,同時持續進行胰島素滴注直至DKA緩解。</p><p class="ql-block">DKA緩解標準參考如下:血糖<11.1 mmol/L,血酮<0.3 mmol/L,血清 HCO - 3 ≥15 mmol/L,血 pH 值>7.3,陰離子間隙≤12 mmoL/L[313]。不可完全依靠監測尿酮值來確定 DKA 的緩解,因尿酮在 DKA 緩解時仍可持續存在[313]。DKA緩解后可轉換為胰島素皮下注射。需要注意的是,為防止 DKA 再次發作和反彈性血糖升高,胰島素靜脈滴注和皮下注射之間可重疊1~2 h[317]。</p><p class="ql-block">3.糾正電解質紊亂:在開始胰島素及補液治療后,若患者的尿量正常,血鉀<5.2 mmol/L 即應靜脈補鉀,一般在每升輸入溶液中加氯化鉀 1.5~3.0 g,以維持血鉀水平在 4~5 mmol/L 之間。治療前已有低鉀血癥,尿量≥40 ml/h 時,在補液和胰島素治療同時必須補鉀。嚴重低鉀血癥可危及生命,若發現血鉀<3.3 mmol/L,應優先進行補鉀治療,當血鉀升至 3.3 mmol/L 時[317],再開始胰島素治療,以免發生致死性心律失常、心臟驟停和呼吸肌麻痹[313]</p><p class="ql-block">4.糾正酸中毒:DKA患者在注射胰島素治療后會抑制脂肪分解,進而糾正酸中毒,如無循環衰竭,一般無需額外補堿。但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可能會引起心肌受損、腦血管擴張、嚴重的胃腸道并發癥以及昏迷等嚴重并發癥。推薦僅在 pH≤6.9的患者考慮適當補堿治療[313]。每 2小時測定 1次血 pH值,直至其維持在7.0以上。治療中加強復查,防止過量。</p><p class="ql-block">5.去除誘因和治療并發癥:如休克、感染、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腦水腫和腎衰竭等。</p><p class="ql-block">(五)治療監測</p><p class="ql-block">治療過程應準確記錄液體入量及出量、血糖及血酮。</p><p class="ql-block">(六)DKA的預防</p><p class="ql-block">我 國 的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當 隨 機 血 糖 超 過19.05 mmol/L(血 清 酮 體 ≥3 mmol/L)時 ,可 預 警DKA[318]。良好的血糖控制,預防并及時治療感染等其他疾病是預防DKA的關鍵。</p><p class="ql-block">來源:<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1 年4 月第 13 卷第 4 期 Chin J Diabetes Mellitus, April 2021, Vol. 13, No. 4</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望江县|
正阳县|
塘沽区|
连州市|
清徐县|
饶平县|
盘山县|
曲靖市|
建昌县|
漠河县|
社旗县|
西吉县|
广州市|
江华|
铁力市|
磐安县|
信宜市|
镇坪县|
巴马|
历史|
大名县|
天镇县|
博客|
万载县|
绵阳市|
泾源县|
黄平县|
商南县|
宜宾县|
云阳县|
剑阁县|
临湘市|
株洲市|
莒南县|
弋阳县|
池州市|
铁力市|
沽源县|
大同市|
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