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p><p>2018年秋天,應英中貿易協會和英中投資者協會的邀請,作為旗袍愛好者的我,有幸隨團參加了“中國生活藝術展暨蘇派旗袍綻放英倫文化之旅”活動,為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助推旗袍申遺留下了一段極其難忘的人生經歷。(接上期)</p><div><br></div></h3><h1><font color="#ed2308"><b><i>四、走馬觀花游倫敦</i></b></font></h1> 倫敦不僅僅是個有歷史的城市,更是個有靈魂的城市。自兩千多年前羅馬人建立這座城市以來,歷代王朝留下的每幢建筑、每個景點,都滿載著歲月的沉淀和歷史的印記??上覀儠r間有限,只能是擇其重點走馬觀花“到此一游”啦。 第一個項目就是乘坐泰晤士河游船。泰晤士河號稱英國的母親河,全長346公里,橫貫倫敦市中心的這一段集中了太多的文明古跡和地標性建筑,也是快速了解英國歷史文化和倫敦城市容貌最好的地方。 導游替我們選擇的游船是從塔橋附近的碼頭出發,由東向西逆流而上,到國會大廈和大本鐘結束,單程約40分鐘。 就在游輪碼頭的旁邊,我們見到了陰森恐怖的倫敦塔一角。倫敦塔其實是一組塔群建筑的城堡,位于泰晤士河北岸,歷史上曾承擔過王宮、要塞、國庫、監獄和刑場等多種功能,更是因宮廷陰謀和王室斗爭的需要,以關押和殺害王公貴族、政界要員而聞名于世,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這座擁有900多年歷史的諾曼底式城堡始建于1087年,最初只是一座27米高的白塔,而后幾百年間,歷屆國王在白塔四周不斷地增建各種建筑,包括天文臺、教堂、動物園、地牢、斷頭臺、護城河、碼頭等,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div>昔日腥風血雨的倫敦塔,如今已作為歷史博物館,展出歷代國王的皇冠、權杖、寶石、珠寶以及兵器等稀世珍品,而館內的導游和工作人員,均身著監獄看守的裝束,也成了游客觀賞的一道風景。<br></div> 在倫敦塔對岸,全是高大上的現代化建筑,即使是陰天,仍折射出藍盈盈的光,站在碼頭上忽然就有了一種穿越感,一河兩岸跨越千年的對比,多么鮮明強烈啊。 游輪碼頭的東面就是著名的地標性建筑---倫敦塔橋,因為建在倫敦塔附近而得名(不是因為橋上有塔哦),因它恰好是泰晤士河從東面進入倫敦的第一座橋,故又被稱為“倫敦之門”。 塔橋始建于1885年,全長244米,橋面設有6車道,最具特色的是中間兩座高達65米的哥特式塔樓,塔身呈四方形,塔頂像戴了頂王冠,莊重典雅,整座橋的造型獨特,氣勢雄偉,被視為倫敦以至全英國的象征。 我從網上找到了這張示意圖,當有大型船只來臨時,下層橋面緩緩抬起讓船只通過,這時的行人可登上上層步行橋過河,但過往車輛只能在兩邊等候啦。130多年前的建造者用這樣的辦法兼顧了水陸交通的需求,確實很令人敬佩??! 游輪緩緩離開碼頭,向上游駛去,回看倫敦塔全貌,隨著烏云的逐漸散開,似乎也不那么陰森可怕了。 塔橋離我們越來越遠,旁邊一艘巡洋艦進入了我的鏡頭,導游介紹說,它是經歷過“二戰”的貝爾法斯特號戰艦,皇家海軍的功勛戰艦,1963年退役后已改作戰艦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游客參觀,而今年正是它下水80周年紀念。 <h3>南岸這座玻璃金字塔似的大樓是倫敦的最高建筑,高達309.6米,2013年才建成,因外立面用了上萬片玻璃作幕墻而得名。2015年英國旅游局征集命名活動后擬用“摘星塔”為它更名,結果倫敦市民還是覺得叫碎片大廈更直觀更形象。</h3> 游輪在一座又一座橋底下穿行,這些橋雖各不相同,但大部分都沒啥特色,只記得最老的橋是建于1179年的倫敦橋,是從塔橋過來的第二座橋;最年輕的就是下圖這座2000年剛剛建成的千禧橋了。 千禧橋是一座步行橋,遠遠望去,宛如一根飄帶橫跨在350米寬的河上,簡潔輕巧的結構、纖細流暢的造型,給人以鮮活飄逸的美感。沒想到2000年建成后首次開放時,橋身晃動得厲害,不得不關閉,后來經過專家反復試驗,加裝了91個類似汽車減震器的裝置,才得以重新向公眾開放。 還有一座橋外表極其普通,卻讓人印象深刻,它就是費雯·麗主演的電影《滑鐵盧橋》、中文譯名《魂斷藍橋》的所在地,不過橋身從來就不是藍色的,只是譯制人員把“滑鐵盧橋”譯成相近讀音的“魂斷藍橋”,暗示了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卻誤導了不少中國游客到處去找藍橋??! 該橋建于1817年,以紀念1815年英國打敗拿破侖取得勝利的滑鐵盧戰役,橋墩的上方有英文標注的“Waterloo Bridge”(滑鐵盧橋)字樣。 一座巨大的摩天輪來到我們面前,它也是為迎接千禧年而建,名為“倫敦眼”,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經是最大的觀景摩天輪。游客登上"倫敦眼",就可以在半小時的旋轉中,到達135米的高空,飽覽倫敦城的美景。 與“倫敦眼”隔河相望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威斯敏斯特宮,最早曾是王宮,現在是英國國會所在地,所以又被叫作國會大廈。在它身后有著高高塔樓、飄揚著國旗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歷代國王加冕和舉行婚禮的地方。 導游介紹說威斯敏斯特宮里有1,100個獨立房間、100座樓梯和4.8公里長的走廊,其體量之大真難以想象。我用手機的全景模式才算把它拍完整哦。 不巧的是,我們曾在英國電影《三十九級臺階》里認識的大本鐘,如今正在進行為期四年的大型修繕,全身包裹得像個大粽子,僅露出個鐘面,雖然時針還在走,但305公斤重的鐘擺已被取下,自1859年以來一直為倫敦市民精準報時的它,徹底變成啞巴啦! 游船將在大本鐘底下的碼頭靠岸,40分鐘的泰晤士河之游就此結束,意猶未盡啊。 碼頭上方有座大氣磅礴的雕塑,描述的是公元61年女王波狄西亞率領英格蘭人英勇抵抗羅馬帝國侵略的戰斗場面:戰車飛馳,戰馬揚蹄,女王正高舉長戟,召喚士兵勇往直前。 說起雕塑,短短半天的倫敦觀光游幾乎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雕塑,其中有的是講述歷史故事,有的是紀念戰爭勝利,還有不少是名人雕像,如丘吉爾的全身像就立在國會廣場的一角。 這些美輪美奐的雕塑形象逼真,宛如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撒落在大街小巷和花園綠地,展現了倫敦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連接國會大廈和特拉法加廣場的白廳大街十分出名,全長還不到一公里,因國防部、外交部、內政部等政府機關都設在這里,所以人們常常把白廳作為英國行政部門的代稱,確實這里的建筑大多數是白色的,古樸莊重,散發出傲然的皇家氣息。 赫赫有名的唐寧街---這個全世界出鏡率最高的街道,就在白廳大街的中段,它以1680年建造它的喬治?唐寧而命名,其中的10號即為英國首相官邸。 不過出于安全考慮,唐寧街從不對公眾開放,大鐵門緊閉著,門口還有警察站崗,估計只有當有新聞要發布時媒體記者才可以進入。 趕在傍晚時分,我們來到了白金漢宮,它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辦公地點及居住場所,也是當今世界上少數正在使用的皇家宮殿之一。因300年前的始建者是白金漢公爵,故得此名,1837年后才開始成為英王的正式宮寢。 白金漢宮的建筑外觀非常大氣,灰色的墻壁,高大的門窗,四周都有鏤空圍欄,鐵柵欄門上懸掛著皇家盾徽。導游介紹說宮內有六百多個廳室,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充滿華貴之氣,英國的國家慶典、女王的國事活動和王室外交禮儀等,一般都在這里舉行。 白金漢宮對面的廣場中央聳立著維多利亞女王鍍金雕像紀念碑,頂上站立著展翅欲飛的勝利女神,在暮色中閃閃發光。四周還有占地39英畝的御花園,以及皇家畫廊、皇家馬廝等附屬設施,相當的豪華奢侈。 這里是英皇權力的中心地,從1993年開始允許小部分公共區域向游客開放,其中最精彩的莫過于每天院內舉行的皇家警衛換崗儀式,常常被游客爭先恐后排隊圍觀??山裉斓膮⒂^時間早已結束,無奈的游客跟我們一樣,就在大門外與它合個影吧。<br><br> <h1><font color="#ed2308"><i><b>五、登上格林威治天文臺</b></i></font></h1>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是英國國王查理二世于1675年批準建造的一個綜合性天文臺,在倫敦市東南方約20多公里處,座落在泰晤士河南岸的一座山丘上,泰晤士河游輪也可抵達到這里,不過單程就需要1.5小時。 這里最初就是一座皇家園林,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擁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各種典雅的建筑點綴其中,格林威治天文臺就設在公園的最高處,幾乎要穿過整個公園才能到達。 我們的運氣真不錯,號稱霧都的倫敦不曾讓我們遇見霧,反而向我們捧出了最美麗的秋景,穿行在金燦燦的公園內,古木參天,落葉遍地,黃綠交錯,滿目秋色,我們的心都陶醉啦! 走完最后一段上坡道,一組紅褐色的建筑展現在我們面前,它是由好幾棟色調風格都十分相近的小樓組成的,其中包括海事陳列館、天文站、天象館、天文儀器館等,左側的紅磚墻上鑲嵌著“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的英文大字。 17世紀初英國航海事業空前發展,海上航行亟需精確的經度指示。當時的英國國王曾懸賞兩萬英鎊來解決測量航海經度的問題,直到六十年后這個問題才被名叫約翰?哈里森的鐘表匠解決,他既贏得了獎金,也為英國航海業的發展打下基礎。 應該說,當時的英王查理二世決定建立英國皇家天文臺,是極具遠見卓識的,格林威治天文臺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世界航海史,更是為世界制定了諸多規則,創造了“零度經線”和“時區的起點”。1997年,皇家天文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個大洋蔥般造型的建筑物屋頂下,藏著英國最大的天文望遠鏡。 這個房頂上的大紅球被叫做“時間球”,自1833年開始,它就在每天中午的12:58升上頂部, 并于13點準時落下, 只為讓航行于泰晤士河中的船只校準時間,這一古老的方式已經持續了180多年啦。如果掐準時間來到這里,就可以欣賞到大紅球升降的全過程。 在天文臺大門旁邊的磚墻上,鑲嵌著世界上最牛的一座大鐘,1852年由查爾斯.謝潑德建造并安裝于此,故被稱作謝潑德門鐘。它所顯示就是世界通用的“格林威治標準時間”,鐘面上以羅馬數字表示24小時,一天只轉一圈,上方的小圓盤表示秒數,此時此刻為15:43:38,很奇妙吧。 其實在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倫敦的光污染日趨嚴重,天文臺已于1950年遷往新址,這里仍保留下來作為收藏天文和航海工具的博物館,成了一處熱門的觀光景點和天文學教育基地,也算是倫敦旅游業的一個支點吧。 小院里展出了威廉-赫謝爾設計的大型反射望遠鏡的一部分,威廉-赫謝爾曾任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第一任會長,1781年他用這個望遠鏡發現了天王星,被譽為恒星天文學之父。 館內陳列著早期使用的天文儀器,包括各國早期設計的地球儀、渾天儀(其中還有不少當時中國的發明)、各種望遠鏡,還有如哈雷彗星等很多天象被發現的經過等。 館內還有各種與天文和時間相關的展示,各種人造計時器等,包括獲得兩萬英鎊獎金的約翰·哈里遜設計的4種航海時鐘。 小小的天文臺和它所收藏的這些古老的天文與航海觀測儀器,為人類記錄下星空和航海的位置,在天文學和航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的腳下就是“本初子午線”的誕生地。1884年在華盛頓特區召開的國際經度會議上,決定把經過格林威治天文臺所在的這條經線,作為全球時間和經度計量的標準線,稱為“本初子午線”或“零度經線”,這間小屋也就被稱為“子午宮”啦。 本初子午線用黃銅制作,鑲嵌在大理石中,筆直地從子午宮里延伸出來,兩側地面標注著世界各國所在的經度,游客紛紛在此排隊拍照。很多人誤解為橫跨在這條線上面,也就是“橫跨了東西半球”,其實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并不在這里,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橫跨了東經和西經兩種經度”。 那么東西半球的分割線到底在哪里呢?我也是回來查了資料才知道:東半球是地球上西經20°以東、東經160°以西的區域,這樣就避免了同一個國家一半在東半球,而另一半在西半球,同時是今天又是明天的混亂,英國的全部國土都屬于東半球哦。 在天文臺北邊,是一大片開闊的下坡綠地,綠草茵茵,一直延伸到泰晤士河邊。 草坪上這座方方正正的白色古建筑群最初是國王的行宮,始建于1635年,1871年改為皇家海軍學院,專門培養海軍優秀人才,被譽為“海軍軍官的搖籃”,我大清北洋水師的鄧世昌等海軍名將也曾在此接受過短期培訓,如今這里已是格林威治大學啦。 站在坡頂向遠處眺望,泰晤士河的絢麗風光盡收眼底,倫敦新區的高樓大廈掩映在金黃色的樹冠中,遠處的奧運場館也沐浴在絕美的落日余暉里。 很奇怪山坡上豎立著被稱為“加拿大征服者”的軍人塑像,介紹說他是在英法魁北克戰役中英勇犧牲的將軍,應該與格林威治天文臺毫無關系啊?轉而一想豁然開朗,正是這些運用天文臺研究成果而完成海上遠征的殖民者們,在為大英帝國源源不斷地輸送海外財富?。?lt;br><br> <div>當我們步出格林威志公園大門時,一輪明月已高掛天空。心中感慨的是:當年的英國能奪取海上霸權,格林威治天文臺功不可沒;而本初子午線和時區的劃分能從大英帝國的標準,進而演變為世界性的標準,再度證明:只有強者才有話語權!</div><div><br></div><h1><font color="#ed2308"><i><b>六、美侖美奐的丘吉爾莊園</b></i></font></h1> 丘吉爾莊園是英國最大、最豪華的私人宅院,因英國著名的鐵血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這里出生在而廣為人知,其實莊園真正的名字為布倫海姆宮,屬于丘吉爾祖上的產業。原本行程里沒有這個景點,因順路且時間也安排得開,導游便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布倫海姆宮始建于1705年,是當時的安妮女王賜予馬爾伯勒公爵一世約翰.丘吉爾的,以獎勵他1704年率領英奧聯軍在德國一個叫布倫海姆的地方打敗法軍的赫赫戰功,并以戰役勝利的地點命名。莊園由著名建筑師約翰?范伯魯設計建造,整整花費了17年才大功告成。 這是英國唯一一座非宗教、非王室卻具有“宮”稱號的建筑,有點像法國的凡爾賽宮或俄羅斯的夏宮,主體建筑是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宮殿,周邊還有數百公頃精美優雅的森林、綠地和湖泊,總面積約8.5平方千米,相當于三個頤和園大。 這是從明信片上翻拍的布倫海姆宮全景圖。可以看出整個建筑坐落在大自然的綠色環抱之中,鄉村景色、園林風光和宮廷建筑相互交織融為一體,呈現出美侖美奐的絕佳景觀,1987年布倫海姆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這個莊園仍屬丘吉爾家族所有,其中一部分作為展覽館對公眾開放??赡芤驗檎诰S修的緣故,來參觀的游客并不多,大門旁邊還搭有帳篷似的臨時工棚。<div><br></div> 按照布倫海姆宮的平面導覽圖,導游領著我們從1號口的側門進入,順著阿拉伯數字排列的景點開始參觀。 最先進入的庭院是東院,二層小樓合圍著方方正正的院子,屋頂上有小塔和鐘樓的是馬爾伯勒公爵紀念堂,布倫海姆宮的標志性建筑,它一面正朝著大門,另一面與西院遙相對應。 鐘塔底下的雕塑十分有意思,代表英國的雄獅抓住了代表法國的高盧公雞,正在嬉弄中,想想宮殿的名字就是為紀念那場戰役的,也就會心一笑啦。 穿過公爵紀念堂下方的拱門,可以看到西院那座與之完全對稱的建筑。 布萊尼姆宮主體建筑由兩層主樓和兩翼的庭院組成,成倒U形,位于正中的是布倫海姆宮的主廳,高大的羅馬石柱,精美的外墻立面,三角形的門楣和浮雕,面對著開闊的廣場和花園綠地,確實比英國皇宮還要豪華氣派。 踏進布倫海姆宮的主廳,立即被它的宏偉壯觀所震撼。 大廳高達67 英尺,四周墻壁上排列著一個個佛龕,里面有精美的人物雕像,天花板上的大型壁畫描述的是布倫海姆戰役的場景,靠近它的拱形玻璃窗投射出教堂般神圣的光影。 長長的拱形走廊一直延伸到大廳的南北兩邊,沿著長廊擺放的是丘吉爾家族的歷代成員塑像。 導游說一般情況下室內參觀是不允許拍照的,今天可能因為參觀者寥寥,工作人員見我們都沒有用閃光燈,也就默許我們隨便拍啦。 金碧輝煌的展廳一個接著一個,看門廳下站著的工作人員,是不是特像電影里的英國管家? 穹頂上不同形式的大型壁畫,幾乎都與布倫海姆戰役的勝利有關。 展廳里分別陳列著織錦、繪畫、瓷器和家具等名貴的藝術收藏品,起居室的墻上還掛有家族成員的肖像。 我身后的巨幅掛毯上描繪的是馬爾伯勒公爵一世(居中身著紅衣者)在布倫海姆戰場上的情景,下方是他曾使用過的辦公桌。 每一幅壁畫或肖像后面都有一長串敘事詩般的歷史,承載了丘吉爾家族300多年的興盛榮辱與愛恨情仇啊。 這間展廳展出了馬爾伯勒公爵一世的半身雕像,以及當時的宮廷服飾。 展柜里是他們收藏的大量中國名貴瓷器。 終于看到丘吉爾首相年輕時的照片了,1874年11月30日他在這里出生,算起來應該是這個家族的第8代孫了,晚年的他又與妻子一起回到這里,并最終在這里去世。他并不是這座莊園的繼承人,卻是這個家族最大的驕傲,被譽為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 布倫海姆宮最珍貴的圖書室長達55米,這里收藏了上萬冊古舊書籍,有不少還是羊皮卷手抄本。 圖書室一端矗立著安妮女王手執權杖的大理石塑像。<br> 書架上陳列有溫斯頓·丘吉爾的全部著作,沒想到丘吉爾不僅是政治家,也是歷史學家、作家、畫家,1953年還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著有《不需要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十六卷等著作。 想來這個圖書室一定是丘吉爾兒時文學夢起飛的地方。 圖書大廳的另一端是一架巨大的管風琴,用于在家庭聚會或宗教儀式上演奏。 管風琴旁邊的房間就是家族的小禮拜堂,雖然不大但裝飾得極其美觀精致,正中間的雕像是馬爾伯勒公爵一世夫婦和他們早逝的兩個兒子的紀念碑。 參觀完室內展廳,我們來到布倫海姆宮西側花園,這里是典型的皇家園林,噴泉、雕塑和修剪得如幾何形圖案的灌木,呈現出迷人的風景。 花園里的人物雕塑隨處可見,這些雕塑形體優美,表情豐富,堪稱藝術珍品。 放眼望去,莊園周圍有大片的青草地,湖里有野鴨嬉戲,林間有正在放牧的綿羊,令人不由得心曠神怡。 導游介紹說,這里也是英國人最喜歡的家庭聚會和野餐的地方,每逢節假日,草地上擺滿了帳篷、餐桌等,一家老小躺在柔軟的草地上,聞著撲面而來的青草味和淡淡的花香,遠離喧囂,享受片刻安寧。 可見英國人也喜歡回歸自然,喜歡這種鄉村田野般的舒適與寧靜。<br> 閉館的時間早已到了,工作人員在催促我們離開。 可是這夕陽下的壯麗景色讓我們欲罷不忍,遲遲挪不動離開的腳步。 突然想起我們的合影還沒有完成,搶在最后時刻,拍下這張有意義的照片,讓東方遇見西方,讓布倫海姆宮見證我們在這里留下的印記。 當大巴車緩緩駛離布倫海姆宮時,西邊的火燒云正在升騰而起,染紅了半個天空,更染紅了這座美侖美奐的莊園...... <b>(未完待續)</b>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河曲县|
陆良县|
稷山县|
灌云县|
中卫市|
虹口区|
大足县|
太原市|
美姑县|
垣曲县|
泗洪县|
什邡市|
灵石县|
樟树市|
绵阳市|
吴旗县|
山阴县|
金湖县|
乐安县|
上杭县|
冷水江市|
山东|
神池县|
津南区|
灵石县|
游戏|
英吉沙县|
唐山市|
巴彦淖尔市|
厦门市|
分宜县|
广灵县|
山丹县|
通渭县|
三河市|
望都县|
娄烦县|
若尔盖县|
永仁县|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