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父親舊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憶父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遠有勝景,初春百花開;獨坐禪院里,面對鳳凰臺;鳳凰涅槃地,我心自悲哀;去歲今日里,慈父尚健在;四十而立年,猶愛老父懷;父坐高凳上,子坐矮木臺;父執子之手,子撫父膝蓋;背靠父胸膛,幸福觀自在。子離家鄉走,父送村口外;沿途多囑咐:盼子早歸來;創業如征戰,成敗莫掛懷;莫學楚霸王,自絕望鄉臺;落難須牢記,卷土可重來;根收枝落葉,門為游子開;榮辱不可忘,忠義掛胸懷。酷暑烈日炎,父出撿薪柴;盛夏憂嚴冬,勤儉范后代;雙腿不負重,柴壓父腿壞;左腿股骨折,躺床起不來;忍痛裝笑臉,生怕子悲哀;子怕父傷心,逗父把心開;傷悲不落淚,化苦為自在。霜落中原地,父受病虐待;哮喘折磨人,良藥尋不來;蠟燭將燃盡,父虛若朽柴;寒風掃蕩時,咳嗽血涌來;往生西方前,病痛全走開;痊愈七八日,子女喜滿懷;九日早餐后,父睡子走開;中午送飯時,呼父醒不來;父親悄逝去,姊妹同悲哀。怕母心傷痛,笑臉把父埋;葬父嵩山上,久久不離開;慟哭傳九霄,淚水浸襟帶;跌幢回家路,衣破血流塞;蓬頭垢面回,兄長把門開;先把容裝換,再把母親拜;母子相勸慰,孝風傳千載。父逝近百日,昨夜突然來;晨鐘驚我夢,醒來傷悲哀;千萬聲呼喚,父親快回來;兒要溫舊夢,再躺父胸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感恩母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山蹊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月懷胎苦,一朝分娩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日夜在母懷,索奶常啼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母為奶兒故,血化甜乳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深吸母體精,為長兒肉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勞煩剛入夢,驚醒換屎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每餐食未完,兒又尿濕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咿呀早教語,蹣跚晚學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幼小不懂事,常常賴母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及長做頑童,生事惹母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再長不受教,令母心憂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娶妻不敬孝,忍淚常悲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養兒方知恩,雙親年已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子欲行孝道,堂空失尊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數夢遇至親,魂靈在何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痛悔前半生,愚癡呆若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感念養育恩,自當孝父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眾生皆有緣,生生共目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常誦報恩經,愿親久長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祝普天之下的母親節日快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滄桑人間話家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蹊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說到我的家,其實很普通,是一個以耕讀傳家的傳統家庭。談到讀書和家風傳承問題,我覺得我們既要讀好圣賢書,閱讀學習偉人們如何修養品格、利于他人和社會的有字書籍,更要學會觀察社會和閱讀人心這些無字的“書籍”。具體到我們家,我覺得在人世間重視道德修養、心理教育和技術培養是我們家的優良傳統和家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世間人,首先說一說我們的先祖。崔姓起源于西周時期的姜太公的嫡長孫姜季子,因為他讓齊國大位給弟弟,封爵采食于崔邑之地,從而以地為姓。所以面對功名利祿,讓賢不爭是崔氏得姓之源和第一優秀家風。據歷史記載,隋唐以前崔、王、盧、鄭等姓氏一直是北方氏族領袖。《新舊唐書》記載的崔姓宰相就有23人。查閱歷史,其實姜太公是炎帝后裔,而源于姜姓的崔姓歷史只不過是中華滄桑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小支流而已。追溯先人的豐功偉績都源于特別重視道德情操的修養。所以崇道重德是歷史上中華先祖的最優秀的國風和家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世間人,再說一說我記憶中的兩代家族主要成員及其對家風的影響。我的爺爺祖居平遙西坡村,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長大成家后,又隨母舅搬移到沁源王鳳西溝村。邊耕種邊學醫,新中國成立后,爺爺是鄉衛生院的鄉村赤腳醫生,擅長兒科和外科手術。由于人口多、工資少,后來爺爺不得不回家務農。爺爺為人剛毅,吃苦耐勞,特別能勞動,同時又幫扶貧弱,經常義務給人看病,甚至給窮苦人免費提供醫藥和飯食。奶奶說她三個兒子出的力加起來都沒有爺爺出的力多。所以祖父好學上進的求知精神、艱苦樸素的創業精神、體恤窮苦病人的慈善精神一直是家族的精神脊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親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哥弟姐妹俱全。早年林校畢業后,父親在縣委作通訊員,管理小灶事務。20歲和母親結婚,生養了兩個哥哥后,父親在22歲時參軍。在部隊工作十五年,先后在榆次、臨汾和運城工作。文革中由于工作緊張和總理逝世的刺激,導致父親精神失常,治愈后轉業回沁源工作。在父親的脖子上有一塊很大的疤痕,那是他童年時被狼叼過而大難不死的見證。記憶中的父親是英俊、嚴肅而又多才多藝的,喜歡文學、歷史、書法、養生。我記事的時候,父親已經轉業回沁源工作了,工作單位從縣委宣傳部到花坡鄉,再到縣紀檢委,他一直是嚴肅而忙碌的。我上大學后,父親在縣紀委提前退休了,跟著二哥在太原開診所。后來女兒六歲那年的暑假,我領她到太原看望父母親和二哥二嫂。這時的父親沒有了工作和養家糊口時的壓力,顯得開心而慈祥。父親領著我們在北宮花園展示用一米長的大毛筆在青石板上寫毛體狂草,還在臥虎山動物園和孫女照了好多相片。我后來由于十分想念父母親,便哭著要求他們回沁源和我住在了一起。平時父親經常給我們講他從政、從軍的故事,吟誦他寫的打油詩,展示收藏的毛主席畫報,翻看他的幾本相集。印象最深的是十來歲時父親領我從老家西溝步行到葫蘆溝舅舅家探路的經歷。舅舅家原先在王陶鄉城艾莊,姥爺去世后,為了在煤礦上班近便,就搬到葫蘆溝去住了。我和父親回老家看爺爺后想去看看舅舅的新家。于是我們就從西溝向南經過平臺嶺到馬鳳溝的金花姐家喝了點水,又沿河溝到竇壁三姥爺家轉了轉。竇壁村南邊翻過山就是葫蘆溝,由于沿河有很多梯田,路很多,不知哪條是通向葫蘆溝村的。父親說方向不錯就能走,所以隨便選了一條就走過去了。直到走完低處的梯田路才發現通向山頂沒路了,往山上看都是長滿尖刺的灌木林,再往上是蒼翠的油松林。可能是從小在山里砍柴放牛的經歷,或者是部隊訓練的素質使然,只見父親一哈腰,一頭鉆進了帶刺的灌木林。碰上林子緊密的地方,他用腳把細的樹枝踏倒,手腳并用就開辟出一條通道來,我沿著父親開辟好的通道爬上了山。我們沿著分水嶺走了一段路,聽到南邊山下有雞鳴狗吠的聲音,但是山林太厚看不清路。下山時父親依然沒有選擇現成的道路,他一邊側身用腳踏倒樹枝,一邊曲身倒著鉆下剛剛開辟出的山路,以防灌木林刺劃破頭臉。多年后我才體會到父親特立獨行的人生道路的意義,體會到父親當時是在培養我的開拓探險能力和吃苦精神。時至今天我一直用父親教給的方法在山林中開路探險,在陌生的人海城市中每次出行總要另辟蹊徑,盡量不走回頭路,盡可能多地領略新奇異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養兒方知父母恩,想到父母親一輩子為兒女而操勞,尤其是父親60歲時在縣城給我修房子時的那段艱苦時光,父親用老兵一樣的吃苦精神和忠誠擔當,詮釋了他所有的擔當和責任。雖然父親經常不在身邊,但父愛如山如天,這是父親離世后我才體會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世間人,父母教育我們要學會生存自立。就像千千萬萬的家庭一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方面為了生存和種族延續,天天為了柴米油鹽之類的瑣事而揀擇辛忙。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子女的成才和成家立業而勞神費心。有些閑暇就讀點書,學點手藝。俗話說藝多不壓身,利己又利人。由于父親長期在外工作,母親是我們這個家庭的實際維系者和精神領袖。因為姥姥去世早,母親十五歲上就失去了母愛。受家庭因素的影響,母親沒上完小學就輟學在家操持家務。十八歲嫁到崔家就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撫養子女的任務。母親一輩子特立獨行,文革時她找到了自己的信仰,雖然在別人看來是多么落后于時代,但她忠貞不渝地堅守她的家庭和信仰。少有依靠、向天訴苦是我們兒時對母親最大的記憶,抹掉淚水后的母親更加堅強,過著苦行僧一樣的日子,拉扯我們長大。在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為了維持生活,不讓我們耽誤學習,母親在地里勞動,后來在城里打臨工補貼家用,甚至拾菜葉都不帶我們做幫手,怕我們人窮志短,耽誤學習。雖然是軍屬,無論怎么困難,母親都堅持不給組織找麻煩,不給父親拖后腿。在長期獨自料理家務的背景下,母親養成了勇擔大任、勤儉持家、正直自主、顧全大局的精神品格。在母親的帶領下,我們一家形成了團結互助、主動承擔家務、友善鄰里的家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世間人,父母教育我們修身齊家要學會克己待人的相處之道。說到家風和道德修養之類的事情,我覺得自己在沒成人之前是隨性散漫的,隨著人生的歷練和成長,才逐漸有了信仰道德、秉持操守的自覺性。俗話說在一個鍋里吃飯,哪有勺子不碰鍋的!所以可以不避諱的說,家人之間偶爾也為雞毛蒜皮之類的煩心事斗嘴爭理,甚至也鬧出些風波來。尤其是新組建家庭,起初都有一個磨合期。但是矛盾基本上都涉及物質和精神兩大領域。而矛盾的最終解決,總能找到統一恰當的路子。慢慢地我們也就學會了為人處世,學會了寬容,學會了樂意付出,學會了不去計較,學會了不要抱怨指責,學會了圓融無分別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世間人,父母親教育我們得有一定的道德情懷,懂得付出才會交到知心朋友。要積極融于社會,要想在社會圈子里吃得開,就要學會舍得和先付出,這樣才會為他人和社會接納。要想有更大作為,就得有甘為眾生當牛做馬的服務精神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世間人,父母親教育我們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既要積極融于社會,又要保持人格的獨立,還要有一定精神的信仰與自由。我們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免不了有求而不得、愛而別離的痛苦。針對這種種的痛苦,我們不妨學點兒精神療法。小時候不理解父母親的難處和他們的信仰,成家立業了才懂得父母親對家庭和信仰的堅守以及長期兩地分居的不易。自從親身經歷了挫折和慢性病的折磨,我努力追蹤這些痛苦的根源,皆源于欲望、妄求和不良心理習慣。讓我想起了經典中的圣賢話語,我不得不放下曾經堅持的習慣和世俗的追求,不得不與失意、疾病共存。為了緩解痛苦,我學會了放下欲望、放棄分別、回歸空無的心靈療法。遇到煩心事和不喜歡的人和物,要學會包容,不給自己找對立面。心本無垢,不因外相而喜怒哀樂,這大概是獲得心靈解放的靈丹妙藥。這些類似的痛苦和精神修養其實古往今來的中外圣賢都有所體悟和開示。也是父母親經歷了家庭的磨合、人生的磨難和精神的洗練才領會到的人生真諦和精神超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世間人,我們要把這一切優良家風和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給我們的后代,讓他們懂得怎樣用心體驗生命的價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6月8日</b></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母親節,二姐帶著孫女買了一大捧鮮花、蛋糕來給母親祝福。</p> <p class="ql-block">家有老母坐鎮,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每次二哥二嫂回家看媽都要給媽照張相。這張拄杖依門送子不舍的照片太動人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孫女婚禮上看鞋墊</b></p> <p class="ql-block">母親坐輪椅到堂弟家看叔叔嬸嬸。</p> <p class="ql-block">母親與她娘家以及姥姥家的親戚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二哥單元樓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母親與二哥岳母親切交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母親和叔叔嬸嬸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年初夜小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堂妹來看母親</b></p> <p class="ql-block">兒成女就,這是母親一生最大的安慰。</p> <p class="ql-block">這么大年齡還能吃到媽媽做的飯也是一種福氣。</p> <p class="ql-block">媽媽小時候常吃的莜面條子和土豆菜團子</p> <p class="ql-block">清明節領孩子們回老家西溝看取水點。</p> <p class="ql-block">父親在老家種的落葉松——杄樹</p> <p class="ql-block">和三哥侄兒侄女們回老家看父親栽的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脱县|
启东市|
晋州市|
景谷|
门头沟区|
开阳县|
长春市|
镇雄县|
辽源市|
重庆市|
图们市|
贵港市|
英超|
蚌埠市|
烟台市|
噶尔县|
正定县|
宁河县|
长泰县|
雷波县|
楚雄市|
塘沽区|
茌平县|
灵石县|
云梦县|
凯里市|
东港市|
科技|
太原市|
临泉县|
上虞市|
龙泉市|
平潭县|
湖南省|
牟定县|
固阳县|
全南县|
宜宾县|
林州市|
基隆市|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