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濰坊市兒童京劇演出隊</span></p><p class="ql-block"> (上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是2022年5月8日,這一天,也許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但對于濰坊市梨園界及原濰坊市兒童京劇演出隊的老師和同學們來說,卻是一個銘記一生,值得懷念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62年前的今天——1960年5月8日是濰坊市兒童京劇演出隊(兒童隊)成立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寫此文追憶當年兒童隊的輝煌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年濰坊京劇市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紀50年代濰坊市的京劇市場異常繁榮火爆,本地劇團主要有永樂、大同兩大民營京劇團,全國各地的京劇名家名角也經常來濰演出。極大的繁榮活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8年8月濰坊市為了貫徹黨的文藝方針,遵照中央文化部指示,將永樂、大同兩個民營京劇團合并組建了國營濰坊市京劇團,由京劇名家胡廷煥任團長,郭文斌任黨支部書記,寧順來、黃銀發、徐韻聲等任副團長。1959年濰縣勝利京劇團也合并到濰坊市京劇團,其中有王再萍、常萬仁夫婦、明毓璋等著名演員。一時間演員眾多,名角薈萃,能演各種不同劇目,所到之處,觀者如潮,奔走相告,名聲在外,在山東省各地也是聞名遐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初昌濰專區又以益都京劇團為班底、結合各縣京劇名角組建了昌濰專區京劇團,至此濰坊市城區就又有了兩個專業京劇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兒童隊應運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大多數演員是解放前的藝人,相對來說是老的老,病的病,青黃不接,后繼乏人,沒有年輕演員有的劇目演出效果不佳。看到此現象,濰坊市京劇團黨支部書記郭文斌和團長胡廷煥、副團長徐韻聲向濰坊市委市府提出建議,抓緊培養京劇后繼人才和新生力量,急需從娃娃抓起。當時的濰坊市委第一書記李惠民指示,由市政府文化科王振綸科長負責,由濰坊市京劇團代管主辦,成立“濰坊市兒童京劇訓練班”。(暫定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4月在胡家牌坊街的“少年之家”(原縣政府大禮堂),面向全市中小學招收具有一定文藝特長的學生,近千名中小學生踴躍報名,經過考試擇優錄取,最后錄取了58人,最大的18歲,最小的9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還有一段插曲: 當年在東關居住的李國華自幼酷愛京胡,每天練琴不輟,達到了一定水準。他攜帶京胡高興地前去報考,考官因他歲數已經18歲,大大超過招生年齡,未予準考。他情緒低落的走出報名場所,正巧碰上徐韻聲團長,徐團長見他攜帶京胡就問明原因,當場讓他演奏一段京劇曲牌后,立即拍板破格錄取,成為眾師弟師妹們絕對的大師哥。李國華后來不負厚望,以精湛的琴藝被評為國家一級琴師,成為京胡名家,留下一段佳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5月8日正式成立“濰坊市兒童京劇訓練班”。(以下簡稱兒童隊)開學典禮上有多名市委市府領導和有關部門人員參加,濰坊市委書記處書記武振圣首先講話 : 要把學校辦好辦精,培養和造就既有一定文化知識又有藝術水平的新一代文藝工作者。市委第一書記李惠民和市府文化科科長王振綸也參加典禮并講了話。校址設在城里大十字口東北角的原市總工會舊址,有練功房和宿舍,場地設施齊全。學員們食宿學習訓練全部集體在校,每人每月助學金人民幣八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師資力量雄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兒童隊的老師由濰坊市教育局教育科周曼克科長與三名文化老師,以及濰坊市京劇團徐韻聲團長與多名優秀演員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兒童隊政治指導員由市教育局教育科周曼克科長、濰坊市京劇團郭文斌書記擔任,負責學員們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徐韻聲副團長總負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武女老生徐韻聲老師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解放前已是津浦、膠濟鐵路沿線城市、地區家喻戶曉的名角。她嗓音渾厚嘹亮,字正腔圓,韻味十足,表演精妙絕倫,千角千面,栩栩如生,嘆為觀止。是濰坊市京劇團的臺柱子,是舞臺上的核心和靈魂,深得觀眾的喜愛。她不但負責兒童隊的衣食住行等一切后勤管理事物,而且還負責生旦凈丑全行當唱腔和表演的傳授。徐韻聲老師對藝術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在教學上是標準的嚴師,對藝術的要求說是苛刻毫不為過。哪怕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做的不對,她也要讓學員重復多次,有時還親自做示范,直到合乎要求為止,毫不留情面。而在生活上她則像慈母一樣,無微不至的關懷著每一個學員,衣食住行上的每一個細節都觀察入微,體察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唱腔老師譚資九先生是濰坊市著名的票友和琴票,他愛好廣泛,猶喜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且古道熱腸,慷慨仗義,廣交朋友。曾拜梅蘭芳大師的專用琴師徐蘭沅先生為師,學習京胡演奏,并與京胡大師楊寶忠先生交好,互相切磋琴藝。京胡演奏技法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被譽為濰縣城“琴棋書畫”四大才子之一。他負責教授花臉等行當的唱腔和表演并伴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樂器老師張繼厚是濰坊市京劇團的主要琴師,他精研京胡伴奏,對京劇唱腔也頗深研究,精通樂理,是著名京胡大師李慕良先生的弟子。負責教授學員們的京胡、京二胡、月琴、笛子、嗩吶等樂器課,也教授旦角的唱腔并伴琴,還教授京劇樂理知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師楊培厚老師是著名鼓師周子厚先生的弟子,深諳鼓板演奏和各種打擊樂器的使用,他負責傳授鼓板、鑼鼓、鐃鈸等技法;著名丑行演員雙藝華老師負責傳授丑行的表演藝術;武功教練有李芳筠、楊奎武老師等,他們從基本功開始教習,壓腿、踢腿、開胯、倒立,再到鍵子、前后橋、小翻、旋子、空翻等,逐漸由簡到難;文化政治教師有郭文斌(兼)、邢萬喜、吳華英、王山云老師等,教授初中的語文、數學、政治、歷史等課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些德高望重的老師在教學員文武基本功的同時,兼教戲曲理論、演員道德、戲劇音樂、政治文化及文史知識等。老師們有的專職在兒童隊授課,有的兼職,劇團、兒童隊兩邊來回跑,忙的不亦樂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全方位教藝育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師們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在教文武基本功的基礎上,再根據每個學員的身材、相貌、嗓音等條件,有的側重于文戲,有的側重于武戲,有的文武兼備。生旦凈丑全行當,管弦彈撥、鼓板鐃鈸全器樂,都有配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學老生的有: 楊永春、陳大奎、莊桂凱、譚寶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學小生的有: 郎豐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學武生的有: 李新華、楊洪寅、韓建國、賈寶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學青衣旦角的有: 譚佩玲、鞠小蘇、李桂蘭、張蘭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學武旦花旦的有: 張云霞、申希美、高素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學老旦的有: 張鳳英、胡漢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學花臉的有: 焦立清、王洪斌、于建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學武凈的有: 鄭起升、汪家興、王恒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學丑行的有: 沈得發、郭澤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學樂隊文場的有: 李國華、張良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學樂隊武場的有: 畢智耕、李國貴、仇建國、張良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還有楊秀蘭、孔令、譚昆、孫連升、焦友起、丁建忠等學員都有合適的安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師們認真負責精心傳授,嚴格要求,口傳心授,從基礎開始,說戲、吊嗓,念白等,一個字一個字的摳,一句一句的磨,逐句逐段講戲,一招一式示范。從細微處入手,逐步展開拓深。根據劇情和人物的需要,從理解人物性格和把握全劇美感上進行 : 手勢動作的運用,眼神表情的使用,身段工架的變化,法度技術規程的處理,臺步的形式等。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無一不教。深得學員們的喜愛和尊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并且先后聘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武生厲慧良、裘派花臉方榮翔、文武老生白玉昆、名旦張春秋、尚長麟等大師不時來濰向學員傳授京劇藝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條件艱苦領導關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兒童隊成立開始,昌濰專區和濰坊市各級領導,就經常到校探望師生學習、練功、食宿等情況。鼓勵師生勤奮練功,刻苦學習,為繁榮文藝,提高文藝水平做出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年正好是三年自然災害生活困難時期,學員們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因營養跟不上,致使身體瘦弱,沒有力氣練功,特別是練武功的學員,更是支撐不住,達不到訓練要求。當時的黃副市長了解到此狀況,指示有關部門將普通學員由每月24斤糧增加到36斤,武功學員增加到48斤,并且每月保證供應足量的肉蛋蔬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各級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和關懷下,從此學員們沒有了后顧之憂,更加刻苦努力學習,絕不辜負領導和老師的殷切期望。每天早起晚睡,廢寢忘食,練功吊嗓,不怕苦,不怕累,一刻也不懈怠,夏練三伏不怕熱,冬練三九不懼冷,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京劇表演藝術之中。文藝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雛鳳展翅一飛沖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經過徐韻聲團長和老師們的精心調教和學員們的刻苦努力學習,短時間內學員們技藝大進,不到兩個月就排練出了《女起解》《鐵弓緣》《二進宮》等大戲。1960年7月1日在城里曹家巷原市府小禮堂,兒童隊向市府各級領導及有關部門作匯報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出戲是《女起解》,由年僅11歲的鞠小蘇扮演蘇三,她嗓音高亢圓亮中不乏柔美婉轉。在幕后一聲“苦啊”博到了滿堂彩,隨后一個嬌美弱小,頭、手帶著鐵鎖鏈的蘇三緩緩出場,一亮相,又得到了碰頭好和掌聲。后面的大段唱腔和表演給觀眾留下一個在舊社會含冤受苦、戰戰兢兢的女囚犯形象,唱出了情感,唱出了冤、苦、怕的感情層次。她的精彩表演把觀眾帶入到悲痛的情緒中,有的還傷心的流下了淚水;崇公道由沈得發扮演,他把崇公道的插科打渾,詼諧幽默表演的活靈活現,丑而不俗,美妙絕倫,即為主角起到了烘托作用,又不喧賓奪主,恰到好處。不時獲得觀眾的掌聲和笑聲,適度緩解了劇情的悲苦氛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出戲是《鐵弓緣》,戲中張云霞飾演陳秀英,她嗓音高亢嘹亮,收放自如,表演大方活潑,不管是開鐵弓,還是對打,都如行云流水,干凈利落,把陳秀英活潑可愛、颯爽英姿的性格表演的異常精彩;飾演匡忠的是12歲的郎豐華,他扮演的匡忠形象英俊瀟灑,剛勁挺拔,一招一勢,起承轉合都非常嫻熟。略帶童音的小生念白和唱腔,更是鏗鏘有力,剛健動聽,真假嗓互換,龍虎音盡顯,他的精彩表演獲得陣陣掌聲;高素蘭飾演陳母,她把彩婆的詼諧幽默表演的淋漓盡致,獲得了觀眾陣陣笑聲;還有沈得發扮演的丑角石倫,把石倫的仗勢欺人、流氓無賴、欺軟怕硬表現的一覽無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出戲是《二進宮》,由譚佩玲飾演李艷妃,焦立清飾演徐延昭,楊永春飾演楊波。三個十歲多的少年配合默契,珠聯璧合,青衣、銅錘、須生均重唱工,繁重冗長,頗難演唱。三人聯唱二黃慢板“李艷妃坐昭陽”后的大段唱腔,尤見功夫。他們的演唱抑揚頓挫,跌宕起伏,步步緊接,絲絲入扣,聲聲入耳,非常動聽。表演的嚴絲合縫,非常到位,觀眾聽的如癡如醉;郎豐華在劇中飾演楊波之子小生楊四郎,把人物的莊嚴威武,雄健肅穆表現的恰到好處;徐小姐由申希美扮演,表演的穩重大方,中規中矩,為全劇增光添彩不少。他們精湛的表演得到了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和持續的叫好聲,多次返場謝幕才得以退下舞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首場演出獲得圓滿成功,一炮打響,轟動一時。他們出色的表演,顯示出了與小小年齡不相符的沉穩和大氣,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和老師領導的高度評價。從此便一發不可收,學員們信心倍增,更加刻苦努力學藝,一邊學戲一邊演出,演出效果越來越精彩,知名度越來越高,獲得極高的關注,滿足了廣大觀眾對京劇藝術的渴求。兒童隊成為當年濰坊市京劇界和戲迷票友在茶余飯后、街頭巷尾談論的主要話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繼續努力承前啟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為需要經常到各地巡回演出,1962年經市府批準,正式定名“濰坊市兒童京劇演出隊”。此時經過優勝劣汰,優中選優,還留有38名學員。在校期間,兒童隊的學員們邊學習邊演出中,共排練演出了《紅鬃烈馬》《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龍鳳呈祥》《玉堂春》《失空斬》《大探二》《大英杰烈》《鬧天宮》《雁蕩山》《四杰村》《御碑亭》等58部大戲,還自編改編自演了現代京劇《二塊六》《朝陽溝》等戲曲,學習積累了豐富的舞臺演出經驗。韓醒生團長還自編自導了現代京劇《兵臨城下》,演出效果異常火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徐韻聲團長的帶領下,兒童隊與當時的濰坊市京劇團并稱為“大團”和“小團”,“大團”人才濟濟,名角薈萃;“小團”新生力量雄厚,朝氣蓬勃,初生牛犢不怕虎。兩團在昌濰專區及濟南、青島、煙臺、惠民、淄博等地區巡回演出。兩團交相輝映、各顯其能,各自演出拿手的曲目奉獻給觀眾,出出精彩,場場爆滿,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所到之處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如潮。青島日報、淄博日報均為兒童隊做過專訪報道,給與了較高的評價。兒童隊還多次與青島藝校、煙臺藝校進行教學互動交流,同臺演出,收獲頗豐。</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成績斐然碩果累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年楊永春的老生可謂名震一時,他嗓音高亢挺拔,韻味十足,說余音繞梁也不為過。他曾經飾演過《龍鳳呈祥》中的喬玄、《群英會》中的魯肅、《紅燈記》中的李玉和等角色,都飾演的繪聲繪色,異常出彩。1964年剛畢業不久就被武漢軍區京劇團選拔為部隊文藝演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大奎學的老生,他相貌堂堂,清瘦中透著剛毅,非常適合扮演老生角色。曾飾演《群英會》中的諸葛亮、《甘露寺》中的劉備、《除三害》中的太守王晉等。他還扮演過《海港》 中的小強,表演的活靈活現,非常生動。他的演唱聲情并茂,賞心悅目,個個角色都飾演的形象鮮明,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莊桂凱學的老生,他嗓音高亢醇厚,演出了《將相和》中的藺相如、《三家店》中的秦瓊、《碰碑》中的楊繼業等傳統京劇,他的表演穩重大方,瀟灑自如,演唱有板有眼,字正腔圓,爐火純青,引人入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新華學的是武生,他身材修長,身體素質極佳,練功刻苦,成就一身好功夫,長靠短打俱佳,專演武功高強的角色。他在《一箭仇》中飾演史文恭,《三岔口》中飾演任堂惠,在《雁蕩山》中飾演孟海公,他飾演《白水灘》中的穆玉璣(十一郎),身手敏捷,動作干凈利索,把棍法舞的眼花繚亂,呼呼聲風,單棍高高拋起然后單手背后接住,配以飛腳旋子等功夫,顯示了他高超的武功。他與扮演青面虎的汪家興配合默契,對打中二人長棍對雙刀,配以摔叉、搶背等高難度動作。打的難分難解,天昏地暗,酣暢淋漓,無一絲破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楊洪寅學的武生,他基本功扎實,一個鍵子帶起后空翻,高高飄起,落地無聲;能一氣連續旋轉近40個旋子,面不變色,氣不大喘。飾演的武松、孫悟空、《嘉興府》中的鮑賜安等角色形神兼備,武藝出眾。在《鬧天宮》中飾演的孫悟空,詼諧風趣,輕巧活潑,引人入勝。把棍法中的車輪花、皮球花等花式,舞的神出鬼沒,爐火純青。武打戲更是酣暢淋漓,氣勢如虹。再配以跺子跤柱,虎跳前撲,筋斗空翻等高難度動作。表現出孫悟空的武藝超群,凜凜神威,表演的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威而不惡,諧而不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還有武生韓建國,他在《四杰村》中飾演濮天鵬,在《沙家浜》中飾演四龍等武藝超群的角色,特別是他在《智取威虎山》第九場《急速出兵》一場中,他扮演的解放軍戰士高波最后一個出場,在大雪中連續翻小翻(后手翻)三十多個,在舞臺中央不足一米見方的地方上下翻動,不挪地方,遠看不像在翻動,就像一條綢緞在上下舞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郎豐華相貌英俊儒雅,飾演的匡忠、趙云、楊宗保、周瑜等文武小生,或莊嚴肅穆,或威武霸氣,或風流倜儻,異常精彩并各有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譚佩玲的大青衣可謂典范,她嗓音委婉動聽,表演穩重端莊,在《二進宮》中飾演李艷妃,在《貴妃醉酒》中飾演楊貴妃,在《望江亭》中飾演譚記兒,在《宇宙峰》中飾演趙艷容,在《紅燈記》中飾演李鐵梅等角色。特別是她扮演的趙艷容一角,表演難度大,唱念做非常繁重,由雍容端莊中轉換于裝瘋病態,通過跌宕起伏的悲憤唱腔和多姿多彩的水袖表演,真實地刻畫了趙艷容被迫裝瘋的難言之隱和悲憤、辛酸的心情。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瞬息萬變的思想感情,將其情感波瀾表現得淋漓盡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鞠小蘇嗓音高亢圓亮,剛勁挺拔,甘醇味濃;行腔舒展流暢,抑揚頓挫有致;扮相俊俏嫵媚,秀麗動人;身段利落干凈,能文善舞,唱念做打戲路寬;表演灑脫,端莊大方,剛健柔美,功底深厚,有大家風范。善演《穆桂英掛帥》《雛鳳凌空》《楊門女將》《蘇三起解》等劇目。她扮演的穆桂英文武全才,威風凜凜,披蟒、扎靠、抱令旗、拿馬鞭、持銀槍,唱念做打舞,無一不精。在與番將對打中,一條銀槍舞的出神入化,呼呼聲風,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充分突出了穆桂英的元帥氣概,智勇雙全、剛柔相濟的英武形象。表演到劇情高潮處,觀眾掌聲叫好聲不絕于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張蘭香學的青衣,她在《紅鬃烈馬》中飾演王寶釧,《游龍戲鳳》中飾演李鳳姐。每個角色都飾演的精彩紛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桂蘭學的青衣,她在《鐵弓緣》中飾演陳秀英,把陳秀英活潑可愛的性格、颯爽英姿的神情表演的異常精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張云霞學的武旦,她嗓音甜美清越,身段優美。唱念做打俱佳,文武兼備,戲路很寬,既能表演武旦、花旦,也能表演青衣旦角,還能反串小生。在《穆柯寨》中飾演穆桂英,在《鋸大缸》中飾演王大娘,在《楊排風》中飾演楊排風,在《群英會》中飾演周瑜,在《大英杰烈》中飾演的陳秀英,前飾花旦,后反串小生。她所扮演的楊排風活潑可人、婉麗飄逸,文武雙全。既有輕盈俊俏之細膩,又有舉重若輕之瀟灑,既有花旦的靈巧,又有武旦的力度和勁道,一招一勢都見其深厚功夫。每個角色都飾演的精妙絕倫,非常到位,是當年學員中的佼佼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申希美學的花旦,她在不同劇目中飾演了多個不同的角色,特別在京劇《鋸大缸》中,前段部分飾演的王大娘風騷、嫵媚。她口齒伶俐,聲音清脆,語調明亮悅耳,唱念俱佳;后段部分改扮武旦,她動作嫻熟,臺步輕盈,全方位的表現出武旦的各種技巧,一招一式,干凈利落。不管是單打或是群打都如行云流水,駕輕就熟,無一絲破綻,博得觀眾陣陣掌聲;鋸缸匠由沈得發扮演,他表演輕松幽默,口齒伶俐,吐字清晰,節奏鮮明,也獲得好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張鳳英和胡漢華學的老旦,她倆在《穆桂英掛帥》《龍鳳呈祥》《釣金龜》《赤桑鎮》等戲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老年婦女,表演風格沉穩大方、古樸,嗓音寬厚洪亮,蒼勁挺拔,鏗鏘有力,略顯稚嫩的唱腔中帶有京劇老旦的“衰音”和“蒼音”,很好的詮釋了劇情中各種老年婦女角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焦立清的花臉是跟譚資九先生所學,他嗓音醇厚響亮,既有銅錘花臉的韻味,又有洪鐘大呂的氣勢。他在《二進宮》中飾演徐延昭,《鎖五龍》中飾演單雄信,在《群英會》中飾演黃蓋等角色,他的演唱飽滿明亮,行腔流暢,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韻味醇厚,感人至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洪斌學的凈行,他嗓音寬厚高亢,唱念俱佳。在《赤桑鎮》中飾演包拯,在《穆桂英》中飾演孟良,在《群英會》中飾演曹操,在《除三害》中飾演周處等角色。每個角色都扮演的個性鮮明,各有千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于建濱學的凈行,他嗓音粗狂洪亮,動作豪放,表演出神入化。在《雛鳳凌空》中飾演焦贊,在《打登州》中飾演史大奈,在《蘆花蕩》中飾演張飛,由于他扮演的張飛形神兼備,惟妙惟肖,當年被觀眾譽為活張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鄭啟升學的武凈,飾演了多個武功高強的角色,特別是在《拿高登》中飾演的高登,他武藝超群,在劇中以一敵多名英雄好漢,依然不落下風,輪番打斗,各種兵器舞的眼花繚亂,密不透風,非常嫻熟,顯示出了非凡的武功。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和叫好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汪家興學的武凈,他在《白水灘》中飾演青面虎,與飾演十一郎的李新華配合默契,對打中二人長棍對雙刀,配以摔叉、搶背等高難度動作,打的難分難解,酣暢淋漓。在《打焦贊》中飾演焦贊,在《嘉興府》中演過鮑賜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恒信的武凈武藝超群,嗓音渾厚洪亮,飾演過《穆柯寨》中的孟良,《楊排風》中的反派花臉韓昌等角色。特別是在《智取威虎山》中飾演的李勇奇,他把李勇奇扮演的出神入化,每當唱“早也盼晚也盼”的“羞愧難言”時,總是入情入理,以情帶唱,聲情并茂,以他純真憨厚的扮演,情牽全場,激情四射,引來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沈得發的文丑無與倫比,他念白抑揚頓挫,繪聲繪色,表演個性鮮明。飾演的崇公道、鋸缸匠、石倫等角色,個個精妙絕倫,把丑行的詼諧幽默,插科打諢表現的淋漓盡致,精彩紛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郭澤訓學的文武丑,他口齒伶俐,吐字清晰,表情豐富,并且武藝超群,動作干凈利索。在《三岔口》中飾演劉利華,在《群英會》中飾演蔣干,在《拾玉鐲》中飾演劉媒婆等。每個角色都扮演的活靈活現,惟妙惟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國華原來就有京胡的基本功,經過張繼厚老師的精心教習和自己的刻苦努力,進步非常快。很短時間就能擔當京胡伴奏,并且熟練掌握如京二胡、月琴等其他樂器的演奏技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張良君開始學的月琴,經過勤學苦練,逐漸熟練掌握其演奏技法,后又轉習京胡,并融會貫通,其他樂器也能熟練演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國貴學的鼓板鐃鈸等打擊樂器,鼓板是整個樂隊的總指揮,經過潛心學習,刻苦努力,很快就掌握了演奏訣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畢業進團成為骨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經過近四年半的學習演出磨煉,1964年10月成功畢業36名學員,全部加入到濰坊市京劇團。(也叫大團小團合并)為濰坊市的京劇界增添了新鮮血液和后繼人才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濰坊市京劇事業得以長足和持續的良好發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5年12月昌濰專區下發文件,濰坊市城區內只能留一個京劇團體,就是昌濰專區京劇團,這樣濰坊市京劇團撤銷劃歸濰縣,改名濰縣京劇團,遷往濰縣駐地寒亭。原兒童隊的大部分學員也一塊進入濰縣京劇團,還有部分學員轉業到了廠礦企業,其中李國華、楊永春、焦立清、譚佩玲等進入昌濰專區京劇團。此時兒童隊的學員們已經成為劇團的中堅力量,業務骨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年濰縣京劇團是省內第一個首演現代戲的院團,常演的劇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海港》《杜鵑山》《紅嫂》《節振國》等。他們隨團巡演各地市,參加匯演,慰問部隊,去廠礦,下農村,享譽全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濰縣京劇團慰問演出,走遍了山東省內部隊和沿海守島部隊,特別是去海島慰問部隊,裝載幾大汽車的服裝、道具、行頭等拉到海港后,卸車裝船,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顛簸前行,多數人暈船嘔吐,渾身無力,到海島再卸船,拉到部隊駐地再搭建舞臺,強忍著身體的不適,全身心的以最好的狀態為戰士們演出服務。他們精湛的表演得到了部隊指戰員的交口稱贊和熱烈歡迎,被濟南軍區首長稱贊為“拖不垮,打不爛的濰縣京劇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于學員們業務精湛,表現突出,被濟南軍區和山東省京劇團選拔招錄多名優秀演員,有的還發展為著名的國家級京劇表演藝術家。為山東省的京劇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創造了濰縣京劇團的輝煌鼎盛時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續,敬請觀看下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文在寫作中得到了原濰縣京劇團團長郎豐華先生的鼎力支持和幫助,提供了詳盡的資料和全部圖片。在這里表示最真誠的感謝!</span></p> <p class="ql-block">說明 : 1.作者李新華非兒童隊的李新華</p><p class="ql-block"> 2.濰坊市京劇團成立于1958年8月,于1965年12月撤銷,改為濰縣京劇團,1985年撤銷。</p><p class="ql-block"> 3.昌濰專區京劇團于1960年初成立,1981年7月撤銷,改為濰坊地區京劇團,1983年10月改為濰坊市京劇團,2001年改為濰坊市京劇院,2012年7月撤銷,合并歸入濰坊藝術劇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东县|
和平区|
临沂市|
凉城县|
青阳县|
七台河市|
湘阴县|
九龙县|
嘉定区|
潜江市|
九寨沟县|
沁水县|
广东省|
锡林郭勒盟|
静海县|
东山县|
汤阴县|
北流市|
宕昌县|
松阳县|
修水县|
嫩江县|
休宁县|
库伦旗|
本溪市|
安平县|
阿荣旗|
中宁县|
酉阳|
安西县|
隆德县|
天水市|
新河县|
霍州市|
城市|
彰化县|
隆德县|
城口县|
新安县|
丰县|
邢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