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一本記錄著江蘇商校和江蘇商業專科學校學子們青春歲月的煌煌巨著正式發行了!這本書凝聚著商校、商專人的情感,更見證著你我青春的年華和浪漫的歲月……我榮幸地受編輯組的委托,為這本書寫了序言。情感之系,摹擬校友。謬誤之處,敬請指正!</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揚州市鹽阜路,是現代揚州最早的“馬路”之一。</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前,蘇北解放之后,國家成立了蘇北行政公署,公署治所先在泰州,不久移至揚州。1951年,揚州拆除古城墻,依墻基修筑泰州路、鹽阜東路、鹽阜西路、南通東路、南通西路。這幾條路連通原有的淮海路,形成了“口”字形城區,成為揚州最早的環城馬路。而這些路名,則是這段時期揚州作為大蘇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的標志。</p><p class="ql-block"> 鹽阜路又被揚州人稱贊為最有魅力的一條路,她北面傍著護城河,河中流水清澈,路邊林木參天,有槐樹、榆樹、水杉、梅花、楊柳、銀杏等。隨著季節的變化,花葉呈現出不同色彩,春天綠柳如煙,夏日槐花飄香,秋來銀杏金黃,冬季臘梅傲雪。</p><p class="ql-block"> 鹽阜東路與泰州路相接處,原本有一所學校,這所學校不僅辦學歷史悠久,而且經歷曲折傳奇。今天,它原先的大多數樓宇已被拆除,但是,尚有兩座建筑依然屹立著,像兩位歷史老人,在對人們講述著它往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08年,由美國教會創辦的一所中學——美翰中學(初名美漢中學),從揚州左衛街遷到便益門大街北段,在此播撒了教育的第一炬火種。1910年,復名為美漢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后,揚州城淪陷,美漢中學一度成為日本人關押歐美盟軍僑民的集中營。抗戰結束后,又進入內戰時期,故該中學維持到1948年,即停止辦學。</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古城揚州宣告解放,新中國百廢待興。為了培養建設人才,各級各類學校陸續恢復或新辦。1951年春,美漢中學更名為揚州私立群力中學。后來,此處又相繼設立過好幾個機構。</p><p class="ql-block"> 1955年8月,江蘇省鎮江商業學校搬遷至揚州便益門內街131號辦學,同年11月改校名為江蘇省揚州商業學校,隸屬于江蘇省商業廳,1965年10月更名為江蘇省商業學校,人們習慣稱之為“省商校”。</p><p class="ql-block"> 1967年學校大門從便益門遷移至朝北的馬路邊,是為鹽阜東路一號。</p><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省商校因文革停辦。</p><p class="ql-block"> 1973年5月,省商校在原址復校。</p><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江蘇省將原設立于南京的江蘇商業專科學校搬遷到揚州,與省商校合并辦學,成立新的江蘇商業專科學校,由此開啟了揚州商科高等教育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1992年揚州大學合并辦學。當年5月,原國家教委批準同意設立揚州大學,下設師范學院等七個學院,原江蘇商業專科學校改成揚州大學商業學院。此后,揚州大學所屬學院和管理機構進行過若干次調整,鹽阜東路一號也隨著每次調整而數度更名。后來最通行的名稱叫“揚州大學鹽阜路校區。前幾年,根據揚州城市建設和揚州大學發展需要,經省政府批準,揚州大學鹽阜路校區上市置換,其土地現由揚州市收儲。</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p><p class="ql-block"> 鹽阜東路一號,一處由揚州幾代人耕耘了一百多年的教育園地,如今書香不再。只有每逢禮拜天,神在堂中傳出的唱詩班的歌聲,仿佛將此處曾經延續了一個世紀的縷縷書香直達天國。從此,但凡在此工作過、學習過、甚至寄居過的人,無不對它充滿了懷念之情。每當走過它昔日門前,心中不免生出些許失落。然而,卻只能是“此情可待成追憶”!</p><p class="ql-block"> 2022年,是揚州大學建校120周年,合并辦學30周年。修史建志,是校慶最重要的形式與內容之一。揚州大學“鹽阜路校區”,從1955年江蘇省商業學校在揚州辦學開始,到揚州大學合并辦學為止,經歷近四十個春秋。四十年寒來暑往,四十度春夏秋冬,從揚州古運河畔的便益門,從揚州市鹽阜東路一號,走出了數以萬計的莘莘學子。他們分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有的遠渡重洋,創業海外。但是無論他們何時求學于此,也無論他們身在何處,他們心中都有一種濃濃的,并且永遠揮之不去的情愫,那就是他們的母校——揚州便益門,亦或鹽阜東路一號。</p> <p class="ql-block"> 江蘇省商業學校暨江蘇商業專科學校,以及后來的揚州大學鹽阜路校區,都已經走進了塵封的歷史。但是,從這個校園中走出來的很多人還在,所培育的文脈還在,校友對母校的情感還在。為了慶祝揚州大學建校120年,合并辦學30周年,更為了紀念那個已經消失的校園,當年江蘇省商業學校暨江蘇商業專科學校的部分同仁和校友,發起了一項十分有意義的活動——編撰一本書,書名為《鹽阜路歲月》。他們說,要為廣大校友留一份念想;要為江蘇省商校暨江蘇商專留一本屬于自己的“校史”;更是為這一片播撒過教育種子的土地樹立一塊無形的“紀念碑”!消息甫出,知情者無不為之歡欣鼓舞,奔走相告。于是,在揚州大學商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以楊家棟教授為牽頭人,《鹽阜路歲月》編輯小組很快成立,并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 今年95歲高齡的袁松巖老先生,自1960年從江蘇省商業廳調到揚州,在江蘇省商業學校、江蘇商專工作生活了近半個世紀,歷任團委書記、政工科長,學生科長、校辦副主任等職,被人們稱之為“省商校的活檔案”。袁老耳聰目明,思維清晰,對江蘇商校暨江蘇商專的許多人和事如數家珍,給編寫組提供了許多很有價值的線索和珍貴的歷史資料。今年已85歲的楊敬亭先生,是江蘇省商業學校最早期的學生;畢業后留校工作,也是江蘇商校最資深的員工;擔任過教研室主任、江蘇商專副校長,以及揚州大學合并建校后商業學院黨委書記等職,是德高望重的老領導。他對這次編寫《鹽阜路歲月》一書,極為贊賞和支持,并且提出了許多指導性建議。老校友、江蘇商校會219班的張承瑤先生,曾擔任過江蘇商校學生會副主席,聞知編書的消息,主動請戰,要求參加編寫小組,并在溝通、聯絡江蘇商校老校友的過程中,做了大量實實在在、極有意義的工作。在本校學習、工作,擔任過學校團委書記、組織部長的馬援先生,征集了數百張老照片,精心挑選出近百張。這些老照片大大增強了本書的歷史時空感。同樣是畢業留校從教,擔任過系支部書記的沈桂林先生主動承擔起業務統籌的任務。他聯系編寫組成員,安排各類事務,與出版社溝通,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戴學禮、周云鵬、王強等校友,奉獻了精美的繪畫、書法和篆刻作品編入此書,既體現了校友們多才多藝的風采,又增添了本書的藝術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鹽阜路歲月》,兼有史志性質,而又非純史志之書。全書內容由四個部分組成。即:校史簡編、學校大事記、校友風采、校友文苑等。</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是“校史簡編”。由于諸多歷史原因,原江蘇省商業學校暨江蘇商業專科學校,沒有一部完整的校史。故而,這一部分內容就成為本書的“重頭戲”。擔綱校史和大事記編寫的主要執筆人是楊家棟教授。楊家棟教授1962年畢業于江蘇省商業學校,畢業后留校任教,后歷任江蘇商專教務處副處長、計統系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揚州大學合并辦學后,擔任揚州大學副校長,是由江蘇省商業學校到揚州大學合并辦學這段歷史最權威的見證者和知情人。作為商校的學生、教師、后來江蘇商專的領導,他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感情,也是編輯這本書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他以年近八旬之軀,于春夏煙雨之際,幾乎每天泡在揚州大學檔案館里,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精心尋找與江蘇省商業學校暨江蘇商專相關的每一份資料。兩個多月時間,查閱的檔案近千萬字,收集到有關江蘇商校暨江蘇商專的資料近百萬字。此外,他還無數次電話聯系相關校友,甚至不顧年事已高,多次登門拜訪當年同事和校友,從中獲得了大量的信息。然后爬羅剔抉,擇善而用,使我們今天能夠較為清晰地看到江蘇省商業學校暨江蘇商專的來龍去脈,以及那些塵封而又有價值的歷史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學校大事記”,以編年方式記述了從江蘇省商業學校、江蘇商專創辦,到揚州六所院校合并組建揚州大學為止的四十多年間,江蘇省商業學校暨江蘇商專所發生的重要和重大事件。</p> <p class="ql-block"> 四 </p><p class="ql-block"> "青春回眸″,是本書中最具華采的篇章。無論是早期的江蘇省商業學校,還是后來的江蘇商專,由于辦學質量高,吸引了很多優秀學子。這些學生進校后,在學好自己專業的同時,大多能夠做到全面發展,其中很多人文學水平很高,寫作能力很強。這次編寫《鹽阜路歲月》,我們專門設立了一個板塊,收錄部分校友以及在商校、商專工作過的部分同仁們的回憶文章。這些文章的主題和內容,都與當年在校期間的學習和工作生活有關。許多校友聞訊之后,積極踴躍撰稿。其中,江蘇商校會124班的蔡群校友,撰寫萬字長文,對母校的回憶充滿深情;江蘇商專財09班的王樂樂校友,一口氣轉來了6篇稿件,每一篇都文采飛揚,感情真摯。特別令人感動的是,曾經在江蘇省商校、江蘇商專擔任過副校長的郭興華先生,早在1985年就從江蘇商專調到上海大學工作,且今年已經90歲高齡。但聽說要編輯江蘇商校校史,他特別高興,親自撰寫了一篇既飽含感情,又有大量寶貴資料文章,讀來令人感慨萬千!透過這些精彩的文字,深情的回憶,我們仿佛又見到廣大校友們當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身影;更感受到當年校園文化的基因,至今仍在廣大校友身上熠熠生輝。但遺憾的是,由于本書篇幅所限,所有稿件不能做到全部采用,只選擇其中一部分,以饗讀者。</p> <p class="ql-block"> “校友風采”是本書最閃光的亮點。</p><p class="ql-block"> 江蘇省商校暨江蘇商專,辦學四十余年,為國家財經、商貿戰線培養了大量杰出人才。這里,是早在1958年就首倡華東地區同類院校協作的策源地,后來拓展為全國商校、商專協作聯盟;這里是全國重點中專,畢業生以又紅又專,基本功扎實,動手能力強為社會稱道,被業界人士譽為江蘇商界的“黃埔軍校”;這里是全國第一所商業專科學校,并且在1982年首創了中國烹飪高等教育專業。從這里走出去的畢業生,有的成為業務精湛的經濟師、會計師、統計師、烹飪大師;有的成了杰出企業家;有的是享譽全國的知名學者、教授。他們中有省級、地市級、縣處級領導干部;涌現出了全國勞模、新長征突擊手、巾幗英雄和三八紅旗手;有的甚至還成為知名藝術家。但由于編寫時間與篇幅的限制,本書僅僅選取一部分校友的業績與大家分享,更多校友的精彩人生和成功故事,有待今后更多采集,繼續編撰《校友風采錄》專輯。</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p><p class="ql-block"> 斗轉星移,時光雖然悄悄帶走了我們的青春年華和青蔥歲月。但我們知道,昔日莘莘學子們對母校的拳拳之心與眷念之情一刻也沒消減過。過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廣大校友們只能將對母校的思念深藏在心底。當每一次同學聚會時,既是言笑晏晏的歡海,更是熱淚奔涌的汪洋。雖然同學們人生成熟了,見識寬廣了,但是,母校在你們眼里,在你們心中,永遠都是最美的一道風景,都是你們青春時代最溫馨的家園。后來,有了網絡,有了智能手機,每個班級都建立了班級群,所謂“人人都有微信,我們天天見面。”但是,母校的容顏,卻依然是每個校友時常的牽掛;便益門、鹽阜東路一號,成了你們來揚州出差、探親、朋友聚會必談的話題,成了每一屆校友回揚州聚會必到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 這幾年,校友們常常組織返校聚會,雖然明知當年校園已不存在,但大家仍然堅持要回母校的舊址看看。駐足在已被拆得空蕩蕩的校園里,心中涌動著潮水般的深情回憶和無限惆悵。</p><p class="ql-block"> 今天,從物理空間上說,江蘇省商校和江蘇商專校園確實不存在了,但在校友們的心中,她卻是永遠的存在。甚至,這種存在會顯得更加真實與珍貴。</p><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原江蘇商業專科學校財13班同學畢業30周年聚會,同學們給母校捐贈了一座四角亭,取名“春暉亭”。亭上有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女士手書楹聯,聯云:</p><p class="ql-block">睦州一去,無心再吟二分月;</p><p class="ql-block">東野重來,有義唯報三春暉。</p> <p class="ql-block"> 歲月的長河,流走了我們青春的歲月,但流不去人生的美好記憶。人生如夢,但往事并不如煙,對鹽阜路的記憶,對母校的懷念,記錄在每個人情真意切的美文字中,定格在每一張青春回眸的老照片中,更深深銘刻于每位學子的心靈里。這份情,這份愛,這份時時的牽掛與永恒的眷戀,一如鹽阜路上秋天的銀杏樹葉,雖然泛黃,但仍金光閃閃,常憶常新。</p> <p class="ql-block">(春暉亭楹聯注解:睦州,唐代詩人徐凝,睦州人,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名句傳世。同學們畢業于江蘇商業專科學校,返校時,卻見母校校園已被拆除,不免傷感,故有“無心再吟二分月”之慨。東野,唐代詩人孟郊,字東野。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名句傳世。校友們念及母校培養之恩,贈送亭臺,故作“有意惟報三春暉”之贊!)</p><p class="ql-block">撰稿人:華干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波县|
庆云县|
临清市|
昌黎县|
化州市|
柘荣县|
济南市|
景东|
体育|
板桥市|
政和县|
五寨县|
巴楚县|
左云县|
大港区|
南通市|
淮阳县|
济阳县|
金平|
西林县|
湘阴县|
新乡县|
张家港市|
巢湖市|
通辽市|
临泽县|
四会市|
长阳|
盐边县|
龙泉市|
任丘市|
呼玛县|
黄大仙区|
大竹县|
靖江市|
乳源|
咸丰县|
孝义市|
通海县|
兰溪市|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