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鄆王指著象棋盤,道:“當年項羽劉邦楚漢相爭,在滎陽割鴻溝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楚河漢界便是當年兩軍對壘之處。”分別將紅棋、黑棋的車、馬、相、士、將、卒、炮三十二個棋子全部擺好,得意道:“你們兩個小子能跟著我學象棋,真是好福氣。可惜范九兒這個小子一點也不喜歡。</p><p class="ql-block"> “大宋當朝魏國忠宣公洪皓是當世象棋高手,曾在任大金通問使時滯留北國,我常與之切磋,他兩個兒子洪遵、洪邁更是青出于藍,尤其洪邁棋藝更佳,《棋經論》寫得非常之好,我因緣際會,得以先睹為快。”</p><p class="ql-block"> 說罷語氣一頓,沉聲又道:“宇文虛中是北周皇室后人,正宗象棋世家,棋藝該是當今泰山北斗,可惜不久前遭金國朝廷殺害。我在北國得他許多指點,棋藝因而有所長進,正好用來教恁二人。”</p><p class="ql-block"> 他突然神秘笑笑,將二人拉近,話鋒一轉,低頭耳語:“武功方面,你們師父和我一樣厲害,我雖然也會指點一二,但還是做你們的師叔祖,不虧了什么。象棋呢?我可是天下難尋的高手,就當你們師父怎么樣?”</p><p class="ql-block"> 兩個孩子看鄆王得意洋洋,童趣十足,不由大樂,他象棋修為甚高還在其次。師叔祖這么說,但輩分豈敢兒戲,二人齊聲道:“不行!師叔祖就是師叔祖!”</p><p class="ql-block"> 中國象棋自古流傳已久,由來甚奇。一說象棋的“象”是舜的弟弟,喜愛打殺,由此發明一種游戲模擬戰爭,便叫做“象棋”。到了春秋時期,再據當時兵制的不同兵種而設象棋中將、帥、車、馬、士、兵、卒各子。至西漢開國,韓信又一番大改,有了楚河漢界。“象戲”一詞最早出現于北周《周書·本紀》,“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寮講說。”此事在北周的朝廷上被視為一件盛事,著實熱鬧了一番。天和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年號,宇文虛中正是其后人。后世通行的象棋,相傳最初為唐代牛僧孺所制,而后不斷修正。</p><p class="ql-block"> 另一說則是晏殊的《類要》記載象棋是在三國魏黃初年間傳入中國。其前先秦《楚辭·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中所涉象棋、六簙戲,秦漢邊韶《塞賦》中所涉塞戲,與后世象棋規則、棋子、棋盤等形制都大相逕庭,并無演化關系。</p><p class="ql-block"> 但兩者之說始終難有定論。</p><p class="ql-block"> 象棋到了宋代流行廣泛,形制大變,型式得定。宋初程顥詠象棋詩“大都博奕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戲法,偏神兼備漢官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愁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中無炮,應當是宋初后有火藥火器,才在象棋中設炮。宋時文人喜歡談兵,亦喜以象戲演兵,遂致象戲興盛,先后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述問世,大象戲與小象戲都有所涉,且皆已有炮棋子。司馬光的《七國象戲》便是大象戲一種,而小象戲更于北宋末定型成后世模式。</p><p class="ql-block"> 鄆王看懷英、棄疾兩個孩子一大一小,均是聰敏穎悟,興致盎然,心中喜歡。便自棋具、棋盤、棋子開始教授象棋。當說到“車”、“馬”、“炮”子力大小時,不禁感嘆道:“象戲車馬炮中,車戰力最強,炮次之,馬最弱,當下實戰可不是這樣。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戰國時期,雖然也離不開馬,但以車戰為主,此時說車戰力最強可謂順理成章。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后,便逐漸離開車,以馬戰為主。特別是兩漢有了馬鞍、馬鐙,騎馬更是如虎添翼,逢征戰必說‘人馬’‘兵馬’,當真離不開馬了,卻再也看不到車的戰力。別看炮在棋盤上大有威力,其實是自本朝有了火藥才開始布設,其以后在實戰中也許大有前景,目前可還是不行。”</p><p class="ql-block"> 棄疾聽象棋與實戰大有不同,不由微微失望,鄆王如何看不出來?便指著棋盤,道:“象戲來自演兵,這盤上就有無窮學問,我大宋文人多喜用之論兵。司馬光、晁補之如此,尹洙任職西北邊陲數年,深諳邊事,尤愛以象棋演兵,著書立說。司馬光學識淵博,謀慮深遠,獨出心裁推‘七國象戲’,盡演大宋兵勢,欲使處戰國七雄并世情狀也可善存,可謂用心良苦。但如大宋處勢之復雜,依靠象棋又哪里能夠盡演?以致于‘七國象戲’不合時宜不得廣傳。不過其所著《資治通鑒》以時敘史,由前因知后果,詳明歷代君臣政治、軍事治亂、成敗、安危之跡,‘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卻是不可不讀。我給你們擺的是日前更大興于世與之截然不同的小象戲,很有演兵之用。</p><p class="ql-block"> “你們且看這馬:走動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橫著或直著走一格,然后再斜著走一個對角線,喚做‘馬走日’。馬占據地勢若好,一次可及四周的八個點,故有‘八面威風’之說。但若有別的棋子擋住,便無法動得,就是‘蹩馬腿’。這很合平原闊地用馬之法,若山巒險要之地,騎兵便不得所長。故與胡虜之爭,常陷于平原,總需背靠川陜。而失卻燕云十六州,少了養馬之地,中原更象沒了腿腳、臂膀。</p><p class="ql-block"> “一旦學會象戲,俯瞰棋盤,猶坐觀天下局勢,立時多有謀斷。而輸贏全在滅將擒帥,少不了氣量沉穩及謀略才智,欲速則不達,切不可操之過急,卻是好玩的緊呢。”懷英、棄疾由是興趣大增。</p><p class="ql-block"> 鄆王才高八斗,又是象棋高手,交待棋具、棋盤、棋子過后,更將規則,行動、下法、殺招、局面、勝負等講得精彩紛呈、妙趣橫生。特別是講中盤局面膠著之時,攻則雷霆萬鈞,守則固若金湯,避則閃轉騰挪,迎則針鋒相對,兩個孩子如癡如醉,直有縱橫捭闔、睥睨四方之感,眼前無物不是棋子,桌凳、樹木等看起來都象車馬炮到處亂晃。</p><p class="ql-block"> 大凡棋藝無不是易會難精,象棋亦是如此。鄆王用了一個月時日交待各關節緊要處,懷英、棄疾都是聰明無比,立時便能融會貫通。鄆王自是滿意非常,更留下口角:“車前馬后;發炮逐卒;如電掣雷轟,……,算隱著要成殺局,使急著恐悻不完。得先時切忌著忙;輸棋時還叫心定。子力猛局中尋勝;子力寬即便尋和。學者詳察于斯言,可為國手矣!”懷英、棄疾仔細背誦,牢記在心。</p><p class="ql-block"> 教會基本棋步之后,鄆王親自與二人擺棋譜,更將檀公三十六策融于棋局之中。</p><p class="ql-block"> “三十六策”也稱“三十六計”,最早出自南朝《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其中檀公,便是指南朝宋將檀道濟。這三十六奇計異謀,共分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計六套,前三套是處于優勢所用之計,后三套是處于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p><p class="ql-block"> 鄆王便各用一盤棋來演示一條計策的精妙。</p><p class="ql-block"> 懷英、棄疾均是出身官宦世家,家中藏書甚多,棄疾爺爺辛贊本身是大宋進士,懷英的母親柳氏也頗讀過一些書,二人自幼各承庭訓,都有些文化功底,懷英年齡更大,受教更多。 </p><p class="ql-block"> 今日聽鄆王三十六計,均是似懂非懂,急切要懂。特別是暗度陳倉、圍魏救趙、欲擒故縱、調虎離山等,莫不神出鬼沒。而瞞天過海、空城計、聲東擊西等虛虛實實,連環計則步步緊逼,反客為主則氣勢凌人,用得更是精彩絕倫。</p><p class="ql-block"> 兩個孩子對鄆王膜拜不已,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不禁要親自操盤。鄆王讓二人按譜擺棋,變換角色,來回擺弄,終于將每條計策心領神會,爛熟于胸。</p><p class="ql-block"> 以后兩人習文練武之余不時對弈,各展所學,象戲棋藝突飛猛進。</p><p class="ql-block"> 這日下了學堂,進武場就見范九兒逗弄著一只呆呼呼的似貓非貓的小獸。那小獸頭部渾圓,臉頰寬闊,吻寬頸短,四肢與尾巴粗壯,叫聲尖細急促,很顯煩躁不安。二人看著有趣,不禁挨了過去。那小獸看到又有人來,滿眼更增驚懼,但仍作勢要撲。</p><p class="ql-block"> 范九兒看到兩人走近,叫道:“你們兩個猜猜這個小家伙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棄疾看看不識,懷英畢竟大了幾歲,見識稍多一些,心中一動,不由問道:“難道是小老虎?”</p><p class="ql-block"> 棄疾吃了一驚,范九兒歡聲答道:“對,就是小老虎。爹爹今日打傷了一只老虎,老虎跑掉了,追逐途中遇見了這小虎仔,便逮了回來,說是要用它陪我們修煉武功。”幾個孩子都是異常歡喜。</p> <p class="ql-block"> 中華大地歷來不乏有虎,曾幾乎遍布各處山間林地,淮河兩岸亦然,向來在其南岸比北岸更多。杜充為阻金兵決黃河,奪淮入海后,水勢大了許多,虎雖然善于游泳,阻不住兩岸來回流竄,但在河北耽擱時間仍見增多。燕堂自小跟隨舅舅阮小二等,喜歡漁獵,而今仍是如此,不想今日遇到有虎,更難得能逮到一只小老虎,實是意外之喜。老虎乃是猛獸,人人談之變色,素蘭不免擔心,燕堂正要用虎來陪幾個孩子練武功,又哪里懇放棄,只是柔聲安慰。</p><p class="ql-block"> 自古多有先賢推崇模仿飛禽走獸習練武功、強身健體,尤以亳州人為最。而模仿虎撲、鹿轉、熊伏、猿跳、鳥展等鍛煉身體方法的“五禽戲”,正是本地三國時神醫華佗所創,一叫虎戲,二叫鹿戲,三叫熊戲,四叫猿戲,五叫鳥戲,練武之人既可以防治疾病,又可用來當作“氣功”強健筋骨,輔助技擊。燕堂當真以虎操練幾個徒弟,才是活脫脫要出虎狼之師。</p><p class="ql-block"> 這小虎眼下也就三五個月大小,燕堂將所獲野兔、野雞等小獵物剝了喂食,絲毫不吃。看起來甫一脫離母虎,還沒有斷乳,只好弄來羊、狗哺乳,這小虎食量不小,喂養大費周折。</p><p class="ql-block"> 再過兩三個月,已能食肉,體魄也更加強健,撲斗也愈加有模有樣。懷英、范九兒、棄疾都在每日在習文練武之余,與這小虎相撲擊。燕堂時常叮囑,這小虎很快長大,越來越見兇猛,如果差得遠了,便再也不能與虎伸手比較了。小弟兄們個個聽在心里,每日伴隨著小虎一起成長,勤學苦練,更有燕堂悉心教授,武功進境奇速。</p><p class="ql-block"> 這日,懷英、棄疾、范九兒下學還未到武場,卻聽里面呵斥連連,不由大驚,心道是誰惹了老虎,卻不是玩的。一起疾沖進來,卻見如玉與老虎翻翻滾滾打在一起。那老虎平時與范九兒、懷英等打斗,不用牙齒,不伸利爪,但今日與如玉便大為不同,正謂張牙舞爪,在如玉的雪白的臉蛋上抓了好些血痕。</p><p class="ql-block"> 原來那小老虎與如玉不熟,本來不愛搭理,不料如玉百般挑逗,不由越來越怒,終于大發其威。</p><p class="ql-block"> 棄疾搶上前去將小虎呵住,看到如玉武功高強,心中甚奇:“平時也看不到她更多用功,武功卻是這么好!”范九兒看棄疾疑惑,笑道:“她除了有爹爹教,還有娘也專教她一個,不只是學得多,練功也比我們更勤。”</p><p class="ql-block"> 這會燕堂、素蘭夫婦也趕了過來,素蘭看到不禁心疼道;“你這樣臉上被抓的一道道的,若是因此破了相留了疤,將來找婆家,要說不是與人打架,而是被老虎抓的,又有誰信?”如玉嫣然笑笑:“我這輩子只跟著爹爹母親,不找婆家。”</p><p class="ql-block"> 燕堂寒著臉訓斥道:“這小虎對我們身有武功的還沒什么,對常人來說那是要命的瘟神。我們平日里與它都是好好相處,給它吃好喝好,從不曾驚怒它,消磨它野性不讓發作。現在它還小,不過很快就要長大,那時野性發作起來,一個武林頂尖高手都難以招架。當年你們武松師叔祖曾打死一只老虎,當真驚險得很。你太也不知道天高地厚!”</p><p class="ql-block"> 如玉哭訴道:“你不讓我用它練。”燕堂溫聲道:“你若喜歡,不妨過來一起練,但要立即與它處好了,切不可讓它大有敵意,否則野性難以控制。”如玉這才破涕為笑。</p><p class="ql-block"> 于是如玉也來與范九兒、懷英、棄疾一起,每日閑暇之余讓小老虎陪著練功。還是女孩易于親近,幾天下來,倒是如玉與小虎最是熟絡。</p><p class="ql-block"> 隨著小虎逐日長大,撲擊進退、往來遮擋其速快,其力大,其勢猛,實有人所不及的妙用。幾個孩子都是如獲至寶,與小虎片刻不舍分離,只有懷英沉心文學,對武學不是十分熱心。燕堂謹記其母親柳氏不勉強習武的囑托,也不多加督促。</p><p class="ql-block"> 鄆王這天又到武場,手中所拿卻不是象棋,而是圍棋,道:“學象棋本來是要演練兵事,學習奇計異謀,卻不是要奪取棋藝天下第一,能窺其門徑、得其概要就該差不多了。現在要再學習圍棋了。”棄疾大喜,知道這樣下去象棋只是更加熟練而已,收獲卻不致于更多,實不愿再沉溺其中,而再學圍棋則不同,肯定又會大有所獲。</p><p class="ql-block"> 懷英對象棋心卻不甘,猶有不舍。鄆王笑道:“懷英欲要象棋登峰造極,也是難得,只是今后要免不了頻仍尋弈、請教高賢、檢討得失、擯除驕莽、遍研棋譜,幾者缺一不可。以后圍棋也是一樣,你二人都要記住了。”</p><p class="ql-block"> 鄆王再道:“圍棋,源于華夏,古稱之為‘弈’,先秦《世本》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位列琴棋書畫四藝,歷來被兵家、文人所重。</p><p class="ql-block"> “東漢班固既是與太史公齊名的大史學家,更是兵家名流,曾做中護軍隨竇憲、耿秉抗擊匈奴,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由班固作《封燕然山銘》刻石勒功,紀漢威德。班固既為用兵的行家里手,所撰《弈旨》極合用兵方略,指棋手如將帥,要有‘蘇張之姿,固本自廣’,即蘇秦、張儀那樣的雄才大略。行棋計之周詳,謀自全局,‘有似夏禹治水之勢’,切防‘一孔有闕,壞頽不振’。兩軍對壘,‘做伏設詐,突圍橫行’。不慮勝,先慮敗,勢孤自保,‘既有過失,能量弱強,逡近需行,保角依旁,卻自補續,雖敗不亡’,無不是兵家精要。</p><p class="ql-block"> “其弟子馬融撰寫的《圍棋賦》,更勝《弈旨》,對棋藝的理解更深。圍棋的勝負策略,猶如頭發那樣細微,雙方的布局,又似麻那樣錯綜復雜。攻守各有法則,守要堅固,攻要前后呼應,上下聯系,不能唐突。否則,‘深入貪地兮,殺亡士卒’,‘ 上下離遮,四面隔閉’,‘圍合罕散兮 ,所對哽咽’。</p><p class="ql-block"> “稍后于馬融的黃憲,撰有《機論》,專門論述了圍棋的虛實形勢。‘弈之機,虛實而已。實而張之以虛,故能完其勢;虛而擊之以實,故能制其形。故善弈者能出其機而不散,能藏其機而不貪,先機而后戰,是以勢完而難制’,為布局之圭皋。</p><p class="ql-block"> “馬融為東漢名將馬援從孫,曾入仕大將軍鄧騭幕府,其時一般淺見的儒生學士,都認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于是停武制,不講戰陣之法,因此猾賊蜂起,國家無備。馬融對此大為不滿,認為文武之道,是圣賢所重視的,怎能不講武功?所以他作的《圍棋賦》最講圍棋與兵法相合,盡可能用圍棋之戰演兵。將圍棋視為小戰場,把下圍棋當作用兵作戰,‘三尺之局兮,為戰斗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而其后許多軍事名家,像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均為疆場和棋枰大小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鄆王看懷英、棄疾只聽圍棋還沒有什么,自是圍棋沒有入門,但聽談戰場軍事便大感其趣,那是喜歡熱鬧,心中不免暗笑:“我將圍棋與兵法放在一起講授,管教這兩個小猴立時著迷,愛不釋手。”</p><p class="ql-block"> 于是又道:“北周武帝宇文邕喜歡象棋,無獨有偶,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極喜歡圍棋,常與臣僚通宵達旦對弈,他還自撰《棋品》、《棋法》、《棋評》、《圍棋賦》等棋書和文章。其時所出《棋經》更在班固《弈旨》和馬融《圍棋賦》等書的基礎上精進,其地位亦足可等量齊觀。</p><p class="ql-block"> “其后還有唐太宗李世民、南唐元宗李璟、后主李煜、本朝太宗皇帝等一國之主喜好將圍棋用于軍事。特別是李世民,既是圍棋高手,又是用兵天下第一的奇才,與當時的豪雄李靖、虬髯客用圍棋談兵,盡占中原,二人心悅誠服,由對手轉為臣佐。</p><p class="ql-block"> “本朝太宗亦喜用圍棋演兵,特詔令徐鉉撰寫《圍棋義例》,寫盡了圍棋戰術招法。而自那時起,文人武將多好以棋談兵,象棋、圍棋均是。仁宗年間張靖,更是將圍棋攻防兵法一樣,仿《孫子兵法》,撰《棋經十三篇》,棋戰與兵法相與啟迪。</p><p class="ql-block"> “劉仲甫是先皇徽宗時第一國手,曾教我圍棋,最喜《棋經十三篇》,特地作注。他曾經說,《棋經十三篇》重戰略,他自己所撰有《棋訣》與唐朝大棋士王積薪所著《十決》重戰術,各有側重,但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協用才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我便借著這些棋經與《孫子兵法》、當朝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一并傳授,還怕你們兩個不成才、沒有興趣嗎?”</p><p class="ql-block"> 二人聽后大喜,更是精神百倍,躍躍欲試。</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保定市|
延庆县|
芒康县|
东至县|
佛山市|
西乡县|
罗平县|
东乡|
汉沽区|
左贡县|
新郑市|
唐山市|
育儿|
河间市|
永川市|
乡城县|
吉水县|
扎鲁特旗|
海门市|
南投市|
镇坪县|
金沙县|
马山县|
邹平县|
皋兰县|
南丹县|
鄂托克旗|
那曲县|
宝应县|
大竹县|
瑞丽市|
广灵县|
东乡族自治县|
同德县|
温宿县|
承德市|
建湖县|
南昌市|
沁阳市|
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