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王象春《書項王廟壁》賞析</b><br> 細節不僅顯示人的性格、胸懷和格局,更能決定其事業的興衰成敗。四百多年前的王象春對此即有深刻認識,他曾于宿遷項王廟墻壁上題了一首古體小詩,明確表達了這一理念。<br> 在中國古代詩歌的長河里,明詩的存在感不強,總體評價不高。因為明科舉“不唯詩,尚八股文”,加之以政治高壓,文字獄嚴酷,一般文人趨利避禍,形成“文人戒詩”的風氣。那時的詩人多不愿受格律詩形式束縛,又產生“不屑為詩”的傾向。在這種創作環境里,王象春的《書項王廟壁》彌足珍貴,寥如晨星,熠熠生輝,發出耀眼光芒。全詩如下:<br> 三章即沛秦川雨,入關又縱阿房炬,漢王真龍項王虎。<br> 玉玦三提王不語,鼎上杯羹棄翁姥,項王真龍漢王鼠。<br> 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龍亦鼠虎亦鼠。<br><div> 全詩計九句,三句一層,共三層。</div><div><br></div> <b> 第一層,詩人截取劉邦、項羽共同滅秦過程中攻入咸陽后的不同表現,展示兩人迥異的政治素質</b><br> 首句用約法三章典故。寫劉邦入關后“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這種政策與做法,使得長期處于暴秦統治下的百姓猶如久旱逢甘霖,感激涕零而衷心擁戴。<br> 詩人這里以“雨”作喻,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秦人大旱之望云霓的迫切心態,一個“沛”字,巧妙運用了雙關修辭,既表現出雨量的充沛——解除暴秦統治的徹底,又表明行雨者的身份——“沛公”,遣詞之妙,令人拍案叫絕。<br> 次句用焚燒阿房宮典故。形成對比的是,隨即入關的項羽顯示的仍是其一貫強悍暴力的一面,屠咸陽、殺子嬰、燒阿房宮。種種行為,讓秦地百姓大失所望。<br> 劉邦能審時度勢有所建樹,項羽則只有徹底的破壞,兩相對照,無須多言而高下自出。“漢王真龍項王虎”,詩人以龍喻劉邦,表現了對一個成熟政治家的由衷贊美,而以虎喻項羽,在肯定其勇力的同時也不無批判其簡單粗暴的意思。<br> 兩人雖都意氣風發,均為一代豪杰,可謂雙峰并峙,龍精虎猛。表面上不分伯仲,但已暗含褒貶。<br> <b> 第二層,詩人把鏡頭聚焦于楚漢相爭中的兩個細節,展示其不同的性格差異</b><br> 首句用鴻門宴典故。按原定計劃,項羽本擬“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現在劉邦送上門來,可以說是一個輕而易舉解決劉邦爭權問題的大好時機。然而在劉邦唯唯諾諾、低聲下氣的表演中,項羽殺氣漸消,備受蒙蔽。“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事后范增對項莊評價項羽說,“君王為人不忍”。但詩人認為,項羽不乘人之危,不愿使用陰謀詭計爭奪江山的磊落行為,雖有些不擒二毛之類的迂腐和政治上的單純,但畢竟表現出一個英雄的大度與自信。<br> 次句用分一杯羹典故。逐鹿中原雙方殺得難分難解之時,楚漢兩軍對峙于廣武(今河南滎陽境內)數月。項羽久攻不下,于是抓來劉邦父親要挾說:你不投降,我就把你父親煮成肉醬。此時劉邦面帶微笑毫不在乎地說:好啊,煮熟了一定記得分給我一碗肉羹啊。這種為了爭奪天下的目的而不顧父母死活的語言和做法,暴露其流氓無賴嘴臉。<br> 詩句的言外之意,令人細思極恐:為達到個人目的,連父母生死都可以置之不顧,那么對其他人呢?即使在封建社會,這種做法也絕對不合主流道德評價標準吧?<br> 在兩相對照的細節中,詩人把筆觸深入到人性深處,揭示內心本質,于是雙方人品高下立判。行文至此,評價也水到渠成,“項王真龍漢王鼠”。這是對成王敗寇傳統觀念的反動與批判,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失敗的英雄閃爍著耀眼的人格光芒,成功的帝王隱藏著骯臟齷齪的內心世界。詩人同情失敗的英雄是人之常情,但對封建社會里至高無上的權威——真龍天子的皇帝進行鞭撻,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br> <b> 第三層從大歷史觀出發,表現生命里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無奈及異中有同的人生結局</b><br> 首句用霸王別姬典故。展示深陷垓下絕境的末路英雄無奈、無助、無力地演出一幕虞姬自刎的凄苦悲劇,表現出英雄末路、美人凋零的悲哀。<br> 次句用戚夫人典故。劉邦晚年寵愛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幾次欲更換戚夫人兒子劉如意為太子,一次宴會上看到商山四皓跟著太子劉盈,劉邦大驚,絕了更換太子的心思。他告訴戚夫人說:太子羽翼已成,難以撼動了。戚夫人哭泣起來,劉邦說:你為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劉邦去世后,呂后毒殺趙如意,把戚夫人做成人彘。一代開國君主,竟無力保護自己的寵姬和愛子。這是詩人有感于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無力回天,變生肘腋而發出的無奈唏噓。<br> 兩個“泣”字,表現出造化弄人,無論成功和失敗,無論庸人和英雄,處境不一,殊途同歸,都難逃一“泣”。 至此,深蘊哲理的結論自然而出:“真龍亦鼠虎亦鼠”,七個字飽含人生的思辨,道出命運的真諦。強弱都是相對的,會因環境和時間而轉化。真龍也罷,猛虎也罷,都有無法逾越且不以個人意志而稍許改變的客觀規律,以此而言,他們也都是弱小的“鼠”。<br> <b> 這首詩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極有特色:</b><br> 一、 從思想上看<br> 1. 跳出成王敗寇的傳統觀念,客觀評價劉邦和項羽的人生經歷。<br> 2. 以辯證的眼光看待人物,直面人性的弱點,以當時表現而論優劣,既不以一眚掩大德,又不因地位炫赫而為尊者諱。<br> 3. 諷刺與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帝王,表現出對皇權的蔑視。<br> 二、從藝術上看<br> 1. 選取人物生活中的經典場面,以此作為評價的基礎,具有很強的概括力、感染力、說服力。<br> 2. 把對人物的褒貶評價寓于生動鮮明的意象之中,準確傳神。<br> 3. 突破傳統詩歌兩兩對稱的駢句句式,以三句作為一個單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br> 4. 全篇雖是奇數句,但結構工整、布局規范。前兩句分述劉、項事跡,第三句據此總評二人優劣,寓奇崛于工穩之中。<br> 5. 語言簡潔、淺顯,用典雖多,但都為大眾所熟知,都能明白詩中的感情與寓意。每層的第三句評價幾與口語無二,用在詩中卻又極為妥帖恰當,與前兩句詩意貫通,了無滯澀,表現出作者熟練駕馭語言的工力。<br> 6. 語句不假雕琢,天然純樸,明白曉暢,但亦注意煉字、雕琢;使用對照、反復、比喻、雙關等修辭手法,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反復使用時,能注意避免單調而同中寓變。<br> 7. 雖為古體詩,但用韻也有著嚴格的規律,并非興之所至,隨意而為。全詩采用“主從通韻”法(王力語),具體到此詩為“虞”主“魚”從。即以七虞上聲字“虎、雨、舞、姥”為主,以六魚上聲字“炬、語”為輔,格律上還是極有章法的。<br> 王象春(1578~1632),山東濟南人,清初文學家王士禎從祖。明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榜眼,后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負責干部考察、升遷工作。約略等于今之組織部干部局局長。由于為人正派耿直,嫉惡如仇。即使在郎署辦公等公開場合,依舊臧否人物,指點批評,毫不顧忌,由此得罪魏忠賢閹黨。最終遭受迫害,罷官歸田,不再出仕。 <div><br></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宁市|
双辽市|
安丘市|
福海县|
宜州市|
台湾省|
黎平县|
哈尔滨市|
揭东县|
长寿区|
德江县|
闻喜县|
买车|
苗栗市|
克东县|
灯塔市|
张家口市|
松桃|
姚安县|
合阳县|
炉霍县|
遂溪县|
东乡县|
贞丰县|
炎陵县|
昌邑市|
共和县|
丰都县|
永顺县|
厦门市|
运城市|
平江县|
池州市|
邮箱|
施秉县|
铁岭市|
墨竹工卡县|
沂南县|
枣强县|
庆云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