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標題:《中國最美七大丹霞地貌系列之二:廣東丹霞山》</p><p class="ql-block">圖片:選自網絡</p><p class="ql-block">撰文:整理網上資料</p><p class="ql-block">配樂:廣東音樂【連環扣】余其偉?國樂大師</p><p class="ql-block">制作:2024年10月29日初稿</p> <p class="ql-block">片頭圖片(見下圖)</p> <p class="ql-block">丹霞山</p><p class="ql-block">丹霞山( 中國紅石公園),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東經113°36′25″至113°47′53″,北緯24°51′48″至25°04′12″之間。總面積292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風景區、以丹霞地貌景觀為主的風景區和世界自然遺產地。</p> <p class="ql-block">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巖石構成,“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以赤壁丹崖(見下圖)為特色。據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現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p> <p class="ql-block">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距今7000萬年以后,地殼上升而逐漸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米,同時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也就是丹霞山景區(見下圖)。</p> <p class="ql-block">丹霞山境內有大小石峰(見下圖1)、石墻(見下圖2)、石柱(見下圖3)、天生橋(見下圖4)共計680多座;丹霞山在地層、構造、地貌表現、發育過程、營力作用以及自然環境、生態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國丹霞地貌區最為詳細和深入,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學實習基地。</p><p class="ql-block">圖1.石峰</p> <p class="ql-block">圖2.石墻</p> <p class="ql-block">圖3.石柱</p> <p class="ql-block">圖4.天生橋</p> <p class="ql-block">自從1988年開發以來,丹霞山先后被列入和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2004年2月13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被列入《中國世界遺產圖鑒》(見下圖)。</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丹霞山</p><p class="ql-block">外文名:Danxia Mountain</p><p class="ql-block">別名:中國紅石公園、嶺南第一奇山</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積:292多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p><p class="ql-block">著名景點:長老峰、巴寨、陽元石、翔龍湖等</p><p class="ql-block">開放時間:全年全天</p><p class="ql-block">管理單位:韶關市丹霞山管委會,廣東韶關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p><p class="ql-block">海拔:408 m</p><p class="ql-block">(下圖為:嶺南第一奇山)</p> <p class="ql-block">【地理環境】</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丹霞山(中國紅石公園),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東經113°36′25″至113°47′53″,北緯24°51′48″至25°04′12″之間。錦江自北向南穿境而過,風景區由本體山峰2.5平方千米和外圍景觀兩部分組成;東起僧帽峰,南抵屯軍寨,西至觀景亭,北到涼傘石,總面積292平方千米,開放游覽面積12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下圖為:丹霞山地理位置圖)</p> <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于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形以廣東北部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貌。</p><p class="ql-block">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構成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是形成于距今約7至9千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時期的紅色河湖相砂礫巖。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地質公園所在地區受地球構造運動的影響,產生許多斷層和節理,同時也使整個丹霞盆地變為剝蝕地區。在距今約2300萬年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得本區迅速抬升。在漫長的歲月中,間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本區的地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球內、外力共同作用,將丹霞山區塑造成680座山石錯落有致,形象萬千(見下圖)。</p> <p class="ql-block">[氣候狀況]</p><p class="ql-block">丹霞山位于南嶺山脈南坡,屬亞熱帶南緣,具有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特點。</p><p class="ql-block">丹霞山年平均氣溫19.7℃,極端最低溫-5.4℃,極端最高溫40.9℃,最大月平均日較差18.8℃。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8.3℃,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9.5℃。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有秋高于春的特點。</p><p class="ql-block">丹霞山年均日照總數1721小時,太陽輻射量107.2千卡/平方厘米,日均每日日照時數4.7小時,7~9月較多,2~4月較少。</p><p class="ql-block">丹霞山日均平均降水量1715毫米,降水天數172天。3~8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5%,以4~6月最為集中(見下圖),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8%。</p> <p class="ql-block">【地質構造】</p><p class="ql-block">[構造背景]</p><p class="ql-block">丹霞山在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在距今7000萬年前后,地殼上升而逐漸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米,同時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也就是丹霞山區。</p><p class="ql-block">(下圖為:丹霞山地質構造圖)</p> <p class="ql-block">[發育模式]</p><p class="ql-block">丹霞山發育在南嶺褶皺帶中央的構造盆地中,具有單體類型的多樣性和地貌景觀的珍奇性,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及主要類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是發育到壯年中晚期簇群式峰叢峰林型丹霞的代表。在系列提名中熱帶物種成分最多,溝谷雨林特征最突出;是丹霞生物譜系、丹霞“孤島效應”與“熱島效應”研究的模式區域(見下圖)。</p><p class="ql-block">丹霞山境內有大小石峰、石墻、石柱、天生橋共計680多座;丹霞山在地層、構造、地貌表現、發育過程、營力作用以及自然環境、生態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國丹霞地貌區最為詳細和深入,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學實習基地。</p> <p class="ql-block">【自然資源】</p><p class="ql-block">[植物資源]</p><p class="ql-block">在植物資源上,具有明顯的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過渡的特征,丹霞山全部植物共216科、891屬、1916種。其中丹霞山植物區系共有1706種,隸屬于206科778屬;丹霞山各類珍稀瀕危保護植物23種;IUCN紅色名錄收錄的5種;中國物種紅色名錄1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13種;丹霞山中國特有種97科204屬347種;其中丹霞山本地特有種中,丹霞梧桐(見下圖1)、丹霞南燭(見下圖2)、丹霞小花苣苔(見下圖3)最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1999年)記載的13種,其中中華水韭(見下圖4)為Ⅰ級重點保護。</p><p class="ql-block">圖1.丹霞梧桐</p> <p class="ql-block">圖2.丹霞南燭</p> <p class="ql-block">圖3.丹霞小花苣苔</p> <p class="ql-block">圖4.中華水韭</p> <p class="ql-block">[動物資源]</p><p class="ql-block">在動物資源上,保存著野生動物良好的生態環境。丹霞山有哺乳動物88種、鳥類288種、爬行類86種、兩棲類37種(或亞種)、魚類100種或亞種,昆蟲1023種。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動物59種,列入IUCN紅色名錄的動物73種,列入CITES的動物66種;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4種,其中Ⅰ級保護動物7種,Ⅱ級保護47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5中,其中一級保護動物9種,二級保護動物66種。</p><p class="ql-block">(下圖為:丹霞山極度瀕危動物-崇安地蜥)</p> <p class="ql-block">[遺跡資源]</p><p class="ql-block">丹霞盆地西南緣還有著名的馬壩人(尼爾德特人,見下圖)頭骨化石遺跡,是研究早期智人的重要線索。同時在獅子巖的石峽文化遺址,是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文化遺存。</p> <p class="ql-block">【人文歷史】</p><p class="ql-block">北宋徽宗崇寧年(1102-1106年),法云居士(見下圖)云游至丹霞夢覺關,見奇洞勝景,山石“色如渥丹、燦若明霞”,頓覺醒悟,發出“半生都在夢中,今日始覺清虛”的感嘆,遂題“夢覺關”,并在此建庵宇18間,供奉觀音菩薩。</p> <p class="ql-block">明代崇禎末年(1644年),江西贛州巡撫李永茂(見下圖)抗清未遂,攜家眷隱居于丹霞山“長老寨”,筑舍開田,邀朋聚友。其弟李充茂于后將此山施予寺廟。</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元年(1662年),廣州海幢寺澹歸禪師(見下圖),來丹霞山開辟道場,營建別傳寺。先后修建大雄寶殿、彌勒殿、觀音閣、藏經閣、方丈樓、禪房、客堂等,建成一座頗具規模的半山寺院,取佛教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教義中“別傳”二字為寺名,稱“別傳禪寺”。</p> <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一年(1683年),廣州海幢寺另一僧人古健(見下圖)在丹霞山半寨和洪巖兩處建有庵堂,并于康熙五十年(1714年)重塑十八羅漢。丹霞山香火日益旺盛,參拜活動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南韶雇員李璜(見下圖)游覽丹霞,在別傳寺藏經樓發現澹歸禪師文稿《偏行堂集》,有反清之嫌,便上呈高宗,僧徒遭大肆殺戮,別傳寺首遭大劫。</p> <p class="ql-block">民國十四年(1925年),國民黨軍隊隔錦江炮擊黃耀祥等百余土匪,別傳寺(見下圖)所有珍貴法器被遁逃頑匪橫掃一空,使別傳寺遭到第二次劫難。</p> <p class="ql-block">民國十五年(1926年),國內戰亂頻繁,地方秩序異常混亂,仁化縣立中學(見下圖:重建后的仁化中學)移至別傳寺避劫難,不慎失火燒山,大雄寶殿,韋馱殿等大型建筑物皆化為灰燼。別傳寺遭第三次浩劫。</p> <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廣東西北區綏靖委員李漢魂(見下圖:抗日名將李漢魂))率軍駐扎韶關,重修丹霞精舍、丹霞下院等,并作《重修丹霞記》。</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1963年,仁化縣建立丹霞山林場。1980年本煥法師(見下圖)募捐千萬元重修別傳寺,并陸續重修錦石巖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1984年,別傳寺佛像開光(見下圖),國內外佛教徒千余人前來祝賀,盛況空前。從此,別傳寺和錦石巖以其繁盛的宗教活動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佛門弟子和海內外游客絡繹不絕前來進香游覽觀光。</p> <p class="ql-block">【開發保護】</p><p class="ql-block">[旅游開發]</p><p class="ql-block">丹霞山于1995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自然保護區是以“丹霞地貌”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正式掛牌成立廣東韶關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成立自然保護區以來,丹霞山一貫堅持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持續利用的方針政策,在廣東省政府及業務主管廳局的重視和指導下,通過立法保護、完善保護規劃等完善的保護,投資1億多用于地質遺跡保護和環境整治,廣泛地開展科研與科普活動,丹霞山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p> <p class="ql-block">[基礎建設]</p><p class="ql-block">1999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見下圖)常務委員會第156次會議提出了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計劃,建立全球地質遺跡保護網絡體系。</p><p class="ql-block">2000年3月,國家國土資源部批準了開展國家地質公園工作的報告。</p><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正式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領導小組”,同時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p><p class="ql-block">2000年9月,國土資源部以國土資廳發[2000]77號文下發了《關于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通知》,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工作步入規范化的道路。</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決定,支持其成員國創建具獨特地質特征的自然公園。</p><p class="ql-block">2002年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將組織建設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工作。</p><p class="ql-block">2003年4月,國家國土資源部啟動了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工作。</p><p class="ql-block">1995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p><p class="ql-block">2001年,被國家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p><p class="ql-block">2004年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委員會批準為世界地質公園。</p> <p class="ql-block">[品牌建設]</p><p class="ql-block">2004年1月,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入選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開啟了丹霞走向世界的歷程。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1928年馮景蘭等在丹霞山考察時首先命名,歷經曾昭璇、黃進、彭華等四代學者百年來持續深入的研究,成為中國地學屆杰出的研究成果。以丹霞山為模式地的丹霞地貌在中國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 成功入選世界地質公園,是丹霞山和丹霞地貌走向世界的開端。2005年丹霞山被《中國國家地理》(見下圖)“選美中國”活動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第一名。2009年5月,在丹霞山舉辦了首屆丹霞地貌國際學術討論會;同年7月,國際地貌學家協會成立了丹霞地貌工作組。</p> <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中國廣東丹霞山景區與美國澤恩國家公園(宰恩國家公園,見下圖)于正式建立姐妹公園關系。</p> <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根據世界遺產遴選標準(Ⅶ)(Ⅷ),以丹霞山為代表的中國南方六省六個丹霞地貌風景區以“中國丹霞”(China Danxia,見下圖)的名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1335)的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世界遺產之一。世界遺產委員會對中國丹霞的評價是:中國丹霞是中國境內由陸相紅色砂礫巖在內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來力量(包括風化和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的總稱。這一遺產包括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的6處遺址。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壯觀的紅色懸崖以及一系列侵蝕地貌,包括雄偉的天然巖柱、巖塔、溝壑、峽谷和瀑布等。這里跌宕起伏的地貌,對保護包括約400種稀有或受威脅物種在內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許多動植物物種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2011年10月,在丹霞山召開了第二屆丹霞地貌國際學術討論會,國際地貌學家協會與丹霞山管委會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設丹霞地貌工作組丹霞地貌國際研究基地。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致力于培育丹霞山科學名山科普基地品牌。先后建成丹霞山博物館、國土資源科普基地、青少年科普科教基地以及高校教學實習實踐基地。開辟了多條地質和生物多樣性科考科普線路,設置了完善的科普解說體系,編印了《丹霞山地貌》(見下圖)、《地球烙印——中國的地質公園》(見下圖2)系列科普圖書,開設了地質地貌、生物多樣性等科普講座,打造了“中國丹霞進校園”科普品牌,年平均接待科普旅游者40萬人次。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品牌建設也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地居民90%從事旅游服務,受益于公園的建設,已成為地質公園和自然遺產最為重要的守護者。</p><p class="ql-block">圖1.《丹霞山地貌》</p> <p class="ql-block">圖2.地球烙印——中國的地質公園</p> <p class="ql-block">【榮譽】</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入選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見下圖)第一批認定公示名單。</p> <p class="ql-block">【旅游信息】</p><p class="ql-block">[景區景點]</p><p class="ql-block">主詞條:丹霞山風景名勝區</p><p class="ql-block">丹霞山主要分為丹霞景區(見下圖1)、韶石景區(見下圖2)、巴寨景區(見下圖3)、仙人跡景區(見下圖4)與錦江畫廊游覽區(見下圖5)。已開發有丹霞景區的長老峰游覽區(見下圖6)、陽元石游覽區(見下圖7)、翔龍湖游覽區(見下圖8)。錦江畫廊和巴寨景區是以自然山水觀光為主。</p><p class="ql-block">圖1.丹霞景區</p> <p class="ql-block">圖2.韶石景區</p> <p class="ql-block">圖3.巴寨景區</p> <p class="ql-block">圖4.仙人跡景區</p> <p class="ql-block">圖5.錦江畫廊游覽區</p> <p class="ql-block">圖6.長老峰游覽區</p> <p class="ql-block">圖7.陽元石游覽區</p> <p class="ql-block">圖8.翔龍湖游覽區</p> <p class="ql-block">丹霞山主峰景區分上、中、下三個景觀層。下層為錦石巖景層(見下圖1),有始建于北宋的錦石巖石窟寺(見下圖2)、夢覺關(見下圖3)、通天洞(見下圖4)、百丈峽(見下圖5)及最典型的赤壁丹崖(見下圖6)等景點。中層為別傳寺景層(見下圖7),有嶺南十大禪林之一的別傳寺(見下圖8),還有一線天(見下圖9)、雙池碧荷(見下圖10)等景點。</p><p class="ql-block">圖1.錦石巖景層</p> <p class="ql-block">圖2.錦石巖石窟寺</p> <p class="ql-block">圖3.夢覺關</p> <p class="ql-block">圖4.通天洞</p> <p class="ql-block">圖5.百丈峽</p> <p class="ql-block">圖6.赤壁丹崖</p> <p class="ql-block">圖7.別傳寺景層</p> <p class="ql-block">圖8.別傳寺</p> <p class="ql-block">圖9.一線天</p> <p class="ql-block">圖10.雙池碧荷</p> <p class="ql-block">[風味特產]</p><p class="ql-block">丹霞山的風味特產有沙田柚、白毛茶、木耳、果蔗、荸薺、山坑螺、筍干、香菇等。</p><p class="ql-block">*沙田柚</p><p class="ql-block">丹霞山的沙田柚是柚中之上品,屬蕓香科,為常綠喬木,葉片厚大,葉翼舒展,花大簇生。果實為闊倒卵形,秋末成熟,呈淡橙色,耐貯藏。果肉甘甜不酸,清香撲鼻。因這里的氣候與土質與廣西的沙田無異,所以果形、果肉、甜味、香型與廣西沙田柚均可比美。丹霞山及周圍鄉鎮村莊已大量引種,尤以夏富村最多。</p> <p class="ql-block">*白毛茶</p><p class="ql-block">仁化縣是嶺南白毛茶的故鄉。仁化紅山黃嶺嶂的“云霧白毫”茶,曾是清代嘉慶朝的宮廷貢品。這種綠茶銀毫披露、湯色清淡、口味甘甜,并且具有天然的蘭花香味,為中國三大白毛茶之首。它還有生津解渴、醒腦提神、消食開胃、防治疴嘔吐、預防齲齒、驅除口臭、降低血壓等多種功效。常飲可健身益壽。 “白毛尖”茶是茶葉中的珍品,它因茶芽粗壯,密披銀色毫毛而得名。經加工的茶芽毫毛銀白如雪,茶湯清澈持久。據蒸青樣生化測定,茶多酚42.84%、氨基酸1.47%、干茶樣分析,茶多酚38.31%、咖啡堿5.5%、水浸出物45.03%。</p> <p class="ql-block">*香菇</p><p class="ql-block">丹霞山的香菇具有柄短、肉厚、香嫩、爽滑的特點,是傳統的出口產品。香菇營養豐富,含有人體必須的7種氨基酸,有降血壓、減膽固醇、預防肝病以及對胃癌的輔助治療等作用。</p> <p class="ql-block">*山坑螺</p><p class="ql-block">丹霞山的山坑螺體積小巧尖長,呈圓錐形,如手指大小,四季都有。但烹調很講究,上乘的做法是:煮前應將山坑螺用干凈的浸泡,去除螺體內的沙泥及雜物,再放入常溫的雞湯浸泡喂養,使其肉肥厚鮮嫩鮮甜,然后鉗去螺尾尖部。爆炒時,加上青椒絲、紫蘇、生姜、蔥等佐料,并掌握好火候,不能炒過火,這樣才會做出鮮、甜、爽的山坑螺。</p> <p class="ql-block">*豆腐</p><p class="ql-block">丹霞山的豆腐是一個中間微凸的細瓷三足淺圓盤里,盛著白嫩嫩、晶瑩瑩的豆腐糕,面上澆上一勺蝦仁八鮮的佐料,食之細嫩如脂,鮮滑清香。其實那嫩白的豆腐膏并不是豆制品,而是用新鮮的沌蛋清加上佐料蒸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交通線路】</p><p class="ql-block">[航空]</p><p class="ql-block">*韶關丹霞機場</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27日,韶關丹霞機場(見下圖)實現通航運營。之后可通過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到達丹霞山景區。</p> <p class="ql-block">*廣州白云國際機場</p><p class="ql-block">到達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后,如轉乘高鐵,可以在機場直接乘坐地鐵三號線(機場南-體育西)到嘉禾望崗站轉乘地鐵二號線,在地鐵廣州南站F出入口下,車程約1.5小時。高鐵廣州南-韶關車程約1小時。</p><p class="ql-block">到達白云機場后,如轉乘普通火車,可以在機場乘坐1線機場大巴(每20分鐘一班)。直達廣州火車站,車程約50分鐘。也可以乘坐地鐵三號線(機場南-體育西)到嘉禾望崗站轉乘地鐵二號線,到廣州火車站A口,時間也差不多50分鐘。乘坐普通列車到韶關約需2個多小時。</p> <p class="ql-block">*長沙黃花國際機場</p><p class="ql-block">到達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后,乘坐機場大巴可以直達長沙火車南站。乘高鐵從長沙到韶關約1小時50分鐘。</p> <p class="ql-block">[鐵路]</p><p class="ql-block">韶關市區內有兩個火車站,高鐵動車主要停靠韶關站,普通列車主要停靠韶關東站。乘坐火車到達韶關后,在兩個火車站旁邊都有前往丹霞山景區的大巴。</p><p class="ql-block">*韶關站</p><p class="ql-block">韶關站(見下圖)主要停靠從各地出發的高鐵和動車,是武廣高鐵進入廣東的第一站。到達韶關站的游客出站后,在左手邊的公交車站有直達丹霞山景區-仁化縣城的旅游大巴。需注意的是,大巴車是從仁化縣城經丹霞山到韶關站,然后再返程。因此,返程(韶關站-丹霞山-仁化)的發車時間就不是很準確,包括首班車和末班車。</p> <p class="ql-block">*韶關東站</p><p class="ql-block">接待乘坐普通火車到達韶關東站的游客,出站后在左手邊的廣場上有直達丹霞山景區的旅游大巴,全程約50分鐘。</p><p class="ql-block">韶關東站到達丹霞山首班車是06:50分,之后每15分鐘一趟,末班車是20:30分。</p> <p class="ql-block">*丹霞山站</p><p class="ql-block">丹霞山站位于廣東省仁化縣周田鎮境內,距離丹霞山景區僅有13公里,下了火車后、乘坐大巴車前往只需10多分鐘,相較從韶關至丹霞山節省了1小時車程。該站是贛韶鐵路最大的中間站,建筑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景觀綠化面積為4986多平方米,距離仁化縣城18公里,是仁化縣和丹霞山對外接洽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公路]</p><p class="ql-block">*客車</p><p class="ql-block">韶關公路四通八達,有多條國道以及高速公路貫穿韶關市區。不過從廣州、深圳、贛州、珠海、東莞等各大城市都有直達丹霞山的客車,而且丹霞山客運站就在景區大門口旁。</p> <p class="ql-block">*高速</p><p class="ql-block">1、廣州出發:京珠高速(見下圖)長沙方向--轉韶贛高速(S10)贛州方向、丹霞山出口下--106國道行駛約十四公里到達丹霞山。</p> <p class="ql-block">2、長沙出發:京珠高速廣州方向--韶贛高速(S10)贛州方向--丹霞山出口下--106國道行駛約十四公里到達丹霞山。</p><p class="ql-block">(下圖為:京珠高速丹霞山出口收費站正在施工收尾)</p> <p class="ql-block">3、贛州出發:韶贛高速(S10,見下圖)韶關方向--丹霞山出口下--106國道行駛約十四公里到達丹霞山(車程約2.5-3小時)。</p> <p class="ql-block"> —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辽县|
南江县|
灵川县|
桑植县|
花莲县|
江山市|
正镶白旗|
太白县|
三都|
龙南县|
正定县|
博兴县|
莫力|
林周县|
锡林浩特市|
河东区|
武平县|
湘阴县|
贡嘎县|
岳普湖县|
类乌齐县|
新乐市|
介休市|
常州市|
义马市|
方正县|
塔河县|
镇原县|
雷州市|
邓州市|
额尔古纳市|
策勒县|
北京市|
河间市|
五寨县|
延庆县|
罗平县|
射洪县|
马山县|
治县。|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