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李旭光</p> <p class="ql-block"><b>1、</b><b style="font-size:18px;">依然在崗位上辛勤工作的勞動者</b></p><p class="ql-block"> 廣州過五一國際勞動節,商鋪都豎起國旗,使人不由肅然。家與國,假日與尋常生活,本就渾然一體。就像四季連接。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最大的個性化背景,不外瘟疫。人們的勞動、生活備受局限…。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是尊重勞動、創造,以及作為這些社會實踐的載體一一勞動者。社會分工使勞動呈現出多樣化和層次性,卻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我的戰友中,有專門“聚焦”普通體力勞動者,亦有專注于老年“丹青”,而忘記了自己。令人雅重。值此,僅以羊城小區所植的旅人蕉花,紫荊,園林小品,以及不知名的花果,奉與為美好生活與祖國繁盛的而執著奮斗的勞動者,特別是那些此時此刻依然在崗位上辛勤工作的勞動者,以表達我深切的敬意!(旭光)2022.5.1</p> <p class="ql-block">2、真誠感謝“都市頭條”厚愛,使寫于三年前的這篇隨筆,以陳布新,得以在更大范圍交流,接受更多的文友批評。我至今覺得,民謠這種體裁,更近于傳統,更易于反映現實生活與草根情結,也更加符合易懂、易誦、易記,簡潔明快等流傳要求。當然,格律詩,散文隨筆等,也可以體現這樣的要求,擔當這樣的責任。所以,重視民謠,并非以其貶抑其它文學形式。重要的是內容而非形式,抑或是題材。縱覽華夏文脈,環視五洲風騷,更重要的,還在于作品的取向和作家的良知。就當下而言,則更應該考量作家的良知。(2022.5.3,旭光于穗)</p> <p class="ql-block"><b>3、《夏日尋芳踵園林》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晨興小區里漫步,一派鳥語蛙聲中,不覺間芳菲入目,暗香沁脾。胭紅的雞冠刺桐花,明黃的雙莢決明花,粗枝大葉烘托的雞蛋花,潔白的狗牙花,還有已然結實的楊梅、青芒,和高掛在紫荊喬枝的長莢…。林林總總,無以歷數,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水林泉,俗氣盡脫…。占盡天時地利的羊城,園林大率如此:四季常碧,時花替新;美侖美奐,目不暇接。有許多北方人不知名稱的卉木,甚至是“泊來物”。可知,社會范疇的園林審美,一如所有文化傳播,有引領之務,規劃之功,栽培之勞。單只是引進域外卉木而言,就要驗以水土,試之人心(審美認同),色形味搭配,喬冠木兼顧,方可編入時、地序列。這還不包括眼界、格局…。(2022.5.3旭光于穗)</p> <p class="ql-block"><b>4、《再賞“長芒杜英”》</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孫女小蘋果兩三歲時,初識長芒杜英花,曾將其比作孫女那長長的睫毛。一幌七八年就過去了。今晨小區踱步,又見此花,雖然已是“霜滿華巔”,卻依舊癡迷于那護祐童貞的“長睫毛”。今天五月四日,是青年人的節日,又是百余年前那場偉大愛國救亡運動紀念日。而且,之所以將青年人節日定在紀念五四運動這一天,無疑是賦予了青年責任與使命。遙想當年,五四運動,不惟反帝反封建,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為擴大俄國十月革命影響,催生中國共產黨誕生,做出思想鋪墊和人才準備。公允地看,青年,首先是生理概念。而一經上升為節慶,與五四運動聯系到一起,就已經上升為一種精神和追求。所以,五四精神,不只適于青年,那或是全民族各年令組所應有的共同追求;時代進步,五四精神,至少,也不應該遜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境界;光大五四精神,不應該局限于節慶……。(2022.5.4旭光于穗)</p> <p class="ql-block"> 發表于兩年前的《大串聯》,用一位少年親歷,展示了一幅少年眼中的動蕩年代。“六十年后應笑我。”以耳順之年,按照當年時序,重現那次不凡旅行游蹤,不意間,展示出一幅波瀾壯闊歷史畫卷。回首十年動亂,個性化記憶,所體現的地域,族群,階層,文化傳統,包括不同年令組,是構成完整認識不可或缺的元素。當然,無論如何,都無法否定動蕩年代對祖國的傷害。盡管,那樣的閱歷,抑或是“社會考察”,對于少年成長,是一塊重要基石。驚嘆鐵軍作品那纖毫畢現的表現力,以及作家驚人的記憶力!那些人物刻畫,那些事件開承轉合的細節,那些鑲嵌于字里行間的思考等,都不著痕跡…。父親對少年成的深謀遠慮,與母親關切的無微不至,使我們看到這種分工所形成的互補,幾于萬無一失。另外,基于農耕社會,和共產黨人追求所形成的純真年代,使人不能對擺脫“短缺時代”形成清醒認知;對于科學,民主,發展,法制,缺乏緊迫感等,都令人深思。這或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旭光,2022.5.4于穗)</p> <p class="ql-block"><b>5、《根柢汲養,與世推移一一長海的中華歷史文化名人系列造像》</b></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國畫家王長海的古代歷史文化名人系列造像,已小有規模,聲名雀起,且漸成穩定、個性化藝術風格。首先是鮮明人物結構。從老聃、韓愈,蘇軾,陸游,鄭夑…這一長串名字中,多以思想、文學、藝術傳世(少數如孫思邈,亦有等身醫學理論典籍影響今世),幾千年滄桑之后,人們往往忽略了其當時的職業、社會地位和出身,而只記得其對中華文化構建、傳承的貢獻。猶其是他們的偉大思想和人格。其次是以歷史文化名人老年肖像為主,窮究其坎坷人生,探尋命運與成就事業關系。尤為稱道的,是畫家每以丹青掛帥,書法、創作隨筆呼應,形成優勢互補和簇群效應,在整合與邊際融覆過程中,更好的表現和深化主題。而畫面的特定情景設計,關聯景、物安排等,則使作品陡增生動活潑局面,表現力為之增強。我與長海兄,五十年前是戰友,曾共同經營部隊機關一塊板報;四十年前是同事,又在高校同修歷史。近十年多年來,則燕山、嶺表隔闊,網結桑榆。以我所知,長海兄迄今,事丹青五十余載,自許豪翰終生。從軍,從政,從事經濟管理等,都為長海兄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而不是使其心有旁騖。治業以勤,樹業以專,敬業以魂,使我們可以從中理解,一個人的天份得以成就的奧秘。我覺得,長海兄的歷史文化名人系列造像,其實就是要鍛造出一面面鏡子,為當下提供歷史經驗和營養。而創作對象的選擇性,則無疑反映了畫家本人的價值取向。感謝華夏之星組委會慧眼識珠!2022.5.5旭光于穗</p> <b>6、《讀鐵軍<小雨>兼懷母親》</b><div><b><br></b><div> 鐵軍刻意發在母親節的《小雨》,是寫于兩天前,卻是為今天,為母親節,為遠逝的母親,為一樣為人母而新逝的愛妻而作。就像無言的小雨,永別的親人,頭也不回地仆倒進大地母親懷抱,使未亡人再也不能人世間與之彼此親昵…。其實,在鐵軍,在天下兒女,風也是雨,雪也是娘。對母親與親人的思念,“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我常常會在夜深人靜時問自己:什么是母親,母親所代表的又是什么?實際上,一個女人,一經為人之母,把血脈,把膏腴分與兒女,就已經實現了對自我生理上的超越。而且,十月分血潤珠,一朝斷臍割肉,換來的又是不擇日夜對嬰嗷哺,以至終生牽掛…。所以,作為一個兒女,即便是肝腦涂地,也無以報效母親于萬一!母親不光是血脈傳承的載體,又是一個不盡的薪火傳遞,使每一位替新者那樣慷慨赴命,如蛾投火。母親更是一種情懷:視血肉奉獻為快樂,以心力耗費為幸福,在燃燒自己中成就自己……。盡管,每一位母親,都有自己對“母親”的理解,都在完成只是屬于自己的個性化使命,但,只要她是母親,對于兒女、家庭,以至社會而言,她就是神圣的。此時此刻,在我的目光、心里,都在為母親,為天下母親,致敬!2022.5.8(母親節)旭光于穗</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b>7、在張國政都市頭條《集結號老戰友母親節話(畫)母恩》留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國政哥辛苦啦,謝謝仁兄在如此精美而又有限輯篇,收入我的拙作!此輯所一網收的“集結號”,視野開闊, 主題集中,器局朗廓:軍營內外,亦古亦今,詩文以畫,配以絲竹(只惜未有書法作品),使我們看到了編者的才氣、胸襟,亦可窺知文斌兄殫精竭慮所經營的“集結號”,這究竟還是軍營嗎?更像是一個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和孜孜以求的苦修者,卻絕然不會想到“雪滿霜巔”、“秉燭桑榆”….…。</p> <p class="ql-block"><b>8、有感國政哥《集結號老戰友追憶文學名家——蘇軾作品選登2(文、字、畫、評)》</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國政哥對拙書、拙文所做美評,著實令人感動不已!所作美評, 疊床架屋,白云出岫,實屬于山中秀峰,刀上加刃,難上加難。這幾年做嶺南游,時間多碎片化,而不能自已。惟讀書,方可抔土累丘,集腋成裘。而披卷所向,多在韓潮、蘇海、伯溫公而已。我覺得,后人讀前賢,最大的可能,是可以在茫茫書海中加以遴選,尤其是一介老者。而所謂選擇,滿足平生所愛而已。人生閱歷及價值取向、美學領悟,文學鑒賞力,前人研究成果及推介等,都會構成個人閱讀中的比較,以至形成所愛(情有獨鐘)。以蘇軾而言,才華遺世獨立,可以傲物;人格千載令譽,使人雅效;詩、詞、文、書、畫兼勝,俱有巔峰地位;作品數量龐大、風格多樣,堪稱“蘇海”。猶為稱道的,是蘇軾對子經史集融匯貫通,對儒、道、釋的雜揉,對“江湖之遠”與“廟堂之高”的切膚體驗等,均使其作品,超越當時,流芳百世!我讀蘇海,充實晚年生活中,有欣賞,是學習,亦時時用以反照心靈。但受惠根、知識貯備所限,認識常停留于皮相,表達往往粗陋不堪,且翰以首書,文多急就,手機操作,雜亂無章。缺少必要的沉淀、酙酌、咀嚼、考據。有很多甚至是校對的關都沒很好的過。假以時日,當認真加以校訂。再次感謝國政哥精美點評!國政哥點評,不惟畫龍點睛,開啟心智,還有推介之功,成人之美,抑揚之德…。2022.5.11旭光于穗</p> <p class="ql-block"><b>9、8有感國政哥《集結號老戰友追憶文學名家——蘇軾作品選登2(文、字、畫、評)》</b></p><p class="ql-block">國政哥傾情推介,畫龍點睛,讓我感動;鐵軍點評,一路謬贊,通篇點撥,字字看來都是愛;平臺鼓勵,方家襟懷,千恩萬謝!今夜讓人難以入睡![合十][合十][合十][抱拳][抱拳][抱拳]</p> <p class="ql-block">10、有感國政哥《集結號老戰友追憶文學名家——蘇軾作品選登2(文、字、畫、評)》</p><p class="ql-block"> 國政哥剪輯、點評,命以主題,成效立見,讓人感動!平臺老師點評深入淡遠,使人器局洞開,而又躋深陟遠。其實,文章本質上是社會而非自我(孤芳自許)的;而交流的原義,也在于思想傳遞中的撞擊、互見,以至于批評中促進認知在升華中傳播、擴散。所以,離開鑒賞家,離開讀者,任何作品,都會失去價值。平臺的不同之處,還在于集鑒賞家、媒體人于一身,有公信力的存在,有播火機之功!請國政哥代致雅敬與恭謝之誠!更愿與馨潔老師成為摯友,以更多交流、溝通,受到教益,請仁兄代為轉達!謝謝國政哥!</p> <p class="ql-block"><b>11、鐵軍的《907》,是居室編號,是峰的理政治家之所</b>,是夫妻共同營造的愛巢。許多勝過親人的名字都不熟悉,應該是寫給他們的,當然也是寫給所有讀者的,但更是寫給自己,寫給峰的。隨著斯人遠去,帶走了907的靈魂,也帶走了活著的人全部思念!然而,反過來說,曾經耗費了峰的那么多勞動、心血的907,六合之內,每一寸質地,都記載著往日時光;甚至是每一絲懸凝的空氣中,都刻錄著斯人的言容、味道。連同那生命的指紋、體液…。只是,那個曾經牽掛著自己的人,再也回不來、找不到了!飽醮淚水的文章,字字啼血,不忍卒讀…。旭光,2022.5.19于晶湖灣</p> <p class="ql-block"><b>12、</b><b style="font-size:18px;">《讀景才兄<咸亨酒店>》</b></p><p class="ql-block"> 景財兄二十多年以后,重溫當年古越舊游,鮮活記憶中的咸亨酒店,令人不勝嘆惋。酒旗,女兒紅,楹聯,壁題,使人看到上個世紀中葉仍殘存的酒文化。一一幸而有魯迅,才使得一方文化得以如舊復原。一如古剎、道觀,以及故宮、陵寢,和民間故事,酒店,也是文化傳承載體。記得兒時,郭前旗小城,也飄著酒旗,叫掛幌。掛幌,代表開業,有二、四之別,向客人承諾自己的烹飪能力、接待水平。酒館里有散白,有燙酒的錫壺,有木碳化鍋…。連同砸烏拉草的錘聲,攤煎餅、賣粘羔豆腐腦的溢香,藥店、剃頭棚的幌子,點綴出鮮明的市井文化、地域風俗。直到本世紀初,飯館的幌子,才被強令取締。我贊美時代進步,也喜歡其中對傳統的合理揚棄,而不喜歡不加分析地否定傳統。傳統,不僅僅是記憶,更代表根源感,會催生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創業的緊迫感,以及責任擔當…。在景才兄的咸亨酒店,我看到了曾經的職場官員那種脫俗,以及當下解甲之后的那種“大雅”一一,超越物質生活,不計功利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旭光.2022.5.26于鏡湖之畔</p> <p class="ql-block"><b>13、《風與草一一初識“知風草”》</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雨后晨興散步,鏡湖之畔看到成片叢生的小草,通身掛滿雨露,透過晨曦,散發出晶瑩光澤和沁人心脾的香氣。查百度識圖,才得知這些小草的名字一一“知風草”。沒想到如此不起眼的小草,竟然被賦予如此涉風近節的名字,不由使人想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太宗詩,語出《舊唐書.蕭瑀》)的名言。太宗所謂“勁草”,具體是指什么草呢?我們不得而知,大概是講有氣節,有獨立品質,有不屈精神,砥柱中流的忠正剛直之士。關于風與草,孔子也曾有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側重點完全放在君子當修德以率。風,是指君子,特指官員;草,當指屬民,指百姓。為官者,要做百姓表率,做群眾榜樣,以自己的言行,移風易俗,保證政令暢通,促進治理。但接下來的“草上之風,必偃”,又顯然忽視了群眾、百姓、公民的歷史主動性與社會基礎作用。在上古,賢德的君王,都注意傾聽民意,甚至利用“采詩”制度,去“聽風”。古代的“采詩”,或可以理解為執政官“采風”,而遠超越文學藝術范疇。詩歌,民謠,實際上已經成為執政官的風信標。</p><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翻朋友圈,有歷史上搞“運動”的統計。在極左思潮影響下,時常會刮“風”,而不是采風。由于風所從來倒錯,難免會違背民心,豈不可惜。(2022.5.28.旭光于鏡湖之畔)</p> <p class="ql-block"><b>14、一個多月前,與教授爬山,寫下隨筆,經過修改如下,聊供親舊一笑:《竹林聽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農歷三月初三,上巳節,取道黃麻,與教授踵聞名遐邇的“廣州長嶺國家登山健身步道”踏青。給人印象最深的并非滿目青峰,而是竹生響翠,油然而生的,是“春聲在竹,脆鳴空谷”。獨特的竹身,通體都是發聲之材。而竹節的存在,則使長鞭有段,空腹隔倉,結環束力;也使得每根竹之形、聲被賦予個性。棧道攀爬,驀然會被竹聲所吸引:如裂帛,弦斷,亦如崩石,冰炸…。徇聲望去,既非風摧,又無鳥獸驚竄,全在于竹林自作:筍生孕節,破土窺天;比直競秀,爭節自拔;汲泉濾泥,養根壯節;老而讓新,折節自屈…,竹的一整個生命過程,都會報以殊世絕響。設若微風梳林,枝葉婆娑,彼此撫慰、過節,則喃呢啾嘰;待雷怒雨飄,霜欺歷雪,當鐘呂吟嘯,節節爭鳴。或曰,發聲在腔,成律由節;自鳴在己,回響由天。韓愈曾說,金石有聲,不考(敲)不鳴,或專為揭示某種道理。就竹林而言,其聲之發,不獨在于外力敲擊、彈撥、開啟,更可以音由節律,自響天成。這與人才價值實現,與國家民族振興,或有相通之處……。2022.4.3(壬寅上巳日)旭光于穗;5.29午課修訂于松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15、祝賀馨潔方家運用平臺力量和個人文學修養,成功整合蘇軾的話題。</b>業內有“韓潮、蘇海”之譽,意思是說,蘇軾的文藝成就,就如同汪洋大海,而知海,濟海,以至于滄海競渡,或就是馨潔老師功德所在。</p><p class="ql-block"> 我覺得,如果把平臺看作是不息之江河,馨潔老師的工作,無疑是在導江河以入海。而且,即期看既往之功;當下,奠未來之基。</p><p class="ql-block"> 馨潔老師的立題,分類,應該就是從結構上引導作者、讀者對蘇軾的閱讀、研究、創作,不斷走向專業的、專門的、分門別類的境界,從而為平臺積累無形資產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單就點評而言,馨潔老師不惟畫龍點睛,更在于抽象概括中的引領、升華。這對于提高作家創作思想性,無疑是一種良性循環。</p><p class="ql-block"> 我覺得,研究蘇軾,離不開研究宋代,亦離不開研究蘇軾的個人命運。近年來,有“北三國”,或“后三國”之說。意思是說,要把宋代,放在群雄逐鹿大的背景之下。如果加上之前的五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北宋王朝渴望和平,又一直深存危機感。另外,就蘇軾的個人命運而言,其文學成就,應該主要得益于逆境,即黃州、惠州、儋州等三次流放,以及大起大落的際遇。</p><p class="ql-block"> 應該說,中華歷史上不乏才俊,而成就才俊的,卻單只是厄運。從屈原、司馬遷,以至于韓愈、蘇軾,概莫能外。所以,既不能以“河伯”的立場看“海”,更不能以今人,或是慣常思維去讀“海”。</p><p class="ql-block"> 就我對馨潔老師了解來講,我更看重其人格、才華,以及在與作者交流中所體現出來的獎掖、提攜。生活原本就是這樣:作者渴望交流中提升,平臺期待穩定上進,而又不斷壯大的創作群體。二者之間,平臺,無疑具有主導地位。而馨潔老師的工作,則更加堅定的印征著這種理性、導向和旗幟作用!(李旭光,2022.5.29于鏡湖之畔)</p> <p class="ql-block">熱烈祝賀【文學佳作聯展】《追憶文學名家》話題第六期全能巨匠蘇軾精選合集最后一刊(七刊)全部發表!集結號老戰友李旭光給馨潔老師發來賀詞如下:</p><p class="ql-block">祝賀馨潔方家運用平臺力量和個人文學修養,成功整合蘇軾的話題。業內有“韓潮、蘇海”之譽,意思是說,蘇軾的文藝成就,就如同汪洋大海,而知海,濟海,以至于滄海競渡,或就是馨潔老師功德所在。我覺得,如果把平臺看作是不息之江河,馨潔老師的工作,無疑是在導江河以入海。而且,即期看既往之功;當下,奠未來之基。馨潔老師的立題,分類,應該就是從結構上引導作者、讀者對蘇軾的閱讀、研究、創作,不斷走向專業的、專門的、分門別類的境界,從而為平臺積累無形資產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單就點評而言,馨潔老師不惟畫龍點睛,更在于抽象概括中的引領、升華。這對于提高作家創作思想性,無疑是一種良性循環。我覺得,研究蘇軾,離不開研究宋代,亦離不開研究蘇軾的個人命運。近年來,有“北三國”,或“后三國”之說。意思是說,要把宋代,放在群雄逐鹿大的背景之下。如果加上之前的五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北宋王朝渴望和平,又一直深存危機感。另外,就蘇軾的個人命運而言,其文學成就,應該主要得益于逆境,即黃州、惠州、儋州等三次流放,以及大起大落的際遇。應該說,中華歷史上不乏才俊,而成就才俊的,卻單只是厄運。從屈原、司馬遷,以至于韓愈、蘇軾,概莫能外。所以,既不能以“河伯”的立場看“海”,更不能以今人,或是慣常思維去讀“海”。就我對馨潔老師了解來講,我更看重其人格、才華,以及在與作者交流中所體現出來的獎掖、提攜。生活原本就是這樣:作者渴望交流中提升,平臺期待穩定上進,而又不斷壯大的創作群體。二者之間,平臺,無疑具有主導地位。而馨潔老師的工作,則更加堅定的印征著這種理性、導向和旗幟作用!(李旭光,2022.5.29于鏡湖之畔)</p> <p class="ql-block">李旭光簡介</p><p class="ql-block"> 祖籍山東,吉林松原人,軍人出身,退休前曾供職于鄉、縣、市(地)、省黨政機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契丹女真史分會理事,中國楹聯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p><p class="ql-block"> 散文《秋來查干湖》,收入2011年《中國散文精選》、刊于《光明日報》、《作家》、《大家散文》、《詩選刊》、《散文選刊》、《語文主題學習》(上海教育出版社)等書報刊,被《學優網》、《第一文庫網》等語文學習網站眷顧;《查干淖爾之冬》發表于《大家散文》、《人民日報》,收入《人民日報》散文精選《風在訴說的時候》;《中華典籍引領我的生活》,獲《光明日報》社、“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有獎征文優秀獎;《百余年來洮霍兩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兩江與查干湖溝通的文獻與圖輿》,在全國遼金史年會宣讀,刊于《東北史地》,收入《遼金史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三石·九石》等幾十篇札記、隨筆、詩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詩刊》、《人民文學》、《美文》等報刊發表。</p><p class="ql-block"> 楷書《金剛經》入選首屆華珍閣杯全國書法大賽;楷書《盂方·盂圓》獲建國七十年“翰墨云橋杯”全國書畫邀請賽優秀獎。</p><p class="ql-block"> 《踏青集》、《方舟·方舟》、《查干湖畔的遼地春捺缽》等文集在作家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出版。(2019·10·20)</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钢市|
监利县|
交口县|
修文县|
临汾市|
镇坪县|
杭锦后旗|
个旧市|
安乡县|
尼勒克县|
开原市|
上饶县|
义乌市|
平昌县|
陆川县|
宁海县|
富锦市|
佳木斯市|
麻栗坡县|
新和县|
将乐县|
大关县|
宁远县|
株洲县|
体育|
成都市|
德惠市|
莱西市|
兴隆县|
新乐市|
怀宁县|
根河市|
景东|
莫力|
壤塘县|
卢氏县|
介休市|
碌曲县|
吉首市|
永嘉县|
始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