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閱讀本美篇約需30分鐘。本美篇中的圖片除注明外均翻拍自筆者的紙質照片,其中40多年前的彩照色彩有變,敬請諒解】</p> <p class="ql-block">原打算一年后才做這個美篇,因為屆時筆者到了年齡上限不能再隨旅行團游山玩水,出游的頻率和方式都將作出調整。眼下宅在家里,無所事事,時間富裕,就打開記憶的閘門,提前開篇吧。</p><p class="ql-block">旅游的定義是,離開自己的居住地去異地游覽。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的第一次旅游,回憶起來是小學五年級的春游(1954年)。我們乘夜行的火車來到蘇州昆山縣城,摸黑爬上海拔80米的玉峰山,為了目睹紅日躍出地平線的美好瞬間。“百里平疇,一峰獨秀”,這是古人對玉峰山的稱頌,如今的昆山城市化已走得很遠,看日出得另覓他處了。</p> <p class="ql-block">之后的十年為空白。第二次出游便到了1964年的夏天,即我大學期間的最后一個暑假。恰逢好機會:我哥的工作單位在青島有個建筑工程。青島不僅是避暑勝地,它的近代歷史對我學德語的人來說也很有吸引力。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侵占青島,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被日本取代。雖然只有短暫的十七年,德國卻給這座城市打上了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去青島我乘的是船,買的是三等艙的票,房間里有六個鋪位,票價是9.60元(相當于學校食堂一個月的伙食費)。第一天下午4點鐘從公平路碼頭啟航,第三天早晨抵達。當時火車跑得不快,線路長,過長江又要擺渡,優勢不明顯,乘海輪是比較好的選擇,當然你要是不暈船的。我第一次乘海輪經受住了考驗。</p><p class="ql-block">在青島,我幾乎每天沿著中山路步行到海濱,要不了20分鐘,中山路當時是青島最繁華的商業街。星期天哥和我在這里的中餐館或西餐廳打牙祭,也緩解大米配給的不足(南方人雖有照顧,但每人每月僅配給幾斤大米)。中山路附近的大型德式建筑有天主教主教座堂(拼圖左)、青島火車站(拼圖右下)、總督府(拼圖右上)等。(網絡截圖)</p> <p class="ql-block">走到中山路的盡頭,直伸大海的混凝土棧橋(寬8米、長440米)就已在目。它是青島的標志之一。</p><p class="ql-block">棧橋附近有魯迅公園和水族館。有一天,我在這里偶遇西班牙語教師盧傳山,因為我們同在一個系,所以面熟陌生。他是隨校工會組織的自費旅行團來青島避暑休養的,借宿在某大學的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1965年2月,哥回滬探親,春節后去蘇州會供職于蘇州建委的老同學,我們也游覽了蘇州名勝。</p><p class="ql-block">攝于虎丘山的照片上,我們穿著中式棉襖,那是上海人標配的冬裝。</p> <p class="ql-block">大串聯中的紅色旅游</p><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下旬,我與四位年齡大我一屬的同事一起去大串聯。先步行到蘇州,中途在昆山住一宿。在蘇州城里見賣大閘蟹的,八毛錢一斤,我們就買了一些。然后在觀前街上看到一家點心店正要打烊,于是與店員商量幫我們蒸蟹,他欣然同意,且分文不收。還要提一下蘇州的一道風景線:傍晚時醬菜店門口排隊買醬菜,蘇州底層人當時生活之清苦可見一斑,而如今蘇州的富裕程度已令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離開蘇州,我們乘火車到南京,之后欲去北京,但一時拿不到車票,就西行去了鄭州、西安,再南下去了成都、重慶、武漢、廣州。旅途的艱辛這里就不說了。每到一地我們總是先去名牌大學看大字報,了解當地的運動;當然也去了西安、重慶和廣州三地的外語學院——探望未曾謀面的“兄弟”。此外,就在市中心逛逛和參觀紅色旅游景點,許多名勝古跡在“破四舊”的名義下遭受了破壞。</p><p class="ql-block">在西安去了臨潼,看了捉蔣亭,泡了華清池。在成都參觀了武侯祠和杜甫草堂,赴大邑鎮劉文彩地主莊園參觀運動初期轟動全國的大型泥塑《收租院》。在重慶和武漢,參觀了紅巖村、渣滓洞和南昌起義紀念館。廣州的農民運動講習所、黃花崗烈士陵園、三元里抗英紀念館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歷時一個月。廣州回上海的列車上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就是行李架下垂懸著一串串金黃色的香蕉。</p> <p class="ql-block">1972年8月游覽無錫宜興的張公洞和善卷洞。相傳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又因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名張公洞。善卷洞規模更大些,有上洞、中洞、下洞,令游人津津樂道的是水洞,游客泛舟在120米長的水道上。這是我第一次走入光怪陸離的溶洞,挺興奮的,后來旅游開發的溶洞不計其數,多看膩了。</p> <p class="ql-block">1972年秋我去南京玩。當時想這輩子還未乘過飛機,就買了飛機票從上海飛到南京。當時怎會料到后來乘飛機已成家常便飯。</p><p class="ql-block">此圖攝于南京長江大橋上。建橋耗時十年,1968年9月30日通車,終于實現了多少代中國人的夢想,結束了火車擺渡過長江的煩雜,“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1974年還是1975年的暑假,我首次去黃山。早上從上海乘火車到杭州,再轉乘長途汽車,在黃山腳下的湯口下車,還要走一段路才到溫泉區,找旅館住下,一個白天就泡在了路上。</p><p class="ql-block">翌日攀登了蓮花峰、天都峰和玉屏峰,在玉屏樓住一宿,次日前往北海,一路上欣賞了始信峰、飛來石、猴子觀海等佳景。傍晚到了北海,標房和統鋪都已告馨,只剩下團級以上干部的招待所有空房,38元一宿??紤]了一下硬著頭皮就住下了。那時候在上海,學徒滿師的月工資是36元,大學畢業見習期48.5元,一年后轉正60元(北京略低,廣州略高,國家按各地物價而定),我當時已工作了八年只加過一級工資(文G打亂了原有的加薪秩序),月工資為65元,再高一級72元我是在1978年初被評上的(當時64和65年畢業參加工作的8人只有1人可加工資)。最后一天還去了翡翠池。黃山歸來,兩條腿酸脹了一個星期。</p><p class="ql-block">80年代中期有一年,德、法、日、俄小語種高考試卷的命題和印刷在黃山附近的上?!帮w地”秘密進行。試卷印制后以密件運往各地,命題老師要等高考結束才能回滬,于是我有了第二次登黃山的機會。</p><p class="ql-block">(網絡截圖:天都峰?鯽魚背)</p> <p class="ql-block">在學校工作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利用寒暑假去旅游。1977年暑假,我去了泰山和北京。相冊這一頁上有泰山山腳下的馮玉祥墓(圖中中)、泰山后山的長壽橋(圖中右和上右)、泰山摩崖(圖上左)、泰山極頂仙人橋。后者由三塊巨石巧接而成的橋約五米長,橋下為深澗,很險。圖下左攝于北京長安街,背景是北京飯店。</p><p class="ql-block">啟程前我去銀行提款1000元,銀行工作人員接過我提交的存折和取款單,見提款數額大,邊操作邊以閑聊的口氣探問我提款的用途(防冒領)。我這次去北京除了游覽一些景點,還要去買電冰箱。當時上海商店里不見有冰箱出售,只得到北京生產雪花牌冰箱的廠里去。冰箱的價格我記不得了,反正我帶去的錢是夠的,大概在七八百元吧。廠里幫辦托運,運抵上海后去彭浦貨運站提貨。就這樣我比一般人家早十多年開始享用冰箱。</p> <p class="ql-block">1978年初,我被教育部選派去西德留學,6月底到北京集訓,為期一個月,后兩個星期安排去大慶或大寨參觀學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我選擇了大慶,這條線走訪的城市和景點有:鞍山(鞍鋼、千山風景區)、撫順(平頂山萬人坑遺骨館)、沈陽(故宮)、哈爾濱(兒童公園小火車)、大慶(鉆井站、煉油廠)。</p><p class="ql-block">圖左:沈陽故宮。圖右:大慶煉油廠</p> <p class="ql-block">1978年的8月和9月在歌德學院布勞博伊倫分院學習期間,學校組織了三次活動:游覽保留著中世紀風貌的施韋比希哈爾(Schw?bisch Hall)、船游多瑙河(Donaufahrt)、參加慕尼黑啤酒節(Oktoberfest)。啤酒節宣告開始的儀式是,九月中某個周末,慕尼黑市長用木錘在橡木啤酒桶上開個口子,裝上龍頭,啤酒流出。(網絡截圖)</p> <p class="ql-block">1978年10月至1980年9月我在海德堡大學留學,之后每隔幾年以DAAD 訪問學者身份或以校際交流名義回訪海大。大學外辦組織Exkursionen(帶有學術性質的旅游),讓外國學生和教師深入廣泛地了解德國歷史和文化,學校給旅游活動補貼。70年代末西德的教育經費充盈,旅游收費幾乎是象征性的,包交通、門票和午餐,二日游還包住宿;90年代以后基本上只安排一日游,不包午餐。旅游活動僅限于一年中授課的六個月份,我約每兩周參加一次,多年下來,海德堡周邊300公里內的名勝古跡大多去過,有的甚至去過多次,如羅騰堡、游萊茵河(中段)、黑森林等。</p><p class="ql-block">圖:海大外辦分管學術旅游的辦公室,原配的木門現在被玻璃門取代,不知何故,而其他辦公室依舊是厚實的木門。</p> <p class="ql-block">羅騰堡(Rothenburg o.d.T.)是德國中古世紀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城市。圖示古風猶存的街道和城門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放映的德語教學片《Guten Tag》的外景就是在羅騰堡拍攝的。</p> <p class="ql-block">古城由保存完好的城墻和四座城門樓圍住,城墻上部外側的廊道是古時衛兵守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萊茵河中段(Mittelrhein)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和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在60多公里的河道上不建橋梁,要過河就乘擺渡船,不煞美景。</p> <p class="ql-block">河中小島上的城堡,歷史上用以向過往的船只收稅。兩岸的山坡上盡是森林和葡萄園,滿目蔥翠,風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洛特維爾(Rottweil)是黑森林地區最古老的城市,我們來此觀看阿萊芒地區的狂歡節游行,化妝的愚人以驅逐鬼怪的方式告別冬天迎接春天。在德國,阿萊芒地區、萊茵河地區和巴伐利亞地區慶??駳g節的方式各不相同,各有対應的德語詞,依次為Fastnacht,Karneval,Fasching。</p> <p class="ql-block">古塔赫農舍露天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古塔赫(Gutach)地處黑森林的中部,露天博物館集中展現黑森林地區傳統的農戶建筑、勞動工具、生活用品、婚姻習俗等。(網絡截圖)</p> <p class="ql-block">限于篇幅,以下我僅介紹海大外辦組織的兩次多日游。1979年11月,我參加了命名為Berlin-Seminar(柏林討論會)的五日游(DAAD提供專項補貼)。大巴從海德堡開出,數小時后離開西德邊境駛往西柏林,得通過建在東德領土上的封閉道路?;顒影才牛簝蓚€上午由德國教授就柏林地位作講座,然后回答外國學生的提問,下午分別游覽東、西柏林,另有一天自由活動。</p><p class="ql-block">在西柏林,大巴作了環城行,途中在柏林墻邊停留,那里有個高臺,游人拾階而上可看到墻后面東德一側的人民軍哨所、地面上的鐵絲電網和自動掃射機槍。后來我們就在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和歐羅巴中心(大型購物商廈)閑逛。</p><p class="ql-block">進東柏林時,東德邊防警察上車檢查護照,車上除司機外不準有西德人,一個東德大學生上車,他給司機指路,并介紹沿途的景觀,宣傳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在下午的行程中大巴只允許在兩處停留,在蘇軍烈士陵園(一個很大的公園)我們可以下車散步和照相,另一處是外賓休息處,可在那里上廁所、喝咖啡、買紀念品,得用西德馬克支付。</p><p class="ql-block">自由活動那天,我們中國留學生都去了東柏林,主要是為了買德語工具書,那里的書比西德便宜好多。我們從查理邊防哨所出境,接著進入東柏林海關,出示護照,被免簽放行,因為我國與東德有互免簽證協定。打開手提包讓海關人員查看有否攜帶違禁物品,主要是查西德的書報雜志。然后沿著菩提樹下大街走到電視塔附近,步入面積不大的“教師之家”書店,里面沒有其他顧客,一個女售貨員坐在柜臺后,不動聲色,倒是我們先開口向她打招呼“Guten Tag!”(你好)。買書得用西馬克付款(匯率是1:1),找回的零頭是東馬克,買書的發票上要注明付款的幣種,以備出境時海關查驗。黑市交易是1西馬克兌換4東馬克,雖合算但我們不敢。中午我們在電視塔上的餐廳就餐,按西德標準來說不貴。之后在周邊逛街,進百貨商店看看東德的商品供應情況,與西德比顯然相形見絀,不然無法解釋為什么要建柏林墻。</p><p class="ql-block">拼圖左西柏林,背景為紀念教堂(保留轟炸后的殘損狀態)和歐羅巴中心(大型購物商廈)</p><p class="ql-block">拼圖右東柏林,背景為斯大林時期的火柴盒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拼圖上:蘇軍烈士紀念碑和墓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階段有八萬名蘇軍官兵在柏林犧牲。</p><p class="ql-block">拼圖下:柏林大教堂(新教)和東柏林電視塔。大教堂建于1894-1905年,兼有新文藝復興和新巴洛克建筑風格。二戰中受到嚴重破壞,1979年我見到它時正處在修繕中。</p><p class="ql-block">(網絡截圖)</p> <p class="ql-block">另一個留下深刻印象的長途旅行是,2007年初夏的漢莎同盟城市四日游。說到漢莎,人們首先想到德國航空業巨頭漢莎航空公司。早在12世紀,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一些城市相互間形成了商業和政治性質的同盟,14/15世紀之交時達到鼎盛,加盟城市達160個,后來因工商業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辟而式微,直至1669年解體。</p><p class="ql-block">游程的第一站是距漢堡60公里的呂貝克(Lübeck),它曾是歐洲最富有的城市,因而成為漢莎同盟的中心城市。呂貝克是德國北部最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建于中世紀的呂貝克城門,墻體3.5米厚,門樓上鐫刻著同盟的宗旨:“對內和諧,對外和平”。多么好的口號,可惜人類并未踐行,世界不太平,眼下俄烏正在酣戰,愧對古人?。?lt;/p><p class="ql-block">(網絡截圖)</p> <p class="ql-block">呂貝克市政廳是德國最著名的市政廳建筑之一,在清水紅磚建筑居多的呂貝克,這座深褐色和咖啡色相間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網絡截圖)</p> <p class="ql-block">市政廳南立面建于13世紀,圓尖塔之間的下方鑲有歷史上的市徽或象征性的徽章,上面的圓孔用以排風。</p> <p class="ql-block">行程的第二站是羅斯托克(Rostock),有兩個晚上我們住在這艘棄航的船上,大巴是從海德堡開出的。這幾天的正餐自理,我們總是去越南人開的餐館用餐,口味近乎中餐,價格相對便宜。民主德國后期缺乏勞動力,越南有勞務輸出,一部分人就留在了德國。另有一些是華裔越南人,在越南反華排華后作為難民被德國政府接納。</p> <p class="ql-block">光頭的那位男士是海大外辦主管學術旅游的工作人員,他正在老城中心作講解。(戴米色太陽帽的為筆者)</p><p class="ql-block">圖背景上可見昔日商人倉庫樓的木門和木雕。</p> <p class="ql-block">羅斯托克市中心兩個風格迥異的街景,拼上圖為幾百年前老建筑, 以建筑的山墻作為沿街門面。拼下圖為受蘇聯建筑風格影響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施特拉爾松德(Stralsund)地處德國東北部。1990年德國統一后,這座前東德城市成為德國城建推動項目的樣板城市,歷史建筑得到徹底修繕,民德時期的建筑得以整治和改造。2002年,施特拉爾松德和維斯馬爾兩座老城合在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圖:市政廳,始建于1330年,后不斷擴建和改建,直到19世紀,立面的門窗洞依然保留著哥特式的尖拱。(網絡截圖)</p> <p class="ql-block">施特拉爾松德被稱為“通往呂根島的大門”。呂根(Rügen)是德國最大的島,面積926平方公里,人口13572。</p><p class="ql-block">昔日的漁村Vitt現在辦起了“漁家樂”,在夏季深受休閑度假者的青睞。</p> <p class="ql-block">位于阿爾科納角的航海燈塔,背景為波羅的海。</p> <p class="ql-block">島上的白堊巖(Kreidefelsen)</p><p class="ql-block">白堊(e第四聲)由古生物的殘骸集聚形成的,分布在西歐白堊紀(一億年前后)的白堊層中。到呂根島不看白堊巖枉來該島。(網絡截圖)</p> <p class="ql-block">看到白堊巖,筆者(在海大修過“德國藝術簡史”課程)自然聯想起德國早期浪漫主義風景畫的代表作。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是施特拉爾松德人。此畫以呂根島的白堊巖為背景。他描繪自然景物與自己內心的感受融為一體,色彩對比鮮明,使畫面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p><p class="ql-block">(網絡截圖)</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維斯馬爾(Wismar),如前所述,維斯馬爾老城與施特拉爾松德老城合在一起在200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該市很早就加入漢莎同盟,受益而得以繁榮發展,曾是北德啤酒生產和銷售中心。市內保留著許多哥特式建筑(12-14世紀)。</p><p class="ql-block">圖上的水井壇是這座城市的象征。它建在100米見方的市中心廣場上,1602年改建完成時向220棟房屋和16個公共給水站供應泉水。水井壇建筑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壇身為12邊形,由精加工過的石塊砌成,構成精美的圖案,上面覆蓋著造型獨特的銅頂。</p> <p class="ql-block">老城內一座民居的立面,由紅褐雙色清水磚鑲拼,窗洞大多為尖拱,整個架構呈對稱,可以推斷它為哥特式后期(14世紀)建筑。黑色的木門上寫著白色哥特體字樣“老鐵匠”。見到這立面不禁聯想起異曲同工的澳門大三巴,只是后者晚了三四百年,具有巴洛克風格。</p> <p class="ql-block">老城內有一條街叫豬街,經過時隨手拍攝了幾張豬的雕塑像。德語口語里Schwein haben (字面“有豬”),意為“交好運”。</p> <p class="ql-block">1979年上半年接大使館通知,德方給的獎學金全歸自己所有,原先的規定是,除了必要的學習和生活開支和每月10美元標準的零用錢外其余得上交。手頭寬裕了,我買了理光相機,外加中焦和廣角兩個鏡頭,暑假去了心儀已久的阿爾卑斯山,登上了海拔2962米的楚格峰——德國至高點。我拍攝的幾張風光照回國后在《世界知識》雜志的封面背頁上刊出。</p> <p class="ql-block">關于在德國的旅游,接下去我要介紹一些居住地遠離海德堡的德國友人,因不同的機遇與他們相識后,我每次回訪海大他們都邀請我去他們家里小住,有機會去游覽附近的名勝古跡。</p><p class="ql-block">1979年復活節,我們中國留學生利用學校放小假的機會,去德國家庭體驗生活,舉辦單位是一個以促進德國與其他國家人民和解和友誼為宗旨的協會。外國學生只需付幾十馬克,從該組織得到往返的火車票;接待外國學生的家庭得到該組織一定的資助,負責外國學生三周的吃住游。我被安排去的家庭在霍夫市(Hof),位于巴伐利亞州東北角,靠近前民主德國。男主人Zandering是霍夫市職業學校校長,曾在文G后期組織德國職業學校教師到中國旅游。</p><p class="ql-block">圖:Zandering家的花園住宅,下層右邊窗戶那間是客房。</p> <p class="ql-block">Zandering太太操持家務,一個女兒在讀高中。我曾去她的學校聽過德語課,也參觀過霍夫市職業學校,在家時也幫廚吸塵,閱讀報紙,晚上看電視新聞。因為離東德很近,能接收到東德電視臺的節目,Zandering先生很敏感地指出,新聞報道中盡出現“斗爭”一詞,對此我當然不感到陌生。</p> <p class="ql-block">霍夫不是一個旅游城市,然而它周邊的拜羅伊特市以每年的瓦格納歌劇節而聞名于世。我曾與霍夫市職業學校教師一起參觀了拜羅伊特卷煙廠。去過巴特?施特本,這是一個有溫泉的療養城市,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設施考究。最值得一去的是科堡(Coburg),城堡于1225年形成雛形,1420/30年筑起了三道圍墻,1530年馬丁?路德流亡于此半年,因這里的選帝侯支持其宗教改革。城堡建在高160米的山頭上,面積135X260米,規模龐大。城堡內博物館收藏中世紀兵器和藝術珍品。主人家還帶我去看歌劇《茶花女》,在一個會所里聽古典音樂會。(網絡截圖)</p> <p class="ql-block">幾個月后他們邀請我去過圣誕節,讓我體驗全過程:購買和裝點樅樹、去教堂做圣誕禮拜、上祖墳祭拜、家庭成員交換圣誕禮物、打開親友郵寄來的禮包、圣誕夜的晚餐?;ベ浂Y物充滿著驚喜和歡樂,是過圣誕節的高潮。</p><p class="ql-block">圖:圣誕晚餐享用Fondue(瑞士式火鍋),火鍋的底料有干奶酪、白葡萄酒和香料,食物下鍋用的鋼釬有不同顏色的把柄,每人用一根釬,食料是肉丸子。</p> <p class="ql-block">Zandering先生是航空俱樂部的會員,有一次他特地為我駕駛四座小飛機在霍夫和茨維考地區上空巡航,鳥瞰城市、田野和森林。</p><p class="ql-block">拼圖上:Zandering先生在飛機庫作飛行前的準備。</p><p class="ql-block">拼圖下:航拍霍夫老城,天主教圣母教堂的尖塔最為醒目(窗玻璃貼有遮陽薄膜使畫面呈暗褐色)。</p> <p class="ql-block">79年復活節我去Zandering家之前,他們已經預訂好去西班牙旅行,于是安排我去Schultes家住一周。Schultes先生是霍夫市一所高級中學校校長,也到中國旅游過,太太是家庭主婦,女兒在慕尼黑大學讀書,過節回家探親。這張合影攝于朝南客廳門外。Schultes在文史方面造詣很深,我受益匪淺。</p> <p class="ql-block">Zandering太太1979年得知我未去過漢堡(Hamburg),就聯系了在漢堡的閨蜜Merwart,于是我有機會于1980年復活節首訪漢堡。后來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系,通信和互訪。</p><p class="ql-block">圖:與Merwart姐妹(姐是高中老師,妹是藥劑師)在她們的客廳里。她們住在19世紀初建的公寓樓里,約有20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二次大戰后曾擠進三戶人家,后來其他人陸續遷出,她們倆居住得很寬敞,老房子層高,房間很明亮。因為她們是50多年的老房客,房東要提高房租得按政府的規定辦。年邁的Merwart因上四樓困難,最后無奈忍痛割愛離開,入住漢堡郊外的養老院,住20平方米的單人房每月交費超過了她在市內高檔地段200平方米的房租。</p> <p class="ql-block">Merwart樓下鄰居Schw?nke招待我們晚餐,他們的好友Genrich(圖中)作陪。</p> <p class="ql-block">Genrich住在漢堡城內阿爾斯特河畔。有一次他駕駛獨木舟(如圖所示)讓我們蕩漾在蜿蜒狹窄的河道上,兩岸綠蔭濃密,恬淡幽靜。漢堡有阿爾斯特河游船服務,我曾游過,有的河段兩岸盡是花園別墅、豪宅和大面積的綠地,是漢堡的高檔住宅區。</p> <p class="ql-block">漢堡是僅次于柏林的德國第二大城市,與上海結為友好姐妹城市。</p><p class="ql-block">圖:漢堡市政廳(系第六任),建于1886-97年,具有新文藝復興建筑風格,塔高112米,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漢堡倉儲城是世界最大的倉儲歷史建筑群,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倉儲城位于漢堡老城的南面,2004年被劃出漢堡自由港范圍,其內部改造成各種博物館、小劇場,以及咖啡館、餐廳等。我第一次去漢堡時乘船游覽了漢堡港。</p> <p class="ql-block">小販公會為小販遺孀而建的居所,建于1676年,兩排樓房圍成一條狹小的死胡同,居室極小。政府購得后曾把它作為老人院,再后來開發為旅游景點,書攤、酒吧、畫室等入駐。這里展現的是漢堡在19/20世紀大規模城市改造前底層居民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我們去漢堡郊外易北河畔的das Alte Land (老農村),遠眺龐大的空客總裝廠,這里的農村還可看到荷蘭人占領時留下的痕跡。</p><p class="ql-block">拼圖上:北德農舍</p><p class="ql-block">拼圖下:一座非常漂亮的老農舍,估計已改建為度假屋,清水紅磚外墻,桁架外露,雙坡頂覆蓋著修剪整齊的茅草(冬暖夏涼),露出似眼睛般的老虎窗。根據德國有關法規,房主必須為茅草屋頂投火災險;據說保費高昂,一般家庭承受不起。</p> <p class="ql-block">在游覽過的漢堡景點中,限于篇幅我僅提及上述幾個。</p> <p class="ql-block">1979年,戶縣農民畫展在黑森州北部的卡塞爾市舉行,德中友協邀請我們幾個中國人參加開幕式。這次機會讓我認識了Karin(左2)和Klaus(右2),他們當時在卡塞爾上大學,Klaus是學藝術的。</p> <p class="ql-block">他們后來結婚,在離卡塞爾半個多小時車程的農村買下了年久失修的農民房子,價格低廉,但翻新改造的任務繁重,Klaus自己動手,用了幾年時間把窩筑得溫馨舒適。</p><p class="ql-block">這個村子叫Altendorf,人口一百多,現有農戶僅三家,這是城市化發展的結果,農田通過轉讓而合并,有利于農業大生產。其他人家都是外來戶,在附近的企事業工作。村里沒有商店,小孩讀書由專車免費接送到附近的鎮。村子的公共事務有村民選出的村委會管理。</p><p class="ql-block">圖:村景</p> <p class="ql-block">卡塞爾市郊的威廉高地山地公園(Bergpark Wilhelmsh?he)</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696年,后續150年不斷擴建。面積2.4平方公里(相當于350個足球場),為歐洲最大的山地公園,201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的亮點之一:山頂上的三層樓的王宮建筑上架著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雕像,如圖所示(翻拍自明信片)。離它一公里外有一個面積為6300平方米、深7米的蓄水庫,每周日下午放水到半山形成水柱。</p> <p class="ql-block">水沿著臺階順勢往下流250米,到達王宮水潭形成水柱噴向天空。這個水流和水柱是山地公園的第二個亮點。第三個亮點是水潭下面的巴洛克式王宮。在這里人們可俯瞰卡塞爾城市全景。</p> <p class="ql-block">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是世界三大當代藝術展之一,每五年舉辦一次,每次展期100天,從6月到9月。2007年夏天我訪問Karin和Klaus,恰逢文獻展,饒有興趣地觀看了一些作品。</p> <p class="ql-block">拼圖上:中國藝術家(著名詩人艾青之子)參展的作品——由國內運去的、從老屋拆下來的木門木窗拼搭成的渦輪造型(因大風被吹倒),讓人們思考應如何處理好城市改造和文物保護的關系。</p><p class="ql-block">拼圖下:紅罌粟——市中心的草坪臨時改種罌粟,紅花綻放,奪人眼球,叫人聯想:美麗與毒、天使與魔鬼……</p> <p class="ql-block">在小花園里享用咖啡和蛋糕(2007年夏)。最近上海封控,他們多次發來Email詢問我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我和旅游》系列</p><p class="ql-block">之一 (1954/1980)</p><p class="ql-block">之二 (1981-2008)</p><p class="ql-block">之三 (2009-2017?巴西)</p><p class="ql-block">之四 (2009-2017?其余多國)</p><p class="ql-block">之五 (2018-2021)】</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镇县|
会昌县|
陵川县|
大足县|
磐安县|
公安县|
龙南县|
海丰县|
彭泽县|
南城县|
响水县|
离岛区|
体育|
织金县|
樟树市|
西昌市|
沐川县|
邳州市|
白城市|
道真|
驻马店市|
正宁县|
克东县|
洛川县|
长沙县|
宣武区|
临清市|
梅河口市|
梁山县|
兴安县|
醴陵市|
剑河县|
长白|
合作市|
榆中县|
金塔县|
奇台县|
伊宁县|
武汉市|
拜城县|
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