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巖寺周邊古跡示意圖 香巖寺遠景規劃圖
香巖寺區域圖 香巖寺區域遠景規劃圖
寧夏中衛香山是《山海經》西次三經之首的崇吾之山。崇吾之山是黃帝族繁衍生息、采集狩獵、圖騰崇拜的神山,自古鐘靈毓秀,神異非凡。香山古有森林覆蓋。登臨遠眺,南通靈固,北盡沙漠,城堡星羅,峰巒巍峨,茂林蔥蘢,“山之南崆峒似屏,山之北黃河如帶。”左顧牛首,右盼永安。韓霞縹緲于丹崖,落日陰生于紫殿,足以蕩心胸,資瀏覽,方圓州縣聞名。 香巖寺始建于唐代(與石空大佛寺,宣和羚羊寺,寺口米缽寺同為寧夏四大古寺之一)。清乾隆中衛縣志載:“縣之南山總名,前明為慶王牧場……山巔高約十里,舊建有香巖寺。”
據重修香巖募化疏引方:“應理黃河之南,舊有香巖寺,登覽翠巖乃中衛第一名勝古跡,越千余年矣。開辟初建系唐代慰遲公,振興者宋代羅彥威。前明成化年(公元1466年)始有洗心和尚繼業重統,督修樓臺殿閣,規模全偉。迄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嗣有通眾和尚追前代開辟之遙,先師續修之久,但山場闊大,殿宇微小,發心邀請地方文武官暨鄉紳遮募化,前后樓閣殿宇,概為重修。傳至寂化禪師,法名覺孝,已三十六世。歷年久遠,凡寺中梁木損壞者頗多,磚瓦傾頹者不少,覺孝不忍坐廢,于前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呈請地方官,飭諜捐修前后殿宇,上下樓臺及兩廊房屋共計一百八十余間。
香巖寺遺址保護范圍:建筑群外側各50米以內,面積為47000平方米。
香巖寺旗桿石對聯:
香巖獅吼通三昧
寶剎鯨叫亮一心 古寺舊時高拔于群山眾嶺之上,清雅幽靜,氣勢磅礴,即是僧侶道士拜佛修道之所,也是鄰近中衛,靈州,固原,群眾朝山游樂之處,清代賦名“香巖登覽”,列為中衛八景之一。
清末名人謝威鳳就有“遠覽香巖千障岸,高枕賀蘭萬重山”的酒令句。并有游香山詩:癸卯花朝日(即農歷二月二日)鳴沙草未青,探山臨絕頂,保種仗衰齡。(當時香山地區常發生土匪搶劫)萬里河為帶,青山賽坐屏,泉源如可掘,何止居千丁。
初探香山不知高,揮汗攀巖渴難消;放膽尋水寺中去,唯見僧笠掛樹稍。
”清代詩人宋楫《香巗登覽》贊曰:“邊城古剎勢崔嵬,竟日登臨未擬回,俯視河山收眼界,恍疑身在雨花臺。”清代乾隆中衛縣志將《香巗登覽》列為十二景之一。按語說“峰岳巍聳,凌云插漢,登臨遠眺,群山皆俯,南通靈固,北盡沙漠,城堡星羅,河流如帶,殊足以拓心胸而資流覽矣。”乾隆年間知縣黃恩錫就駐此總纂修成首部中衛縣志,能不讓人感慨乎?
? ? 佛寺不僅落座妙高而且歷史悠久,始建年代首推大唐貞觀盛世。也有印度阿育王造八萬四千佛舍利塔遣室利房等人來中國化秦之傳;還有法顯西域求法繞道途經香巖寺之說;更有印度使臣“伊存”口授《浮圖經》于博士弟子“盧景”時傳入之蠡測。經考證:塞上絲綢北路和河西走廊的交通一線貫通,佛法傳播一脈相承,應該說佛法的傳入時間先于中原,這是不可置疑的,但是否起基建廟有待考證,不能憾測。要說香巖寺的的雛形始建年代,應與北魏開鑿須彌山石窟(公元400年左右)基本同步。因為,一是借助開鑿石窟之東風和寬松的政策。二是鳩摩羅什法師在涼州(今武威)被呂光滯留達十七年之久,在此時佛法從涼州傳入中衛香山是水到渠成之事。?
(自治區佛教協呂維新) 香巖寺牌樓座落在本寺西北,是香巖寺的北大門,距寺院八公里。此牌樓幾經周折于二O一六年六月落成。牌樓總高13.6米,總寬度18米,洞口高5.7米,寬度8.661米。青年企業家劉玉明捐資21萬余元設計鑄造,此牌樓的建成是上寺拜佛,僧俗信眾的指路明燈,是香巖寺古老厚重的重要標志。此功德無量,名垂千秋,愿以此功德增長福慧,圓成善果。
中衛香巖寺管委會 晚霞映古剎 古洞現神光 香巖寺塔林,亦稱香山塔林,位于香山主峰之巔的香巖寺東南坡腳下。
該處塔林為明清時期歷代香巖寺主持僧人的墓塔。塔林占地面積約一千多平方米,共有大小塔十座,分磚筑、土筑兩種。個別磚塔稍有傾斜,土筑的有三座,已傾塌僅存基址。
磚塔平面皆呈六角形,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大小不等,采用白灰錯縫砌筑,塔體外表由長條形大磚砌成。一般通高五米左右,部分塔體向東開有壁龕。塔形分兩種:其一為六棱體塔身,塔體肥大,塔頂為桃形四角攢尖頂,簡潔明快,顯得古樸、明朗、粗獷;其二塔頂為歇山頂,上下出檐,六脊與塔身之六棱角相連,收分頂端壘豎黑色琉璃球二到三顆不等。
塔林中部偏北處有磚石混筑的牌坊一座,歇山頂,高五米、寬四米,東西貫通一門洞,門高二米,寬一點五米。門洞上方刻有“松風照晚”四個大字,右上角題有“康熙癸未秋月”,左右門側刻聯“云室共我為至友;山水同吾作—家”。
塔林遺址保護范圍:東西長2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40000平方米。遺址保護范圍向外5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
古塔電塔相映暉 悲愴歲月 白崖子西夏聚落遺址全景 白崖子西夏聚落遺址
周興華先生的《寧夏史地新證---神秘南長灘》一書中:宋、夏時期,今寧夏中衛為西夏力吉里寨、雄州,黃河兩岸均為西夏居民。中衛香山地區遍布西夏聚落遺址,在廢棄、倒塌的古城堡、古窯洞內外,遍布散見西夏瓷器殘片等遺物。這說明香山地區是西夏國民的重要聚落區域。
2012年4月25日周興華先生一行考察中衛香山寺時,在寺前山坡老植被下約一米深處發現了香山寺的唐代古建筑遺址。在數米的古文化層中,埋藏著唐代黑釉瓷片,豐富的西夏、金代白釉、褐釉瓷片
白崖子土城遺址,在城中地表散見紅陶片、彩陶片、宋、夏、金元瓷片。土城周圍的古窯洞地表面遍布宋、夏、金瓷片。
白崖子西夏居落遺址。
在城中地表散見紅陶片、彩陶片、宋、夏、金元瓷片。土城周圍的古窯洞地表面遍布宋、夏、金瓷片。 即將消失的中衛神馬
? ? 中衛地區有一個民間傳說:在香山石馬溝深處一塊又大又平的青石板上,每當太陽升起后就有幾匹活靈活現的駿馬出現在石板上,太陽一過中午神馬就不見了。據說無緣無福之人也看不見神馬。中衛籍歷史學者周興華據此傳說翻山越嶺實地考察,由此聯想發現了中衛南北山規模空前的巖畫群,拉開了中衛巖畫走向世界的序幕。
? ?2000年在原香山紅泉鄉黨委孫書記帶領下,穿過人跡罕至草木茂密的山溝捷徑,我親眼見到了傳說中的香山神馬——石馬溝巖畫。當時在石板下還有不久前有人上過的香,可見直到現在還有人對神馬膜拜。
? ? 那天太陽光線很強,我們剛到石板前什么也看不見,經過不斷改變觀看方向,終于看見了幾匹馬的圖形,并且越來越清晰,待用手摸時,圖像與巖面一樣平整,無溝槽刻痕。這時候我似乎明白了為什么有的人、有的時候看不見神馬,原因是巖畫年代太久遠,刻鑿的痕跡與石面是平的,只有在光線角度合適的情況下才能可見。再者石馬溝這個名字不知在什么年代早就有了,當時的人以神馬命名溝名,說明古代人們早就發現了巖畫。(王學義 文)
石馬溝巖畫“神馬” 近年來,在香山,石馬溝,石羊溝,大井溝等地發現古代巖畫100多幅,130多個單體構圖,內容與北山巖畫大體相同,富有考古價值,可供開發觀賞。 石馬溝巖畫“神馬”位置 石羊溝巖畫 萬骨塔:座落于中衛城區香山鄉趙麻井村東南,創建于清宣統年間。
塔體座北向南,通高5.7米,為磚石結構。塔之基座為八棱體,每棱寬l米,高0.45米:塔身高4米,仍為八棱體,與基座棱角相通。西南角開一壁龕小門,高0.8米。門楣上方嵌有“蒸堂”匾額一方;再上又有磚匾,上豎刻“萬骨塔”3個大字。匾兩側有細線陰刻,西側題曰: “本堡香巖寺善信主持籌建”;東側署“大清宣統繼元俊七年五月吉旦”。塔身上部以上下挑出的棱角子牙和疊澀磚作為塔檐。塔頂為歇山頂,每條脊體仍與塔身之棱角相銜接。頂端有黑色琉璃球2顆。
經考證:清同治五年(1866)六月,回軍再次攻打中衛縣城時,被甘肅傅軍小統領黃開榜率軍擊退后,撤奔香山。香山地區居民聞回軍至,紛紛逃上香巖寺避難,被回軍圍困山上。12月,陳中孝率民團前往救援,與回軍戰于趙庥井。次日天降大雪,民團火槍受潮不燃,氣為之奪,赤膊上陣交戰,終敗。這場搏殺雙方死亡甚眾,尸體露野無人掩埋。至宣統年間,香巖寺主持并地方人士撿骨叢葬,并建“萬骨塔”以記之。(陳建德文) 【神仙腳峁】的傳說
“神仙腳峁”顧名思義是神仙留下腳印的山峁。相傳在很久以前香山地區政通人和、風調雨順,百姓生活安居樂業。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有一天不知從什么地方竄來一個妖魔,燒殺搶劫無惡不作,危害人們的生命財產,破壞正常的生產生活,給香山地區群眾造成極大傷害。百姓苦不堪言,紛紛到香巖寺求佛菩薩保佑,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以應身法力現一名力大無比的勇士,下凡捉拿妖魔鬼怪,為民除害。勇士明察暗防,掌握了妖魔的罪行和其活動規律,制定了降魔計劃。在一個月光明媚的夜晚,勇士在暗處守候妖魔的到來。終于一道黑旋風帶著飛沙走石刮來,妖魔又要殺人搶劫來了。勇士瞄準時機便猛追過去,妖魔發現一個大漢勇猛追來,他覺得自己不是來者的對手,便想從山溝逃去,勇士從一個小山頭追來,很快擒住了妖孽,押回天庭交令去了。
妖孽消除了,從此天下太平,人民又一如既往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過后人們在一個小山峁發現了留在平石板上幾個深深做腳印。后人把這個為人民消除災難的勇士敬尊為神仙,把留下腳印的山峁稱為“神仙腳峁”,代代傳頌流傳至今。
“神仙腳峁”在香巖寺東南八公里處,中海公路邊緣,地勢平坦交逼便利,和石羊溝巖畫相連,是人們游覽考古的理想去處。
(孫治清文) 神仙腳印,惟妙惟肖! 碑 神仙腳峁的傳說 四眼井土城遺址
地表散見厚胎紅陶片、南北朝時期的北方青釉瓷片、西夏、宋、金、元瓷片及殘磚,其中以西夏、金代的瓷片為多。
香巖寺山下四眼井兵馬營城堡遺址 明慶王朱旃在香山設軍馬場,在此駐軍。 香巖寺山下四眼井西夏古村落遺址。
1987年11月,在四眼井溝西夏聚落遺址一個倒塌的古窯洞中,清理出了一批西夏文物,其中有瓷器16件。 劉公大夫墓群
劉公大夫墓群位于香山主峰東北部腳下,距香山寺5公里,韓素井村北1公里處。有三個墓區。主墓區座北向南,規模較大。內有墓葬六座。墓區南部中央立石牌坊一座,高2米,寬2.5米,為墓區正門。門額上方有橫匾,南刻“是所磅礴”;北刻“漂列萬古”。
古墓原有衆多石門石碑石人石獸,墓穴多処,早年被盜,蔚為壯觀。今地面遺物已不知去向,…… 古墓地表遺物 香山古城堡 香山寺古井。在寺東南溝中,至今水清涼甘甜,垂手可得,是古時寺院之生活水源。 ? 爬松,學名地柏,是香山特有植物,中衛人家喻戶曉,但我們來之前想象,在這荒涼之地恐怕只能偶爾遇到幾顆而已,但出乎意料,在一處大山溝里,整個山坡長滿了翠綠色的爬松,高可齊胸,匍匐在地,并無樹干。其他山坡也看見一簇簇爬松,每一叢面積都有好幾間房子大,色如翡翠,鮮嫩旺盛。爬松冬夏常青,冬季雪中更顯其嬌美姿態。
“爬松”匐地生長,枝干盤曲如虬爪,葉簇如松,唯無松的氣質,不能向上直長固得乖名。多現于山坡的皺折之 處,蔓枝滴翠,四季常青,婀娜多姿,令人觀之稀奇。
據傳說是為了迎接玉皇大帝判案,全身披紅掛綠壓彎了腰。玉皇大帝評它霸道,斥責它老實看山,至此爬松再也伸不直腰,四季常青,與山為伍,點綴著山與人間的奇景。
爬松無志勝有志。她深閨不嫁,孤芳自賞,熱戀家鄉,唯香山獨生,別處不去。
香山昔日權木叢生,有山榆,山楊柳,山酸棗,旋條,冬青等多種。早春始發,吐翠露顏,山花爛漫,五彩繽紛,漫山清香,不負香山美稱也,現因天旱,天然植被日漸退化稀少了。
磚瓦塘遺址 。古為香山寺火場,即在此種地牧羊燒磚,以維持寺院僧衆生活開銷,生産建寺用磚瓦。 碑 磚瓦塘窯洞,寺院義工居住及收容躲兵差窮苦百姓的処所 磚瓦塘窯洞內景,寺院義工居住及收容躲兵差窮苦百姓的処所。
窯洞有上下兩層,洞內小洞口是通往下層窯洞的通道,便于躲兵時逃出。 雕梁畫棟 金碧輝煌 香山風電場
中衛的風能資源是寧夏風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根據香山測風塔70米高度測風速,香山的年平均風速為6.48m/s,無破壞性風速、風的品質較好、盛行風向穩定、風能資源較好,預計年利用小時數為1904小時。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決定發揮我市的風能資源優勢,發展風電產業。截至今年3月,全市已建設風電項目的并網容量達到1450兆瓦。
2011年6月22日,香山風電場一期工程并網發電。從開工建設到并網發電僅用了7個月,創造了寧夏風電場建設的最快速度。2011年12月12日,二期并網發電;2011年12月19日,三期并網發電……2014年12月,香山風電場九期并網發電;目前在建的十至十三期也預計今年10月底并網發電。據了解,香山風電場是沙坡頭區第一個并網發電的風電場,也是目前沙坡頭區最大的風電場。截至目前,每年通過寧夏電網將約6.1億千瓦時的綠色電能送入千家萬戶,相當于節約標煤約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1萬噸、減少粉塵排放約17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1.8萬噸,不僅為中衛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綠色發展開拓了道路,也為寧夏山川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世界聞名-中衛香山硒沙瓜
石頭縫里能長出西瓜嗎?能!這就是咱寧夏中衛香山地區的農民種植的壓砂西瓜。
寧夏中衛市的香山地區,昔日是個亂石遍野、無人問津的荒漠戈壁,如今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史無前例的變化!今年,72.8萬畝、預計總產100萬噸的壓砂西瓜,給這里的荒山披上了綠裝,也給這里的農民帶來了生存的希望、發展的希望、致富的希望。曾經飽受干旱之苦、靠政府救濟吃飯的山里人笑逐顏開。
約占中衛市1/3面積的環香山地區,地處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年降水量不足180毫米,蒸發量卻在1800毫米以上,屬于中國最干旱的地方之一,但是,就在這個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中衛人民卻實現了干旱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變革。在山地斜坡上鋪墊10—15厘米厚的顆粒或片狀砂礫,既蓄水、保墑、保溫,又可以避免水蝕、風蝕,防止水土流失,濃縮了干旱地區傳統農業種植技術之精華,從石頭縫里“蹦”出的硒砂瓜創造了世界奇跡。(圖文:眉飛色舞)
硒砂瓜銷往全國各地 古人詠香山寺詩及現代高僧墨跡 掃一掃,看高廟 去香巖寺旅游交通路線:
公共交通:可在中衛市汽車總站乘坐“中衛—三眼井”香山西路班車,票價12元,到上山路口牌樓下車,步行7.2公里到寺院,也可乘出租車直達。
自駕車:從市區過黃河橋向南,經過山臺子到紅泉關莊子梁,向西走景莊方向,到白崖子梁上山牌樓路口,向南直接上山到寺院,車程55公里。
香巖寺旅游交通路線詳細數據:
中衛市區到香巖寺行程大約數據:
中衛鼓樓---到汽車客站2.2公里(2.2)
汽車站---到黃河橋北3.3公里(5.5)
黃河橋---到西臺交叉路5.5公里(11)
西臺叉路---到電子眼3.7公里(14.7)
電子眼---到公路橋2.8公里(17.5)
公路橋---到高家水3.5公里(21)
高家水---到上下坡1.7公里(22.7)
上下坡---路崖子中段5公里(27.8)
路崖子---到紅泉三叉路15.2公里(43)
三叉路口---到牌樓上山路口5公里(48)
牌樓上山路口---到香巖寺院7.2公里(55.2)
從牌樓路口開始,到護林碑1.7公里,到坡頂3.1公里,到十字路口4.6公里,到風電廠磚瓦塘5.2公里,到葷灶6.5公里,到寺院7.2公里。(從牌樓到寺院共7.2公里)
從市區到寺院共合計:55公里。
大約行駛時間約1小時左右。
藝軒2014.10.統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健康|
定边县|
新密市|
浏阳市|
长岛县|
当雄县|
吴江市|
娱乐|
鄂尔多斯市|
涪陵区|
甘谷县|
龙南县|
郴州市|
新化县|
灵川县|
中西区|
临武县|
嘉兴市|
凌源市|
新巴尔虎左旗|
贵溪市|
武穴市|
桐柏县|
高安市|
临安市|
延寿县|
石景山区|
宁蒗|
志丹县|
海南省|
繁昌县|
芮城县|
同心县|
汕尾市|
休宁县|
拉萨市|
南阳市|
文山县|
长汀县|
额敏县|
吉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