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崔 珍</p><p class="ql-block"> 讀了雅客高海龍君分享沈從文先生的散文《獨處》,心中感觸頗多。沈先生從水、水流再到大海敘述著自己的成長,自己的視角及胸懷抱負,行文如涓涓細流沁人心脾,盡顯大家風采。受先生文章啟發,我聯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獨處”,產生了把它分享與人的沖動。因了自己生活的平庸淡俗,只能是拈來點滴就事論事,把生活中獨處的碎片以及對獨處的粗淺感知泛泛贅言,博讀者茶余飯后一笑。</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獨處?“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形象地概括了獨處的閑適與愜意。小時候曾見過一個獨行的乞丐,在我們村里沿門串戶乞討過之后,走到村外一個十字路口,拿不定主意該去哪個方向繼續自己的工作,遂閉上眼睛,很優雅地用腳尖挑起鞋向空中拋去,待鞋子落地后,一臉虔誠地看鞋子的頭朝向哪一方,然后順著這個方向義無反顧地疾行而去。這種獨處中的灑脫,給了我們一群放學后去拔豬草的小伙伴們莫大啟迪:在后來的拔草行動中,我和我的小伙伴們便不厭其煩地運用這一方法,來指引拔草的方向路徑,屢試不爽,很是受用。</p><p class="ql-block"> 轉眼已近古稀之年,此刻,我盡力回想著:自己在生活中曾經經歷過多少獨處的時光?一時還真說不清楚。要說多也挺多的,若說沒有,也真沒有多少獨處的時光值得說道。一個孤單寂寞的人或呆坐家中,或行走曠野,或垂竿湖畔,或置身于無人相識的鬧市,這算不算是獨處?我以為應視心情而定,心的“獨處”比身軀的獨處更令人窒息。一旦將自己的心悄然封閉,缺失了與周圍人群的思想交流,也就失去了相互了解和理解的機會,常會默默發出“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的感慨。其次,從身邊不緊不慢流逝的時空,也會不斷累積胸中的茫然、無奈與惆悵,誠如李清照言:“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p><p class="ql-block"> 我是零三年冬天從偏關調到忻州工作的,當時只身去了忻州,父母妻子都不在身邊,一下子孤單到了一種“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的境地。白天上班沒有什么感覺,晚上一個人回到家里總是空落落的心神不寧。由于住的是新裝修好的房子,寒冬的夜里鋁合金門窗受冷收縮,時不時地“嘣嘣”作響,驚的我不好入睡。我本來不信什么鬼神,但一個人睡在一套房子里,這間響一聲,那間響一聲,使我不由地有點心怵。世上究竟有沒有鬼?我在水泉中學和李桂老師一起工作的時侯,他給我們年輕人講鬼故事:一人在月光下行夜路,一鬼在月陰處張牙舞爪嚇唬他,這人便說,我月光下行走的還怕你這個在陰涼畔行走的不成?過河時,這人走在橋上,鬼又跳到水里做祟,這人又說,我橋上的還怕你水中的?快滾!鬼看見嚇唬不了這個人,便溜走了。李老師常對我們說:不要怕鬼,心中有鬼才有鬼,心中無鬼便沒有鬼。</p><p class="ql-block"> 心中有鬼無鬼,講的是人的思維意識。一九八五年諾貝爾獎得主、心臟病專家伯納德·洛恩,曾在一九三六年被獲準進行一項實驗。實驗是在印度實施的,實驗對象是一個死囚犯,實驗的目的是驗證意識對人體的影響。實驗人員告訴死囚:處死你有兩種方法,一是上絞刑架絞死,另一種是用放血的方式讓你無痛苦地死亡,死囚選擇了用放血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實驗人員把死囚綁在床上,并蒙上他的眼睛,假裝在他的四肢動脈上劃了一刀,然后用準備好的滴水桶,由上往下面桶里滴水,聲音很大,開始時水的滴速很快,然后慢慢讓滴速下降,直至停止。犯人清晰地聽到了自己的“血液”不斷流出的聲音。試驗的結果是:這個犯人一滴血也未曾失去,可生命已經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人的思維意識會受外界事物影響,當意識抽象到極致時(恐懼),便會反作用到人體,這種對人體反作用所產生的后果,由此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晩上下班后,我回到家里正在看電視節目,忽然從廚房方向傳來了“呼嚕呼嚕”的聲響,像極了一個患氣管炎老人咳痰不利的聲音,不緊不慢且很有節奏,一聲接著一聲停不下來。我雖然心生驚悸,但必須硬著頭皮去探個究竟,如果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那這個家就真的不敢住了。由于緊張,轉了一圈還是沒有弄清楚聲音是從哪里發出的。怔了一會兒,搖了搖頭豎起耳朵,仔細辯別著發聲的方位,終于發現,聲響是由抽油煙機的吸氣口傳出來的,再仔細一琢磨,才弄明白了原來這個是鴿子的鳴叫聲。我抬手把抽油煙機一拍,兩只鴿子“嗒嗒”地從樓外的排氣口飛走了。我返回客廳,擦去頭上的冷汗,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判斷著聲音所以那么大且粗聲悶氣,應該是由抽油煙機的喇叭口給放大了。</p><p class="ql-block"> 有時候獨處也是一種享受。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就有這樣一段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 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是一種境界,一種放下人間羈絆、超然灑脫地飄離凡塵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從零三年去了忻州到一五年退休的十幾個年頭中,除了在單位工作用餐外,我回到家里一直是獨處。心情不好時,經常會覺得孤單寂寞而無所適從,每到夜里,甚至會莫名地產生一絲無法言表的恐懼;心情愉快時,或寫字看書,或獨品香茗,或獨飲瓊漿,心無余物地暢享一人之天下。雖無“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雅趣,卻有“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的感慨。然而長時間過這種獨處的生活,會使人的性情不自覺地孤僻起來,因為房子只是個居所,沒有親人們的陪伴、沒有天倫之樂便不能稱其為“家”。單處久了,便不再喜歡參與人多的聚會,更不會主動地與人閑侃嘮嗑。與人們的交流溝通缺失后,就會不自覺地對身邊的一些皮毛小事十分敏感,時常有意無意地劃下道兒,防范著周圍的人和事,生怕自己在什么時候受到傷害,即便是對身邊的親人。</p><p class="ql-block"> 有一首《醒來》的歌,其中有兩句歌詞:“從你到我有多遠?善解之間;從心到心有多遠?天地之間”。自己若不能站在認知的高度去理解別人,卻總是埋怨別人不理解自己,緊緊繃著自我,先入為主地去處理人際關系,那心的距離真就在天地之間了。生活中許多纏在心上的解不開,大抵如此。不得不使人感嘆:人生是多么無常的醒來!</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故事很多,把獨處拿來當故事講,足見自己六十多年的人生之路走的確實平淡無聊,能夠拿到人面前顯擺的事兒不過如此而已。有一個署名生滅思歸的作者,寫了一本題為《孤獨的心》的書,其中有一句話:所有的故事都必將走向庸俗,哪怕用永恒的愛恨來注解。</p><p class="ql-block"> 我同意這個看法。同時,我也羨慕“獨釣寒江雪”的灑脫與愜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永泰县|
和静县|
福建省|
萨嘎县|
中方县|
阿合奇县|
台中县|
宁德市|
平江县|
新兴县|
盐池县|
洛南县|
射洪县|
商城县|
无锡市|
长武县|
平遥县|
松江区|
邹城市|
日土县|
河池市|
鄂伦春自治旗|
兴化市|
吉水县|
邹平县|
大埔县|
眉山市|
盐源县|
文昌市|
东海县|
武乡县|
微博|
天气|
迁西县|
镶黄旗|
晋城|
南丹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丹凤县|
海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