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主體景區是高家崖與紅門堡。走出紅門堡,外面的世界又是另一番景象,明清的痕跡有一種不加掩飾的明顯,舊貌與新顏交織在空空蕩蕩的五里長街。少數開張的店鋪門口站著曬太陽的人,面無表情地看著稀稀拉拉的游客過往。偶爾路過幾個本地人,短短的招呼聲讓老街變得更加寂靜。</p> <p class="ql-block">↑靜升古鎮地處靈石縣城的東12公里處,晉商發祥地之一,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位列榜首,且是黃河以北唯一入選的古鎮。靜升土地肥美,物產富庶,盛唐時期商賈云集,已是方圓百里的商品集散中心。本文主要是靜升村、崇寧堡、五里長街的一些游覽零散記錄。</p> 1紅門堡下靜升村 <p class="ql-block">↑從紅門堡俯視靜升古鎮,屋舍院落依山建勢,梯度推進,小小家園四方規整,排列有序。千百年來,蕓蕓眾生曾經在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國爭戰,烽火硝煙,如今都已是遙遠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高高在上的是紅門堡的東南角樓。堡外有一些民居小院沿墻而筑,似乎與堅固的堡城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靜升村古稱“旌善”。靜升村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時晉文公在綿山縱火,想迫使躲在山中的介子推出來,哪知道反而燒死了介子推母子。后悔莫及的晉文公表示要“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旌善村”由此得名。當地方言“旌善”和“靜升”同音,久而久之,這里也就演變為“靜升村”。</p> <p class="ql-block">↑堡墻,城樓,明月,游云,紅燈,雜樹,都在深冬的冷冷風中。</p> <p class="ql-block">↑連接高家崖與紅門堡的龍鳳橋。</p> <p class="ql-block">↑大橋下方的青磚老路,與一旁的小院高墻,互融與共,唇齒相依。靜升古村大多仍為明清建筑,整體布局猶如一條巨龍,龍首在東,龍尾在西,橫臥在汾河谷地。彎曲有致的五里長街猶如龍身,對應延伸的村北溝道和村南堡巷好似龍爪。當年王氏家族營造并保留下來的“五巷六堡五溝”民居群落,也是靜升村“九溝八堡十八巷”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靜升村的道左溝民居。道左溝是靜升“九溝”之一,九溝與出村道路和巷道重疊,從東到西分別為楊樹溝、十字甕門溝(內含仁厚巷與孕秀巷)、孫家溝(孫家巷)、閻家溝(閻家巷)、道左溝、肥家溝(鎖瑞巷)、東溝、西溝(文安巷)、富足溝(里仁巷)。</p> <p class="ql-block">↑半空中的院窗,古樸別致。</p> <p class="ql-block">↑團結水池。</p> <p class="ql-block">↑紅磚與頑石,人工與自然。大相徑庭,和諧共筑。</p> <p class="ql-block">↑紅門堡的東北角樓。堡墻高聳,壁壘森嚴,居高臨下,虎踞龍盤。</p> <p class="ql-block">↑巨堡石墻也好,小院木欄也罷,生于斯長于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土家園,歲月流年。</span></p> <p class="ql-block">↑雙橋兩堡之間,日出東方之際。后皇嘉樹,朝夕沐輝。</p> 2崇寧堡 <p class="ql-block">崇寧堡,又稱為西堡子,八堡之一,位于紅門堡之西。八堡中,有六堡位于村北緩坡,從東到西分別為朝陽堡、視履堡(高家崖)、紅門堡(恒貞堡)、凝固堡、崇寧堡、恒泰堡,另有兩堡位于村南河畔,分別為拱極堡、和義堡。</p> <p class="ql-block">↑崇寧堡,清雍正二年至六年(1724-1728年)由王氏15世王憲云、16世王文煥等修建,占地面積3.5萬㎡,建筑面積2.86萬㎡。改造后變身為休閑度假村,主要是向游客提供餐飲住宿服務,很遠就可以看見堡門前有男服務員侍立,堡內也可以看見正裝制服女員工來回穿梭。</p> <p class="ql-block">↑南堡門。游人可以免費進入參觀。</p> <p class="ql-block">↑南堡門前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崇寧堡建筑群的總體建筑與紅門堡相似,建筑意象為“虎臥西崗”的院落布局,整體建筑斜倚高坡,負陰抱陽,堡墻高聳,院落參差,古樸粗獷,近于明代風格。</p> <p class="ql-block">↑南堡門。聽取了迎賓人員的解釋,同時也覺得“度假村”的賓館房間確實不合適閑客亂逛,于是選擇從南堡門登上城墻巡道,做一次順時針的走馬觀花。</p> <p class="ql-block">↑南堡門上陳列的古代戰車。中國古代戰車鼎盛于春秋戰國,衰落于春秋戰國,一直到了明代,為了對付來去迅猛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和適應大量火器的運用,戰車又重新出現在軍隊的運輸行進中。“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撫今追昔,當年的戰車部隊和戰車戰法早已化為了過眼云煙。</p> <p class="ql-block">↑南堡門樓向北俯視。崇寧堡有大小院落108座,房間960間,大多為一正兩廂二進院,少數是偏正套院。有南北向的縱馬道1條,東西各有橫巷3條,縱馬道與橫巷構成“王”字形布局。</p> <p class="ql-block">↑南堡墻巡道。</p> <p class="ql-block">↑西堡墻。</p> <p class="ql-block">↑北堡墻。</p> <p class="ql-block">↑北堡墻上的兩層門樓。</p> <p class="ql-block">↑東北角樓。</p> <p class="ql-block">↑東望紅門堡。</p> <p class="ql-block">↑夕陽余暉下的王家大院,是嘆為觀止的空間藝術,亦如凝固的華美樂章,既是族人的生存屏障,也是無聲的厚重史書。無論是那些靜靜地矗立了幾百年的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還是堡墻外一段段殘垣頹壁中的數間房舍,都在努力展示著幾百年前絢麗的風俗民情和北方獨特的建筑文化,猶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向世人講述著過去的歲月時光。</p> <p class="ql-block">↑東堡墻。</p> <p class="ql-block">↑俯視紅門堡。</p> <p class="ql-block">↑崇寧堡與紅門堡之間的黃土山坡,有殘垣斷壁與青磚小墻高低散布,一旁還有一排規整的窯洞↓</p> 3五里長街 <p class="ql-block">五里長街是貫穿靜升古村的主干道,東起三官廟,西止關帝廟出村甕門,串聯起“九溝八堡十八巷”,也串聯起古村的千年歷史。1997年王家大院修復開放后,老街臨街店面也得到相應改造。漫步長街,大小店鋪,石板小路,戲臺水井,門樓老巷,依稀可見當年的繁榮景象和獨特的人文氣息。</p> <p class="ql-block">↑靜升村西街有著許多原汁原味的民居,僅從門外的門框門額,就能感受到主人的家規和當地的民風。 </p> <p class="ql-block">↑“志遠”。</p> <p class="ql-block">↑關帝廟。</p> <p class="ql-block">↑通過門縫,也能一窺關帝廟內景。</p> <p class="ql-block">↑靜升王氏始祖最早修建的屋舍據說在村西臨街的張家槐樹底附近。王氏家族在明代開始經商,逐漸發展成為巨商大賈,到了清代,商業規模愈加擴大,康乾嘉的鼎盛時,各類買賣商號遍及全國,成為晉商里重要的一支。作為晉商故里的靜升村,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自然便成為貿易活動的據點。“晉中第一鎮”的五里石板長街,見證了晉商的興盛與衰落。</p> <p class="ql-block">↑靜升古村孕育了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依托靜升古村更顯源遠流長,古韻悠悠。</p> <p class="ql-block">↑門額“來薰”,兩字出自于古文《南風歌》中的“南風之薰”,意為“薰風南來”或“有風來薰”。《南風》之歌是生長之音,“南風之薰”是生長之風,“來薰門”是主生生不息之門,古時世家大族常書于院落朝南或東南的門楣之上。</p> <p class="ql-block">↑來薰門。</p> <p class="ql-block">↑深巷老宅,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有許多已經岌岌可危,甚至廢棄坍塌。但里面依然居住著不少村民,他們廝守著世代居住的老宅,不舍傳統的生活,守望著千年的歲月,復制著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繁盛時的西街兩旁曾有100多家各色商鋪,經過近年來的規劃改造,彎彎曲曲的明清沿街古店鋪古街道,已開發成為美食一條街。</p> <p class="ql-block">↑美食街上雖然店鋪緊鎖,無緣品嘗,但是門外菜單上的眾多面食名稱,依然可以填補我的孤陋寡聞。</p> <p class="ql-block">↑擁翠巷巷門。擁翠巷是靜升村最古老的街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今被稱為王家巷,王氏家族最早在這條巷子里居住,不斷繁衍,向外擴展。</p> <p class="ql-block">↑走進小巷,墻壁斑駁,滿布滄桑。正是從這些不起眼的小巷,走出了明清晉商輝煌的歷史,孕育出“華夏第一民居”、“中國民間故宮”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靈石古村山水間,四合坊巷禮為先,樓臺塾館凝文氣,儒雅興衰二百年”。</p> <p class="ql-block">↑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p> <p class="ql-block">↑王氏作坊。清代與民國年間靜升老街上商鋪林立。有一塊1932年“修建靜升商會碑記”,僅僅參與捐款的商號,就有包括錢莊、當鋪、百貨、糧油、古玩、藥材、飯鋪、布料行、雜貨、副食以及各種加工業作坊在內的86家,而當年全縣的商號才189家。</p> <p class="ql-block">↑門額“鐘靈”,門樓匾額“鐘靈毓秀”。靜升王家原為太原王氏后裔,元代遷來此處,以商賈起家,后步入官場,成為當地工商大地主兼官僚士紳。王家修建住宅不惜工本,豪華奢侈。清康熙年間,在靜升老街首建“擁翠”、“鎖瑞”兩片王氏住宅區,乾隆年間建鐘靈巷,雍正年間建崇寧堡,嘉慶年間又興修了紅門堡、拱極堡、東南堡、高家崖等等龐大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教澤碑與神道碑,即《皇清恩進士候補教諭凝五教澤碑記》與《皇清恩進士例授修職郎王老夫子諱福齊,字凝五,號德山,德教神道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位于靜升西街鐘靈巷門東側碑亭之中。王福齊(1706-1769)是靜升王氏16世祖,曾在鐘靈巷的鶴鳴軒書屋設館授徒,教書育人,求學者盈門充舍,后來都各有成就。</p> <p class="ql-block">↑靜升西街古牌坊群。牌坊是古代一種形狀似門的高大建筑,一般是由封建帝王為表彰臣子功績所建。貞節牌坊則是古代用來表彰女性從一而終的門樓,通常是用來表彰一些死了丈夫或長年不改嫁,或自殺殉葬,而符合當時年代道德要求,流傳特異事跡的女性,為其興建的牌坊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仆坊”,匾額上是“欽賜世襲恩騎尉”,下有“旌表誥授貴州貴西道晉贈太仆寺卿王如玉之坊”。軍旅詩人王如玉(1732-1773),靜升王氏十七世祖,官拜貴州貴西兵備道兼提刑按察司事,曾與揚州八怪相識相交,著有《嵐溪詩鈔》等。乾隆兩次征伐大小金川,前后歷時29年,死傷數十萬人,耗銀逾9000萬兩。王如玉在金川戰死后,奉旨贈太仆寺卿,入祀昭忠祠,賜祭葬恩賞恤銀350兩,葬銀200兩。太仆寺卿相當于現在的交通部長。</p> <p class="ql-block">↑太仆坊南面的“盡臣宗望”。20世紀50年代王氏宗祠改設學校,80年代拆毀坊座,21世紀初靜升西街保護修復,尋得原坊址,修舊如舊的太仆坊原位再立。</p> <p class="ql-block">↑戲臺,位于太仆坊之南。</p> <p class="ql-block">↑“純孝苦節”坊,下方注有“旌表誥贈奉直大夫王昌祚繼妻劉宜人之坊”。清雍正四年(1726年),“守節”、“清操無沾”的王輔廷之妻馬恭人與“玉潔”、“冰清”、“志堅”的王昌祚之繼妻劉宜人,得鄉人舉薦,山西巡撫奏報朝廷,奉旨建坊旌表,入祀節孝祠。1731年“節孝遺芳”坊與“純孝苦節”坊建成于靜升村西王氏宗祠門前,兩坊相對,跨街而設。兩坊毀于1947年戰火,2006年原址原樣修復。</p> <p class="ql-block">↑“節孝遺芳”木牌坊,落款:巡撫石麟敬書。左圖是“孝母勤廉”,右圖“棄官侍母”,下為“旌表誥贈朝議大夫王輔廷妻馬恭人之坊”。</p> <p class="ql-block">↑“節孝遺芳”坊。貞潔牌坊始于秦朝,秦始皇時,巴邑有一個名叫清的婦人早年守寡,“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臺”,這是秦始皇對女性的一個極高褒賞,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孝義祠與孝義坊。孝義坊是清代靜升王家的祠堂孝義祠的一部分。石牌坊由青石雕刻而成,石底石柱石梁,石頂石脊石獸,石斗拱石匾額,還鑲嵌以鏤空的石圖案。坊高7.36米,寬13.49米。底部的10頭石獅,姿態優美,栩栩如生。左右長短4根石柱上的前后4副楹聯。</p> <p class="ql-block">↑頂上“孝義”二字,為清代著名書法家、內閣學士翁方綱所書。靜升村原有石牌坊18座,其中王家15座,現僅此座幸存。</p> <p class="ql-block">↑孝義祠,閉門謝客。孝義祠是在孝義坊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王家五祠中最小的一座。祠堂坐北向南,分樓上樓下兩院,上院為祭祖堂、戲臺,下院陳列王氏宗祠、王氏佳城模型以及記載王夢鵬一生孝行義舉的雕塑。靜升村原有祠堂15座,現僅存此座。</p> <p class="ql-block">↑孝義祠。王氏15世王夢鵬一生至孝,又義舉不輟,義學義倉義冢,多有善行,德高望重,遠播朝野,倍受頌揚。去世后當朝達官劉墉及尚書等人俱為其撰挽詩文。1780年乾隆下旨為其修建孝義坊,1796年擴建為孝義祠。</p> <p class="ql-block">↑蓮花池。</p> <p class="ql-block">↑文化長廊。</p> <p class="ql-block">↑靜升文廟閉門謝客,只能外墻游觀。靜升文廟總占地面積3500㎡,興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是一個堪同府州縣文廟媲美的鄉村文廟(我國文廟一般在縣城以上才有)。四進院落布局,沿中軸線上由前向后依次排列著萬仞宮墻、欞星門、泮池、狀元橋、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尊經閣等建筑。東南角建有六角四層魁星樓,東院有賑濟堂、義倉等建筑,西院為明倫堂、義學,單獨成院,另設學宮。</p> <p class="ql-block">↑文廟前的雙面鏤空石雕鯉魚跳龍門照壁,高七米,長十米,厚一米,畫面生動。</p> <p class="ql-block">↑靜升文廟,筑廟為學,授業傳道育人。由此廟學及第者先后有進士10人(其中王家一人還曾參加過戊戍變法時的“公車上書”)、舉人17名(其中王家七人)。</p> <p class="ql-block">↑魁星樓,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魁星是古代傳說中主宰天下文運的大吉星,具有吉祥如意、功成名就的非常象征,備受天下考生敬仰和供奉。</p> <p class="ql-block">↑文廟魁星樓。</p> <p class="ql-block">↑紅廟,閉門謝客。紅廟位于靜升村中部,建有正殿、東西配殿和戲臺等,占地面積734平方米。紅廟在當地又稱為“東社”,靜升村西的后土廟稱“西社”。</p> <p class="ql-block">↑過去每逢夏收、秋收和冬至等節日,家家都會來紅廟燒香上供,祈求神靈保佑;農歷6月19是紅廟的廟會,四方鄉民蜂擁而至,看大戲,做買賣,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文昌宮,閉門謝客。亂線橫空,雜草滿院。</p> <p class="ql-block">↑靜升鎮新街,遠處為王家大院景區入口。</p> <p class="ql-block">↑文筆塔,塔高26米,底部周長12.3米,塔基為青石方形,磚砌結構,下粗上細,宛若毛筆豎立,直指蒼天。雖經數百年風剝雨蝕,至今依然完好,足見其建筑藝術之高超。形似毛筆的文筆塔的周圍墨、硯、水齊全,據說是象征著王家才思泉涌,文人不斷,由此可見王氏祖先獨具匠心的巧妙構思。</p> <p class="ql-block">↑文筆塔位于靜升村南的拱極堡中。拱極堡又名下南堡,是靜升王家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時按照五種靈瑞之象中的“麟”所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修,主要是為了防范山賊流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铅山县|
五大连池市|
东平县|
东乡县|
贡觉县|
灵寿县|
佛学|
屯昌县|
磴口县|
怀化市|
辽宁省|
泰宁县|
海门市|
京山县|
西青区|
安阳市|
井陉县|
建昌县|
柳州市|
北辰区|
衡水市|
安阳市|
阳江市|
定西市|
分宜县|
清远市|
兴山县|
丁青县|
夏河县|
长岭县|
封丘县|
江源县|
古交市|
新晃|
吐鲁番市|
漳平市|
沐川县|
高台县|
镇坪县|
德昌县|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