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胡適故居

陽光

<h1>三面環山展畫景,一條綠水奏琴音。”沿著績譚快速通道一路前行,上莊村就是公路的盡頭。上莊原稱上川,建村于北宋淳化年間,至今已有1000余年。村落接黃山余脈黃山之麓,臨新安江源頭常溪之濱,環山抱水,這里有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飛檐翹戧。</h1><div><br></div><h1>水墨重彩,這里是徽州發源地和徽文化的發祥地。上莊的歷史可謂“邑小士多,代有聞人。”胡適、胡開文、汪靜之、曹誠英……一個個璀璨的名字,是這個旖旎秀麗小村落的最好注解。</h1><div><br></div><h1>這里有胡適故居、敦履堂、胡開文紀念館……“舊時風物新時貌”,恍若是研開了一方上好徽墨,暈染出最美的江南寫意。</h1><div><br></div><h1>無邊光景足下始“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這是胡適寫的《希望》詩,而“山中”便是皖南徽州績溪的上莊。</h1><div><br></div><h1>走進上莊,腳步總會不由自主地放慢下來。漫步村內,穿過古徑幽幽的青石板路,古樸別致的古韻伴著濃郁厚重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小青瓦、馬頭墻、門罩門樓水磨磚雕,都是原汁原味的明清風貌。</h1> <h1>楊林水口位于上莊村東,常溪河溪水潺潺,月色寧靜,樹影婆娑,拱橋橫臥。古時上莊八景中,在楊林水口就有四景:楊林夜月、曲水澄瀾、慈山晚鐘、竹峰插云。站立在橋上,近觀是成蔭古樹下奔流的潺潺溪水,遠眺是與溪水相映成輝的起伏群山。</h1><p class="ql-block"><br></p><h1>山、水、樹,連同溪畔的粉墻黛瓦,構成一幅天然的風景畫,令人不能不陶醉其中。胡適之先生曾引用南宋楊萬里的詩句“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來贊美這一景致,至為貼切。</h1> <h1>在上莊楊林水口處,溪水潺潺,岸處的一排成蔭古樹,屬胡桃科,古樹的樹齡都在200年左右。想必當年胡適在老家居住時,這里也許是他少年嬉戲過的地方,這些古樹興許是親眼目睹的。</h1> <h1>2021年4月,我又來到了上莊,距上一次已經過去八年了,這次看到鎮的街上,往胡適故居方向的路口上搭了一座刻有“十里楊林”的牌坊。<br></h1> <h1>記得2013年5月初,我在穿過這座牌坊下去約十幾米的地方,看到有一家門面很小的老物件店,在這里淘得年代約清末民國掛鎖一把和兩件銅調羹。</h1> <h1>上莊村口建了一座涼亭,并聳立了一尊胡適身穿長衫的立式銅像,我曾經在2013年的5月初來過上莊。(攝于2013年5月)</h1> <h1>這張照片是當年的留影(2013年5月)</h1> <h1>這里現在是“上莊景區”,屬國家AA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適文化研學基地,中國徽墨原產地。去的那天不巧正遇上下雨,村口停放了一間小木屋作為售票處。因為“胡開文紀念館”就在進口處,所以參觀的第一站就在這里了。</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胡開文紀念館</b></span></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胡恒德祖居)</span></h3><h1>胡開文紀念館位于績溪縣上莊村(村口)占地400余平方米,原為胡開文長房胡恒德祖屋,屋為“通轉樓”式古建筑館藏十分豐富,分別陳列著胡開文祖創的各種名墨的復制品,如驪龍珠、古階麋,千秋光、八寶藥墨、龍翔鳳舞、孔圣像、彌勒佛和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的“地球墨”等。還有一部不可多得,系孤本的《墨藪》全集,是清代制墨四大家的御制墨譜。(現在這里是屬于上莊景區先前參觀點)</h1> <h1>1915年,胡開文墨莊的“地球墨”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金獎,這是“地球墨”標志置放在堂屋處展示。</h1> <h1>在胡開文紀念館內,用一組蠟像展示了當年制墨工匠們的勞作場景。</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圖為陽光26年前,在歙縣老街“胡開文墨莊”購買的幾方墨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門洞內的遐想……</h1> <h1>走出“胡開文紀念館”,在巷子一邊的左側,還有一座古戲臺遺址空場子,據說古時這個地方是最熱鬧的趕集地,戲臺前的一排蓮花尊石欄桿是古時四面八方的趕集客拴馬和牲口的地方,到現在仍保存完整,站在這兒,耳邊仿佛還能聽見舊時集市上的馬鈴聲、小販的吆喝聲和酒館里小二的“客官”聲,圖為現在留存的一排蓮花尊石欄桿。</h1> <h1>水墨重彩處,田園有人家。胡適故居就坐落在上莊村西南,村中有一條窄窄的小路,鋪著花崗巖石條,以胡適的字“適之”命名。順著這條適之路,一直走向村落深處,就是胡適的家。</h1> <h1>走在被蒙蒙細雨打濕的花崗巖石板路上,眼前也快到“胡適故居”了。</h1> <h1>胡適故居建于清代光緒二十三年(1897)占地面積約1134平方米。故居坐北朝南,大門前是一個寬敞的院落。大門用水青磚凈縫砌建筑,上方嵌有四塊磚雕、故居內部裝飾以槅扇,窗 欄撐栱和雀替為主,與一般民居不同的是,槅扇、窗欄的蘭蕙圖采用平地陰刻技法,為徽墨墨模雕刻高手胡國賓創作,充分展示了主人雅致脫俗的審美情趣。</h1> <h1>進入故居的大門,便是一處小庭院。胡適故居占地1134平方米,為兩進一樓通轉式結構,是晚清徽派建筑的典型。朝前望去,忽然發現擺放在院子里的胡適銅像不一樣了,由原先的立像換成現在的坐像了。</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胡適故居留影(攝于2021年4月22日)</h1> <h1>圖為2013年5月我拍攝的故居院子里的“胡適銅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概述</b></h1><h1>胡適故居坐落在績溪縣西北的上莊村。這里青山環抱,一水襟帶,風光旖旎。胡適先生曾引用詩狀之:“萬山不許一溪奔,攬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山川形勝,田園風光,確屬鐘靈毓秀之地。</h1><div><br></div><h1>胡適故居“粉墻矗矗,鴛瓦鱗鱗”,是晚清徽派建筑的典型。故居按照胡傳“略施雕刻以存其樸素”的審美情趣,裝飾得素雅大方。它由東樓房、西廳屋、南向樓房以及故居本體、廚房、庭院六部分組成,占地面積1134平方米。在故居,胡適度過了他的童年; 1917年12月返故里與江冬秀完婚,前前后后達11個春秋。故居真實客觀地記載著胡適兒時的生活、學習和情感追求,是研究胡適的重要實物之一。</h1><div><br></div><h1>胡適(1891~1962),字適之,行名洪驛。1891年出生在上海,1904年以前在家鄉讀私塾;1904年~1910年在上海梅溪學堂、澄衷學堂和中國公學就讀;1910年考取官費留美,先后就讀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1917年畢業回國就任北大文科教授,參與由陳獨秀等人創辦的《新青年》的編輯、撰稿工作,其時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推動和領導了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h1><div><br></div><h1>1928年出任了中國公學校長。1932年初接任北大文學院院長。1938年9月出任中國駐美大使。在此期間胡適為國內堅持抗戰作出了貢獻。1945年8月出任北大校長。此后就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胡適一生中榮獲三十六個博士稱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思想家、教育家。</h1><div><br></div><h1>值此胡適誕辰130周年之際,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關心支持下, 縣文廣新局精心組織實施,對故居進行了重新陳列布展。我們本著公允、客觀的態度,通過“文化廳;慈母廳;胡適廳,友誼廳”等板塊,呈獻給廣大觀眾一個真實的胡適,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加盟到“胡適研究”的行列中來。</h1> <h1>跨入一廂房內,見左側有一書房,這里曾是當年胡適讀書的地方。</h1> <h1>走進書房里,看見有一張小小的書桌,這里仿佛能讓你看到身穿長衫的少年胡適,坐在那兒細細研讀。在這里,胡適度過了他的童年生活,1917年返回與江冬秀完婚,后又回故里為母親奔喪前前后后達11個春秋。</h1> <h1>胡適曾經回憶說,1913年,母親患了重病,她擔心自己會一病不起,因 此,特意照了一張相,收藏了起來。為了不影響兒子在美國讀書,她囑咐家人說:“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將此事告訴我的兒子,仍要請人按月寫信給 他,做出我還活著的樣子。待他學成回國時,把我的這張照片給他看,就如同見到我本人一樣。”</h1><div><br></div><h1>1918年11月,胡適勞碌一生的母親在家鄉不幸病逝。悲痛欲絕的胡適 與剛完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江冬秀回家奔喪,寫下《先母行述》:“生未能 養,病未能侍,畢世助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慘 痛,何以加此!"</h1> <h1>胡適的母親馮順弟17歲嫁給比她大32歲的胡傳為第三任妻子,其時,胡傳的大女兒大她的7歲,大兒子洪駿大她3歲, 孿生的次子,三子只比她小4歲。胡傳去世后,23歲的她擔負起操持家務的重任。她任勞任怨,忍辱負重,受盡了操大家,當后娘的苦頭。</h1> <h1>胡適自父親去世后,在家鄉接受了長達九年的私塾教育,14歲赴滬求新學。其后,1907年,因腳氣病回鄉休養兩個月;1917年12月,留學回國后,曾回鄉探望母親和未婚妻江冬秀;1917年12月,回鄉完婚;1918 年,回鄉奔母喪,此后就一直未能回家鄉。</h1><div><br></div><h1>上莊是胡適重要的成長之地,胡適一生熱愛家鄉, 關心故鄉,喜歡自稱“我們從徽州山里出來的人”,被 稱之為“鄉黨觀念”濃厚的人。胡適是從家鄉最早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家鄉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無 不對他的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h1><div><br></div><h1>他從上莊走出,走向全國和世界大舞臺,成為國際著名學者、一代大師。了解胡適的成長,不能不知曉他與家人、他與家鄉的逸聞趣事,正如他創作的被臺灣同胞譜成的思鄉之曲《希 望》所寫:“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親情、鄉情正是胡適先生終生攜帶的散發著幽香的蘭蕙。</h1> <h1>母親把全部希望放在教育兒子上,根據胡傳“糜兒聰明,要他好好讀書”的遺囑,著力培養胡適讀 書。她愛兒子,但從不溺愛。每天早上起床前對兒子訓導,要他好好學習,和同學和睦相處,晚上睡覺前,兒子要向她匯報讀書情況。兒子有錯,她從不在 眾人面前打罵,總是在夜深人靜時嚴厲教訓,打他, 扭他屁股,還不準他出聲,要他認錯。</h1> <h1>每天天一明,母親就催促胡適起床早早上學,從 不“賴學”。學堂門上的鎖匙放在先生家里,胡適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門拿鎖匙,開了門坐下念生書。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的。等到先生來了,他背了生書,才回家吃早飯。</h1><div><br></div><h1>母親對胡適的每一個小過錯都不放過。一年秋天天氣涼了,姨媽讓胡適添加衣服,他不肯,卻輕薄地說了句:“娘(涼)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晚上人靜后,母親罰他跪下,重重地責罰了一頓。說: “你沒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h1><div><br></div><h1>母親氣得坐著發抖,也不許他上床去睡。胡適跪著哭,用手擦眼淚,不知擦進了什么微菌,后來足足害了一 年多的眼翳病。醫來醫去,總醫不好。母親心里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兒子叫醒,真用舌頭舔他的病眼。</h1> <h1>母親舍得為胡適教育投資,胡適開蒙的第一年, 規定每年交兩塊銀元,而母親為他交了六塊,最后一年增加到十二塊。老師也為胡適學習加碼,不但教他識字,還為他講書理。胡適后來說:“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講書。”母親自己省吃儉用,只要是胡適學習需 要的,毫不吝嗇。胡適留學美國時,聽說村里人有一套《古今圖書集成》出售,胡母靠典當首飾和借貸, 湊下八十塊銀洋為兒子買下。</h1><div><br></div><h1>胡適從小讀書用功,加上口才好,十一二歲時就能把讀過的小說講給村里的大人、小孩聽,村里人都 叫他“小糜糜先生”。這一切都是母親苦心教育培養的結果,胡適稱母親既是慈母,又是嚴師。他在《我的母親》一文中說:“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h1> <h1>胡適14歲那年,按照徽州人的習慣,曾隨叔父去涇縣一家藥店學徒幾個月,因無意商賈,寫信給二哥紹之要求讀書。紹之從上海回來,認為胡適天資聰明,父親又有“要糜兒好好讀書”的遺囑,今竟做學徒,深為可惜,于是,將他帶到上海求新學。</h1><div><br></div><div><h1>胡適在上海求學六年,一切全靠二哥的關照。二哥雖然經商,但好讀書,舊學根底好,藏書又不少, 對胡適的幫助和影響都很深,胡適官費留美學習也是二哥一手操辦。胡適給親友信中曾說自己“生平有二大恩人,吾母吾兄而已。”</h1></div> <h1>胡適的父親胡傳(1841-1895),字鐵花,號鈍夫。同治(1870)歲貢,先后在東北、海南、江蘇等地為地方官。光緒十七年(1891)胡適出生于上海大 東門外其父任所上。1892年起,胡傳調任臺灣,初任營務總巡,后任代理臺東直隸州知州,兼領臺東后山軍 務。</h1><div><br></div><h1>至臺后,將妻馮順娣和胡適接來臺東,公務之暇,教兩歲的胡適和他的母親識字,一年時間胡適竟能識 700多字。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胡傳請族人將妻兒送回大陸。1895年8月,胡傳因病離臺抵廈門后 病逝,胡適與母親回到家鄉上莊居住。</h1><div><br></div><h1>胡適自父親去世后,在家鄉接受了長達九年的私塾教育,他的啟蒙讀物是胡傳手編的《學為人詩》《律詩六鈔》等書,然后便是傳統的“四書五經”。胡適還廣泛涉獵了家中和鄰里的藏書,讀了《水滸傳》《三國演 義》《紅樓夢》等十幾部小說,點讀了《資治通鑒》。 九年的家鄉教育,使他打下了良好的國學根底,確立了 他對哲學、歷史和文學的學術興趣。</h1> <h1>1917年,胡適結束七年的留美學習生活,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又因提倡白話文,在國內名聲大震。洋博士和北大最年輕教授,讓迫求他的姑娘眾多,但他在婚姻大事上卻聽任母親包辦,既不敢改良,更不敢革命。</h1><div><br></div><h1>這樁婚事是他14歲時母親為他聘定 的,盡管內心想拖跨這場定聘13年之久的不美滿婚姻,但最終違心孝順母親的養育之恩,答應與大字不識幾個,五短身材的小腳村姑江冬秀完婚。他在給族叔胡近仁信中寫 道:“吾之就此婚事,全為吾母起見,故從不挑剔為難(若不為此,吾決不就此婚),今既婚矣,吾力求遷就,以博吾母歡心”</h1> <h1>大喜之日,新郎倌親筆揮寫婚聯,一為:“舊約十三年,環球七萬里”,感嘆自己漂洋過海留學歸來,為母親域踐 十三年的婚約:二為,“謝他好月盼好日,討個新人過新年”。村上人都說,二十七歲才做新郎,這在上莊是絕無僅有的,好比是三十夜出月亮。 胡適就手作了一幅自謔聯,先寫下“三十夜大月亮”,一時卻想不起下聯,這時,村里的土博士胡毓蛟說口來了一句: “二十七歲老新郎”,引起眾人叫好。</h1><div><br></div><h1>江冬秀(1890-1975)比胡適大一歲,當時村人戲稱“二十七歲老新郎,二十八歲老婆娘”。江冬秀雖認字不多,卻也出身名門. 曾祖父為探花(一甲第三名),外相父呂佩芬進士,翰林,皖贛鐵路創舉人。她一雙小腳,相貌平平,所謂“胡適大名響宇宙,夫人小腳亦隨之”。這段媒約之婚姻,因為胡適的高尚人品,讓他們不離不棄,白頭到者,和潛相處一輩子,成了“民國歷史上七奇事之一”。(2019年攝于績溪博物館)</h1> <h1>江冬秀識大體,明事理,樂于助人。1945年,她暫住家鄉上莊, 其時,上莊是新四軍游擊隊活動區域。一次,游擊隊被保安隊逮捕了30多人,有人求江冬秀設法保釋,江冬秀雖不過問政治,但出于鄉情,還是利用胡適夫人的身份將游擊隊員保釋出不少,特別是保安隊要將游擊隊負責人的母親捉拿做人質,江冬秀出于同情,將他母親送到自己娘家住下,安全躲避。</h1><div><br></div><h1>胡適研究專家唐德剛在《胡適雜憶》一書中說“江冬秀死心塌地的相夫教子,為他而生存,為他而服務,使他在學問上橫沖直闖而無后顧之憂。”胡適病逝后,1965年,江冬秀出版了《胡適詩歌手跡》和《胡適手稿》10冊。</h1><div><br></div><h1>她自己寫下卷首語:“適之留下來的沒有發表過的手稿,我想應當全部影印出來。適之的學問事業我雖然不參加,他一輩子早晚工作的情形我最知道。他平常過日子,什么都可以隨便,只 有做學問,寫文章,不肯隨便,他找材料,作文,都是自己動手……”唐德剛說:“江冬秀是位大學者的太太,她也感染到一些書香氣息”。 有人以詩贊她:“一代文豪賢內助,頂撐胡適半乾坤”。(圖為江冬秀在民國五十年十二月十七日胡適七十歲生日在醫院)陽光2019年攝于績溪博物館</h1> <h1>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在南港寓所(2019年攝于績溪博物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攝于績溪博物館)</h1> <h1>婚后的江冬秀一手主持家改,相夫教子,全身心服務胡適的學術事業,她特別識大體,辦事果斷,被稱為“胡適家中女漢男子”。她一貫支持胡適做學問,反對他從政做官,說那是一條“爛泥路”。胡適出任駐美國大使瞞著江冬秀,幾經考慮,幾番進退,最后以國家利益為重。</h1><div><br></div><h1>然而,胡適卻覺得對不住江冬秀,寫信給她說:“國家抓夫抓到我頭上,為了民族的命運,只好奉命抗日,戰爭結束后,我一定回到教育上去。”又說: “你總勸我不要走上政治路去,這是你幫助我,若是不明大體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江冬秀和她的三個孩子《胡祖望、胡思杜,胡素菲))</h1> <h1>1920年,胡適的哥哥胡紹之倡議在上莊創辦毓英高等小學,胡適邀集旅外同鄉成立了“毓英小學校董會”,他與校董會同仁到各處向同鄉人勸募辦學基金。冬季開學時,他親自兼任該校校長,還為學校物色教師,對學校所設課程及其他事務提出一些建議, 他的舉動讓家鄉人十分感動。</h1><p class="ql-block"><br></p><h1>1932年,績溪六都坦頭村創辦“訓琴小學”,請 胡適書題匾額,他深情地為之更名為“訓勤小學”, 贏得村民贊許。抗戰期間,江蘇省第五臨時中學遷至坦頭,就是借用這個小學校舍,后不慎失火焚毀,胡適得知后,直接寫信給教育部長朱家驊,請朱商于時任善后救濟總署安徽分署調撥面粉一千袋作為重建學校資金。此舉,村民和學子十分感激。</h1><p class="ql-block"><br></p><h1>胡適在留學美國時,曾在日記中寫道:“吾歸國后,每至一地,必提倡一公共藏書樓,在里則倡建績溪圖書館,在外則倡建皖南圖書樓、安徽藏書樓。然后推而廣之,乃提倡中華民國國立藏書樓。”企圖效法英、法、美之國會圖書館,有益于人民大眾。</h1> <h1>江冬秀還做的一手“徽 菜”,最拿手的便是塌錁和嶺北鄉鍋(又稱徽州鍋,雅稱 “一品鍋”)。胡適一生喜食 家鄉菜,成名和出使美國時, 經常讓江冬秀下廚做“徽州 鍋”招待賓朋顯要。文人美食家梁實秋先生描述道,“一只大鐵鍋,口徑差不多二尺,熱騰騰地端上了桌,里面還在滾 沸,一層雞,一層肉,一層鴨,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些蛋皮餃,緊底下是蘿卜、青菜,味道極好。”</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嶺北:一品鍋、吃四盤</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相傳一品鍋始于清乾隆年間,原名乾隆一品鍋。后胡適常以此鍋宴請文化名人及美國友人,故又有胡適一品鍋之稱。</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基本的一品鍋有四個層次,即鴨蛋餃、油豆腐包、紅燒肉、擱鍋菜(蘿卜、角豆干、苗筍干或冬筍)。根據東家經濟條件和接待客人的尊貴,可增加鍋菜的層次,如紅燒雞、肉圓、雞蛋等。</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品鍋的特點是:一、文化底蘊深厚。為乾隆皇帝品嘗過并賜名的民宴;二、增進食欲。一口大鐵鍋內集中了各種葷素菜肴,誘人食欲; 三、是微菜中“重火功”的代表作。 做此菜,既要燒又要燉,猛火、文火等火功皆用; 四、保溫。葷素菜肴重迭,依次品食,菜肴能保持一定的溫度。</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吃四盤是接待新娘、新郎、壽星及高貴客人時,在普通一品鍋之外另加四只大菜, 即紅燒雞、燜蛋、肉圓、紅燒魚。先上雞后上魚,民間 又有“雞開口,魚擺尾”之說,寓意吉祥如意。(圖片資料2017年攝于績溪縣博物館)</span></h1> <h1>胡適 江冬秀結婚時的婚宴菜單(民國)(2019年攝于績溪縣博物館)</h1> <h1>胡適 江冬秀結婚請柬(民國)(2019年攝于績溪縣博物館)</h1> <h1>2023年4月,攝于績溪縣博物館。</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處復原的是在績溪博物館內,胡適先生與江冬秀大婚的場景。1904年初春, 胡適同毗鄰的旌德縣白地江村的江冬秀定婚。 當時只有13歲的胡適與14歲的江冬秀的終身大事,由家母之命, 媒妁之言,算命先生的八字推算,灶神老爺的“賜緣”而確定。<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訂婚之后,胡適先到上海求學, 后赴美國留學。1917年7月,胡適回國。8月,胡適成為北京大學最年輕的教授。暑假期間, 胡適返鄉探望老母,定于這年寒假結婚。 值得一提的是,一對新人在行相對鞠躬禮時,才見到對方的第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他的婚禮也是廢除舊俗,新事新辦。在結婚儀式上,新郎西裝革履,新娘一身黑綢緞衣服。賓客致賀詞,新郎答謝辭。新郎、新娘在結婚證書上分別用印,證婚人用印。 男女雙方交換金戒指。然后證婚人講話,新郎講話。不拜天地,向長輩行禮和新婚夫婦交拜禮,都是以鞠躬代替磕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績溪博物館珍藏有當年胡適大婚的婚禮菜單, 根據菜單我館進行了胡適婚宴菜品的復原,觀眾可移步參觀。 菜單上的 “九碗、十二碟、六碗吃飯”,遵循的還是傳統徽菜的婚宴制式。</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適麻布睡袍</b></h1><h1>該睡袍為麻布材質,是胡適晚年穿用過的遺物。1998年,由胡適同鄉族人、江冬秀晚年的管家胡祖亮轉交給績溪縣人民政府。(2019年攝于績溪縣博物館)</h1> <h1>江冬秀皮鞋(民國)(2019年攝于績溪縣博物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適贈家源先生對聯</b></h1><h1>這是一副胡適返鄉居住期間書寫并贈給親友家源先生的對聯。上聯為“好花四時明月千古”,下聯為“遠峰一角奇書半床”。大意是 借“好花”、“明月”贊美 家源先生知識淵博、品德高 尚、志趣高雅。</h1><h1>上聯從時間切入,由 “四時”到“千古”。明處 寫“花”、“月”,暗處寫 “人”。</h1><div><br></div><h1>借“花”、“月” 比喻人生。“好花”得天地之精華,雨滋露潤,四季常開。“明月”經千年而不變,潔白明澈,不忘初心。人應如四時好花,馨香流世;更應如當空朗月,始終如一。</h1><div><br></div><h1>下聯從空間切入,由遠及近,遠近結合。“遠峰一角”為遠,大山雖高,遙望僅見一角。寓意做人、做事、做學問都要目光長遠。 “奇書半床”為近,所謂 “年年歲歲一床書”。寓意 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以書為伴,磨礪高尚品德,陶冶高雅情操。(2019年攝于績溪縣博物館)</h1> <h1>晚年的胡適,每每臨睡前都要用績溪方言誦讀思念故鄉的詩文。一個雨后的傍晚,他站在窗前,凝視 窗外翠綠的芭蕉,低聲吟哦:“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思鄉的淚啊,一滴一滴化作如雨的愁緒。正如一篇回憶文章中說到的:“偉人思想,凡人情懷。這正體現了他對這片深愛著的土地的精神皈依。”</h1> <h1>胡遇一生保持著濃郁的桑梓之情,早 在北大任教時,就擔任績溪會館會長二十年之久,給鄉黨的“徽駱駝”“績溪牛" 題詞更是給了家鄉旅外人士以莫大的鼓舞。他為家鄉文化、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做了大量的實事。</h1><div><br></div><h1>1915年,受新思潮的影響,胡適的家鄉相繼興辦新學,旺川率先創辦了萃升高等小學,校長是胡適的啟蒙老師胡宣鐸,胡適熱忱支持,并介招自己的侄兒。表外甥去就讀。(圖為胡適參加績溪旅臺同鄉會題詞)</h1> <h1>1925年,胡適因病赴滬治療,在家鄉績溪籌建圖書館的愿望再度萌發。他與鄉人上海亞東圖書館經理 汪孟鄒積極磋商,得到汪的贊賞,并分別邀集旅滬績溪同鄉為家鄉建圖書館捐贈圖書,很快就捐贈3000冊。</h1><div><br></div><h1>1926年,績溪縣立圖書館正式成立,開創了徽州縣立圖書館之先河。抗戰爆發,圖書館遭日機侵襲, 無法開館。胡適又與族叔胡近仁商量,準備捐出自家的舊房基在上莊興建圖書館。后因胡近仁病逝,上莊圖書館未建成。</h1><br><h1>此外,胡適多次與族叔胡近仁商議出版《績溪小叢書》,搜集家鄉人囗、經濟、稅賦、文化等情況。 他還倡議編纂《績溪縣志》,并把自己珍藏的萬歷《績溪縣志》、康熙續志的抄本、乾隆志的刻本等三部舊縣志送回績溪供編篡參考,并建議寫好“大績 溪”(即旅外農工商各方面的情況)。晚年的胡適仍眷戀自己的故鄉,曾為臺灣出版的《績溪縣志》題詞:“努力做徽駱駝”。</h1><div><br></div><h1>1948年,績溪疫病流行,胡適自購藥品相贈,又出面爭取資金和醫療設備,建成“績溪公立醫院" (績溪縣人民醫院前身)。</h1> <h1>胡適情系故里,為抗戰事業奔波辛勞,贏得了家鄉百姓的尊敬。1941年12月17日是胡適的五十歲壽辰,鄉人為了旌表他為國宣勞的功德,商議在宗祠懸掛壽匾,央求當時的縣長朱亞云出面贈匾。朱欣然同意,當即制成“持節宣威”巨匾一塊,懸掛宗祠上方,將胡適喻為西漢蘇武持節出使匈奴,為國家尊嚴,威武不屈。</h1><div><br></div><h1>1942年,有人提議將上莊村改名為“適之村”, 由教師胡樂豐具體負責向縣政府及皖南行署備文申報,最后在行署主任張宗良任內核準更名,并報呈行 政院備案。這也反映了胡適對故鄉的一片深情,得到了鄉民們的情感回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適家的廚房間</h1> <h1>胡適故居內開辟了“文化廳、慈母廳、胡適廳、友誼廳等展覽板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參觀完胡適故居的各個展廳板塊,讓我對胡適先生的生平有了一個更多的了解,上莊村的鄉民為本村出有胡適先生這位杰出的、有學問的族人而感到驕傲和榮耀。(圖前門洞為故居進出門)</h1> <h1>在“胡適故居”門前留影(攝于2021年4月22日)</h1> <h1>喝得了洋墨水,忘不了故鄉茶!山水的孕育、家庭的熏陶,加上茶本來就為文人學者所鐘愛,使得胡適的一生,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更忘不了家門口石板條下的那一潭記憶中的清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外著名學者胡適</b></h1><h1>名洪驛,字適之,號冬友,上莊村人,中外著名學者、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宣統二年(1910),以“庚子賠款”入康奈爾大學,初學農,后改習政治、經濟,兼治文學、哲學,1914年畢業。1915年,入哥倫比亞 大學,受業于杜威,專攻哲學。</h1><br><h1>1916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起過重要作用。1928年,任上海公學校長。 1930年,就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1932年,主編《獨立評論》。1937年7月,受命赴美作非正式外交工作,次年9月任中華民國駐美特命全權大使。</h1><br><h1>1942年9月,寓居紐約從事學術研究與講學。1946年7月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4月,僑居紐約,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1957年11月,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h1><br><h1>1962年2月24日, 主持研究院院士會議后,因心臟病突發去世。胡適先后獲35個榮譽博士學位。一生著作宏富,涉及面廣,代表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 卷)、《白話文學史》(上卷)、《嘗試集》、《胡適文存》等。生前曾引龔自珍詩自評“但開風氣不為師”。</h1> <h1>圖為“徽杭古道”,民國時期的著名大文豪——胡適,自14歲起從績溪的上莊老家出發,途徑徽杭古道,徒步來到余杭。從此揭開了赴上海求學的漫漫長路。(2013年5月2日攝于徽杭古道)</h1> <h1><br></h1> <h1>本篇圖文由陽光分別于2013年、2017年、2019年、2021年拍攝于績溪縣《胡適故居》《績溪博物館》《徽杭古道》等地。(2023年4月又在績溪博物館補拍胡適結婚模似場景)</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丰县| 高密市| 松原市| 鄄城县| 杭锦后旗| 剑阁县| 道真| 天镇县| 湛江市| 通江县| 晋江市| 称多县| 平度市| 台中市| 莱芜市| 旬阳县| 沭阳县| 巫溪县| 霍州市| 方城县| 盐津县| 博兴县| 民权县| 泌阳县| 乐至县| 柳江县| 嵩明县| 称多县| 定边县| 曲靖市| 崇左市| 仁寿县| 巴楚县| 灵寿县| 股票| 交城县| 南京市| 巨野县| 公主岭市| 法库县| 抚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