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重慶九龍坡白市驛鎮,歷史悠久,明代稱白市里,清末設白市驛鎮,民國稱白市鎮,1980年改為白市驛鎮。</p><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白市驛鎮一帶是重慶至成都的驛站,集市貿易較繁榮,形成天天趕場的白日場市,習稱白市驛。白市驛及周邊含谷、金鳳的文物古跡也不少,筆者于近期進行了簡單的探尋。</p><p class="ql-block"> 先買只著名的中華老字號白市驛板鴨,再慢慢走進白市驛的大街小巷。</p> <p class="ql-block"> 原白市驛糧站,現為“天下糧倉”文創項目所在地。這些年我參觀了銅罐驛、走馬、靜觀、澄江、長生橋等多地的老糧站,總體來說,都是非常有時代特色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墻上的老標語,不知是開發為文創項目后再刷上去的還是以前保留下來的。</p> <p class="ql-block"> 白市驛糧站不像長生橋和銅罐驛糧站那樣一個個的圓形建筑,但也非常有歷史的滄桑感。</p> <p class="ql-block"> “天下糧倉”文創項目目前還沒有什么人氣,可能還處于開發之中。</p> <p class="ql-block"> 除了清潔工,這里沒有看到一個游人,非常安靜,我也可以慢慢地拍照。</p> <p class="ql-block"> 從白市驛糧站對面的一條小路下去,便來到了白市驛防空洞。抗戰時期,為了防備敵人空襲減少人員傷亡和損害,重慶人民利用“山城”的優勢,挖掘了大量的防空洞,形成了巨大的城市防空工程。</p> <p class="ql-block"> 這個白市驛防空洞,是否為抗戰時期所挖,我也沒有查到有關的資料。</p> <p class="ql-block"> 像這樣有“人民防空”字樣的防空洞,在重慶市區我也看到過不少,在我的印象中,南區路、土灣、黃桷坪這些地方都有。</p> <p class="ql-block"> 防空洞感覺深不見底,但門口鐵門緊鎖,就站在門口看看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 白市驛防空洞目前為高新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p> <p class="ql-block"> 周氏坊,位于白市驛鎮白華西街支路,是白市驛鎮上的一處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周氏坊是一座節孝牌坊,又名“花園牌坊”,于清乾隆十六年開始修建,歷時四年完工。坊名:“旌表歲進士董經之妻周氏坊”。</p> <p class="ql-block"> 周氏坊,為九龍坡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級別還是比較高的。</p> <p class="ql-block"> 據《巴縣志》載:“周氏,貢生董經妻,歸八載經歿。三子俱幼,家貧姑老,女紅度日,摒擋一門。老幼婚喪,苦節三十六年,旌表入祠”。</p> <p class="ql-block"> 據記載,白市驛鎮上曾有四座牌坊,三座已毀,僅余周氏坊,保留下來實屬不易。</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雕刻細節。</p> <p class="ql-block"> 牌坊局部風化、損毀還是比較嚴重。</p> <p class="ql-block"> 今天來白市驛的最后一站,是白市驛革命烈士紀念碑,為九龍坡區重要的革命文物。</p> <p class="ql-block"> 白市驛革命烈士紀念碑所在的烈士陵園,安葬著包括盛世才等三位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和原西南空軍飛行中隊隊長黃熙等九位在飛機失事時為避免人民生命財產受到損失而犧牲的飛行員。</p> <p class="ql-block"> 側面刻有建碑資助單位名錄。</p> <p class="ql-block"> 另一側有烈士墓的簡介。</p> <p class="ql-block"> 白市驛革命烈士紀念碑,為九龍坡區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墓園內有安葬的烈士的姓名、籍貫及簡介,部分為無名烈士。</p> <p class="ql-block"> 這位高德義烈士,為江蘇南京人,空軍航空兵,1953年在執行任務時犧牲。</p> <p class="ql-block"> 離開白市驛,我來到臨近的含谷鎮,在一新樓盤的背后有一處文物建筑,名為公信堂。</p> <p class="ql-block"> 含谷公信堂也是一處歷史悠久的宗教活動場所,知名的銅罐驛天主堂教務都曾由其管理。</p> <p class="ql-block"> 疫情期間,公信堂閉門謝客,只能繞到背后的小山坡上隨拍一下。</p> <p class="ql-block"> 鐵將軍把門,不得入內。</p> <p class="ql-block"> 站在鐵門處,可以大致地看一看公信堂的格局,看上去應為一處古院落。</p> <p class="ql-block"> 一些局部的建筑細節。</p> <p class="ql-block"> 公信堂,為高新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p> <p class="ql-block"> 離開公信堂,來到原含谷老街的范圍,在大學城多次經過的梁灘河也流經此地,下圖這座梁灘河上的古橋,建于清代,名太平橋。</p> <p class="ql-block"> 太平橋上的龍頭,在探尋過的多座古橋中,這算保存很好的了。</p> <p class="ql-block"> 太平橋龍頭。據資料記載,這座橋也叫接龍橋,在我尋訪過的古橋中,這應該是第三座接龍橋了。</p> <p class="ql-block"> 古橋另一側的龍尾。</p> <p class="ql-block"> 太平橋的橋面,隨著含谷老街的拆遷,已經很少有行人從此通過了。</p> <p class="ql-block"> 這一對龍頭非常精美且氣勢十足。</p> <p class="ql-block"> 太平橋旁邊就是曾經的含谷老街,已經開始拆遷了,到處是施工圍擋。從下圖這處“巴縣含谷獸醫站”可以得知,含谷和白市驛一樣,都曾是巴縣的轄地,后面才劃給了九龍坡。</p> <p class="ql-block"> 走到含谷老街的盡頭,再穿過一片農田,便找到了第二座古橋:文昌橋。</p> <p class="ql-block"> 文昌橋頭立有高新區的文物保護牌,不知為何保存得更好的太平橋卻沒有牌子。</p> <p class="ql-block"> 近日,梁灘河水位較高,無法走到橋下去看,為了安全,只能遠觀。</p> <p class="ql-block"> 橋身的雕刻損毀嚴重,非常可惜。</p> <p class="ql-block"> 文昌橋的雕刻,無一處完好。</p> <p class="ql-block"> 離開含谷老街,在含谷幼兒園門口遇到一只憨態可掬的大花貓。</p> <p class="ql-block"> 從含谷駕車十多分鐘,就到了金鳳鎮,這里也有兩座古橋,是今天探尋的最后目標。下圖便是付家橋,位于金鳳苑小區附近。</p> <p class="ql-block"> 付家橋周圍都是農田,這天遇到下雨,路不太好走,鞋子滿是淤泥。</p> <p class="ql-block"> 水位較高,只能遠觀。</p> <p class="ql-block"> 橋面已被植物覆蓋,看來很久都沒有人走過了。</p> <p class="ql-block"> 付家橋,高新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p> <p class="ql-block"> 離付家橋約500米,還有一座古橋名為何家橋,但是從付家橋直接沿河岸走過去的路很爛,目測一般人是無法走攏的,我是駕車繞道將近兩公里才來到的何家橋頭。</p> <p class="ql-block"> 何家橋也是高新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p> <p class="ql-block"> 老橋被新橋“包裹”起來了。</p> <p class="ql-block"> 何家橋的四周都是工地,雨天更是泥濘不堪,無法靠近橋下,只能遠拍。</p> <p class="ql-block"> 橋頭還有一塊九龍坡區的文物保護牌。</p> <p class="ql-block"> 何家橋的橋面,是一條斷頭路,我于這里調頭離開,結束了本次探尋。</p> <p class="ql-block"> 關于白市驛、含谷、金鳳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探尋暫且告一段落,片區內還有文峰山摩崖石刻、飛虎隊老營房等,因為時間緊、不識路等多種原因,暫不探尋了。</p><p class="ql-block"> (作者:萬思源,網名:兔貓,重慶市文物保護志愿者,自由撰稿人,老重慶發燒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河县|
科尔|
安庆市|
高州市|
布拖县|
禹城市|
中卫市|
翼城县|
东阿县|
南丰县|
科技|
鄂托克前旗|
内丘县|
博客|
深泽县|
宁都县|
抚州市|
扶余县|
嘉善县|
睢宁县|
磐石市|
陈巴尔虎旗|
手机|
左云县|
南和县|
双柏县|
巩留县|
正宁县|
工布江达县|
错那县|
来宾市|
清丰县|
漠河县|
本溪市|
福海县|
淄博市|
大洼县|
龙里县|
定南县|
白河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