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尕丁古稀回溯.家乘史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精裝封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尕丁古稀回溯·郵藏履痕》創作心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毅民</b></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在武漢出席葉星生60年藝術成就展,與一位文物專家交談時他認為,人的存在價值有三個層次:最低層次是子女需要你,第二層次是單位需要你,最高層次是社會需要你。細思很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有人戲言:2020年上半年啥事也沒干,光去見證歷史了。雖然這句話戲謔之風十足, </p><p class="ql-block"> 但是疫情期間,在什么事也做不成的時候,思考和學習是最好的時機。</p><p class="ql-block"> 我久有夙愿,編撰一部兼具家史、回憶錄內涵的《尕丁古稀回溯?家乘史稿》,雖6載揭開祖父塵封的傳奇往事,數年梳理父親的人生經歷,積累資料素材,卻遲遲無暇無自信動筆。2020年1月起竟因疫情居家,春氣催筆,6個月編纂完成,2020年9月出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上圖) 1982年12月陜西省集郵協會第一屆常務理事合影,前排左四為李振華,左五為吳鳳崗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下圖) 2019年10月8日文獻研究會在丹陽舉辦座談會</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難忘2019年10月8日,文獻集郵研究會在江蘇丹陽召開“慶賀李毅民先生七十壽辰暨集郵六十年座談會”,發言中我就有了新想法,繼續編著出版《尕丁古稀回溯?郵藏履痕》《尕丁古稀回溯?書路余墨》,通過三部書記述四代人的人生追求,形成“古稀回溯三部曲”。百年先輩人生,70年感受人生,40年收藏人生,30年書路人生。</p><p class="ql-block"> 回顧1992年參與創辦《收藏》雜志,1992年編著的第一本集郵圖書出版。是偶然?是必然?一切順其自然,始終自然而然,不強求,不苛求。</p><p class="ql-block"> 回想2019年6月,參加武漢世界郵展的《新中國郵票七十年》和《情系紅印花——郵壇伉儷王紀澤與張包平之》均獲鍍金獎。為30年的郵藏著述畫上完美句號,為古稀起步開啟新起點。10月得《收藏心路》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無窮秋色凈居天,常奉陳詩柏梁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好古敏求三萬日,人生何止一江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嬌賢異萌新態,青眼幽獨慕青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竹下身逐勤自勵,香積心過悟燈燃。</b></p><p class="ql-block"> 寫歷史不是簡單的回顧,既要有文化的智慧,還要有歷史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上圖) 1993年《收藏》創刊號封面</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下圖)《收藏》1993年第4期封面圖是奇石收藏家李饒</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1996年4月歡迎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港事顧問、收藏雜志社名譽社長徐展堂</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設想,《尕丁古稀回溯?郵藏履痕》這本書既不是單純的回憶錄,也非整理文集,應成為直面人生之旅、關注文化之思的著述。我嘗試在撰寫中適當穿插文稿(包括發表的論文、文章及要目),以增加書的整體結構系統性、連貫性,各章內容關聯性、可讀性。為此,既需要熾熱的情感,也需要冷靜的理性,才能實現尋找記憶中的味道,陳述法度中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全書按照時間坐標、門類主線共分9章。第一章 青春,記述我的涉世歷程;第二章 幸會,記述集郵交往;第三章 耕耘,記述編著圖書之外的寫作感受;第四章 生肖,記述對生肖郵票與生肖文化的探索;第五章 創刊、第六章 縱橫,記述親歷的《收藏》雜志創刊及發展歷程,其中有眾多集郵作者的身影;第七章 思考,選載在《收藏》雜志發表的4篇人物專訪;第八章 傳承,記述策劃親歷的“當代十大名窯評選”活動;第九章 交流,記述近10余年參與的部分收藏活動感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上圖) 2003年10月中央電視臺《藝術投資》欄目采訪李毅民</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下圖) 2007年收藏雜志社李毅民、李自智、陳根遠參觀山西五臺縣唐代南禪寺現存最古老木結構建筑大佛殿</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下圖)1997年10月李毅民與孫少穎、劉廣實在重慶大足石刻</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尕丁古稀回溯?郵藏履痕》秉持一切順其自然,始終自然而然。書中包括人生經歷的回顧,例如《“包辦”婚姻逸事》《唐山地震的煎熬》《寶雞生活13年》等;集郵交往的愜意,例如《印象最深的兩次郵展》《千年等一回的重要選題》《“非典”時期郵事》《南陽月季展 訪古“二月河”》等;與老集郵家的師承情逸,例如《王景文助我股票收藏》《黎澤重與<甲子郵刊>》《是我們老了嗎》等;集郵寫作心語與集郵論文,例如《寫作是智慧的一種釋放》《與新中國集郵報刊同行》(五篇)、《中國特色集郵活動的重要意義》《生肖郵票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絲路”》等;與郵票、鈔票設計師對話,例如《大清龍鈔、大龍郵票與千禧龍鈔》《與趙順義聊生肖郵票》《軍旅畫家魏楚予的作品》《感動中國的葉星生》等;參與《收藏》雜志編創的酸甜苦辣,例如《與楊才玉相識相知》《早期的編輯工作筆記》《起步:挖空心思組稿》《居洽群:從<煙標史話>到遺稿》《梁國章對吳鳳崗的采訪專稿》《“雜家”郭潤康、王晉楓、林衡夫》等;對著名藝術家、收藏家的專訪與思考,例如《張浦生先生談古陶瓷鑒定與收藏》《藏書家韋力先生訪談》《訪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館長任虎成》《大師之師朱曜奎》《紅色收藏是一項百年文化傳統建設工程》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上圖) 2015年3月(左起)李毅民、趙順義、姜偉杰在西安,三人都屬虎</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下圖) 2016年4月10日五對集郵聯會士夫婦在西安合影,前排左起:林軒、李毅民、馬驎、田潤德、葛建亞</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2016年葛建亞、李毅民、劉紅在西安第17屆全國郵展</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堆夢,一個個去做,無論成否,只在心甘。</p><p class="ql-block"> 《尕丁古稀回溯?郵藏履痕》李毅民著,孫少穎題寫書名,特約編輯黃劍波,出品人李欣宇,2022年4月出品,精裝。這本書原計劃2021年11月開印,沒想到,西安的疫情不斷惡化,直至12月封城防控一個月,此后又出現反彈。印廠被迫停工,書的開印一拖再拖,竟達半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尕丁古稀回溯· 郵藏履痕》封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制作:古蘭丹姆</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源县|
永德县|
辉县市|
新安县|
芷江|
沛县|
临湘市|
县级市|
永新县|
伊金霍洛旗|
共和县|
团风县|
宽甸|
武鸣县|
武功县|
瓮安县|
盱眙县|
文登市|
曲阳县|
纳雍县|
东港市|
图木舒克市|
个旧市|
灌云县|
东阳市|
阳东县|
阳江市|
汉寿县|
台前县|
盘山县|
三江|
陕西省|
岢岚县|
教育|
湘阴县|
沂南县|
长春市|
淮安市|
大姚县|
揭阳市|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