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04/16</p><p class="ql-block">烏魯木齊縣柴窩堡</p><p class="ql-block">三只,拍攝,飛走。</p><p class="ql-block">回來,接拍,歐啦。</p><p class="ql-block">三人行,全勝歸。</p> <p class="ql-block">白腰杓鷸(學名:Numenius arquata)是鷸科杓鷸屬的鳥類,頂和上體淡褐色;頭、頸、上背具黑褐色羽軸縱紋;飛羽為黑褐色與淡褐色相間橫斑,頸與前胸淡褐色,具細的褐色縱紋;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白色,具黑褐色細橫紋;腹、脅部白色,具粗重黑褐色斑點;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棲于水邊沼澤地帶及濕地草甸和稻田中。以甲殼類、軟體動物、小魚、昆蟲、植物種子為食。繁殖于歐亞大陸北部,從英國往東一直到東西伯利亞,越冬于歐洲南部,南非、亞洲南部、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日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白腰杓鷸</p><p class="ql-block">拉丁學名</p><p class="ql-block">Numenius arquata</p><p class="ql-block">界</p><p class="ql-block">動物界</p><p class="ql-block">門</p><p class="ql-block">脊索動物門</p><p class="ql-block">綱</p><p class="ql-block">鳥綱</p><p class="ql-block">目</p><p class="ql-block">鸻形目</p><p class="ql-block">科</p><p class="ql-block">鷸科</p><p class="ql-block">屬</p><p class="ql-block">杓鷸屬</p><p class="ql-block">種</p><p class="ql-block">白腰杓鷸</p><p class="ql-block">亞種</p><p class="ql-block">2亞種</p><p class="ql-block">命名者及年代</p><p class="ql-block">Linnaeus, 1758</p> <p class="ql-block">保護級別</p><p class="ql-block">近危(NT)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1][8]</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Eurasian Curlew</p><p class="ql-block">Curlew</p><p class="ql-block">快速</p><p class="ql-block">導航</p><p class="ql-block">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范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p> <p class="ql-block">形態特征</p><p class="ql-block">白腰杓鷸頭頂及上體淡褐色,密被黑褐色羽干紋,自后頸至上背羽干紋增寬,到上背則呈塊斑狀。翼上覆羽具鋸齒形黑褐色羽軸斑。三級飛羽具黑褐色長形斑,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具淡色橫斑,外側5枚初級飛羽內翈,其余飛羽內外翈均具鋸齒狀白色羽緣。第一枚初級飛羽羽干白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下背具細的灰褐色羽干紋。尾上覆羽則變為較粗的黑褐色羽干紋,尾羽亦為白色具細窄黑褐色橫斑。臉淡褐色具褐色細縱紋。頦、喉灰白色,前頸、頸側、胸、腹棕白色或淡褐色、具灰褐色縱紋;腹、兩脅白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斑點;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為白色。[2]</p><p class="ql-block">白腰杓鷸</p> <p class="ql-block">幼鳥羽緣沾棕紅色,前頸和胸部褐色較淡,沾皮黃色,胸側具褐色細長縱紋。腹部斑點較輕微或沒有,嘴亦較成鳥短。其余似成鳥。[2]</p><p class="ql-block">大小量度:體重♂659-800克,♀700-1000克;體長♂575-616毫米,♀592-625毫米;嘴峰♂130-165毫米,♀152-168毫米;翅♂280-312毫米,♀290-318毫米;尾♂110-113毫米,♀ 115-120毫米;跗蹠♂78-80毫米,♀85-88毫米。(注:雄性—♂;雌性—♀)[2]</p> <p class="ql-block">棲息環境</p><p class="ql-block">棲息于森林和平原中的湖泊、河流岸邊和附近的沼澤地帶、草地以及農田地帶,也出現于海濱、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澤濕地,特別是冬季。[2]</p> <p class="ql-block">生活習性</p><p class="ql-block">在中國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為夏候鳥,遼寧東部于4月和5月均見到和采得標本,或許亦繁殖。越冬于中國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各省。春季遷到東北繁殖地的時間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離開繁殖地的時間在10月初至10月末,少數遲至11月初還見于東北繁殖地。[2]</p><p class="ql-block">常成小群活動。性機警,活動時步履緩慢穩重,并不時地抬頭四處觀望,發現危險,立刻飛走,并伴隨一聲‘go-ee’的鳴叫。飛行有力,兩翅扇動緩慢。 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啄食小魚和蛙。常邊走邊將長而向下彎曲的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2]</p> <p class="ql-block">分布范圍</p><p class="ql-block">分布于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乍得、中國、科摩羅、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加蓬、岡比亞、格魯吉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里、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馬約特島、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爾、尼日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留尼汪島、羅馬尼亞、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舌爾、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1]</p><p class="ql-block">旅鳥:巴哈馬、百慕大、加拿大、佛得角、中非共和國、格陵蘭島、萊索托、紐埃、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美國佐治亞州。[1]</p><p class="ql-block">產地不確定:安道爾。[1]</p><p class="ql-block">中國分布于內蒙古(繁殖鳥);在西藏南部、長江下游、福建、廣東、海南島、臺灣越冬。[2]</p><p class="ql-block">白腰杓鷸分布圖</p> <p class="ql-block">繁殖方式</p><p class="ql-block">白腰杓鷸的繁殖期為5-7月。4月末即見成對和進行求偶飛行。5月初即開始營巢。通常營巢于林中開闊的沼澤濕地、湖泊和溪流附近,有時在離水域2-3公里遠的地方營巢。巢多置于干燥的地上或沼澤中的土丘上等干燥地方。巢甚簡陋,主要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在地上作一凹坑,內墊以枯草即成。每窩產卵通常4枚,偶爾有少至3枚和多至5枚甚至6枚的。卵的顏色為綠色或橄欖黃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66.5-71×46-50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卵時若有驚擾,親鳥常彎著背壓低身體偷偷地離巢,一般不起飛。孵化期28-30天。[2]</p> <p class="ql-block">白腰杓鷸(卵)</p><p class="ql-block">亞種分化</p><p class="ql-block">(2種)</p><p class="ql-block">白腰杓鷸指名亞種(學名:Numenius arquata arquata):分布于歐洲各地,英國,法國,北極圈,伏爾加河,烏拉爾山,冰島,英國,地中海,非洲西北,波斯灣和印度西部。</p><p class="ql-block">白腰杓鷸東方亞種(學名:Numenius arquata orientalis):分布于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爾山,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中國東北,南非,里海,波斯灣,日本,中國,菲律賓及大巽他島。[3]</p> <p class="ql-block">保護現狀</p><p class="ql-block">保護級別</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近危(NT)。[1]</p><p class="ql-block">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132項)。[5]</p><p class="ql-block">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7])二級。[6]</p><p class="ql-block">種群現狀</p><p class="ql-block">白腰杓鷸數量稀少,不普遍,幾個重點的群落和整體在全球適度快速下降,應注意保護。[4]</p><p class="ql-block">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1] Numenius arquata.The IUCN Red List.2013-02 [引用日期2014-03-25]</p><p class="ql-block">[2] 趙正階.《中國鳥類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471-472</p><p class="ql-block">[3] Eurasian Curlew (Numenius arquata) .IBC Bird Collection [引用日期2014-03-25]</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龙山县|
德惠市|
和林格尔县|
高碑店市|
武宁县|
霞浦县|
奎屯市|
轮台县|
汝阳县|
固安县|
道孚县|
龙山县|
若羌县|
凌源市|
沾益县|
昌图县|
咸宁市|
本溪|
中山市|
沧源|
孙吴县|
平远县|
客服|
淄博市|
察雅县|
阜平县|
凤冈县|
昌图县|
句容市|
礼泉县|
赞皇县|
民权县|
昭通市|
通州区|
玉屏|
淳安县|
崇明县|
炎陵县|
贵港市|
南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