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洛陽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與名勝古跡簡介

yrh

<p class="ql-block">本文介紹了洛陽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文中介紹了幾十個與十三朝相關的故事和景點,有對洛陽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一下。</p><p class="ql-block">本文目錄:</p><p class="ql-block">1.夏朝</p><p class="ql-block">(1)河圖、洛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龍馬負圖寺</p><p class="ql-block">2.商朝</p><p class="ql-block">(1)封神榜中的八百諸侯會盟津故事</p><p class="ql-block">3.西周</p><p class="ql-block">(1)周公旦——定鼎中原</p><p class="ql-block">(2)周公廟和定鼎路</p><p class="ql-block">4.東周</p><p class="ql-block">(1)王城公園和王城大道</p><p class="ql-block">(2)東周王城廣場和天子駕六博物館</p><p class="ql-block">(3)周山東周王陵</p><p class="ql-block">(4)老子李耳在老君山修煉</p><p class="ql-block">5.東漢</p><p class="ql-block">(1)劉秀與重渡溝風景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劉秀墳</p><p class="ql-block">(3)邙山墓葬群,古墓博物館</p><p class="ql-block">(4)中國官方第一座寺廟——白馬寺</p><p class="ql-block">(5)白馬寺內齊云塔和狄仁杰墓</p><p class="ql-block">(6)關林廟——關羽首級安葬地</p><p class="ql-block">(7)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p><p class="ql-block">6.曹魏</p><p class="ql-block">(1)曹操贊美杜康酒</p><p class="ql-block">(2)蜀國皇帝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7.西晉</p><p class="ql-block">(1)洛陽紙貴的典故</p><p class="ql-block">8.北魏</p><p class="ql-block">(1)龍門石窟開鑿</p><p class="ql-block">9.隋朝</p><p class="ql-block">(1)龍門的來歷</p><p class="ql-block">(2)隋唐大運河</p><p class="ql-block">(3)西苑公園</p><p class="ql-block">(4)少林寺與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0.唐朝(主要是武周)</p><p class="ql-block">(1)武則天造字</p><p class="ql-block">(2)武則天與洛陽牡丹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3)明堂和天堂</p><p class="ql-block">(4)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與武則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5)洛陽水席中的洛陽燕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6)武則天與中岳廟、登封市的故事</p><p class="ql-block">(7)隋唐城應天門</p><p class="ql-block">(8)九洲池</p><p class="ql-block">(9)隋唐城遺址植物園</p><p class="ql-block">(10)白園——白居易墓</p><p class="ql-block">11.后梁</p><p class="ql-block">12.后唐</p><p class="ql-block">13.后晉</p> <p class="ql-block">洛陽古稱雒陽、洛邑、京洛,位于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p><p class="ql-block">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牡丹因洛陽而聞名于世,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先后榮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十大最佳魅力城市、最具海外影響力的中國城市等榮譽稱號。</p><p class="ql-block">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洛陽建都。</p><p class="ql-block">在洛陽,也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五大都城遺址,人稱"五都貫洛"。</p> <p class="ql-block">洛陽市內共有五個大都城遺址:夏都斟鄩、商城西亳、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神都城。或許你在洛陽逛街時,腳下踩的就是古代的皇宮。</p> <p class="ql-block">1.夏朝</p><p class="ql-block">夏都斟蟳,二里頭遺址的皇宮,是世界第一座規劃的城市,有明確中軸線。</p><p class="ql-block">從夏朝第三代國王太康開始,夏朝就把伊洛盆地一帶作為自己的都城。而二里頭遺址恰好就在伊洛盆地一帶,所以,二里頭遺址和史書上記載的夏王朝國都的線索吻合,史書的記載是二里頭遺址為夏朝首都的重要證據。</p> <p class="ql-block">(1)河圖、洛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河洛文化以“河圖”、“洛書”為標志,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為主干,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性。</p><p class="ql-block">傳說描繪了河圖、洛書的由來:相傳伏羲氏時期,黃河里浮出一匹龍馬,它身上的旋毛變成“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圖形,這就是“河圖”,伏羲氏依“河圖”畫出八卦,《周易》一書由此而來。</p><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之時,洛河里浮出一只神龜,神龜的背上長有紋、圈、點,自列成組,這就是“洛書”,大禹對“洛書”進行闡釋,此即《尚書》中的《洪范》篇。</p> <p class="ql-block">(2)龍馬負圖寺</p><p class="ql-block">龍馬負圖寺位于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是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績,在圖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禮場所,是河洛文化中“河圖”出現地,也是中華易學的發源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因歷代戰亂,屢建屢廢。</p><p class="ql-block">經修復的負圖寺大殿,重修伏羲龍馬像,并建山門一座,在圖河架石橋三座,逐步恢復寺院原貌,使其發展成為炎黃子孫的祭祖圣地和”“河圖洛書”的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商朝</p><p class="ql-block">洛陽偃師商城遺址,古稱西亳,是第一個商代都城,在偃師城西1公里、距二里頭遺址僅6公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西亳為五帝時期帝嚳的都城,商朝的國都。在推翻夏后氏的統治之后,成湯在夏都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商代中期,商王盤庚遷殷前曾“從先王居”定都西亳。</p><p class="ql-block">商湯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諸王均以此為都,前后共計200余年。</p> <p class="ql-block">(1)封神榜中的八百諸侯會盟津故事</p><p class="ql-block">周文王死后,其子姬發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周武王,他看到商朝已眾叛親離,內外交困,認為取商而代之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擴建都邑,興建鎬京城(今西安附近)并以此作為滅商的大本營,積極儲蓄力量準備滅商。經過了幾年的精心準備,周武王認為已具備了消滅商紂王反動統治的條件。</p><p class="ql-block">為了弄清商朝實力的虛實,試探滅商之戰是否會有其它方國響應,考察一下周國的影響力,在他統治的第九年,周武王大會諸侯于盟津(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會盟鎮)。當周武王率軍到達孟津時,長期深受商紂王高壓之苦的各路諸侯八百多不期而至。</p><p class="ql-block">通過盟津之會,周武王操練了部隊,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確立了自己牢固的盟主地位,說明周已有能力完成滅商大業。不久周武王親率大軍再次渡過盟津,向商都朝歌發起了進攻。雙方軍隊大戰于牧野,基本消滅了商軍主力,很快便滅掉了商朝。</p><p class="ql-block">八百諸侯會盟津,說的就是周武王對商做的一次軍事演習。</p> <p class="ql-block">3.西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中國歷史朝代。從周武王滅商到幽王亡國, 共傳12王11代,立國275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號為周,定都于鎬(陜西長安灃河以東),周成王親政后,營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陽),宅茲中國、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制禮作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p><p class="ql-block">(1)定鼎中原</p><p class="ql-block">大禹在洛陽洛寧縣境內的洛河中得到神龜背馱的"洛書",依此劈開三門(神門、人門、鬼門),疏龍門(山西河津市陜西韓城市之間黃河龍門,即魚躍龍門出處)之水東流入海,治水成功,受禪讓建立了夏朝,遂劃天下為九州。接著又搜集九州之銅鑄造了九個大鼎,作為王權的象征。到了商周時九鼎就象后來的玉璽一樣,成為傳國之寶,誰想統治天下,就要先奪取九鼎。</p><p class="ql-block">伐紂滅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搬九鼎到鎬京(今西安)。</p><p class="ql-block">誰知九鼎極重,據說一尊鼎就用了八九萬人,花了幾個月才拉到洛陽。當他們再向西拉時,不管用什么辦法,大鼎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動。武王聞知此事,感嘆地說:“九鼎是鎮國之寶,它們到了洛陽不往西走,定有緣故。夏朝國都在洛陽,洛陽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國都遷到洛陽不成?如果這樣,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陽吧。”</p><p class="ql-block">不料正當武王準備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禮時,卻不幸病故了。</p><p class="ql-block">周成王在周公旦的輔佐和幫助下,建成了洛陽,在太廟里建成了一座宏偉壯麗的大殿,選擇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諸侯,舉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滅商的大業,取得了天下。</p> <p class="ql-block">(2)周公廟和定鼎路</p><p class="ql-block">周公廟是紀念天下第一圣人——“元圣”周公姬旦的祠廟。被尊為儒教元圣的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洛陽周公廟因此稱為儒教祖庭。</p><p class="ql-block">滅商兩年后,周武王病逝,其子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管叔對此極為不滿,散布“周公將不利于成王”的流言,還和蔡叔煽動武庚及東方諸國叛亂,叛周陣營不斷擴大,周公見情勢危急,決定東征平叛。</p><p class="ql-block">周成王為鞏固東征勝利成果進行了分封,一共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姬姓有53個。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公全面營建洛邑,新都落成后,周朝都城遷至洛邑,并將商朝貴族和遺民也遷至洛邑監視起來,諸多措施為周朝的延續和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p><p class="ql-block">周公是洛陽的偉大營建者,他明白,武力并不足以維持國家的長期穩定,所以他在洛陽制禮作樂,制定完整的禮樂制度來教化民眾。</p><p class="ql-block">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定鼎洛陽”的功勞,就興建了一座殿宇輝煌的周公廟,廟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廟仍坐落在洛陽老城的西關外供人們游覽憑吊。周公廟一側的道路則取名為定鼎路。洛陽西關廣場上還有一個九龍鼎。</p> <p class="ql-block">4.東周</p><p class="ql-block">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共515年)。西周覆滅后,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p><p class="ql-block">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p> <p class="ql-block">(1)王城公園和王城大道</p><p class="ql-block">洛陽東周王城,位于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為東周時期的古城遺址。</p><p class="ql-block">一座東周城,半部東周史。以東周王城為主要載體的城市考古研究,就是揭示東周時期以王城為核心的建城史、東周史、外交史、經濟社會發展史和東周時期的禮儀文化史。研究以洛陽東周王城為代表的古代城市及城市文化,就是研究其深邃的文化內涵,研究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儀和歷史文脈。東周王城的文化內涵研究,在現代對我們仍有啟示意義。</p> <p class="ql-block">(2)東周王城廣場和天子駕六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天子駕六”車馬坑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東周文化廣場內,是在2002年至2003年配合洛陽中心廣場的建設過程中探索及發掘出來的東周時期車馬陪葬坑遺址。該遺址的意義在于考證了“天子駕六”說法的真實性。</p><p class="ql-block">“天子駕六”是中國古代就有的一種車與制度。 《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民一”。在河洛文化廣場項目發掘前,這種車輿制度存在與否還有待商榷,直至“天子駕六”車馬坑的成功發掘,此種車輿制度得到確認并將起始年代向前推進到春秋早、中期。</p> <p class="ql-block">(3)周山東周王陵</p><p class="ql-block">周山本屬秦嶺的東端,位于東周王城西南約3.5公里,因山上葬有周王的陵墓而得名。在今三山村西的周山之巔,現存有4座高大的陵墓,依山勢東西排列,雄偉高峻,氣勢壯觀。西邊的一座大冢為“周靈王陵”,呈覆斗形,保存較為完整。在周靈王陵東約625米處,有三座大冢東西緊密相連,名為“周三王陵”。這三座王陵的外觀狀似“山”字形,保存較為完整,均為覆斗形,用夯土筑成,封土轉折處明顯,頂部較為平坦。</p> <p class="ql-block">(4)老子李耳在老君山修煉</p><p class="ql-block">在春秋時期,被公認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來到此歸隱修煉,使之成為“道教發源地”和“祖師之庭”。</p><p class="ql-block">北魏時,在山上建老君廟以紀念,后來唐太宗派尉遲敬德重修景室山鐵頂老君廟,并賜名為“老君山”,然后一直沿用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老君山又名景室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位于洛陽市欒川城郊,是秦嶺余脈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17米。</p><p class="ql-block">自古被尊為天下名山,道教圣地,有“中州地區天然動植物種質基因庫”之美譽,號稱洛陽的“避暑山莊”,為欒川八大景觀之首,被譽為“君山奇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君山北麓冰未消,伊水之陽花艷艷”。這是老君山的生動寫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東漢</p><p class="ql-block">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195年,與西漢統稱兩漢。</p><p class="ql-block">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西漢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于鄗城,后定都于雒陽(今洛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p><p class="ql-block">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以后,掃滅外戚,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之為永元之隆。</p><p class="ql-block">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p> <p class="ql-block">(1)劉秀與重渡溝風景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奪位,建立新朝,天下大亂,劉秀率兵討伐,在南陽白河灘被王莽打敗。王莽得知劉秀是漢王朝的后裔,便追殺劉秀,劉秀逃至伏牛山伊河(現潭頭盆地南緣)被伊河擋道。劉秀率部下兩次渡過伊河,見一無名溝口。便派部下尋找當地人,卻不見人煙。劉秀說,我們兩次渡過伊河來到這里,這條溝就叫做重渡溝吧。</p> <p class="ql-block">(2)劉秀墳</p><p class="ql-block">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當地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和光烈皇后陰麗華合葬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區白鶴鎮鐵榭村。</p><p class="ql-block">漢光武帝陵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p> <p class="ql-block">(3)邙山墓葬群,古墓博物館</p><p class="ql-block">自古有云:“生在蘇杭,葬在北邙。”洛陽邙山墓葬群是世界最大的墓葬群,有十萬座墓葬,其中包括近百個帝王。</p> <p class="ql-block">(4)中國官方第一座寺廟——白馬寺</p><p class="ql-block">白馬寺(White Horse Temple),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乃中國、越南、朝鮮、日本及歐美國家的“釋源”(釋教發源地)和“祖庭”(祖師之庭)。</p><p class="ql-block">據傳東漢永平七年(64),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p><p class="ql-block">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p><p class="ql-block">注:《唐僧取經比白馬寺西天取經晚了564年。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游學。》</p><p class="ql-block">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p><p class="ql-block">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p><p class="ql-block">攝摩騰和竺法蘭在白馬寺清涼臺處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p><p class="ql-block">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里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p><p class="ql-block">白馬寺有一處高臺,相傳,清涼臺是東漢明帝劉莊避暑讀書的地方,從砌法和券石上的匠人題字來看,為漢代原物,清涼臺由石磚砌成的高臺,故經過多年未被摧毀。</p> <p class="ql-block">2010年白馬寺舉行盛大的印度風格佛殿落成儀式。印度總統普拉蒂巴·德維辛格·帕蒂爾和中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儀式,并為佛殿剪彩揭碑。</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白馬寺緬甸佛塔苑竣工。6月30日舉行了盛大的“緬甸風格佛塔苑落成慶典暨安奉開光法會”,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吳登盛一行72人,專程抵達白馬寺出席落成儀式。</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28日,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落成慶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開光法會隆重舉行。泰國副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國王室辦公室主任 哌婁哈德蓋 等700余人組成的泰國佛教代表團出席慶典。</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23日,白馬寺斯里蘭卡風格佛殿奠基。目前,斯方已經完成了斯里蘭卡風格佛殿方案圖紙的設計,但是由于資金籌集方式尚未確定,因此斯里蘭卡風格佛殿暫未實質性進展。</p><p class="ql-block">迄今為止,白馬寺是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p> <p class="ql-block">(5)白馬寺內齊云塔和狄仁杰墓</p><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座塔:白馬寺齊云塔,開創了中國塔類建筑。該塔有一奇,站在塔20米外拍手,塔會發出蛙叫聲。</p><p class="ql-block">齊云塔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在洛陽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筑遺存之一。據白馬寺現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載,東漢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漢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號曰齊云"。今存之磚塔,實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p><p class="ql-block">狄仁杰墓就位于洛陽白馬寺內。</p> <p class="ql-block">(6)關林廟</p><p class="ql-block">三國時期,孫權斬關羽首級,害怕劉備起兵報復,將關羽首級送于洛陽曹操處,曹操敬慕關羽為人,用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關羽首級于洛陽城南十里,并建廟祭祀,為關林廟,迄今已有1790年。</p><p class="ql-block">萬歷三十三年敕封關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圣帝君”,關羽始封“圣”。順治五年敕封關羽“忠義神武關圣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陽關帝陵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始稱“關林”,成為與山東曲阜“孔林”并肩而立的兩大圣域。</p><p class="ql-block">根據古代封建禮制,帝王墓為“陵”,王侯將相墓為“冢”,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稱為“林”。兩千年來,關羽的地位從王侯一直上升到武圣人,能與“關林”相媲美的也只有山東曲阜的孔林。</p> <p class="ql-block">(7)<span style="font-size:18px;">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span></p><p class="ql-block">“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司馬光對洛陽的概述,洛陽歷史地位的寫照,也只有洛陽,見證了中華四千多年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6.曹魏</p><p class="ql-block">魏國(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后世史家多稱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稱作“后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p><p class="ql-block">漢魏洛陽故城位于洛陽東15公里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是歷代定都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始建于西周時期,更始三年(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于此,其后三國魏、西晉、北魏也以此為都,歷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戰亂中化為廢墟。</p><p class="ql-block">(1)曹操贊美杜康酒</p><p class="ql-block">三國時期,梟雄曹操曾吟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杜康酒便因此聞名于世。杜康酒系酒祖杜康發明,它的釀酒歷史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杜康造酒的歷史十分悠久。</p> <p class="ql-block">(2)蜀國皇帝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劉禪率領百官向曹魏投降,隨后劉禪帶著一眾大臣前往了洛陽,司馬昭見劉禪主動投降,于是封他為“安樂公”,雖然劉禪不再是皇帝了,但是爵位在當時依然很高。在洛陽的劉禪整日歌舞宴會,生活得不亦樂乎,當被司馬昭問及想不想念蜀國的時候,劉禪竟然高興地說:“此間樂,不思蜀也!”</p> <p class="ql-block">7.西晉</p><p class="ql-block">西晉(265年—317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后的統一王朝,首都洛陽。從晉武帝建國開始,傳四帝,國祚51年,與后來的東晉合稱晉朝。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p><p class="ql-block">三國末期,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二子都是曹魏權臣。司馬昭死后,其子司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權,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晉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中國。據現代學者推測,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中國人口恢復至3500萬人,形成“太康盛世”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1)<span style="font-size:18px;">洛陽紙貴的典故</span></p><p class="ql-block">洛陽紙貴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晉書·左思傳》。</p><p class="ql-block">“洛陽紙貴”原義是晉代左思《三都賦》寫成之后,抄寫的人非常多,洛陽的紙因此都漲價了;后比喻著作廣泛流傳,風行一時。</p> <p class="ql-block">8.北魏</p><p class="ql-block">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北朝第一個王朝。</p><p class="ql-block">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p><p class="ql-block">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制度與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北魏洛陽城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約等于除了洛南新區外的洛陽市區面積。</p> <p class="ql-block">(1)龍門石窟</p><p class="ql-block">龍門地區的石窟始鑿于北魏,盛于唐,終于清末。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p><p class="ql-block">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p><p class="ql-block">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p><p class="ql-block">建造時采用了大量彩繪,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與莫高窟、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后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9.<span style="font-size:18px;">隋朝</span></p><p class="ql-block">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統一朝代,享國37年。</p><p class="ql-block">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于丞相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p><p class="ql-block">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營建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又修建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李淵逼楊侑禪讓,國號“唐”。619年王世充逼楊侗禪位,國號“鄭”,隋朝徹底滅亡。</p> <p class="ql-block">(1)龍門的來歷</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所在的龍門山,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里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p><p class="ql-block">隋煬帝都洛陽,因皇宮大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2)隋唐大運河</p><p class="ql-block">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過浙東運河延伸至會稽(今紹興)、寧波。</p><p class="ql-block"> 隋煬帝修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條: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p><p class="ql-block">通濟渠分為三段:西段自東都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東循陽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黃河;中段自洛口到板渚,是利用黃河的自然河流;東段起自板渚,引黃河水走汴渠故道,注入淮水。 通濟渠東段所經過的路線是引黃河水循汴水故道,入于泗水,注入淮河。</p><p class="ql-block">有了大運河,才會有隋煬帝攜帶3000佳麗下揚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3)西苑公園</p><p class="ql-block">西苑公園,古時是隋煬帝都洛陽時所建的皇家園林,它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華麗的園囿之一。西苑,北至邙山,南抵伊闋,西邊一直到今天新安境內,周圍二百余里,如今在其舊址上的西苑公園和牡丹公園僅占其很小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苑中有海,周圍十余里海中有人工造的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在山上再建宮殿。苑內分十六院,每院有20位美女,由一位四品夫人管理。隋煬帝喜歡夜游,于是便經常攜帶數千宮女游西苑,令宮女在馬上演奏。</p> <p class="ql-block">(4)少林寺與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少林名揚天下,為中國第一古剎,其實古代少林寺一直歸屬于洛陽,直至1983年才劃歸省會鄭州市。</p><p class="ql-block">少林寺,隸屬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中國功夫的發源地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p><p class="ql-block">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比白馬寺晚了400多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p><p class="ql-block">來到少林寺的游客,常會被立于少林寺白馬鐘樓前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所吸引,這座刻于唐開元年間的石碑,兩面碑額均刻有唐玄宗親筆書寫的“太宗文皇帝 御書”隸體字。此碑有四份公文記載了十三僧助唐王的相關內容。</p><p class="ql-block">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讓“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家喻戶曉。</p> <p class="ql-block">10.唐朝</p><p class="ql-block">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289年。</p><p class="ql-block">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國公李淵趁勢在晉陽起兵,于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太宗繼位后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即位后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周代唐</p><p class="ql-block">武周李治在位時,武皇后(名武瞾,一般稱武則天)逐漸參預朝政。武則天原為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死后出家為尼,后被高宗召入宮中,在權力斗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她“素多智計,兼涉文史”。</p><p class="ql-block">顯慶五年(660年),李治因身體原因讓武則天協助處理朝政,她因此得以與李治并稱為“二圣”。</p><p class="ql-block">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駕崩于紫微宮貞觀殿,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因中宗與之不合,將他廢為廬陵王,另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同時將東都洛陽(太宗時營建洛陽宮,高宗于657年改之為東都洛陽)更名為神都。</p><p class="ql-block">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平定徐敬業反叛,并制造祥瑞,迫使睿宗禪位,自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705年神龍革命后,恢復唐國號。</p> <p class="ql-block">(1)武則天造字</p><p class="ql-block">造十八漢字,留一字傳承。武則天既然想到了要從文字上做文章,那便說干就干。她召集朝堂有名的文臣和國學大師,告訴他們:“朕要造字。”于是眾大臣連夜研究,結合武則天的想法,為她選擇適合的漢字。幾番折騰下來,武則天選擇了十八個漢字,為它們重新造一個形狀出來。</p><p class="ql-block">在這十八個字中,有十七個字都沒有被留存使用,它們分別是日、月、天、地、星、國、人、君、臣、照、圣、證、初、年、正、載和授。</p><p class="ql-block">而十八個字中,唯一留存下來的,是漢字“曌”(zhao)。曌這個字,是個典型的表意文字,看它的構成,有日,有月,有空。這些元素代表著武則天是第一人,絕無僅有,與日月同輝。后來,武則天更是為自己更名為曌,用這個字來特指自己。</p> <p class="ql-block">(2)武則天與洛陽牡丹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牡丹緣何與洛陽結緣,傳說很多。流傳最廣的,當屬女皇武則天“貶牡丹”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據稱,武則天登基之時,正值寒冬臘月,京城長安花木凋零。武則天與太平公主、上官婉兒一眾游園賞雪,女皇酒醉后下詔:“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眾花神迫于女皇嚴威,不敢不從,一夜之間均發蕊開花,唯獨牡丹不為所動,一根枝葉沒有生出。女皇次日游園,見狀后大怒,便將長安的四千株牡丹貶往洛陽。</p><p class="ql-block">誰知牡丹到了洛陽,卻開出了比以往更加嬌艷更加富貴的花朵。女皇愈怒,又派人火燒牡丹,卻哪里燒得絕,牡丹從此在洛陽扎根繁衍,在火燒后變得更加鮮艷。</p> <p class="ql-block">(3)明堂和天堂</p><p class="ql-block">明堂是唐洛陽紫微宮正殿,號稱萬象神宮。明堂是儒家的禮制建筑,為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場所,凡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明堂又是國家舉行祭祀大典的場合,武則天親祀明堂,合祭天地。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就參考了唐洛陽明堂的建筑特點。</p><p class="ql-block">據記載,明堂方300尺(88米),為多邊形,圓頂;高294尺(86米),分三層,下層布政,中層祭祀,上層是圓頂亭子。</p><p class="ql-block">“天堂”是唐朝武則天禮佛之地,記載高度約在160米左右,超過了世界最高的胡夫金字塔。《通天帝國》的通天浮屠就位于此塔,《唐書》記載:“其小指可容納數十人”,可見其高大。</p> <p class="ql-block">(4)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與武則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武則天(624—705)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大唐的佛教,在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頂峰。玄奘、惠能、義凈、法藏等,這些歷史上卓絕非凡的高僧與她多有關聯;</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的開鑿,在她手下迎來第二個高峰,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奉先寺內造像藝術最精美的主大佛(武則天捐兩萬貫胭脂錢),相傳依照武則天相貌而雕鑿。盧舍那的微笑,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石刻藝術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5)洛陽水席中的洛陽燕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水席傳說:相傳是袁天罡早年夜觀天象,知道武則天將來要當皇帝,但天機又不可泄露,就設計了這個大宴,預示武則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洛陽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四鎮桌、八大件、四掃尾,共二十四道菜,這正應了武則天從永隆元年總攬朝政,到神龍元年病逝洛陽上陽宮的二十四年。</p><p class="ql-block">洛陽水席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p><p class="ql-block">全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個中件、 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上菜順序極為考究,先上8個冷盤作為下酒菜,每碟是葷素雙拼,一共16樣;待客人酒過三巡再上熱菜:首先上4大件熱菜,每上一道跟上兩道中件(也叫陪襯菜或調味菜),美其名曰"帶子上朝";最后上4道壓桌菜,其中有一道雞蛋湯,又稱送客湯,以示全席已經上滿。</p><p class="ql-block">洛陽燕菜又稱牡丹燕菜,是河南洛陽獨具風格的傳統名菜。屬豫菜系。主料有白蘿卜、海參、 魷魚、雞肉。成品洛陽燕菜只見一朵潔白如玉、色澤奪目的牡丹花,浮于湯面之上,菜香花鮮,贏得貴賓們的拍手叫絕。</p><p class="ql-block">而“洛陽燕菜”的由來有這么一個傳說:武周年間,女皇武則天為視察龍門盧舍那大佛的鑿刻,而駕臨洛陽仙居宮,適逢城東關下園村長出一棵特大白蘿卜,長有三尺,上青下白,重30多斤,菜農視為奇物,百姓視為“祥瑞”而敬獻進宮。女皇命御廚們做一道菜,御廚們知道蘿卜做不出什么好菜,但又懾于女皇威嚴,只得從命。他們反復琢磨,將蘿卜切絲后九蒸九曬,然后配以雞湯等山珍海味,烹制成一品不失御膳風味的湯菜。女皇品嘗之后,贊其清醇爽口,沁人心脾,觀其形態酷似燕窩絲,當即賜名為“假燕菜”。</p><p class="ql-block">1973年10月14日,周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洛陽訪問,下榻當時的友誼賓館。中午周總理宴請加拿大客人,上了幾道洛陽水席中的菜,其中就有流傳千年的“洛陽燕菜”。當周總理看到“洛陽燕菜”,以及菜品上友誼賓館大廚為了突出洛陽的特色,用蛋黃蒸糕精心雕啄雍容艷麗的牡丹花時,風趣地說:“洛陽牡丹怎么飛到桌子上來了?”在服務員介紹菜名“洛陽燕菜”后,周總理笑著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應該叫‘牡丹燕菜’。”滿座都鼓起了掌。自此,洛陽水席的菜譜名稱發生了變化,從此“洛陽燕菜”改名為“牡丹燕菜”。</p> <p class="ql-block">(6)武則天與中岳廟、登封市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她曾幾次到嵩山禪祭游覽,加封中岳。武后天冊元年(695年),武則天嵩山峻極峰建筑“登封壇”,次年又一次登上峻極峰加封中岳,并在壇的東南立碑一通,碑文內容是武則天的自我歌功頌德,叫“大周升中述志碑”。</p><p class="ql-block">為了紀念她登嵩山封中岳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詔令改當時的嵩陽縣為“登封縣”,即現在我們所在的登封市,改陽城縣為“告成”,即現在的登封市的告成鎮,以顯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p> <p class="ql-block">(7)隋唐城應天門</p><p class="ql-block">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俗稱五鳳樓。始建于隋大業元年(605年),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則天諱改稱應天門。</p><p class="ql-block">應天門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等外朝大典的場所,如唐高宗詔釋百濟國王扶余義慈、武則天登基稱帝等,功能類似北京午門。亦是接見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萬國來朝之所。</p><p class="ql-block">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東西長達137米,兩側闕高36.4米,有今天十三層樓高。門有兩重觀,上題“紫微觀”;建有崇樓五座,似五只鳳凰,故稱“五鳳樓”;城樓下開有三個門道,中為御道,左入右出;門前置有象征皇家威儀的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共計十二闕,是古代城門建制的最高等級、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p> <p class="ql-block">(8)九洲池</p><p class="ql-block">九洲池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內重要的皇家池苑,薈萃了唐宋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杰出典范。</p><p class="ql-block">九洲池始建于隋,唐宋沿用,因似東海的九洲而得名,史料記載占地52萬平方米,考古發現有139250平方米,水深丈余(約3.4米),堤岸屈曲,池中有數島,鳥魚翔泳,花卉羅植。池水向紫微城輻射,園內水網密布、殿臺樓閣點綴其間,其景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9)隋唐城遺址植物園</p><p class="ql-block">洛陽市隋唐城遺址植物園總占地面積2864畝,園內建設了千姿牡丹園、野趣水景園、木蘭瓊花園、萬柳園、絢秋園、巖石園、百草園、梅園、竹園、海棠園、桂花園、芳香園等17個專類園區。其中,千姿牡丹園占地面積320畝,由百花園、九色園、特色園、科技示范園組成,共種植牡丹1200多個品種,同時通過置石、園林小品等藝術手法,以楹聯、雕刻的形式,對贊美洛陽牡丹的詩詞、典故等進行充分展示,豐富了牡丹文化的內涵,是目前全市牡丹品種最多、花色最全、文化氛圍最濃的牡丹園。全園植物種類達1000多種,總綠地面積130萬平方米,在植物配置上以喬、灌、花、草合理搭配,形成南北園藝交匯、自然與規則共融、中外園林薈萃的大型植物園。</p> <p class="ql-block">(10)白園——白居易墓</p><p class="ql-block">白園,即白居易墓園,坐落于洛陽城南龍門東山琵琶峰上,占地44畝,是龍門石窟景區內的人文自然勝景,處于山間林海中頗有仙風道骨之韻,是全國唯一的紀念白居易的主題公園。</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居住洛陽18年,雖尊為"少傅",但一生清貧,喜酒善詩,在龍門修香山寺,開八節灘,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后遵囑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11.后梁</p><p class="ql-block">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朱溫,唐帝賜名朱全忠)受唐哀帝李柷禪讓,稱帝建國,國號大梁,為與南朝梁(蕭梁)相區別史稱后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后梁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后遷都洛陽。</p> <p class="ql-block">12.后唐</p><p class="ql-block">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14年。</p><p class="ql-block">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并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晉王位。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同年底李存勖滅后梁,定都洛陽,史稱后唐;925年滅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從誨內附;930年南楚馬希聲內附;</p><p class="ql-block">936年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后晉,后唐滅亡。</p> <p class="ql-block">13.后晉</p><p class="ql-block">后晉(936——947)是五代第三個政權,從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契丹天顯十一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冊封為帝,到契丹于后晉開運四年(947年,契丹會同十年)滅后晉,一共經歷了兩帝,12年,初定都洛陽,后遷都開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镇市| 冷水江市| 建水县| 邳州市| 车致| 漳平市| 伊宁市| 会理县| 和硕县| 西乌珠穆沁旗| 镇赉县| 繁昌县| 广水市| 广安市| 盈江县| 平凉市| 麻阳| 灵石县| 介休市| 深水埗区| 高碑店市| 乌海市| 平定县| 定襄县| 涿鹿县| 土默特右旗| 长阳| 玛多县| 平利县| 长顺县| 兴文县| 尚志市| 行唐县| 海晏县| 珠海市| 平陆县| 紫金县| 砀山县| 峨山| 云梦县|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