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是座紅色的城市,懷著崇敬的心情,我們來到了于都。<div> 對于喜歡紅色旅游的人來說,一定要來便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這也是于都縣唯一的4A景區,這里位于縣城東門渡口,是于都紅色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地方。當年紅軍就是從這里邁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步。<br></div> 于都縣位于江西省南部,贛州東部,東鄰瑞金,南接安遠,西連贛縣,北毗興國和寧都,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之沖”之稱。 為了緬懷先輩偉業,于都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在貢河岸邊興建了“中央紅軍出發紀念館”和紀念碑園。<div>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以長征前夕中央紅軍在于都主要活動以及中央紅軍長征歷程為主線,陳列采用文字、圖表、照片、沙盤、油畫、實物、模型及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實事求是地展現中央紅軍主力部隊集結于都,開始長征的歷史,再現中國革命大轉折及蘇區人民支援紅軍的歷史場景。<br></div> 1933年9月起,國民黨軍隊對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由于中共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拒絕毛澤東的正確意見和主張,推行錯誤的戰略,導致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主力不得不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戰略轉移即長征。 長征前的準備,1934年10月7日開始,中央紅軍一、三、五、八、九軍團和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分別從反圍剿戰場或駐地興國、寧都、石城、長汀和瑞金陸續轉移到于都地域的段屋、車溪、羅坳和縣城集結休整,補充兵員、武器彈藥、糧食物資,進行動員和軍政訓練。<br> 于都河(即貢江)是中央紅軍長征首先要過的第一條大河,當時河寬600多米,水流深湍,除少數渡口插上河標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設浮橋渡河。 為了保證紅軍順利渡河,在贛南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領導下,于都人民無私奉獻,大力支援紅軍,當時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運,共匯集了800多條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設浮橋,有的用作擺渡,為避免國民黨的飛機轟炸,隱蔽紅軍的戰略意圖,架設浮橋都在夜間進行。一到傍晚,有組織的群眾涌向架橋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飯,還有的送門板木材,僅4天時間,就在于都縣30公里的河面上架設了5座浮橋和布設眾多擺渡和涉河點。 10月16日,參加戰略轉移的各部隊在于都河北集結完畢,17日,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紅一、三、五、八、九軍團8.6萬人分別從于都梓山的山峰壩、花橋,縣城的東門、南門、西門,羅坳孟口、鯉魚、中埠和靖石漁翁埠等渡口渡過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長征路。 中央、軍委機關、紅軍總部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博古就是從于都縣城東門的渡口渡過于都河開始長征的。渡于都河前,于都人民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涌上橋頭、涌向渡口,一杯杯茶水、一頂頂斗笠,也送不盡對紅軍的無限情義,紅軍戰士凝望根據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別送行的戰友和鄉親們。 參觀完紀念館,我來到了“長征渡口”處,望著寬闊的江面,可以想像出當年這里的繁忙、激烈、危險的場面。 拍張照片,做個紀念。 紅軍長征紀念園,沿江而建。 "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高為10.18米,寓中央機關、紅軍總部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同志于10月18日傍晚在此渡河長征之意。 碑身四面有浮雕和碑文。 雕塑《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雕塑《長征從于都出發》。 紀念園周邊有長征紅軍小學,樓的墻面上有展現紅軍長征的彩繪。 在紀念園里有很多穿著紅軍服裝的人,經打聽才知道,這是一群志愿者,他們編排了情景劇《告別》,每周的周六、周日,在渡口義務演出,重現渡江的場景。 為了欣賞這場演出,我決定在于都住一天,第二天好好拍拍這群志愿者的精彩演出。<div> 遺憾的是第二天,他們接到了通知,為了防疫停止了演出。</div> 帶著留戀和遺憾告別了于都,但會永遠記住:于都這塊紅色的土地就是中國工農紅軍之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的集結地和出發地。也會記住這里有一群勇于奉獻的志愿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鄱阳县|
靖安县|
上杭县|
金山区|
抚宁县|
尼玛县|
紫金县|
延边|
武川县|
仙居县|
威信县|
睢宁县|
施甸县|
都昌县|
信丰县|
诏安县|
青冈县|
武鸣县|
九寨沟县|
仁怀市|
蓬溪县|
新疆|
高要市|
湖北省|
鄱阳县|
铁岭市|
新乐市|
锡林浩特市|
阿尔山市|
邮箱|
甘肃省|
灵山县|
温州市|
区。|
巫溪县|
余干县|
林西县|
民勤县|
五莲县|
海林市|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