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早知道楊奔先生的名字是讀小學的時候,因為看葉永烈《十萬個為什么》;最早看見楊奔先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退休在老家張家堡,常常與叔叔徹夜長談;最早跟他接觸交流是八十年代末,好奇走進了他的《霜紅居》;而真正了解他的是今天,收集閱讀了他的文章和故事,仿佛跟隨著他漫步在過往的人生路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成長歲月</b></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原名楊丕衡,筆名南櫻、辛夷、昧尼。生前系浙江省作家協會第一批會員、溫州市作家協會顧問、中華詩詞協會會員、溫州詩詞協會理事。</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1923年3月18日誕生于平陽縣宜山區慕賢東鄉十都張家堡(今龍港市張家堡社區)一戶農家,家境困難,少年多病,性格內向多感,家庭生活來源主要靠母親紡織筒布維持全家生計。</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的祖屋在張家堡十景之一的銀井的東岸,本地人稱為“九間”。銀井位于中倉與九間之間的三叉河中。傳說明朝年間村中富戶為避開倭寇掠奪,沉寶物于此,有時夜有銀光閃爍,故稱為銀井,清朝詩人楊仙凡曾作七律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井深川連脈四通,銀河派衍鎮村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屏姿色欲冰霜奪,燭彩源嫌煙水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鏹何年生址底,朱提亙古隱明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月華遠射寒光凈,天地爐應不斷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楊奔的祖屋是一排九間的房屋,系其祖父輩所建,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楊奔兒子幫泉、幫志等在金斗河邊建了二間的雙層樓。西邊對岸就是楊嘉孚、楊玉笙的中倉大宅,大宅呈三進式,現在叫“三退屋”,三退一共有四十多間房子,大宅西邊有一座附樓稱西廡(近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劉紹寬1879~1919在此居住了40年),西廡南邊是楊玉笙的味義根書齋館,清末民國中倉出現了6名國學生,其中楊壽南在清末留學日本,對岸財主家的文風也給了母親要送楊奔發蒙讀書的強烈期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1929年發蒙于張家堡關西小學,同年發蒙的還有后倉的楊忠道(美籍華人、著名數學家),任教老師楊仲堅。楊仲堅老師系張家堡后倉著名鄉紳楊配仁的后裔,畢業于上海持志大學,書齋中藏書很多,自幼聰明好學的楊奔受到了楊仲堅老師的喜愛,楊奔在小學期間向楊仲堅老師以及后倉家族書齋中借閱了全部所喜愛的書籍,其中也有到張家堡清末舉人、著名書法家、歷史學家楊悌楊悌府上借書,楊悌也經常躺在竹椅上跟他聊天。楊仲堅老師還帶著楊奔去拜見江南鎮董事會總董、關西學校創辦人楊慕份,受到了楊慕份的贊許,這位雙目失明的楊老爺是這樣跟楊奔說的:</p><p class="ql-block"> “聽說,你愛看書、能作文?”他問。我“唔”了一聲,“好好看,用你的眼睛。我看不見了,只能用耳朵。唉唉,誰再給我發蒙?……”(詳情見霜紅居散文集-發蒙)</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1932年10歲和楊忠道一起在宜山小學讀高小,與著名書法家陳步宣等同學,著名書法家謝云是校友,時任廣西出版社社長的謝云曾為楊奔散文集《深紅的野莓》作序發行,當時班主任是名師黃仲迪老師。楊奔在宜山小學期間有二篇作文被上海春明書局編入《小學生模范作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 <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由于家境困難,無法繼續上學,1935年,他才13歲,便跟滬山蔡家處姜巖生先生學塑佛,那是姜先生20歲,姜先生曾經是小學教師,在雕塑和國畫方面的造詣很深,楊奔也學到了雕塑和國畫的技巧,80年代的他還出了一本畫集《桑下書》。姜先生非常喜歡楊奔,他們談畫論文,亦師亦友,在學習塑佛的3年,他們主要是在慕賢東鄉十一都孫店的涌泉禪寺工作,當時涌泉禪寺在著名佛教禪師昌定住持的倡議下拆建重修。 </p><p class="ql-block"> 釋昌定禪師是一名得道高僧,俗名陳沛坤,炎亭人,人稱炎亭僧或圣僧,崇拜者眾多,隨緣弟子中有南麂島開拓者王理孚、浙江第一屆省議會審議長湯國琛、少將參謀楊啟修、少將師長呂融、浙江省高等檢察廳首席檢察官楊悌、中將軍事諮議陳蔚等社會名流,親傳出家弟子有西震、西慈、西萬、西漲、西玉等數百人。楊奔和姜巖生先生在工作之余也經常與昌定禪師交流佛法,并且與禪師成了忘年之交。1849年楊奔參加湖嶺游擊隊的時候,獨自一人到大羅山深山洞窟里拜訪昌定禪師,1983年他還到涌泉禪寺和炎亭圓嶼尋找禪師生前留下的足跡,寫下了“登圓嶼-懷昌定禪師”、“補昌定句”,借此紀念心中的昌定禪師。(詳情見霜紅居散文集-炎亭僧、深紅的野莓散文集-大羅山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初露鋒芒</b></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1938年16歲通過楊仲堅、黃仲迪等老師的介紹,到十一都仙居小學教師任教師,1940年后在張家堡關西小學任教師。1942年到平陽鄭樓“浙江省立溫州師范學校”培訓一年,楊奔的品德和成績被班主任張老師贊賞,并把他介紹到南開大學圖書館工作,二戰期間,學校搬遷到福建建陽地方,因此段山路險要,橋梁倒塌,故去而不成。因此他也看透了反動統治政府的殘酷現實,寫下了詩《歲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干戈遍野亂如麻,妻病兒饑夜已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壁呻吟瓶供水,一窗月色露驚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歌聲嘹亮來何處,酒味氤氳有幾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歲暮人憂生計絕,漫老顧影悼年華。</span></p><p class="ql-block"> 我小叔就是楊奔先生的學生,小叔父天資聰明,努力好學,得到了楊奔先生的厚愛,50年代考入廣東氣象學院,畢業后分配洞頭氣象站,因歷史原因回到原平等中心學校教書,文革后期任校長,楊奔先生與小叔父是忘年之交,80年退休后在老家張家堡居住時,經常與小叔父徹夜長談,先生的兒子楊幫泉、楊幫志與小叔父也是好朋友,莫逆之交,先生的小女兒楊京蟬是小叔父最得意的學生。</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在1943年轉到擔任雅店橋小學教師,1945年轉到綠萍鄉小學(現江山小學)擔任教師。</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在1946年經原“鄭樓師范學?!钡膹埨蠋煟ㄆ疥柸?,浙江大學張樹森院士--待考證)的介紹到寧波鄞縣師范學校任教。1946-1948年師范教書期間發表了數十萬字的小說、散文、詩歌,以第一部散文詩歌合集《描在青空》爾飲譽文壇,浙江報刊競相褒揚他的作品和人品。一位高小畢業生被老師推薦到師范學校任教,這樣的例子在浙江乃至全國也是絕對鳳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著名學者翟光輝在《美麗的舊書》里這樣寫道:《描在青空》,昧尼著,收詩歌15篇、散文17篇,題記與跋各1篇,未央社版,扉頁引自梁宗岱譯法國梵樂希的詩句: “女神,女神,水的女神啊!我來這百靜中獻呈我無端的淚點”</p><p class="ql-block"> 他在題記中慨嘆過多的憂患剝盡了他的歡笑,從荒島似的歲月里學會了從晶瑩的淚光中看取悱惻的人生,但他又不甘于寂寞,有時還要在蔚藍的明空下舒展一下夢的翅膀,這便是這本小書的來由,與這集子命名的由來。</p><p class="ql-block"> 翟光輝收藏了楊奔的處女作《描在青空》,上面題的卻是“給王氏姐妹,昧尼,1947.8.寧波”,還鈐有一方淡淡的印章,這王氏姐妹是誰?,是他在甬江邊邂逅的村姑?是他在鄉村教書時認識的鄉村女教師?其中一個是他后來的戀人在剛剛認識的時候?抑或是他在幾十年后寫的《苦戀》中的女子?至今仍然是個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革命生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1948年下半年離開鄞縣師范到溫州《浙甌日報》和溫州市城南小學各任半職。冬季參加湖嶺游擊隊(浙南游擊隊)在游擊隊政委鄭光順身邊擔任文秘工作,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楊奔先生在1949年5月溫州地區解放后,分配到瑞安縣政工組工作,1949年12月又調到溫州地區任地委宣傳干事。1950年春擔任《浙南日報》副刊編輯。因為他曾經在仙居小學和雅店橋小學教過書,情況熟悉,1950年冬被抽調到宜山區仙居地方搞土改工作,為解放后的地方事業做貢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慧眼識珠</b></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1951年初到溫州黨校學習,重新回到《浙南日報》任副刊編輯。他在副刊上開辟一塊“新苗”園地,先后發掘一些寫作人才。如著名文學家葉永烈、著名畫家趙瑞椿......</p><p class="ql-block"> 葉永烈,著名作家,溫州市區人,父親葉志超是溫州是社會名流,曾經擔任溫州商業銀行行長、甌海醫院第四任院長,歷任溫州市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溫州市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委員,葉志超和張家堡的楊悌是至交,葉家和楊家在清末民國期間都是當地名門望族,50年代楊悌去世后,他的太太伍鳴鳳帶著兒子楊士璁、楊士琯,女兒楊惠芬在溫州市區居住。</p><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11歲的葉永烈在上小學5年級,他寫了一首短詩,投放到家門口附近的浙南日報社的投稿箱,4月18日收到一封信,寫著“鐵井欄29號葉永烈小朋友收”的信封,信是這樣寫的:</p><p class="ql-block"><b> 葉永烈同學:</b></p><p class="ql-block"> 你的稿子收到,已經讀過,很好.我們要把它放在下一期報上(“人民生活”副刊)登出。登出以后,一定送一張當天的報紙給你,好不好?還有稿費。希望你以后多多寫稿子寄給我們,我們十分歡迎。稿子寫好后可以寄浙南日報副刊組,或者你自己送來都好。你在什么學校讀書?幾年級?有空望多多通信,把你自己的感想告訴我們。祝進步!</p><p class="ql-block"> 浙南日報副刊組</p><p class="ql-block"> <b>一九五一年四月十八日</b></p><p class="ql-block"> 自從詩詞在《浙南日報》副刊發表后,葉永烈從普通的少先隊員連升三級,當了學校少先隊宣傳委員,也鼓勵他以最優秀的成績走向高中大學,走在文學的道路上,通過楊奔老師的關懷和推薦,葉永烈多次在各級報刊發表詩詞。</p><p class="ql-block"> 葉永烈本想考北大中文系的,卻在姐姐的提議下考了北大化學系,也許是命運巧合,他把化學和文學結合在一起。《碳的一家》就是他將文學與化學結合在一起的科普小品。1962年中秋節,在數學老師的帶領下,葉永烈提著自己的成名作《十萬個為什么》去了楊家,自這次見面后,兩人便主動開始了書信往來,1963年葉永烈大學畢業,兩人攜手步入婚姻殿堂。</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和葉永烈雖然神交已久,但真正見面卻是在36年以后,1987年春節前夕,葉永烈和妻子楊惠芬一起回到龍港張家堡探親,同時也有幸拜見在張家堡寓居的楊奔先生,這是當年老編輯和小作者會面,也是兩代作家的會面。楊奔先生發蒙讀書的楊仲堅老師就是楊惠芬的堂兄,而哪位江南鎮董事會總董、關西學校創辦人楊慕份就是楊惠芬的堂伯伯,楊惠芬的祖居“奉直大夫第”離楊奔先生的舊居才100多米,按照張家堡的輩份,老師楊奔還得叫學生葉永烈為姑父,這也許就是緣分,1997年又一次攜夫人楊惠芬從上海到張家堡看望楊奔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書育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在1953年擔任永嘉中學教師;1954年參加省文代會,是溫州最早的省作家協會會員之一;1956年下半年調到瑞安師范任教;1962年調到馬嶼中學任教;1968年任瑞安曹村附中部教師;1969年調大南公社附中部教師。1975年再次調回馬嶼中學高中部任語文教師;1977年調麻步中學教師,1979年調到溫州師范學院參加編纂《中華漢語大詞典》兼任溫師院講師。 由于楊奔先生的沒有經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常常受到排斥和壓力,在這26年的教學生涯中,他連續調換了8所學校,經受了工作和生活上的雙重壓力,忽視了子女的教育,摧殘了他的身體素質。他一生坎坷,青壯漂泊,大半生在政治上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命運多舛,但是他從不向人提及,一個人默默忍受著。在他的精心培養和鼓勵下,走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比如瑞安師范的項劍萍(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等等,真所謂:一生勤耕耘,桃李滿天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筆耕不輟</b></p><p class="ql-block"><strong> </strong> 楊奔先生在1980年辦好退休和干部離休手續,并繼續在溫師院任教,聘任為講師,1981年在《平陽日報》社擔任顧問,期間到宜山中學任高三復習班老師,1982年到蒼南縣地名辦公室工作。在這改革開放后的12年里,楊奔先生結束了幾十年的風云激蕩,結束了半輩子的憂患余生,于是他敝帚自珍,把一直未曾發表的文章結集問世,先后在各地出版社出刊發表,如《南雁蕩山》、《外國小品精品選》、《外國小品精品選續集》、《蒼南歷史人物傳記》、《深紅的野莓》等等,同時他還在手機散文集《霜紅居夜話》等書籍材料。</p><p class="ql-block"> 楊奔先生1981年7月回到離別幾十年的老家張家堡居住,歲月無情催人老,昔日同村少年郎,今朝遇見鬢成霜,在張家堡鄉親的眼里,他是一位不太善于交際的老者,很少在祠堂廟宇前炫耀自己的革命歷史和文學成就,他的生活很規律,我經??匆娝缟咸嶂窕@去祠堂對岸的菜場買菜,他喜歡買豆腐、蔬菜之類的菜品,如果是雙休日,他必定會到平等中心學校旁邊的小叔父家聊天,他們是師生更是忘年之交,他們有談不完的話題,往往是快到已時才提著藍子回去。有一次我聽見他們在聊“霜紅居夜話”的話題,我就感覺到非常好奇,楊奔伯伯不是住在兩層平房嗎,哪有什么霜紅居啊?后來在一次下鄉的時候經過他的故居,看見滿頭白發的楊奔先生在樓下坐著,就大膽地問了一句:“丕衡伯伯,你家的霜紅居是什么樣子的啊,我想參觀一下可以嗎?”,伯伯看了一下我,笑著說:“你想看啊,跟著我來”。我就順著伯伯的腳步踏上木樓梯上了二樓,環視一周,發現朝南前面的是伯伯、伯母倆的居室,后半間簡直就是書屋,一邊沙發旁邊的木柜子、書架上擺滿了各類書籍,另一邊的辦公桌上鋪滿了畫畫的紙張,有畫筒、筆筒,靠著墻邊有一盞臺燈,墻面上掛著二副畫,一幅書法字畫寫著《霜紅居》,置身其中,滿滿的一股書香味纏繞在我的腦海中,這是我唯一一次去過霜紅居,也是我崇拜先生的開始。</p> <h3><p></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驥伏櫪<br></b></p><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楊奔先生的夫人在1987年秋后因病治療無效,在張家堡去世,先生在夫人病中悉心服侍,端茶喂藥,寫下了感人的《中秋挈病婦歸故里》,夫人去世后悲痛欲絕,深深懷念,連續寫下《悼內子》五首:</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生身微賤負良辰,夜織晨炊劇苦辛。</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樓前手植木芙蓉,幾度秋來對素容。</span></div><p></p><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在自家門前親手植木芙蓉,寫下《除夕獨坐》以表明對夫人的思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中夜徘徊坐未安,千家萬戶笑團欒。</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虛堂已怯音塵寂,孤家還傷尸骨寒。</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衰病纏綿余藥餌,豪情零落厭杯盤。</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諸孫庭下煙花鬧,更共阿誰指點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楊奔先生在1988年的春天先后去江蘇、河南、山西、四川以及湖北等地瀏覽當地的名勝古跡,寫下了許多的游記詩篇,比如:過徐州、過開封、過洛浦、過鞏縣、洛陽、龍門石窟、中岳廟丐群、達摩洞、關林、白馬寺、潼關、半坡遺址、秦俑坑、乾陵、華清池、章懷太子墓、西安碑林、夜過秦嶺、武侯寺、杜甫草堂、都江堰、黃陵廟、黃鶴樓等23首詩詞,即減輕了對夫人的思念,領略算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彌補了他一生忙碌而缺乏旅游的遺憾。(見楊奔詩集-披肝草)</span></div><p></p><p></p><p></p><p> 楊奔先生1989年到縣志辦公室工作,任《蒼南縣志》副主編工作,居住在女兒京嬋家。楊京嬋姐姐是一位書香氣十足的大美女,應該比我大5歲左右,八十年代我經常去河濱西路的蒼南縣防疫站開會培訓,離京嬋姐姐家很近,宜山醫院同事潘姐姐的公爹也是縣志辦公室工作,與楊奔伯伯是鄰居,我和同事姐姐在午休的時候一起去看她的公爹周先生,剛好看見楊奔伯伯,順便去小坐了一下,只見他們縣志辦公室的都是退休的老教師,每個人的房間都堆滿了各種的資料,真的從內心佩服他們無私的尊業奉獻精神,他們是我們后輩永遠學習的豐碑。</p><p> 楊奔先生的1991年是一個痛苦之年,長孫因先天性疾病醫治無效去世,長孫幼時曾跟隨祖父旁邊成長學習,他也喜歡文學,先生對長孫也是疼愛有加,這對一位將近古稀之年的老者無疑是天大的打擊,先生連寫四首《悼亡孫》來寄托思念之情。</p><p><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inherit;"> 《悼亡孫》四首</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少小相隨似客兒,群從輩里見岐嶷。<br>蘭摧桂折原堪痛,更值風華待展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瀕年求藥灌靈苗,蕩產傾家意未消。<br>瘦骨支離猶把卷,雙目炯炯話明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丹楓落盡晚枝寒,萬念俱灰好蓋棺。<br>地下會逢親阿奶,為言不久永團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老樹孫枝競被戕,茫茫墓草對夕陽。<br>遙知碧水丹山外,瓊姊蘭姨各斷腸。<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3><h3> 楊奔先生為了減輕對愛孫的思念,不顧年事已高,通過回憶往事,收集解放后30年的散文詩詞,協助政府相關部門考察地方志史,1995年以后陸續出版《蒼南方言名物考》考證、《披肝草》詩集舊詩詞、《娑婆片》散文集。1998年-1999年又出版《霜紅居夜話》、《弦柱雜貼》,寫出如此大量的文集志史,這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汗水啊!</h3><p></p> <h3><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桃李滿天下</b></p> 楊奔先生在2001年遷龍港鎮的大兒子楊幫泉和江灣路大孫女楊*丹家居住,此時他已結79歲,但他還是不甘寂寞,經常到龍港外灘、涂廠涂園等漫步走訪,出版了畫冊《桑下書》。2002年的2月18日,120多位當年溫州、瑞安、永嘉師范的學生代表從各地趕來,匯聚龍華大酒店舉行慶賀大會。馬嶼高中1976屆畢業生李強(時任溫州市委書記)發來傳真賀詞:“祝楊奔老師生日快樂,身體健康”;當瑞安師范1959屆畢業生項建萍(溫州市政協原副主席)宣讀葉永烈先生(因其他原因未能到現場)從上海向楊老師發來賀電:“楊奔老師:在我童稚之年,得到老師傾心培養,使我走向文學之路。銘刻在心。欣逢老師八十大壽,遙祝老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學生葉永烈敬賀。”全場同學報以熱烈掌聲,無不點贊葉永烈先生是尊師的楷模!在場的學生們各自帶著自己的成就向楊奔先生表示感謝,慶宴席上大家吟詩作對,熱鬧非凡,這是楊奔先生最大的欣慰。<div><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敬燦--書賀楊奔老師八十大壽<br>文壇誰不識,揮筆足稱雄。<br>鶴發濃情在,冰心才氣宏。<br>難忘桑下戀,笑看野莓紅。<br>少壯黃楊厄,杖朝欣大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鄭祥芳--恭祝楊奔老師八十大壽<br>八迭春秋彈指過,滋蘭樹惠盛弦歌。<br>螢窗鑿壁年華去,文壇教壇業績多。<br>炫服幾人媚惡俗,素衿猶自濯清波。<br>后生小子非無贊,流水高山難唱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溫從杰--壽楊奔先生八迭二律<br>賦罷歸來鳥向林,江湖蕭颯舊胸襟。<br>喜培桃李功名簿,垂愛詩書歲月深。<br>且倚杖藜春試筆,漫蓉樽酒夜橫琴。<br>門前碧水公園在,好借風前月下吟。<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詳見(楊奔老師八十誕辰紀念冊-杏壇耆英)</span></div></h3></div></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名垂青史<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 楊奔先生不顧滿頭銀發百病纏身,在2003年以</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81歲高齡</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與林勇合作出版《南麂島》、受蒼南宣傳部委托,帶病校注“蒼南文化叢書”元朝張著詩作《永嘉集》,2003年12月1日凌晨4時與世長辭,享年81歲。</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噩耗傳遍了曾經的同事好友,學生后輩,大家無不讓感到驚訝嘆絕,學生后輩和師友們悲痛欲絕,他們以各種方式來悼念尊敬的楊奔先生。</span></div></h3><div><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溫州詩學會<br>久享令名,大眾新聞尊老宿;<br>乍傳噩耗,詩壇舊雨痛招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蒼南縣詩詞學會<br>橫溢才華,文筆從來夸巨匠;<br>傾頹砥柱,藝林多少哭良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瑞師首屆畢業生<br>杏壇折桂,杜鵑啼血三江泣;<br>文魁絕維,蝴蝶舞魂五岳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葉永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親手扶我踏上文學路,</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甘露潤苗永記啟蒙師。</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林英才<br>蒼山聳翠,儒范詩風標百世;<br>鰲水流芳,文章道德譽千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鮑克讓<br>哲人已逝,騷壇學苑痛失棟梁砥柱;<br>風范長存,道德文章堪稱后世楷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劉祖珍<br>書生本色,學者風儀,<br>坐守青氈數十年,自甘負重含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經歷彎彎曲曲,豈料沉疴作古,</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雖殞方巖,</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那堪噩耗忽傳,</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蒼山甌水盡含悲,白發黃童同送駕;</span></div>藝苑飛花,杏坊放彩,<br>親栽桃李三千樹,夙愿修文言志,<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寫成卷卷篇篇,于茲韻味長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譽盈翰海,</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博得德才兼備,</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墨客詞林皆敬仰,人間天上共招魂。</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高福云<br>賢耶?圣耶?星耶?非耶?<br>淡泊一生哀作古;<br>利哉!名哉!恩哉!怨哉!<br>虛懷若谷嘆先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林 勇<br>望重德高,文壇隕巨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悲桃哭,越地失良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王高委<br>《青空》星隕,文壇畫苑齊悲《桑下》;<br>《弦性》音凝,鰲水甌江爭頌《野莓》。</h3></div>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弘揚光大<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 楊奔先生的的文章特別接地氣,貼近生活,表面上沒有激情,內在里是冷靜的思考,含蓄的表達更顯得有深度,更值得回味。他的文章我還沒有讀完,他的故事也遠遠沒有聽完,他的文學成就來源于自覺和勤奮,他的文化修養來源于真善美,楊奔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耕耘的一生,是文學的一生,是高尚的一生。</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們要學習楊奔先生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雖出身貧寒卻能自覺學習,雖成績優秀卻還能堅持閱讀課外讀本,少年如此,中年也如此,晚年還如此;</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們要學習楊奔先生為人師表的高尚師德,學習他身處困境還能熱愛教育事業,學習他處處與學生打成一片,學習他善于慧眼識珠發掘人才,為國家為人民培養一大批優秀人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們要學習楊奔先生傲霜斗雪的生活意志。不管人生坎坷,青壯漂泊,老年喪偶,晚年失孫,還是命運多舛,政治上遭受的不公,但是他都是一個人默默忍著,言辭不多,冥然兀坐,默默地來,默默地去,用激昂的斗志迎接生活的挑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們要學習楊奔先生高尚的人生境界,他一生淡于名利,掘于交際,埋頭耕耘于“自己的園地”。楊奔先生的一生是清貧的一生,他沒有給家人留下財富,卻留給我們豐富的文學作品,在學生的眼里他是為人師表的師者,在朋友的眼里他是一位情深潭水的知己,在我們后輩的眼里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輩,他是張家堡族人的驕傲,更是龍港市人民的驕傲!!!</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h3> 本文參考有關楊奔先生的文章文獻資料,特此向原著的老師們表示感謝!!!<div><br></div><div> 楊觀達2022年4月18日夜于龍港閑魚電競酒店</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子县|
普安县|
门头沟区|
荔浦县|
南澳县|
苍南县|
阜阳市|
南宁市|
丰镇市|
东乡族自治县|
稷山县|
长寿区|
宁乡县|
麻阳|
伊通|
南和县|
景德镇市|
金山区|
会昌县|
自治县|
西城区|
翁牛特旗|
乡城县|
彰化县|
保山市|
鹤山市|
图木舒克市|
遂溪县|
湖北省|
邛崃市|
达州市|
库尔勒市|
冀州市|
乌兰察布市|
浙江省|
安福县|
黑河市|
公主岭市|
大冶市|
河东区|
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