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假期的到來暫時緩沖了工作生活的忙碌,疫情原因沒有安排外出,祭拜完先人后,便在家里整理藏品。</p><p class="ql-block">在整理文獻(xiàn)資料時,我翻到了一些有關(guān)正太鐵路的書籍,當(dāng)時收藏時并沒有一頁一頁地仔細(xì)看,趁著假期閑暇,拿出來開始逐一翻閱。</p> <p class="ql-block">我打開收藏的三張1904年修建正太鐵路的《征地契約》時,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井陘縣的微水、翟家莊、南橫口村時,立馬來了興趣。</p> <p class="ql-block">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王朝時代,除了有地契明確所有權(quán)的耕地、宅基地、家族山林等外,絕大多數(shù)土地為皇家所有。早先土地的征用也沒有固定的法規(guī),征地方式主要靠雙方協(xié)商,地價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直到鐵路建設(shè)興起以后,大規(guī)模征地現(xiàn)象才在中國出現(xiàn)。</p><p class="ql-block"> 這張修建正太鐵路的《征地契約》文書,采用薄宣紙模板印刷,毛筆填寫,并蓋有官印及原土地所有人和地保的“十”字畫押。契約中有土地大小、方位、補償標(biāo)準(zhǔn)。</p><p class="ql-block"> 督辦鐵路總公司大臣,按照每畝地折合10兩足銀給予補償。土地中有種植的農(nóng)作物,給予籽種及人工費用作為補償。</p> <p class="ql-block">正是這張正太鐵路征地契約,我有了尋根溯源的想法,計劃沿老石太線去一趟井陘實地考察一下,為了更多了解微水、翟家莊、南橫口村的情況,在去之前做足了功課,仔細(xì)翻閱手中現(xiàn)有的資料。</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清朝末期出版的一本《路政》,也就相當(dāng)于一部《全國鐵路時刻表》。書中記載了各條鐵路線路的行車時刻表,每條線路上的車站名、到發(fā)車時間以及各站的公里數(shù)和車票價格。</p> <p class="ql-block">書中十三、十四頁的正太線時刻表,表中記載那個年代從石家莊到太原共35個站,其中第九站是南橫口。</p><p class="ql-block">據(jù)《太原分局志》記載,全線設(shè)車站34處,其中石家莊、太原為特等站,獲鹿、井陘、娘子關(guān)、陽泉、壽陽、榆次為一等站,頭泉、上安、巖峰、微水、亂流、白羊墅、、側(cè)石、芹泉、東趙為二等站,其余17站為三等站。</p> <p class="ql-block">從時刻表中可以了解當(dāng)時的正太鐵路是單線雙向運行,每日上(石家莊)、下(太原)行各開行兩組列車,對開的首趟車均是客車。石家莊站7點43首發(fā)車,9點34到南橫口站,停留2分鐘。正是正太鐵路的開通,歷史上河北四大古窯之一的南橫口的瓷器被銷往了全國各地。由于是單線運行加上當(dāng)時運力和線路技術(shù)有限,正太鐵路最多只能對開兩趟列車,這就涉及到對開的列車必須有會讓站,分別是陽泉站、亂流站、坡頭站(通過時刻表推算出三個會車站),這就保證了列車的運行安全。</p> <p class="ql-block">這是民國25年(1936年)正太時刻表,改線后夜間加開一趟列車,車次變成1/2次快車、3/4次慢車、6次混合列車。七七事變后1937年正太鐵路淪陷,出現(xiàn)一個時期的停運。通過車次由原來的11/12次變成1/2次的變化,可以看出正太線的重要性 。</p> <p class="ql-block">為什么會重點提到南橫口站?因為我發(fā)現(xiàn)在收藏的一幅1939年的鐵路線路圖中,標(biāo)明的正太鐵路線只有34個車站,缺失的正是南橫口。相同的線路不同的記載,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帶著疑問我特意跑去市圖書館查找資料,在《井陘縣志》交通篇中找到了有關(guān)翟家莊、南橫口站的詳細(xì)記載。</p> <p class="ql-block">井陘縣志記載 正太鐵路最原始的線路由獲鹿縣以東入縣境,沿著當(dāng)時的古驛路,順著綿河左岸蜿蜓到達(dá)縣城。然后再繞行雪花山麓,經(jīng)過乏驢嶺隧道,就行駛在綿河的右岸山腰,向西到達(dá)娘子關(guān)站,全境鐵路線路大約百里。初次路線(自頭泉入境,向西經(jīng)上安、白王莊穿山洞出,至微水南鵝毛泉折而南行,至南橫口村又向西,經(jīng)西河、東窯嶺,至南關(guān)再西行,經(jīng)蔡莊至乏驢嶺穿洞出,過綿河經(jīng)北峪、張家洼、南峪,而達(dá)娘子關(guā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查找井陘縣縣志,證明1903年開始修建、1907年通車的正太鐵路線上有南橫口站。</p> <p class="ql-block">為了更加完善的實地考證南橫口站,我?guī)еF路的《征地契約》駕車來到了陶瓷古鎮(zhèn)南橫口村,由于疫情防控,村口有村民把守不讓進村。</p> <p class="ql-block">南橫口村地處石家莊市井陘縣中南部,因村莊坐落在綿河和甘陶河匯流處,兩河互為縱橫,故取名為橫口,居住在綿河南岸的以方位稱南橫口。這個傳統(tǒng)古村落從西漢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到了唐宋時期,南橫口村做為井陘縣陶瓷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祥地,成為了井陘窯的主要生產(chǎn)地,繁盛時,村里窯爐多達(dá)80多座,是名副其實的陶瓷之都。根據(jù)史料記載, 正是因為陶瓷手工業(yè)的興盛,正太鐵路在此修建了車站,修建鐵路時清政府還在在南橫口村進行了征地。</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陶瓷古鎮(zhèn)南橫口村也以改造成為井陘縣有名的旅游景點—陶瓷水鎮(zhèn)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通往南橫口村的橫口大橋</p> <p class="ql-block">橫口大橋銘牌</p> <p class="ql-block">來到橫口大橋跟附近村民先打聽老車站舊址,通過村旁小賣部的大爺引導(dǎo)我來到了位于南橫口村南區(qū)第一戶農(nóng)家院內(nèi)。</p> <p class="ql-block">進入大門左拐映入眼簾的就是石頭建筑結(jié)構(gòu)的房屋,與其他房屋明顯不同。</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南橫口車站站房原址</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戶典型的農(nóng)村四合院,北側(cè)一處石磚建造的具有典型法式風(fēng)格房屋。</p> <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約50cm見方嵌鑿的一個窗口, 窗口石橫梁用楷書刻有“售票處”三個字,這正是南橫口火車站的舊址。</p> <p class="ql-block">如果沒人指引,很難找到這個隱藏在農(nóng)家院中的百年火車站售票房。</p> <p class="ql-block">老站房原來屋內(nèi)由東向西分隔成三間,現(xiàn)在看到的是僅存兩間房。東間就是工作人員的售票室,木門、窗戶還保留著原貌,有木門的就是最中間屋子,是可貫穿通行的房間,而西屋是候車室。</p> <p class="ql-block">后來馬家子女分家,就將西屋拆了,在此位置南北方向加蓋了新房。中間屋后門已經(jīng)用磚堵住這個門的進出口。右邊西墻是西屋拆除后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東間屋外墻曾經(jīng)長2米,寬1米的列車時刻表,如今已經(jīng)斑駁模糊。</p> <p class="ql-block">現(xiàn)房屋主人叫馬雨生,七十多歲了,具他介紹,當(dāng)年他家祖上的一個鄰居,可能先得知了修建正太鐵路的消息,就用陶瓷窯置換了他祖父的8畝地,后來正太鐵路征收這塊地,并在此建造鐵路車站,鄰居因此得到一筆豐厚的補償。馬家換地雖然有些吃虧,但是磁窯給他家?guī)砹耸找妫旰笤?919年由于正太鐵路改線,南橫口站被廢棄,馬先生祖輩又將南橫口站及北邊48畝地購回,并在此建造燒瓷窯,供家族生產(chǎn)、居住、生活。 我手里的這張《正太征地契約》上的賣地人馬更萬和地保(村長)賈喜連,馬雨生老人看過后,都沒聽說過,但確定馬更萬應(yīng)是馬氏族人,按當(dāng)時的年紀(jì)估算到現(xiàn)在應(yīng)該在150歲左右,得是太祖以上的輩份,還需查馬家族譜確認(rèn)。</p> <p class="ql-block">馬家的院外西南方向不到百米處的廢品收購站院內(nèi)有一間灰磚房,房屋西墻正門倒塌,現(xiàn)在用放棄的一節(jié)一節(jié)陶瓷管壘起一面墻,用以支撐房頂不致坍塌。僅存的三面墻,青磚顯示著歲月的侵蝕,主人馬雨生老先生介紹說這就是曾經(jīng)的扳道房。</p> <p class="ql-block">沿著收購站外墻往后走,來到扳道房的后身</p> <p class="ql-block">扳道房后面景觀</p> <p class="ql-block">走近仔細(xì)看可以看到房屋下半部分墻磚已經(jīng)風(fēng)化腐蝕非常嚴(yán)重。</p> <p class="ql-block">西墻有個窗戶</p> <p class="ql-block">北墻也已經(jīng)倒塌一半,只留下少半個窗戶的磚框。</p> <p class="ql-block">扳道房旁邊的燒瓷窯爐</p> <p class="ql-block">告別了馬老先生,然后順著河道往南就到了翟家莊鐵路橋,這個水泥澆筑的橫梁橋是1956年建造的石太復(fù)線橋。</p> <p class="ql-block">三孔石橋就是翟家莊老鐵路橋</p> <p class="ql-block">石橋刻有建造年代民國九年1920年,證明此橋是正太鐵路在1920改線時建筑的。</p> <p class="ql-block">石橋橋洞壁上的翟家莊標(biāo)牌,這是進入翟家莊村口唯一標(biāo)志的銘牌。我兩年前來過這里,就在村口橋旁邊豎著有一塊大石碑,石碑正面刻有“翟家莊”三個大字,石碑背面刻有翟家莊歷史起源。現(xiàn)在不知什么原因不見蹤影。</p> <p class="ql-block">通過走訪翟家莊村民和老村支書,得知現(xiàn)在還有兩處原鐵路線路遺跡,洪水沖垮鐵路橋的橋墩殘骸。同時打聽到翟家莊村口的石碑,據(jù)說是附近施工,清理垃圾時給清理走了,實在太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僅存有通往南橫口站鐵道橋的兩個橋墩遺跡。一個在陸地上,另一個在甘陶河內(nèi)。</p> <p class="ql-block">這是翟家莊站房西面遠(yuǎn)景</p> <p class="ql-block">車站一樓是候車室,這里沒有設(shè)售票處,旅客都是上車補票。</p> <p class="ql-block">翟家莊站二樓是站長及工作人員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翟家莊站整體結(jié)構(gòu)并不是法式建筑結(jié)構(gòu),也不是日式結(jié)構(gòu)。翟家莊站四個字上方有個突出的五角星,無疑暴露了年代,只能是建國后修建。之后在80多歲的村支書口中,得到了印證,這是在1958年修建石太復(fù)線時筑造的站房。</p> <p class="ql-block">通過實地考察并結(jié)合我收藏的文獻(xiàn),了解清楚了南橫口站在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時就已建成使用,1918年至1919年正太鐵路線改建頭泉至南關(guān)的線路,自此線路由頭泉村南過隧道,直至上安村南,折而西越巖峰穿洞,至微水西南,經(jīng)南河頭,翟家莊穿洞過橋,直達(dá)南張村,又穿河?xùn)|隧道,達(dá)井陘南關(guān)車站。從此正太鐵路南橫口站廢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南橫口站,自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到1919年改線,在正太鐵路線存在了10來年,見證了清末、民國正太鐵路的初始建設(shè) ,100多年前的 車站舊址被保存下來,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順著甘陶河的河道一直往南就到了位于北秀林村的兩個鐵道橋。</p> <p class="ql-block">鐵道橋的旁邊就是日寇修筑守橋炮樓。</p> <p class="ql-block">鐵道北邊是兩排磚石結(jié)構(gòu)的瓦房,這是是駐扎在此的日本守橋官兵的住所。現(xiàn)在已經(jīng)放棄。</p> <p class="ql-block">順著鐵道線往西走800米左右,就在鐵道線旁南邊10米多的空地上,擺放著一個廢棄鐵道橋梁鋼架,遠(yuǎn)看還以為是個貨車車廂。</p> <p class="ql-block">橋架長約20米,框架中間長出來的樹都比胳膊粗,說明放這很長時間了。</p> <p class="ql-block">整體框架全部是用鉚釘固定,沒有焊接痕跡。與乏驢嶺鐵橋相似。</p> <p class="ql-block">走近目測橋架寬度不足兩米,這就正太窄軌鐵路橋架,鐵橋安靜的躺在這里,銹跡斑斑仿佛在無色的述說著歷史往事。</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是在1938年—1939年之間拍攝的,當(dāng)時國民黨軍隊撤離時將該橋梁炸毀。照片中日軍守衛(wèi)修復(fù)好的鐵路橋,仔細(xì)看可以看到鐵道已經(jīng)改為標(biāo)準(zhǔn)軌并保留原來的窄軌,使得窄軌機車和準(zhǔn)軌機車都可通行。鋼架橋同廢棄的橋梁架相類似。老照片印證了廢棄的橋梁架就是正太鐵路的橋梁。</p> <p class="ql-block">往回走來到了南河頭村,見到了正太鐵路南河頭站鐵道橋,并通過村民找到了南河頭站遺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鐵路橋旁邊的涵洞</p> <p class="ql-block">石刻的兩面交叉中華民國國旗的上方是1919年</p> <p class="ql-block">通過村民指引,順著鐵道線往南走約200米處,就來到了南河頭站的原址所在地,原址已經(jīng)變成了南河頭村的公墓。</p> <p class="ql-block">山丘上樹的位置就是為我引路的村民他家祖宅,居他說原先周圍這片地都有房屋,后來都搬走,現(xiàn)在看到的墓地,原先就是村子老祖先的祖墳。現(xiàn)在成為村里的公墓。</p> <p class="ql-block">公墓北面是車站站房遺址。村民說,這里原是貨運站,有很多建筑還有幾個裝卸煤炭的橋架,現(xiàn)在南河頭站的遺址被泥土碎石掩埋。昔日車站貨場裝卸貨物的繁忙景象不復(fù)存在。</p> <p class="ql-block">來南河頭之前,也是先打聽到老車站早就拆了,原地還保留有一些建筑遺跡,可惜全部被掩埋。</p><p class="ql-block">日暮降臨這時一列開往石家莊方向的貨運列車,駛過南河頭老站!如果時光穿越,我仿佛看見百年前正太鐵路線上正在行駛的列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路政》正太時刻表、清光緒正太鐵路《征地契約》、農(nóng)家院里的正太鐵路老車站,追尋歷史足跡,老物件講述老故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密云县|
沅陵县|
昌邑市|
左贡县|
海南省|
平阴县|
宽城|
普洱|
青阳县|
霍山县|
留坝县|
综艺|
临西县|
都昌县|
达孜县|
淮滨县|
团风县|
赤水市|
太湖县|
惠水县|
清水县|
张家界市|
泌阳县|
宜都市|
永善县|
安多县|
凤冈县|
田林县|
柳江县|
罗源县|
景德镇市|
云霄县|
乌兰县|
淮北市|
祥云县|
堆龙德庆县|
保德县|
阜康市|
二连浩特市|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