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當說起磨黑,總是有些困難。磨黑的知名度實在有限,不要說省外,就連省內,也知道的不多。“磨黑”是什么?許多人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磨黑”是地名。是云南省寧洱縣的一個鎮。</p><p class="ql-block"> 一個小鎮,有什么特別之處?好吃?好玩?還是有什么更值得人們去看一眼的地方?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為方便外地人認識磨黑,每次都不得不提一下電影《五朵金花》《阿詩瑪》的主演楊麗坤。這實在出于無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前些年中央電視臺名嘴崔永元,做了個懷念楊麗坤的專題紀錄片。字幕都把楊麗坤的家鄉磨黑,打成“墨黑”。可想而知,磨黑對外地人來說,是多么的陌生。</p><p class="ql-block"> 為提高小鎮知名度,宣傳語里說,磨黑是“滇南鹽都”、“茶馬古鎮”、“革命老區”。近些年,重建了楊麗坤故居,宣傳語中也加了一條:“麗人故里”。</p><p class="ql-block"> 過去,磨黑人在外,只要提起楊麗坤,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最后加一句,楊麗坤家就在我家旁邊。嘿嘿!“磨黑”也就被帶出來了。</p><p class="ql-block"> 現在,提起楊麗坤,好像也不管用了。盡管當年她紅極一時,全國人民家喻戶曉,她的粉絲量,現在無人可比,那是擁有上億粉絲的主。</p><p class="ql-block"> 如今,她的粉絲們都垂垂老矣,有的已是耄耋之年。年輕人沒看過這兩部老電影。不知道楊麗坤是何許人?</p> <p class="ql-block"> 現在,決策者要把小鎮打造成“紅色小鎮”,民房都涂成了紅色,用紅色來提升小鎮知名度(1942年以后,地下黨在這里很活躍,建立了半公開的革命武裝,1949年這里就建立了人民政權,那時云南尚未解放)。</p><p class="ql-block"> 這樣打造小鎮的思路,對錯我沒資格評說。但愿這是智者作出的正確決策。小鎮從此走上復興之路。</p> <p class="ql-block"> 這是進入小鎮的必經之路“躍進橋”,聽名字就知道是1958年的產物。直到去年,也就起到一個橋的作用,沒有什么欣賞價值。現在,人們讓它戴了帽,在橋上建起了仿古風雨橋。是不是好看多了?</p> <p class="ql-block"> 在橋的旁邊,整了兩個水車,日夜不停的轉動。沒什么作用,只是為了好看。磨黑是工商業小鎮,過去,只有馬蹄聲聲,牛鈴叮咚,從古至今就沒有這個東西。</p> <p class="ql-block"> 過了橋一直往里走就到了“阿詩瑪”廣場。不用多說,當然是為紀念楊麗坤而建。</p> <p class="ql-block"> 廣場旁邊就是小鎮上最大,也是最氣派的,建于1946年的私人住宅“二希廬”(現在叫“走馬轉角樓”)。建成后,三樓的雕花裝飾是馬克思語錄:</p><p class="ql-block"> 科學做事;哲學做人。</p><p class="ql-block"> 大門兩側寫的是:</p><p class="ql-block"> 希望人人活得下去</p><p class="ql-block"> 希望人人笑得起來</p><p class="ql-block"> 1949年以后,大門兩側的對聯被刷成白色,文字遮蓋起來了。現在,重新翻修之后,對聯框沒有了,建筑也被涂成了紅色(原先是木料本色)。</p> <p class="ql-block"> 廣場旁邊的大樹下,是人們休閑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旁邊有潺潺流水;大樹底下有蔭涼。</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走,就是異地重建的楊麗坤故居。是初次到小鎮游玩的人必然要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十字街,是過去小鎮最熱鬧的地方。相當于各大城市的商業中心。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后,不允許個體經營,各種攤點絕跡了。</p> <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后,街道上又有了攤點,漸漸熱鬧起來。(攝于1995年)</p> <p class="ql-block">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街面上又不允許擺攤設點了,要進農貿市場。</p><p class="ql-block"> 磨黑自古就是工商業小鎮,過去街上幾乎每家都有小柜臺,有的有門面。</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街道,除了有食館,商店,街上還擺有各種小吃攤。</p><p class="ql-block"> 比如十字街有:豺狗大爹的素米干、康三家奶的梭梭粉、小包英的豌豆湯米干、有賣團子的(湯圓)、有賣燒餌塊、油煎粑粑、糕粑粑、烤糍粑、水晶粉、米涼粉的,還有小侯三沿街叫賣的“泡糕趁熱!”;食館里有小鍋米干、“大學包子”做的饅頭、糖包、肉包、蔥花卷,雞鴨魚肉想吃什么有什么(1958年以前)。更有農村人擺滿了街兩邊的菜蔬山貨。</p><p class="ql-block"> 街面上,有修鐘表攤、有銀匠攤、有補鍋匠,老吉家門口有外地人來擺的“西洋鏡”也叫拉洋片,五分錢看一回,還有外地人來耍雜技的,真是熱鬧。那時沒人說影響市容。</p><p class="ql-block"> 這些,現在幾乎沒有了,不影響市容了,變成了一條沒有多少商店、餐飲的,少了商業氣息的冷清街道。</p><p class="ql-block"> 現在,就算允許擺攤,在本來就不寬的街道上修了景觀水溝,沒法擺了。</p> <p class="ql-block"> 在過去的歲月里,茶館里熱鬧了,人們在那里喝茶,娛樂,唱滇戲,唱花燈,拉二胡,要到半夜才會結束。</p><p class="ql-block"> 就是到了五十年代,十字街石坎頭老彭家樓上,還做過一陣子茶館。</p><p class="ql-block"> 那時,有幾文錢的磨黑人普遍要吃宵夜,所以晚上食館也不關門,人們在茶館里玩夠了,吃完宵夜才回家。</p><p class="ql-block"> 就算不上茶館的,半夜也會有人來吃宵夜。直到營盤山上,敲響了午夜的鐘聲,小鎮才會安靜下來。</p><p class="ql-block"> 現在,茶館沒有了。</p><p class="ql-block"> 上節街老藤家,還能看到一點茶的影子,但要進到家里才知道。老藤幫人加工茶,壓茶餅,賣茶。自已喝茶也有講究。</p> <p class="ql-block"> 小鎮的街道,總體來說,就是這個樣子。走到這里,我想知道,你們看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看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個被涂成了紅顏色的小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看到了一個街上有景觀水溝的小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你們是不是想問:不是說磨黑是“滇南鹽都”嗎?鹽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磨黑不是“茶馬古鎮”嗎?怎么沒看到古,也沒見著茶?</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回答:這就是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為外地人,你會不會驚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你們看到的是:一個沒有一點“鹽茶”元素的磨黑。這與一般的鄉鎮有什么區別?就是把民房涂成了紅色,修了一條景觀水溝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 其實,紅色也好,阿詩瑪也罷;都是附著在小鎮上的過往,自古產鹽的小鎮才是宣傳主體,也應該是打造的重點。</p><p class="ql-block"> 把“滇南鹽都”這件事宣傳好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span>些發生在小鎮上的故事也就會大放異彩。</p><p class="ql-block"> 小鎮的繁榮靠鹽,聲名遠揚也靠鹽。經幾百年的歷史積淀,磨黑已是頗具規模的鹽城。</p><p class="ql-block"> 講好“滇南鹽都”的故事。撩開鹽業生產的神秘面紗。讓鹽城的歷史,展現在游人面前,吸引更多的人來觀光,來體驗。從而帶動磨黑經濟發展(什么燒烤、板凳龍之類的也就活起來了)。</p><p class="ql-block"> 鹽,才是古鎮的精髓,古鎮的靈魂。這是任何附著的東西不可替代的。可稱為“滇南鹽都”的地方,只有磨黑!</p><p class="ql-block"> 當然,既然稱古鎮,要有點古老的東西,要突出古字。可惜古建筑已被毀之殆盡,如鹽龍祠、玉皇閣、古戲臺、貞節牌坊。多了!要恢復,已經不可能了。</p><p class="ql-block"> 要再現民國年間星羅棋布的鹽灶,林立的煙囪,云集的商旅和馬幫牛幫絡繹不絕的場面,也不可能了。</p><p class="ql-block"> 但要恢復幾個馬店、重建幾個鹽灶、重開一個鹽洞(也稱硔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鹽灶上,讓游人看一看鹽礦石怎樣變成鹵水,鹵水又怎樣熬成鍋鹽;鹽洞里可讓游人參觀過去鹽工怎樣勞作——打硔(鹽礦石)、背硔(做成雕塑就可以)。洞內還可設餐飲、茶室、游樂項目。(老鹽洞未封之前,我是進去過的。七十年代,里邊就有會議室之類的設施,甚至還可以在澇塘里劃竹排。)</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做好旅游紀念品的配套。比如做成縮小版的小鍋鹽、馱著鹽的小馬馱子,等等有特色的小工藝品。</p><p class="ql-block"> 現在,游人雖然看不到那么多鹽灶,也看不到那么多煙囪了。但可以在現在的制鹽車間,開辟一個讓人參觀的專門車間,讓游人參觀現代化產鹽方式。 </p><p class="ql-block"> 這樣,磨黑才不愧為“滇南鹽都”的美稱。 </p><p class="ql-block"> 你說是不是?</p> <p class="ql-block"> 看完了,你是不是已經知道“磨黑”是什么了——是滇南鹽都、是茶馬古鎮、是革命老區、是麗人故里。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注:明清時期,住在這一帶的多是傣族同胞,他們把這地方叫磨格,傣語:磨mo,井的意思;格ge,鹽的意思,天長日久,本地人以近似音“黑”替代了“格”音(當地人黑讀赫)。就成了“磨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磨格:也就是有井里有鹽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 劍刊/圖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南市|
祥云县|
清镇市|
大洼县|
崇文区|
西林县|
清河县|
郓城县|
东丰县|
云安县|
宜春市|
遵义市|
旬邑县|
苏尼特左旗|
遵义县|
镇远县|
徐闻县|
都兰县|
竹溪县|
金川县|
山丹县|
紫云|
凌海市|
麻阳|
阿拉善盟|
将乐县|
通城县|
凭祥市|
遂川县|
靖宇县|
尼勒克县|
垣曲县|
松江区|
浦江县|
曲阜市|
汝城县|
河源市|
舞阳县|
莱州市|
西盟|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