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筇,音窮,系我國特有的中小型竹類。<span style="font-size:18px;">筇竹又稱羅漢竹,</span>竹節大而明顯,筍可食用,桿可制作竹杖和工藝品。位于昆明西北10余公里處的筇竹寺,相傳因神仙在此植筇竹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幾乎所有的寺廟,都有著一段美麗的民間傳說。白馬寺的義馬伴主求雨;靈隱寺的濟顛和尚扛新娘救百姓避山轟;大相國寺的唐太宗陰間遇救感恩建廟;寒山寺的寒山、拾得為親事“和合”共同皈依佛門;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填湖鎮魔女等等。筇竹寺也一樣。相傳大理國鄯闡(今昆明、晉寧、安寧、嵩明、易門一帶)將軍高光圍獵,遇到犀牛,追到玉案山后不見蹤跡。抬頭看見一群身形面貌奇異的僧人在山間行走,高光趕過去后已不見僧人,只看見他們插在地上的筇竹杖。高光讓眾人去拔竹杖卻怎么也拔不出來,第二天發現這些竹杖長居然還出了茂盛的竹葉,這才知道此處是神靈顯示的福地,遂在此建寺廟,取名筇竹寺,以供奉佛祖、菩薩。</p> <p class="ql-block">踏入第一道廟門就會撞見哼哈二將(金剛力士),他們猙獰的面目,壯實的身板和發威的神態,曾經讓年少的我充滿了敬畏和恐懼感。但也激勵了我日后學習武術和健身。</p> <p class="ql-block">進了廟門后,左右各有一棵粗壯挺拔、高聳入云的柳杉,這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也是寺廟里的寶貝。兒時,我喜歡在樹下喂松鼠。60年前上小學的時候春游,老師曾經讓兩個同學一起合抱這棵樹,但抱不過來。經過了60年,它們的胸徑似乎并沒有明顯增長,有人說它們的樹齡已經超過400年, 確是寓意著長壽的吉祥物。</p> <p class="ql-block">四大金剛(天王)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神了。熟悉,說的是都知道第二道廟門后兩側站立著的四位天將就是四大金剛。陌生,說的是多數人傻傻分不清他們各自的名字和司執什么。其實有個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根據他們手中的武器(器具)諧音加司執區分。執青鋒劍者風(鋒)也,執琵琶者調(彈琵琶有音調。調是多音字)也,執傘者雨(傘的功能是遮雨)也,執蛇者順(因為廣目天王司順)也。合在一起就是“風、調、雨、順”了。</p> <p class="ql-block">這一生我去過數不清的寺廟,但總覺得與筇竹寺相比,這里的五百羅漢要更逼真、更生動一些。后來才知道,這是由清代四川民間雕塑家黎廣修和三個徒弟,花了七年的時間才完成的作品,為了讓作品更具個性,他常與徒弟們借著去玉案山下黑林鋪館子吃飯喝茶的機會,認真觀看周圍人的長相和行為特點,并將這些觀察的結果體現在他的人物雕塑作品中。他們塑造的羅漢身高體形大都與常人相仿,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雕塑中的明珠",體現了大乘佛教“人人皆有佛性”的教義思想。</p><p class="ql-block">關于五百羅漢(比丘)的來源一直存在多種說法。正說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佛去世后參加第一次經集結的五百個弟子;第二種認為是跟隨釋伽牟尼傳教的五百個弟子。民間相信第二種說法的人居多。傳說則有三種,即500蝙蝠說、500大雁說和500強盜說,均比較離譜,只能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了。</p> <p class="ql-block">眾多羅漢中,有幾位的面孔一看就知道是域外人士。可以推論雕塑家黎廣修還是個游歷天下,見多識廣的人。仔細比較上、中、下三層的羅漢就會發現,中間這一層的羅漢不管在面部刻畫、以形傳神、色彩搭配、服飾皺褶、人體各部位比例等方面,都比其它兩層的要更好更顯功力。有人據此推斷第二層的羅漢系出自于黎廣修之手,其它兩層的則出自于他的三位徒弟,并非沒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膽小的人看了這些面目猙獰,動作恐怖羅漢,相信會像我一樣的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開心羅漢”即幽冥戍博迦尊者,詮釋著“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亮見得天”、“佛祖心中留”的開朗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隨著國家對歷史文物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如今的筇竹寺也煥然一新,殿宇富麗堂皇,菩薩重塑金身。寺內佛事活動井然有序,早課、跑香、晚課依律進行,晨鐘暮鼓,一派順和興旺景象。</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筇竹寺金碧輝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管近看或遠眺,</span>其宏偉壯觀、莊嚴清凈的氣度,感覺都不輸國內各大名寺。</p> <p class="ql-block">從童年到青年,筇竹寺是我最常去的地方,數十次的往返使我對她及周圍的環境非常熟悉,也最能勾起我對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很多回憶。在三年困難時期(1960—1962年),饑荒席卷全國,餓肚子成了我對那段時間揮之不去的記憶,糧食憑《購糧證》定量供應,每人每個月2.5公兩豬肉也是定量供應,這對于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的10多歲青少年的營養需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得了水腫病,找到能吃的東西成了我每天都需要面對的事。城里找不到東西吃,就轉而尋求城外的田間地頭和山林河湖。筇竹寺也就成了我最常來找東西吃的地方,而且經常是逃學來到這里。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沒有筇竹寺附近的綠水青山給我帶來的各種大自然的饋贈,我家有可能無法在艱難中度過饑荒,趕上日后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天,我在筇竹寺的山林里能采到白花(高山大樹杜鵑花的一種)、槐花、苦刺花等可食用花類;也能采到香椿、杉樹尖和蕨菜等可食用的植物葉子。夏天能找到灌木類的楊梅和各種野生菌。秋天則能采到火把果、鎖梅和板栗。最重要的是能在筇竹寺附近的山林中打到諸如箐雞、山雀、八哥(巖八和樹八)喜鵲、畫眉、四喜、伯勞、斑鳩、黑頭翁、布谷鳥等鳥雀。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捕到石蹦(山澗青蛙)穿山甲和黃鼬(黃鼠狼)。在那時,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動物蛋白。為此,我自制了彈弓并且打得很準,每次到筇竹寺山林都有斬獲,因此有了“雀閻王”的綽號。無獨有偶,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緊挨著筇竹寺的這條山箐里練習打彈弓,以至于這條山箐被人稱為“彈弓箐”了。</p><p class="ql-block">“飽漢不知餓漢饑”,看看眼前,我們今天就餐時提倡杜絕浪費的“光盤行動”,都成了中央電視臺經常播出的公益廣告了。過去營養不良的水腫病被現在營養過剩的“三高”病取代,與60年前相比,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簡直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但是,節約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美德。</p> <p class="ql-block">今天,看到開滿枝頭的槐花,除了回憶起兒時用加工后的竹竿伸長手努力夠著去扭槐花的場景外,也會想起私自下凡的七仙女在槐蔭樹下與董永結為夫婦的美麗傳說。</p> <p class="ql-block">白花是高山杜鵑花的一種,屬喬木類杜鵑花,所以又叫大樹杜鵑。由于白色最顯眼,站在山下抬頭看,遠遠就能看到它。摘回來后先得把花蕊全部去掉,然后燒開水汆一下去澀,取出再用冷水漂一個小時后就可食用了。用它炒水豆腐、酸腌菜是昆明人春天的家常菜之一。</p> <p class="ql-block">看到鮮嫩的蕨菜,想起我上小學時逃學到筇竹寺找野菜的事。由于回家后怕被母親罵,我就將掐到的蕨菜一根一根理順,整整齊齊的擺放在竹籃里,表面再蓋上一層蕨菜的老葉子。晚上回到家后,還不等母親開口,就趕緊把沉甸甸一籃蕨菜送到母親手中,母親掀開蕨菜葉子,看到少不更事的兒子辛苦了一天摘到的蕨菜后,就只讓我趕緊去吃飯睡覺了。</p> <p class="ql-block">嫩綠清香的“杉松尖”是春姑娘大方的饋贈之一。將杉松枝頂部淺綠色的嫩尖折下,拿回家在沸水中煮15分鐘后撈出,再在冷水中漂三天,每天換一次水,然后就可以食用了。涼拌和用腌菜炒食,都是最常用的吃法。</p> <p class="ql-block">云南本地楊梅,與市場上常見的喬木楊梅不同,它屬灌木,分為尖葉和圓葉兩種。昆明附近的州縣最多。現在是4月,到6、7月份果實成熟時果色逐漸變黃變紅,果實也變軟。但是吃起來還是覺得比較酸,所以摘回來用水洗凈以后加紅糖煮成酸梅湯喝,能清熱解暑。</p> <p class="ql-block">盛花期的“火把果”(學名為火棘),白色小花組成的花團一簇簇壓滿枝頭,意示了秋季的豐收。進入秋季,紅紅的、密集的“火把果”在山林的灌木中特別顯眼,非常容易采摘,只要找準地方,一個多小時就可以采一籃。我知道“火把果”無毒,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在山間找到后先用它飽餐一頓。據說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火把果”還有增強細胞免疫功能 、降血脂 、清除自由基等高大上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與寺廟一路之隔的“彈弓箐”中樹木濃密,古道蜿蜒曲折,曾經是云南茶馬古道“建昌道”中的一段。這里山路崎嶇,古樹參天,自然枯萎倒下的樹木任其長滿了青苔和各種寄生植物,樹藤纏繞,和諧共生,林中鳥兒悅耳的叫聲令人心曠神怡。看著消失在林中不遠處的古道,你仿佛能聽到叮咚叮咚的馬幫鈴聲。小時候我看過的云南剿匪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1954年拍攝)的不少外景就是在這條古道上拍的。</p> <p class="ql-block">山箐下的古道旁有一個叫“三碗水”的地方,傳說是趕馬幫的人和樵夫歇息喝水的好去處。那時候,一股終年不息的泉水從山體中滲出流到這里,有人就地取材,用大石板雕鑿了三個碗形的“坑”。大石板順水流方向傾斜著,三個“碗”之間鑿了一條小溝聯通,第一個碗里的水滿盈時就自然流到第二個碗,第二個碗滿盈時就流到第三個碗,然后溢出流向旁邊小石橋下的河里。傳說用碗的規矩是:第一個碗是供人飲水用,第二個碗是給人洗手洗臉用;第三個碗則是給馬匹飲水用的,順序不能亂。當年我們沿小路從黑林鋪上山必然要經過“三碗水”,也總是習慣性的在這里休息喝水。印象最深的是“三碗水”旁邊的那座孤獨突兀的無名石拱橋,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飽經滄桑、歷史久遠的棄用古建筑。那時橋下的流水就幾乎干涸了,只有在雨季才看得到些許水流從橋下淌過。在古道上看到這座衰敗古橋,你會突然記起“老樹枯藤昏鴉,古道西風瘦馬”之類的詩句,心中產生一種凄涼美。時過境遷,如今,這條破敗的古道被旁邊那條堅固寬敞、汽車疾馳的公路切成了幾段。人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卻拋棄了這里的古老文明。“三碗水”早已干涸枯竭,無名的石拱橋也已荒蕪,被任意瘋長的雜草所淹沒。但它們仍然靜靜的躺在那里,繼續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和變遷。</p><p class="ql-block">對于昆明特有的這類地方性文化遺產,真不應該讓其自生自滅,而應加以發掘保護,讓人們不僅記住在媽媽做的飯菜中所包藏的鄉愁,也記住屬于家鄉的獨特文化,記住種種美好的回憶,并在其中領悟中國人葉落歸根的深層文化淵源。</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昆明動物研究所設立于筇竹寺后山的花紅洞附近,養了很多供實驗用的獼猴,我將這里稱之為“猴山”。那時候,花紅洞周邊的景色非常漂亮,看著我當年填過的一首浣溪沙(越過猴山別有天,洗耳揩簾疑入仙,莫非世外有桃源。幽林凈泉石巖險,鶯燕嚶嚶蜂蝶翩,村舍裊裊騰青煙),雖然稚嫩,依然<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能讓我回憶起那里山清水秀、自然淳樸的風光。而今天重返這里,昔日風光早已蕩然無存,通往“猴山”的道路被一輛輛超重大貨車碾壓得坑坑洼洼,雜亂無序的各種建筑物充斥眼前,讓我甚至懷疑是否找錯了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地質勘查和分析,在遠古時代,地球經過多次造山運動和地下水長期侵蝕,在筇竹寺后山的花紅洞、小墨雨、大石山一帶形成了弧形連珠狀的多個地下溶洞,地下水在這些溶洞中互相貫通,川流不息,而且水質良好,可以直接飲用。“花紅洞”的來源有二。一說是因為洞前曾經有一棵開紅花的大樹而得名。另說此處曾經因遍植“花紅”(植物學分類系蘋果屬的喬木,有人又稱其為沙果)而得名。1689年,時任云貴總督范承勛將其命名為龍淙洞,題洞名為“龍淙石屋”。入口左下方,還題有關于蘭谷和尚傳說的“懶和尚駐足處”石刻。洞口左上方是民國元老李根源題的“別有天地”四個大字,洞內的山泉沿著洞口流出,在約2公里處流入另一個洞——“落水洞”中。花紅洞不大,也不算深。我和同學去過3次,用松明枝或單車輪胎做照明材料,不到30分鐘就可以順利到達洞底。現在的花紅洞已被一家公司用作酒窖,封起來不讓游客進入了。對于我們這些懷舊尋夢的人來說,非常掃興。</p> <p class="ql-block">順著花紅洞出來的水流往下走九百米左右是落水洞,在初中一年級時我和兩個同學去過三次。這個溶洞的洞口低于地面,如果不到洞口低頭看,是看不到這個洞的,所以知道的人不多。從洞口往下看可以看到在距地面5、6米的洞底,從花紅洞流到這里的約兩米多寬的一條暗河喧囂著流向洞中不見了蹤影,所以稱它為落水洞。頭兩次去都因洞子太深,我們的照明材料不足而返回,沒有到達洞底。一個深秋的星期天,我們帶了大把的明子、一個手電筒、兩條單車外胎和兩條內胎第三次進洞探險。伸手不見五指的洞內地形非常復雜,高低不平,拐彎抹角。窄的地方僅夠一人側著身子通行,寬的地方則是一個足以容納約七、八十號人的地下大廳,在大廳內大喊一聲,聽得到非常清楚的共鳴回音。洞底有暗河,所以洞內非常潮濕,洞頂有水順著石鐘乳柱滴滴答答往下滴。令人日后做噩夢的,是密密麻麻倒掛在大廳頂上的那上千只黑色的蝙蝠。當我的腳踩到地上厚達三十多厘米的一大片松軟的蝙蝠糞便時,立即意識到它們在這里已經居住了非常多的年頭了。我們打算盡快離開。受到我們的驚擾,這些面目丑陋令人憎惡的夜行動物先是局促不安的緊緊擠在一起,接著有十多只蝙蝠突然飛向我們的火把,不到一分鐘,數百只蝙蝠發出不同的聲音飛向我們,撞到了我們身上的蝙蝠落了一地后就不能再飛起來。我們一邊驚叫著,一邊盲目的揮動著手和火把向狹窄的地方走去,狼狽的逃離了這個恐怖的蝙蝠王國。這一次,我們花了大約五十分鐘,一直走到了一處用紅色油漆寫有“云南地質大隊”字樣的巨大巖石前,再用火把四處尋找路徑無果后,我們意識到這是洞的盡頭了。</p><p class="ql-block">今天,這股從花紅洞流出的水受到明顯污染已經不再清澈。我試圖沿著這股水流再去到落水洞,但是,由于泉水周圍的土地早已被不同的單位分別占用并圍擋起來,無法通行。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作罷。看著山泉四周密密麻麻的建筑物中人類活動排出的污水和缺乏有效監管的自然環境,原來可以直飲的泉水變為需要做無害化處理的污水,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要讓這里的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p> <p class="ql-block">筇竹寺附近區域的地質構造多為寒武紀末形成的玄武巖,且多屬海相沉積,內有豐富的生物化石。記得我在這座下尋找碎石頭用作彈弓的彈丸時,無意中撿到了一個海貝化石,接著在附近尋覓,又撿到幾顆大小不一的海貝化石。此后帶了錘子和十字鎬再來尋找化石時,居然找到了三葉蟲化石,這才意識到眼前這一座座高山在遠古時期曾經處于汪洋大海之中,對那時的我來說非常不可思議。</p><p class="ql-block">和幾位同學登上這座山頭往東看,整個昆明市盡收眼底。登高望遠,心胸開闊,正直意氣風發青春年華的我們,免不了各舒抱負,高談闊論。幾年后回憶起這個場景,我曾寫下一首小詩:遙憶當年登筇竹,英姿颯爽攀崎路;旭日初照山麓時,早立峰頂論宏圖。幾十年后的今天,當我再次站立在這座山下時,大有青山不老,物是人非的感覺。不知道當年和我一起論宏圖的他們身在何處?都還好嗎?</p> <p class="ql-block">筇竹寺后山清新濕潤的空氣,<span style="font-size:18px;">幽深寧靜的環境,讓我頓時回憶起“文革”中學習武術防身健體的情景,不禁“老夫聊發少年狂”,打一路拳來放松筋骨,用行為方式找回已經失去的記憶。完成收勢后,突然感慨“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不禁熱淚盈眶。</span></p> <p class="ql-block">這次筇竹寺之行,讓我穿越了半個世紀的時間隧道。隧道的這頭,是古稀之年的老者,隧道的那頭,則是不知疲倦的志學少年;那頭,少年要步行3小時才能到達筇竹寺;這頭,老者開車只需30分鐘就能駐車進寺;那頭,饑腸轆轆的少年到筇竹寺是為了尋找能夠充饑的食物;這頭,豐衣足食的老者則是享受懷舊旅游帶來的愜意;那頭,熱血少年還在規劃未來的宏圖;這頭,世故老者已經開始撰寫人生回憶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這段時間隧道的長度壓縮為零,少年和老者同歸一人后,終身學習、終身運動、終身工作的我,還將在有生之年再游筇竹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夹江县|
三门峡市|
卓尼县|
正镶白旗|
罗城|
阿拉尔市|
清流县|
内黄县|
仙桃市|
龙江县|
辽阳县|
虹口区|
泗阳县|
仙居县|
西丰县|
玉树县|
老河口市|
通许县|
全椒县|
石台县|
定兴县|
沛县|
房产|
灵台县|
普格县|
麻栗坡县|
宜章县|
永安市|
林芝县|
司法|
孝感市|
周至县|
荆门市|
伊金霍洛旗|
剑川县|
区。|
临洮县|
西昌市|
安丘市|
新乐市|
台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