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孕育出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宗族文化和信仰文化,只是其中之一。為突出這兩種文化的地域差別,本文把粵陜兩省的祭祖風俗、喪葬習俗,也順便穿插進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法家庭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規范人倫及綱常的基礎。筆者在廣東呆了將近十五年了,深刻了解到珠三角地區流行廣建祠堂,各個村落里宗祠比比皆是,每一姓氏宗族,必建祠堂一座。宗氏、宗親觀念(也可叫宗族觀念),在珠三角地區民眾的頭腦里根深蒂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這里,看不見筆者老家的那種過廟會現象,因為每個村里都是看不見有廟宇的。老家的那種過廟會,一般會有秦腔劇團為之助興(秦腔,是流行于整個西北五省區的古老劇種)。在這個地方,請來劇團唱大戲,偶爾也看見有。不過唱的是粵劇,每次只是唱一場,一個晚上或半天時間(上午或下午)就夠了,從來不會像筆者老家的那種情況,一唱就至少要三天四個晚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珠三角地區,自古以來盛行的劇種是粵劇。村里有喜慶之事或慶典活動時,也會請來粵劇團助興,比如:本村老人過壽、重陽節敬老愛老活動、村中地皮成功拍賣后的慶祝、年終村民大分紅利的現場……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筆者的家鄉在陜西省關中大平原西部的岐山縣,隸屬于寶雞市管轄。這里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民間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地區之一。和南方多祠堂一樣,老家現今多廟宇,大廟、小廟、豪華廟、簡陋廟都有。家鄉的每個村都有誦經念佛、祭祀朝拜的神廟,而且還不止一座,不但行政村里有,而且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生產隊、村民小組也有,老百姓對興建廟宇比較重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去這些廟里上香、拜祭、許愿、還愿、祈求平安,是家鄉老百姓們精神生活必須的一部分。凡是廟宇,每年有一固定的日子必辦廟會。廟會規??纱罂尚?、能大能小,視具體情況而定。廟會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反映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集中體現了老家(陜西西府地區)民眾的精神信仰與生活文化形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聽村里上了年紀的人講,老家以前也是有祠堂的,也是撰志修譜代代相傳的。六七十年代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時期,政府下令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按照當時破四舊的政策,大多數的祠堂以及尼姑庵、道觀、寺院、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清真寺、佛學院、修道院、神哲學院等這些地點,里面的建筑和各種塑像,都被紅衛兵推倒砸爛了。有的被改造成了革委會辦公大本營,有的直接被利用起來當作批斗人的場所,還有一部分幸免于難,才得以保留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這場聲勢浩大、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歷史性政治運動中,祖先祭祀被當作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舊習陋習,堅決予以革除。祠堂中的祖先牌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族譜等,皆被焚燒破壞。所以如今,在筆者老家那邊,已經很少見到祠堂和族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筆者老家所在村毗鄰的那個“庵里村”,倒是看見有個周家祠堂,不過門是經常鎖起來或者關起來的,不允許閑雜人員進去??雌饋碛悬c破敗不堪,前些年已被政府文管部門登記后列入要保護的鄉村古建筑名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珠三角這邊的眾多祠堂,不但建筑裝飾宏偉氣派、造型別致(頂上兩側的邊檐,流行鑊耳式對稱結構),占地面積很大(結婚、過壽、喬遷等喜事辦宴席,就是在祠堂內,坐個五六十桌都沒問題),使用功能齊全,設計有完美的內部構造(廳、堂、院、室俱全),而且大門是敞開的、全天候開放的。成天有很多人在里面打撲克牌、下棋、打麻將、喝茶聊天,看起來有點像北方的村或者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的感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筆者老家的那些年輕一代,很多人壓根就沒見識過真實的這種功能齊全的祠堂是什么樣子(在電影或者電視里或許看見過),也幾乎沒人看到自己家有族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珠三角地區每村都有祠堂,把敬祖宗排在了首位;北方家鄉每村都有廟宇,把敬神靈排在了首位。南北兩地有這么大差異,也并不是說珠三角的人們不興建廟宇,也不去寺廟上香拜祭,不信仰有神靈存在。本人了解到,珠三角地區的廣大人民,也是有著堅定的信仰的。他們虔誠禮佛及獨鐘寺廟文化的程度,甚至狂熱于北方老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珠三角地區人民祭神拜佛的地方也是很多,都是史上就有、至今保存完整,國家宗教事務主管部門撥款不斷進行修葺的寺廟、庵院、宮觀。這些地方,規模遠大于北方鄉村的小廟小觀,一般都建筑宏偉、每日去往的信眾多、香火特別旺盛、僧道尼進行日常管理、多數都掛當地佛協和道協的牌子。北方老家村里的各個大廟小廟,一般由村里的賢達人士、善心人士自供自養自管,這些人大多由一些吃齋飯、念佛陀經的虔誠老人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可否認,宗族文化只有廣東省傳承的最完整與最狂熱。在筆者生活工作多年的佛山市,各村(自然村或經濟社)都基本有一座祠堂。祠堂是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傳達強烈的同一姓氏源于一脈意識。大多數祠堂的面積都很大,筆者目測大概估計,基本都有至少一畝至一畝半。政府會把它當作各村集體組織很特殊的一塊地皮,對地權和產權予以保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祠堂也是佛山人小孩滿月、老人過壽、喬遷新居、破土動工、娶媳嫁女、表彰獎勵、聚眾議事等各種重要活動、重大儀式、隆重喜慶之事的舉辦場所,有重要的使用功能及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工作之余,筆者在好奇心和興趣的促使下,經常深入了解當地的祠堂文化、信仰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山,是嶺南地區廣府文化的核心區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廣州共同構成“廣佛都市圈”,如今已經廣佛同城,城區連成一體。在過去的40多年里,它矗立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鑄造了車水馬龍、燈火輝煌、產業出眾,萬億GDP的經濟產量,社會一片繁榮。祠堂,是這里祭拜和信仰文化的最好載體。今日之祠堂,動輒需要數百萬元甚至超千萬元,才能完成修復、重建。置之于農耕社會時代,這項工程則是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作為支撐,同時有賴于一定的政治地位作為依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我們如果沒有走進佛山人的祠堂,沒有翻閱那銜接著先民與后人的族譜,沒有觸摸過那無言靜矗的旗桿石。那么,就難以明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有多厚重,文化有多繁榮。那時代的回響有多洪亮,那鄉愁與鄉情,又是怎樣的深婉繾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山的很多祠堂,大多都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后人不斷的進行維護修繕,或者擴建重建。從南宋開始,南方就比北方富裕,而嶺南地區在南宋之前是一片蠻荒之地,專門作為犯人的流放之地。曾在老家的鄰縣鳳翔縣(以前叫鳳翔府)當過知府的蘇東坡,就曾經被發配在此流放過。自從北宋滅亡后,漢人大舉南遷,嶺南地區進入了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嶺南地區得到發展和繁榮之后,人民在安居樂業的同時,開始盛行修建宗祠。昔日的蠻夷貧瘠之地,如今發展成經濟發達的廣深莞佛、港澳、海南島等富饒地。從那時候開始,追根祭祖在當時的珠三角各地就是非常重要的活動了,他們拿出大量的資金修建自己的祠堂。在廣佛地區,拆祠堂就如北方的挖人祖墳,整個同姓一族會眾怒沸騰、群起而攻之,這就是這些宗祠直至今天仍然保存完整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對于北方老家現今基本看不到宗祠,筆者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家覺得家中一般設有先人靈牌,就是"祖根"在此處,相當于家里就是個祠堂。另一個原因是—北方的每個村姓氏雜多,例如筆者所在的陜西省岐山縣鳳鳴鎮溫家村七組,有韓、楊、亢、王、汶、陳、史、杜八種姓。不可能每姓都建宗祠一座,這將要耗費多少土地資源,國家土地管理部門,估計也不會批復地皮用于修建。還有一個原因,后邊會講到—最多只祭奠兩代墳的喪葬習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珠三角地區就大不一樣,據筆者了解,以族姓設祠堂,是因為這里都是同姓聚居成一個村。自古以來,只要村子形成后,其他姓氏人員是難以加入此村的。村民們團結起來,守護著自己的田園屋舍和村落,堅決防止他姓的侵入,形成了目前每村千篇一律就一種姓氏的現象。這里所說的村,不是建制行政村,指的是行政村下面的經濟社或自然村,以一個大行政村而言,還是有多個姓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因為在珠三角、湘贛浙閩等南方地區,人們的姓氏意識強烈、宗族觀念厚重,所以他們重視一切能彰顯出本族同根同脈的大事和各種活動。他們講求互幫互助,普遍比較和睦團結。他們緬懷祖德,傳承文明,弘揚正氣。他們排憂解難,獎優助學,激勵子孫。也正因為是如此,他們往往會產生出較大的正能量,人們做事就比較成功,所以干大事有成就的人才眾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珠三角地區人民,只是在每年清明的時候上墳一次,清明節在他們眼里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大節。相比而言,北方人上墳祭奠先人(逝者)的次數就特別的多,不光是逝者的頭七、二七……末七、百日、周年,還有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寒食節(十月初一)、大年三十、正月十五,都要上墳燒紙錢。而且這種上墳祭奠,只是單個家庭自行安排,是一種獨立自主性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年的清明節,珠三角人民普遍十分重視。往往無論在做什么事,無論事情多么重要,都會丟下手中的工作,回到家中必須祭祖,而且要祭祖宗十八代。珠三角各地的清明上墳祭祖,是一種集體性活動,全家族男女老少傾巢出動。一般組成浩浩蕩蕩的龐大隊伍,用籮筐抬著整只整只的雞鴨熟肉、時鮮水果、花籃、香蠟紙錢等物要敬獻。眾人會在墳墓前輪流磕頭作揖,而且還會大放煙花爆竹,聽說此風俗是為驚動一下管墓地的土地神,也是有喚醒沉睡逝者的寓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珠三角很多地方,唐宋元明清時代的老墳一直都保存至今,所以就會清明節時祭祖宗十八代。也正是因為此,墳包是越來越多。2018年~2020年,筆者曾被公司派往粵西的茂名市、湛江市的項目上開展工作兩年,在這些地方的有些村里,看見房前屋后都是墳包(見下圖),甚至看見過住人的院子中央也有墳包,這種奇妙獨特的“在世的人和去世的親人,常年和諧相處”的現象,簡直讓筆者覺得很不可思議。如今珠三角很多地方,房價一直在攀升、居高不下,地皮是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值錢,所謂的寸土寸金,應該是和這樣的喪葬習俗侵占了大量土地有點關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在三四十年前,國家就已意識到問題存在,對珠三角地區的喪葬,管控的是特別嚴格的。城鄉居民一律不準土葬,只準火化后把骨灰安葬于政府修建的陵園或公墓內。每個陵園和公墓,有專業化公司派人經營管理,逝者的后人或親屬,按年要繳納管理費。每個縣級行政區的政府民政部門,都組建有一個叫“殯葬執法大隊”的機構,專門管理這些事情。政府的殯葬執法人員強制挖開一些偷偷葬起來的新墳,起棺進行火化的事例,筆者聽過、見識過多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筆者家鄉,老百姓始終堅持“身歸黃土,魂歸大地,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一直頑守著土葬習俗。火化制度,政府也倡導過,但根本在廣大鄉村里推行不下去,所以至今未強制必須火化。一般過了若干年(不會超過150年)后,為解決死人和活人爭地問題,墳堆會被政府強制抹平后恢復耕種或做其他用途,稱之為“集中平墳”。筆者雖未目睹過此事,但聽說六七十年代,家鄉多地平過墳,因此大多數人最多只能祭兩代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祠堂作為宗族的象征,是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內涵的重要表征和物化的文化精華,和各地獨特的喪葬文化一起,都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人們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務于多數歷史朝代“孝道治國”的大政方略。盛世建祠修志,珠三角地區宗祠文化的繁榮,也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政通人和、國泰民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管是珠三角地區的宗祠,還是筆者北方家鄉那邊鄉村里的小廟,還是南北兩地都有的各種稍大一點的、在國家宗教事務主管部門備案后冊編的宮、觀、寺、堂、庵、院,都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刻厚重的文化積淀和文明底蘊,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和富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2.4.15寫于廣東佛山</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沾益县|
北流市|
镇远县|
长海县|
安宁市|
余姚市|
承德市|
彰化县|
通城县|
上高县|
东山县|
内黄县|
长沙市|
花垣县|
云林县|
顺义区|
佛冈县|
突泉县|
额尔古纳市|
仲巴县|
阆中市|
望江县|
梅州市|
灵丘县|
贺兰县|
从化市|
长武县|
汉源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临安市|
安阳县|
南召县|
宝丰县|
安塞县|
厦门市|
余庆县|
梁河县|
桐城市|
涿州市|
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