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 個 純 粹 的 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憶馬冀夫先生</b></p><p class="ql-block">作者:王碩東</p><p class="ql-block">誦讀:楚羽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到新疆工作以后,思鄉盼友之情更濃,夜晚常常翻看手機聊慰孤寂。忽然,一個陌生號碼的短信令我驚異:“王老師你好,我父馬<span style="font-size:18px;">冀</span>夫于4月25日……”。心情頓時凝重起來,淚水盈眶,回撥號碼,電話那端暗泣輕啜、憂惋如訴:其父已于半月前去世,按老人遺愿,短信告之,以辭故友。</p><p class="ql-block"> 先生已逝,遙寄哀思。馬<span style="font-size:18px;">冀</span>夫的音容笑貌浮現在腦海,與馬先生交往的一幕幕往事也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 馬<span style="font-size:18px;">冀</span>夫,河北省隆堯縣一個平凡普通的退休干部,創辦了一所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特色的學校——隆堯任之學校。1999年春天,我在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掛職,從事“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在全國共青團組織的實施工作。 一天,書記處批轉一封河北省隆堯縣任之學校的來信,信中介紹了學校的辦學特色。他們看到《人民日報》刊登的《讓民族文化血脈相傳——海內外學者暢談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專題文章后,申請中國青基會把任之學校作為試點,提出了實施方案和推動措施,信的落款馬<span style="font-size:18px;">冀</span>夫、韓蘭菊夫婦。</p><p class="ql-block"> 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是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面向新世紀在全國青少年中開展的新希望工程,旨在激活傳統,繼往開來,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青少年一代,讓新世紀的中國人真正站在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歷史巨人肩上,面向世界。季羨林、楊振寧、湯一介、王元化、張岱年等文化大家和著名科學家是這項工程的顧問,南懷瑾擔任指導委員會的名譽主任。1999年初,中國青基會組織了一次大型座談會,海內外知名學者暢談古詩文誦讀工程,盛贊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斷代接續工程,《人民日報》開辟兩個專版刊登了學者們的發言。隆堯任之學校的辦學理念與這項工程的宗旨十分契合,于是,我迅速回信,邀請馬先生夫婦進京,共商試點事宜。</p><p class="ql-block"> 不久,馬先生來京。馬冀夫高高的個頭,清瘦的面容,瘦骨嶙峋,手提黑色布兜。初見寒暄,我向他問好,馬<span style="font-size:18px;">冀</span>夫張了張口,沒有發出聲音,夫人韓蘭菊卻搶著回答我。難道馬先生是個啞巴?看到我驚愕的表情,馬夫人介紹說,馬<span style="font-size:18px;">冀</span>夫前些年身患重疾,做了兩次手術——以腸代管食道全切除特大手術和喉全切手術,不能說話,每天只能進二兩食物,手里需常拿一小包,裝有小餅干和奶瓶、筆和紙條,餓了吃幾口餅干,渴了吸口奶,與他人交流,只能掏出紙與筆,把想說的話寫下來。隨即,馬<span style="font-size:18px;">冀</span>夫拿出小紙條和筆,寫出“你好”二字和我打招呼。那一次的交流,雖然是聲音與文字的交談、聽覺與視覺的碰撞,有些不便,但因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理念,氣氛十分暢快。認同于任之學校的理念與舉措,感動于馬先生的堅定與執著,我們決定由中國青基會贈書,支持隆堯任之學校在全國率先開展試點活動。</p><p class="ql-block"> 半年以后,我又接到馬<span style="font-size:18px;">冀</span>夫先生的來信,報告任之學校誦讀活動開展情況,并請求中國青基會組織去觀摩。領導遂安排我先去實地調研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9年冬天的一個早晨,我踏上了去河北隆堯的路。綠皮火車從北京到邢臺,又換乘汽車,折騰了大半天,到隆堯已經是下午了。隆堯縣城不大,但任之學校的名氣很大。從汽車站出來,一問路,行人便告訴我怎么走,到哪個路口怎么轉彎。</p><p class="ql-block">任之學校校園很整潔,放學后只有幾個晚走的學生和幾個打掃教室衛生的學生,馬冀夫夫婦陪我到各個教室邊走邊看。我隨手攔住一個小學生,問她能不能背誦幾段古詩古文。小姑娘翹著馬尾辮兒,沒有一絲膽怯,張口就來:</p><p class="ql-block">“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p><p class="ql-block">“德不孤,必有鄰”……</p><p class="ql-block">“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p><p class="ql-block">“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p><p class="ql-block">“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驚嘆!大大的驚嘆!</p><p class="ql-block">小姑娘身邊有個小男孩,大約只有四、五歲,應該是她的弟弟,也隨著姐姐一起向我背誦。</p><p class="ql-block">我問他:“小朋友,幾歲了?”</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我爸爸知道。”</p><p class="ql-block">“你爸爸叫啥?”</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我媽媽知道。”……</p><p class="ql-block">孩子的回答引得我們哈哈大笑。馬夫人告訴我,這是學校隔墻鄰居家的孩子,每天跟姐姐一起來,也學會背誦詩文了。</p><p class="ql-block">看著孩子離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個孩子,尚不識字,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年齡,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但通過背誦古詩文,中華傳統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他,幼小的心靈已留下了傳統文化的烙印。他現在可以不懂詩文的含義,但腦海已有背誦的記憶,心中已有文化的傳承,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這些文化的蘊涵會給他做人的方向、做事的力量,給他思想的熏陶、靈魂的支撐、情操的素養,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這不正是我們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實施的要義嗎!</p><p class="ql-block">晚上,馬冀夫夫婦邀我到他們家:簡易低矮的抗震房,幾乎沒有什么家具,一箱一箱的書,一摞一摞的書,挨著墻碼了一人多高,仿佛進到了書庫,進到了圖書館。我們倚書而坐,與馬夫人聊天,聊馬先生的過去和現在,馬冀夫時而寫紙條插話。我對馬驥夫有了立體的了解: 生于戰爭動蕩年代,幼年喪父,青年時期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身處逆境,晚年又患食道癌,做了兩次大手術。他自幼以圣賢為榜樣,苦讀詩書,從傳統文化中尋覓思想的火種,積淀知識的力量,民族文化是他的精神支柱,在艱難困苦中沒有倒下,病魔沒有把他擊垮。他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長期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奮筆疾書,奔走呼號。</p><p class="ql-block">夜聊話長,不覺已是零時。馬冀夫寫個字條“如不嫌陋,就住家吧”,他們騰出女兒的床,鋪了一床新被褥,讓我住下。</p> <p class="ql-block">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我夜不能寐。回想馬先生的曲折經歷、不幸遭遇,慨嘆他的坎坷命運、沉浮人生,為他的苦苦尋覓、孜孜追求所感動,為他的竹心梅骨、挺脊立背所仰佩。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中的幾句話縈上心頭: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是啊,馬冀夫不就是這樣的人嗎?身居陋室、心系天下,物質貧乏、精神富有,人生曲折、人格偉岸,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個徜徉在文化家園的人,與君子同行,與經典作伴,與圣賢為伍,真正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p><p class="ql-block">清晨,朗朗的古詩文誦讀聲,成為任之學校的一道風景,為小小隆堯縣城憑添了幾分書香。</p> <p class="ql-block">2000年1月1日,經中國青基會推薦,任之學校選拔了4名學生代表,到北京參加了“首都各界迎接新千年新世紀慶祝活動——中華世紀壇開壇儀式”和“誦讀千古美文,迎接廿一世紀——全國少年文化交流活動”。他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0名少年兒童一起,在中華世紀壇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誦讀《少年中國說》等經典詩文,在國家圖書館廣場傳遞中華文明火炬,小小縣城一時轟動。隆堯人為馬冀夫而驕傲,因任之學校而自豪!</p><p class="ql-block">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更是國家的軟實力。而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華夏大地已蔚然成風,傳統文化教育已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中央電視臺《中華詩詞大會》、《漢字大賽》、《中華成語大賽》等欄目吸引億萬觀眾,優秀民族文化正在浸潤、滋養新一代青少年。“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隨著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長,他們將不僅僅受益于中華千古美文的滋養——“天下為公”的理念,“位卑不敢忘憂國”的境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視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道德原則……這一切,中華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都將成為新一代中國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資源,也正在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自信和自豪。這里面也必然會有一個個像馬冀夫先生一樣,為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為弘揚傳統文化接力付出的人。</p><p class="ql-block">馬先生在天之靈,當感欣慰。</p><p class="ql-block">(作者:王碩東,商丘市政協副秘書長,原商丘市援疆干部領隊。2017.5.20手稿于MU5606航班上,2022.2.修改于商丘。電話:15737033688,微信:wsd5288)</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城固县|
屏东市|
札达县|
玛纳斯县|
滨州市|
天祝|
阿坝县|
文昌市|
互助|
乳源|
郁南县|
呼玛县|
上林县|
南昌市|
武夷山市|
基隆市|
安徽省|
武安市|
株洲县|
福安市|
临湘市|
镇赉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万山特区|
锡林郭勒盟|
女性|
娄烦县|
阳谷县|
临猗县|
大港区|
武冈市|
朝阳区|
津南区|
永济市|
台南市|
唐河县|
含山县|
休宁县|
富源县|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