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中國人民解放軍精神譜系(原創)

八一情懷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解放軍(簡稱:人民解放軍、解放軍,英文: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f China,英文縮寫:PL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主要的武裝力量。</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8月1日因此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紀念日</p><p class="ql-block">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共產黨先后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黃麻起義。這些地區起義后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后,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爆發抗日戰爭,8月25日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1937年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1937年10月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箲饡r期堅持華南敵后抗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后北撤山東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p><p class="ql-block">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海南瓊崖縱隊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編成了五大野戰軍。經過數年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后又進駐西藏,統一了中國大陸。: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作出《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團以上各部隊均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解放軍擔當保衛國防,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任務,同時開展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使之發展成由陸、海、空三軍和導彈部隊組成的諸軍、兵種合成的軍隊。</p><p class="ql-block">2016年1月1日,中央軍委印發了《關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兑庖姟访鞔_提出“牢牢把握‘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原則”。以原第二炮兵為主、其他軍種分屬的戰略核打擊力量合并組建成一支新的軍種: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新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主要承擔電子對抗、網絡攻防、衛星管理等電磁空間和網絡空間的攻防任務。</p><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13日,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成立。聯勤保障部隊是實施聯勤保障和戰略戰役支援保障的主體力量,是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九十五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頑強,浴血奮戰,在前無險阻,所向無敵的奮斗中構建起以八一建軍精神為主體的偉大的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偉大軍魂,戰斗精神,戰斗作風和根本宗旨的光輝體現。</p><p class="ql-block">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保持人民軍隊本色,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傳統,在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中不斷豐富人民軍隊精神譜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功立業。</p> <p class="ql-block">一,八一精神</p><p class="ql-block">1927年春夏之際,正當國共兩黨合作進行的北伐戰爭節節勝利、工人武裝斗爭和農民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的時候,革命形勢卻發生了嚴重的逆轉。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尤其是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中國陷入一片腥風血雨之中。就在國民黨反動派要將革命者斬盡殺絕的危機時刻,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以周恩來為首的前敵委員會的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在黨直接掌握和影響下的國民革命軍2萬余人,舉行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在生死關頭挽救了中國革命,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誕生。</p><p class="ql-block">打響第一槍,打出天下紅!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革命大旗,英勇不屈、前赴后繼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殊死搏斗的偉大壯舉,是鐫刻在中國革命史和人民軍隊發展史上的一座巍巍豐碑。南昌起義偉大意義不僅是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新時期,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歷史,鍛煉造就了人民軍隊的杰出將帥群體,而且鑄造了:“堅定信念、聽黨指揮,英勇善戰,作風優良,服務人民,無私奉獻”為核心的“建軍”精神。</p><p class="ql-block">“堅定信念,聽黨指揮:源于南昌,初鑄于三灣,形成于古田,定型于延安的黨指揮槍原則,是我軍永遠不變的軍魂,“八一起義”以來,在戰爭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堅決聽從黨的指揮,一往無前,沖鋒陷陣在民族獨立、祖國解放的殺敵戰場,用鮮血開創了人民共和國。和平時期,人民軍隊又聽從黨的指揮,義無反顧,無私奉獻在大漠戈壁、邊關海島,用忠誠鑄起保衛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鋼鐵長城。 從當年幾萬人的起義部隊,到今天現代化的強大軍隊;從大刀長矛、小米加步槍,到今天機械化、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時代在變,環境在變,裝備在變,人員在變,但人民軍隊聽黨指揮的軍魂永遠不變。 聽黨指揮,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在,是中國軍隊的建軍之本、立軍之魂。</p><p class="ql-block">英勇善戰,作風優良:是我軍戰斗精神,戰斗意志和戰斗力展示,從北伐、“反圍剿”、長征、抗戰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人民軍隊在征戰史上所面對的,幾乎都是強大的對手,幾乎都是敵強我弱的局面,但最終,勝利都屬于我英勇善戰的人民解放軍,正如毛澤東主席在聽取我軍邊境作戰匯報時,曾動情地說,撼山易,撼解放軍難。</p><p class="ql-block">服務人民,無私奉獻:是我軍宗旨性質根本體現,作為中國共產黨所締造的人民武裝,人民軍隊把黨的宗旨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利益,從而贏得了“人民子弟兵”的稱呼。從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世紀新階段,人民軍隊服務人民、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洪水涌來,人民子弟兵沖鋒在波峰浪尖上;大火襲來,人民子弟兵奮戰于烈焰最兇處。每逢災難,官兵們總是挺身而出,赴湯蹈火,用血肉之軀保護人民群眾的安全。面對地震,面對“非典”“新冠狀病毒”,人民子弟兵總是最先投身于最危險的工作,勇敢奔赴離死神最近的地方,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挽救人民群眾的生命。無論是面對戰爭還是災難考驗,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來都是把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 從建設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到建設成渝、成昆、青藏鐵路,從大慶油田、勝利油田開發到引灤入津三項工程建設,從西部大開發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民解放軍全力支援國家建設,把“人民軍隊愛人民”的誓言,鐫刻在了造福人民群眾的一處處工地上。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有30多萬官兵為了人民的利益獻出了自己生命。唇齒相依,生死與共,軍隊和人民之間的魚水深情,成為我們民族精神寶庫中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二,井岡山精神</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的井岡山地區。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農軍相繼抵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井岡山地區地勢險峻,經濟落后。中國共產黨在這一地區建立和恢復黨的組織,團結改造地方武裝,發展革命力量,建立工農兵政府,領導農民分配土地,經歷“三月失敗”和“八月失敗”兩次重大挫折和近百次大小戰斗,打退國民黨軍閥多次進攻,逐漸擴大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創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中國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光輝道路,被稱之為“革命搖籃”。</p><p class="ql-block">井岡山精神的基本內涵有:①胸懷理想,堅定信念。對革命理想信念的堅定不移和不懈追求,是井岡山精神的精髓。②實事求是,勇闖新路。不唯書、不唯上,注重從實際出發,制定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勇于探索中國革命、軍隊建設和武裝斗爭的新路子,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內容。③艱苦奮斗,敢于勝利。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勇于吃大苦、耐大勞,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直至奪取勝利,是井岡山精神的重要內容。④依靠群眾,無私奉獻。堅持走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井岡山精神在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情操上的具體體現。井岡山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英勇奮斗。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對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強軍夢,具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三,蘇區精神</p><p class="ql-block">蘇區精神是紅色革命精神之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中由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人民和革命戰士,在黨領導創建、發展和保衛蘇區革命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蘇區精神的主要內涵: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p><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進入民主革命階段最長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如火如荼,遍及全國12個省、約150個縣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一個又一個革命根據地,即蘇區。至上個世紀30年代前期,影響甚大的蘇區達13個,其鼎盛時期的面積共約40余萬平方公里、轄人口3000萬,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蘇區精神,就是黨在領導創建、發展和保衛蘇區革命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它是各個蘇區的廣大紅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強大精神力量,是表現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歷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的文脈來說,它是井岡山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長征精神的直接源泉。蘇區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五個方面。</p><p class="ql-block">第一,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的堅定信念。許多人對“精神”內涵的概括都首先強調理想信念,因為它是產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源泉。毛澤東在開辟中央蘇區時講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對理想信念的形象表述。那時,國內革命形勢處于低潮,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上井岡山后整整一年,還沒建立起鞏固根據地,部隊中產生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毛澤東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展示了自己環視世界形勢和中國政局而對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的深刻認識。革命形勢的發展正如他指出的,經過一次次的反“圍剿”,中央蘇區建立起來,其他蘇區在發展壯大。這以后,中央蘇區和其他蘇區的發展出現了曲折、甚至嚴重挫折,但是,廣大紅軍將士和蘇區革命人民,抱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相信中國革命必然勝利,因而在革命的征途上無論有多么巨大的犧牲,都前仆后繼,義無反顧。</p><p class="ql-block">第二,反對“本本主義”,深入實際調查,“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上個世紀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黨內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將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傾向十分盛行。在紅軍中,集中表現為對“本本”和上級機關的迷信。為了同這種傾向作斗爭,毛澤東深入蘇區農村作了大量調查研究,為制定正確政策提供依據?!斗磳Ρ颈局髁x》尖銳地批評“本本主義”是“保守的思想路線”,“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在他的倡導下,各級黨政干部十分注重調查研究,求真務實,不斷開創新局面。對于軍事斗爭,毛澤東更是強調深入調查研究,哪里的敵人力量薄弱就向哪里進軍,不斷進行大穿插、大迂回,因而在以弱對強的不利形勢下取得反“圍剿”的勝利。中央蘇區的開辟和發展,是反對“本本主義”,深入實際調查,堅持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碩果。</p><p class="ql-block">第三,民主建政,“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開拓進取,創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狀態。毛澤東在開辟和發展中央蘇區時提出,每個共產黨員要像和尚叨念“阿彌陀佛”一樣時刻叨念爭取群眾,“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他要求:對群眾的各種問題都應提到政府的議事日程,使廣大群眾認識到我們和他們是呼吸相通的。只有真心實意地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廣大群眾必定擁護我們,把革命當作他們的生命,把革命當作他們無上光榮的旗幟?!边@實際上闡述了執政為民的思想。為了組織革命戰爭和改善群眾生活,毛澤東還向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提出要創造“第一等的工作”的要求。蘇區各地形成爭創一流、爭當先進的政治空氣,涌現一大批在各方面創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先進模范,顯示出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p><p class="ql-block">第四,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優良作風。由于敵人殘酷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蘇區的物資嚴重匱乏,廣大軍民的生活極其困難。所有干部,從中央政府主席到鄉蘇工作人員一律沒有薪餉,每人每天只發不到1角錢菜金和大半斤糧食。干部下鄉或開會,必須自帶干糧。那首膾炙人口的“蘇區干部好作風”山歌,是對干部優良作風的形象概括。各級干部與人民群眾艱苦與共、患難相依,以做人民的公仆為無上光榮,以廉政清明來嚴格自律。堅持這種好的作風,蘇區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建起蘇區的經濟、財政、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人民群眾的生活獲得初步保障。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優良作風成為維系黨和人民的“臍帶”。</p><p class="ql-block">第五,無私奉獻、不怕犧牲、一往無前、勇于捐軀的徹底革命精神。蘇區存在的那段時間和隨后的游擊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廣大紅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無私奉獻、不怕犧牲、一往無前、勇于捐軀的徹底革命精神不斷弘揚的過程。僅贛南,13個蘇區縣總人口約240萬,青壯年有50萬,先后參加紅軍的有33萬余人,支前的有60多萬。在犧牲的20余萬人中,有名有姓的烈士為10.8萬余人,占全國革命烈士總數的1/16。興國、瑞金、于都、寧都等縣的烈士都在1.6萬人以上。原屬湘鄂贛蘇區的湖北陽新一縣,就有10萬人在土地革命時期獻出生命。</p> <p class="ql-block">四,長征精神</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紅2、紅6軍團(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25軍相繼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進行戰略大轉移。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沖破國民黨上百萬兵力的圍追堵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激戰臘子口,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穿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等錯誤,縱橫十余省,行程二萬五千里,勝利到達陜甘寧地區,實現了紅軍主力的大會師。這場驚心動魄的遠征,歷時之長,行程之遠,敵我力量之懸殊,自然環境之惡劣,在人類戰爭史上是罕見的。紅軍長征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弘揚偉大革命精神的勝利。</p><p class="ql-block">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是:①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②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③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④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⑤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五,張思德精神</p><p class="ql-block">張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儀隴人,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張思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33年12月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經擔任過中央警備團警備班長和毛澤東的衛士。在一次反六路圍攻的戰斗中,他右腿先后兩次負傷仍強忍劇痛,沖入敵陣,繳獲了敵人兩挺機槍。在長征途中,他曾兩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歷盡千辛萬苦。1944年9月5日,他帶領戰士們在陜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即將挖成的窯洞突然塌方,他奮力把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卻被埋在窯洞,犧牲時年僅29歲。</p><p class="ql-block">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屬機關、中央警衛團等1000多人,為張思德同志舉行追悼會。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他把張思德身上閃光的思想和品德精煉成五個大字——為人民服務。</p><p class="ql-block">《為人民服務》這篇演講為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誕生進行了思想奠基。1945年,黨的七大正式把“為人民服務”思想寫進黨章,明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p> <p class="ql-block">六,延安精神</p><p class="ql-block">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據地,勤勞勇敢的老區人民用生命和鮮血哺育了中國革命;延安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總后方,在物資極其短缺的情況下,廣大軍民開展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為奪取革命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p><p class="ql-block">延安是毛澤東思想從形成、發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關于中國革命的政治路線問題、軍事問題、黨建問題、哲學問題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寫的。在這里,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就是在延安實現的。</p><p class="ql-block">延安在革命戰爭年代曾是中國共產黨的指揮中樞和戰略后方,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運籌帷幄,作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這里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精神內涵</p><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p><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事業是靠艱苦奮斗不斷發展壯大的?;仡欬h的歷史,從在上海成立到井岡山時期,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時期,從西柏坡到奪取全國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艱苦奮斗是工作作風,也是思想作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p><p class="ql-block">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民政權并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時期。中國共產黨歷來把為中國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又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并在全黨認真實踐。那時的陜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民主的政治?!?lt;/p><p class="ql-block">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毛澤東同志的許多重要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時期完成的。</p><p class="ql-block">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p><p class="ql-block">用實事求是來概括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也是在延安時期。實踐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紀新階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實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就叫作堅持解放思想,這也叫作堅持實事求是。</p><p class="ql-block">延安精神引導和哺育無產階級革命者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前仆后繼,英勇奮斗。延安精神引導和哺育無產階級革命者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延安精神把共產黨人和革命者融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官兵一致,軍民一致,水乳交融,使中國共產黨獲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是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最大政治優勢。</p> <p class="ql-block">七,抗戰精神</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9月2日結束,共14年抗戰。</p><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由于當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占領中國東北,并成立偽滿洲國。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面對抗和較量。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國無條件投降。</p><p class="ql-block">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游擊戰爭(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等),建立了大小十九塊抗日根據地,進行反“掃蕩”、反“清鄉”,取得了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百團大戰等戰斗戰役的階段勝利,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p><p class="ql-block">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主要在日軍后方及日占區進行游擊戰,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69.4萬余支(挺)、各種炮1800余門,軍隊發展到130余萬人,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3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高度概括了抗戰精神的內涵:“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p> <p class="ql-block">八,南泥灣精神</p><p class="ql-block">南泥灣精神,是以八路軍第三五九旅為代表的抗日軍民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創造的,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困境中奮起、在艱苦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南泥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體現,是激勵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柱,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泥灣精神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p><p class="ql-block">主要內容</p><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南泥灣精神的核心和本質就是艱苦奮斗、自力更生。1941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了作為陜甘寧邊區南大門的南泥灣,一邊練兵,一邊屯田墾荒。正是在開荒過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為核心的南泥灣精神。</p><p class="ql-block">三五九旅剛開進南泥灣的時候,南泥灣還是一個梢林滿山,荊棘遍野,野獸出沒,人煙稀少的地方。戰士們描繪那時的南泥灣是:“南泥灣啊南泥灣,方圓百里山連山。雉雞成伙滿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竄。猛獸當家百年多,一片荒涼沒人煙?!睏l件艱苦可想而知,但廣大指戰員說:“干革命需要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才能干好革命?!睆V大指戰員積極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難,創造輝煌。</p><p class="ql-block">沒有房子住,戰士們先是露營,在用樹枝搭起的簡陋帳篷里住,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濕,就燒火取暖,后搭草棚、打窯洞,解決了住的問題;糧食不夠吃,就在飯里摻黑豆和榆樹錢,旅團首長帶頭,冒著風雪嚴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長等地去背糧;沒有菜吃,戰士們到山里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找榆樹皮,收野雞蛋,打獵(野豬、野雞等),下河摸魚;沒有燒的,戰士們就打柴燒木炭;穿的很困難,每個戰士一年只發一套軍衣,平時就縫縫補補,夏天光著膀子開荒、種地、打場,長褲改短褲,短褲改褲衩,磨破褲衩的布條打成草鞋,絕不浪費;沒有生產工具,他們自己制造;沒有耕牛,就用镢頭;沒有燈油,就用松樹明子,或者把樺樹皮卷成筒當燈點;缺少學習用具,就用樺樹皮當紙,用炭當筆;沒有擦槍油,就采集野杏仁榨油代替。[2]部隊在困難的時候,節衣縮食;在生產自給有余的時候,仍然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旅首長曾向全旅發出號召:“生產要多,消費要省?!?942年以后,部隊已經達到了糧食自給,還是將瓜菜、紅薯、山藥蛋等摻和在糧食里做“八寶飯”吃,而且每天仍然堅持吃兩干一稀。從1941年起,部隊基本上沒有向上級領過被子。戰士們被子里的棉絮,早就滾成一團團的疙瘩了,可是發下新被子時,戰士們誰也不肯要,說:“哪天不打敗日本鬼子,哪天就不換被子?!笨傊?,在短短的三年內,三五九旅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南泥灣由此成為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p><p class="ql-block">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p><p class="ql-block">南泥灣精神不只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而且是一種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三五九旅和其他機關單位之所以會到南泥灣開荒生產,不是某個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建立在以朱德等做了大量切實有效的調查研究工作為前提的黨中央的“南泥灣政策”科學基礎之上的。</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朱德從前線返抵延安。戰爭的景象,使他注意到了在這場持久戰中,糧食和各類物資將成為決定勝敗的重要條件。他提出了以部隊強壯、眾多的勞動力投入生產運動,以減輕人民負擔,密切軍民關系,同時,幫助邊區建設,改善部隊本身生活的主張。9月,朱德、董必武、徐特立、張鼎丞和王首道等親臨南泥灣和臨鎮等地實地考察。11月中旬,朱德正式提出軍墾屯田的設想,指示部隊在不影響戰斗、訓練的情況下,實行墾荒屯田。[3]這種主張得到毛澤東和三五九旅旅長王震的贊同。</p><p class="ql-block">為了了解南泥灣的真實情況,為軍隊墾荒屯田做好準備,1941年春,朱德率中共中央直屬財經處處長鄧潔、三五九旅七一八團政委左齊以及技術人員,再次來到南泥灣,對南泥灣的開墾作了詳細的調查研究。朱德一行在踏勘時,白天披荊斬棘,跋山涉水,觀察地形,研究措施;晚上簡單地搭個窩棚,歇宿荒郊。在踏勘時,朱德訪問了當地一位姓唐的老鄉。朱德通過談話,了解了南泥灣的山、水、林、路各方面具體情況。對南泥灣哪里荒地多,哪里土地肥,四時八節種什么農作物好,農作物的生長情況怎樣都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后來,這位唐姓老鄉在開發南灣過程中成了開墾部隊的編外“顧問”。</p><p class="ql-block">經過幾天踏勘,朱德對南泥灣的實際情形做到了胸中有數。傳說這里的水有毒,不能喝;他們來時自己帶了水。臨走時,他又取走當地的水樣和土樣。由于延安化驗條件差,就把水樣、土樣送到重慶周恩來處,請他找人化驗。最后,弄清當地有些水由于長年經過腐化爛葉的浸泡,喝了有害健康,采取適當措施就可以解決。這就為不久后開墾大軍的前來創造了條件。</p><p class="ql-block">可見,南泥灣軍墾屯田,開荒生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貫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這也成為南泥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上下一致、共克時艱的優良作風</p><p class="ql-block">三五九旅是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進行南泥灣開荒生產運動的,但充滿革命樂觀與英雄主義精神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不會被任何困難嚇倒的。在大生產運動中體現出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共渡難關的優良作風同樣是南泥灣精神的重要內容。</p><p class="ql-block">三五九旅在大生產運動中,上自旅長,下至勤務員和炊事員,一律編入生產小組,同甘共苦,戰勝困難。由王震帶頭,各級干部都戰斗在開荒第一線,擔負和戰士一樣的生產任務。不同的是,凡出現困難的地方,干部總是沖在前面,真正做到了領導生產“不是指手畫腳,而是動手動腳”。王震是旅長兼政委,還兼任延安軍分區和地委的領導工作,但他卻常住在南泥灣,很少留在延安,經常擠出時間參加勞動。由于組織領導全旅生產取得優異成績,王震被評為邊區大生產運動的勞動英雄,一位到邊區采訪的外國記者由衷地贊嘆道:“王旅長的雙手像他的部下一樣,由于勞動而生滿了老繭?!盵4]副旅長蘇進、副政委王恩茂,也都上山開荒,下田種地。曾在戰斗中負過15次傷的補充團團長蘇鰲也經常參加勞動。三五九旅七一八團政委左齊在抗日戰場失去左臂不能拿镢頭開荒,就給戰士們做飯,燒水,并挑送上山。營連干部,更是與戰士們一同勞動、生產和學習。如第七一八團九連連長白銀雪,一次參加開荒比賽,連續勞動15個小時,挖了5.46畝地,獲得了全旅第一名。</p><p class="ql-block">正因為軍官與戰士同甘苦,戰士們才與軍官同舟共濟,甚至在關鍵時刻獻出自己的生命。也正因為領導干部的一身作則、率先垂范,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振奮了精神,直接轉化為凝聚力和戰斗力。憑著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共克時艱的優良作風,南泥灣這塊無人問津的“處女地”終于在三五九旅手中煥發了生機,三五九旅在為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培育了永放光芒、歷久彌新的南泥灣精神。</p><p class="ql-block">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p><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不只是一種迎難而上、勇往直前、以苦為樂、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而且也是一種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拼搏進取精神。</p><p class="ql-block">中國歷史上有軍墾民屯的傳統,但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還沒有先例,朱德總司令提出實行墾荒屯田,這個主張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在艱難困苦之中,勇于創造、積極變革、不墨守陳規、敢為人先的積極進取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發展、壯大的重要精神根源,也是南泥灣精神的重要內涵。三五九旅廣大指戰員在南泥灣開荒過程中貫徹、培育了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p><p class="ql-block">如前所述,三五九旅初到南泥灣時,無論是在生產,還是在生活上都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如果沒有勇于創造、善于創新、敢為人先的積極進取精神,那就連立足生存都可能成問題,更不用說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取得如此巨大成績了。當時,南泥灣人煙稀少,更沒人種過水稻。三五九旅的戰士有很大部分來自江西、湖南,他們發現南泥灣水源充足、地理、氣候與陜北其他地方不同,于是就打破陜北只種旱地的傳統與常規,把南方耕種水稻的經驗同南泥灣的生態結合起來,試種水稻、開辟稻田獲得成功。</p><p class="ql-block">當時,條件艱苦,生產工具不夠,在三五九旅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情況下,他們就用廢銅爛鐵打造工具。這些工具,今天看起來,很簡單,很簡陋,但在當時是從無到有,由舊到新,白手起家,很不容易。在開荒生產中,戰士們還根據山地和平地的不同情況,創造發明了不同的開荒方式,如在山地上開荒時,從最上面和最下面同時開墾;在平地上開荒時,選擇中心地帶突破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開荒效率。在開荒種地解決糧食和蔬菜供給的同時,戰士們又搞畜牧飼養業,養了牛、羊、豬、雞、鴨等家畜家禽,滿足了大家吃肉的需要,后來他們還開商店,辦合作社,搞多種經營,堅持農工商并舉,解決了部隊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給問題。所以,毛澤東當年對王震旅長題詞“有創造精神”,正是對三五九旅這種勇于創造、敢為人先創造進取精神的贊譽與肯定。</p><p class="ql-block">總之,三五九旅南泥灣軍墾屯田孕育了南泥灣精神,通過這種精神的發揚,使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渡過了難關,實現了由小到大、以弱勝強,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使南泥灣精神能夠穿越時空,永放光芒,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p> <p class="ql-block">九,東北抗聯精神</p><p class="ql-block">東北抗聯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14年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艱苦斗爭中形成的,是東北抗聯將士崇高精神風貌和高尚思想品格的集中體現,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氣貫長虹的英雄史詩,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革命精神的彰顯,是人類為了正義事業挑戰自身極限的傳奇典范。</p><p class="ql-block">在白山黑水之間,東北抗聯將士在生與死、血與火的磨礪中,鑄就了以“勇赴國難、自覺擔當、頑強苦斗、舍生取義、團結御侮”為主要內涵的東北抗聯精神。東北抗聯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忠貞報國、勇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勇敢頑強、前仆后繼的英勇戰斗精神;堅貞不屈、勇于獻身的不怕犧牲精神;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休戚與共、團結御侮的國際主義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太行精神</p><p class="ql-block">太行精神是國家和民族處于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太行兒女展現的勇敢頑強、不畏艱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展現的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是為人民利益展現的勇于犧牲、樂于奉獻的精神,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積淀和延續。</p><p class="ql-block">太行區包括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黃河以北西南部。太行山海拔1500米以上。其山縱貫南北,峭壁如林,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是開展游擊戰爭的天然戰場。抗日戰爭爆發后,一二九師進入太行山后,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領導下,大刀闊斧地開展根據地工作。一二九師與太行區地方黨組織結合,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迅速開展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新局面。太行山的游擊隊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了,太行山的800萬勞苦大眾和廣大人民動員起來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廣大青年學生爭先恐后地參加抗日武裝,每個城鎮和鄉村都出現了“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事跡。“村村像軍營,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據地,一片練武聲”,抗日的烽火在太行山熊熊燃燒。在一個封閉落后山高崖險的山區堅持抗戰八年;在一個沒有任何物資接濟和給養的環境中發展、成長、壯大;一個沒有現代武器裝備,有的只是“小米加步槍”的軍隊,要對付擁有現代飛機大炮,數倍于自己的瘋狂侵略者,并且最后還取得戰爭的勝利,根據地軍民遭遇了多少艱難困苦,經歷了多少浴血奮戰!在嚴峻的天災人禍面前,根據地軍民沒有糧食自己種,沒有衣物自己織,沒有水源自己挖,沒有蔬菜自己種。從八路軍的總司令、部隊首長、地方干部到普通士兵和老百姓,軍民和衷共濟、共度難關,正是這種軍民魚水、艱苦奮斗的精神,共產黨才贏得了群眾,贏得了戰爭。</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是一場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戰爭,為了全中國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人顧全大局、團結民眾、英勇斗爭、無私奉獻,從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以根據地一二九師主力部隊對日偽軍作戰共19777次,斃傷日偽軍120241人;太行區的民兵自衛隊在抗戰期間共作戰33716次,斃傷俘偽軍11409人。八路軍和地方武裝在抗戰中獻出了不知多少寶貴的生命!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太行區人民在“解放全中國”的號召下,積極動員起來,踴躍參戰,又有144267人加入到人民子弟兵的行列中。近8000名干部陸續調往全國各地,為全中國的解放做出了太行根據地特有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十一,大別山精神</p><p class="ql-block">大別山精神指的是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大別山區這一特定范圍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在大別山地區的共產黨領導下,為了民族解放、人民獨立在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長期革命斗爭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動、革命品質的革命精神總和。大別山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大別山精神”是顧全大局,勇挑重擔的精神;是艱苦奮斗,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是齊心協力,精誠團結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在戰爭年代,正是因為靠著大別山精神,大別山區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新四軍第四支隊、新四軍第五師和大別山游擊隊,還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歷史傳奇;在和平年代的今天,發掘大別山精神內涵,弘揚大別山精神,讓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彰顯其與時俱進的價值,指導大別山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成為大別山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十二,沂蒙精神</p><p class="ql-block">沂蒙精神是紅色革命精神之一是臨沂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群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沂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沂蒙精神要點為:“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習近平總書記把沂蒙精神的特質高度概括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p><p class="ql-block">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考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p><p class="ql-block">沂蒙精神是一種人民精神,沂蒙山是一座由人民精神鑄就的山。比如革命戰爭年代里到底有多少用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有多少人拼死掩護八路軍傷員,這些都無從查證。再如沂蒙六姐妹,也只是這個英雄群體中的杰出代表,因為在沂蒙大地上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六姐妹”。沂蒙精神具有獨到的精神風貌、價值主體和文化特質。如果說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因與毛澤東的聯系即精英之光而備受矚目的話,他們的創造主體則是中國共產黨的精英群體,而沂蒙精神凸顯的卻是普通人即人民之魂,她的創造主體是純樸、善良、憨厚、正直的沂蒙老百姓。而在沂蒙精神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更多地體現了沂蒙人民的主體價值、主體理念和主人翁姿態。</p><p class="ql-block">沂蒙精神要點為:“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p><p class="ql-block">具體內涵</p><p class="ql-block">吃苦耐勞</p><p class="ql-block">沂蒙人民的腳踏實地的吃苦耐勞精神令人肅然起敬,誕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時代楷模和典型。從厲家寨到九間棚再到沈泉莊,處處顯現出令人聳然動容的精神事例和典型。體現了沂蒙人民的吃苦耐勞,戰天斗地的沂蒙精神。</p><p class="ql-block">沂蒙精神不僅僅局限在過去的歲月里,無論是戰爭年代的“紅嫂精神”、“支前精神”,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厲家寨精神”,以及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九間棚精神”、“沈泉莊精神”、“經濟開發區精神”、“蘭田商城精神”等,沂蒙精神都能隨時代一起脈動,不斷匯入新的時代內涵,具有強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沂蒙人民面對困難和挑戰面前,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勁和拼勁。只要是認準了的事情,沂蒙人民那種倔強勁就體現的淋漓盡致了。</p><p class="ql-block">沂蒙精神與同為革命精神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及西柏坡精神等進行比較,我們就能發現,沂蒙精神與這些革命精神除了共有的精神價值之外,最突出的特質便是這種精神創造于人民群眾之中,凸顯的是沂蒙老百姓的人民之魂。</p><p class="ql-block">永不服輸</p><p class="ql-block">在困難面前,沂蒙人具有一股永不服輸的革命精神。這也是沂蒙經濟在沂蒙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群體”這個詞是沂蒙精神最鮮明的特質,因為沂蒙精神就是沂蒙人民一種群體自覺的精神創造。說到底,沂蒙精神是一種人民精神,沂蒙山是一座由人民精神鑄就的山。比如革命戰爭年代里到底有多少用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有多少人拼死掩護八路軍傷員,這些都無從查證。再如沂蒙六姐妹,也只是這個英雄群體中的杰出代表,因為在沂蒙大地上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六姐妹”。沂蒙精神具有獨到的精神風貌、價值主體和文化特質。如果說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因與毛澤東的聯系即精英之光而備受矚目的話,他們的創造主體則是中國共產黨的精英群體,而沂蒙精神凸顯的卻是普通人即人民之魂,她的創造主體是純樸、善良、憨厚、正直的沂蒙老百姓。而在沂蒙精神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更多地體現了沂蒙人民的主體價值、主體理念和主人翁姿態。</p><p class="ql-block">敢于勝利</p><p class="ql-block">沂蒙人民是敢于勝利的,沂蒙人民創造了全國最大的城市濕地公園——濱河公園、全國最大物流城 、全國最大國際文化城、全國最大的板材基地、全國最大的復合肥生產基地(臨沭)、在2010年全國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中,臨沂喜獲全國地級市第一、臨沂大學是全國單體面積最大的大學、2011年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授予臨沂市"物流之都"稱號。沂蒙人民用自己平凡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平凡的奇跡,這是沂蒙人民敢于勝利精神的集中體現。</p><p class="ql-block">愛黨愛軍是沂蒙精神的靈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場堅定、方向明確、追求執著的崇高政治信仰。自古以來,沂蒙人民一貫崇尚進步。在黨的領導下,沂蒙人民的愿望開始變成現實。經過戰爭的考驗,沂蒙人民從親身經歷中看到了黨的英明偉大,形成了堅定的愛黨愛軍的政治覺悟。并將這種發自內心的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積極參軍參戰,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革命戰爭年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推翻舊政權、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沂蒙人民以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積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全區460萬人中有20多萬人參軍參戰,120多萬人參加支前,當時的兵源人次與當地人口之比為8:1,即一個老百姓要養活8名士兵!沂蒙人民面對這些困難沒有屈服,說實話,辦實事,用昂揚奮進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參軍擁前,表現了砸爛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豪邁志氣,構成了沂蒙精神的閃光點和耀目風采。</p><p class="ql-block">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面對著日本侵略者的掃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圍攻,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用31000多人的生命和鮮血,創立了沂蒙山根據地,寫下了光輝的革命業績;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沂蒙人用小車推著革命前進,用小車推出了勝利,推出了新中國,形成了革命戰爭年代“立場堅定、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的基調。新中國成立后,沂蒙人民響應黨的號召,面對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經濟、惡劣的生態環境,沂蒙人民勇于向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貧窮落后宣戰,頑強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現出了被毛澤東批示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的莒南縣厲家寨,“兩個肩膀一雙手,龍頂山上寫春秋”的平邑縣九間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頑強拼搏改變貧窮面貌的先進典型,展現了沂蒙人民戰天斗地的精神風貌。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沂蒙人民把方向明確,目標遠大,沂蒙精神融進了尊重科學、改革創新的新內涵,從而使沂蒙精神升華到了一個新境界,達到了一個新水平,煥發了新光彩一一即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的堅定信心和信念;從生產力欠發達的實情出發,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開拓創新精神。在新沂蒙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沂蒙人民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新步伐。1996年,在全國重點扶持的18個連片貧困地區中率先實現了整體脫貧。2003年GDP達到834.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59.3億元,存款余額比年初增加14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88元。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沂蒙精神的偉大勝利,是沂蒙精神創新性發展的必然結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三,抗美援朝精神</p><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美國乘朝鮮內戰之際,悍然出兵朝鮮。美國第7艦隊侵駐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不斷轟炸中朝邊境的中國城鎮和鄉村,不斷炮擊中國漁船和商船,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毛澤東根據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請求以及中國人民的意志,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經過2年9個月的殊死戰斗,中朝兩國軍民終于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簽訂了停戰協定。在異常殘酷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廣大志愿軍指戰員赴湯蹈火,視死如歸,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壯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范,形成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其基本內涵是:</p><p class="ql-block">一、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凝聚民族力量的偉大旗幟,是志愿軍指戰員入朝參戰,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巨大精神動力,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成為全體志愿軍指戰員的行動準則。</p><p class="ql-block">二、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以弱勝強,戰勝一切敵人的法寶。志愿軍指戰員在異常殘酷的戰爭中,揚長避短,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作戰,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p><p class="ql-block">三、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志愿軍指戰員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在極為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一把炒面一把雪,以苦為榮,頑強拼搏,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敢打必勝的樂觀信念。</p><p class="ql-block">四、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在志愿軍的行列中先后涌現的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昭示著志愿軍指戰員視死如歸、無私奉獻,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p><p class="ql-block">五、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志愿軍指戰員尊重朝鮮人民的風俗習慣,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戰爭中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停戰后積極幫助朝鮮人民醫治戰爭創傷,重建家園,維護了中朝人民以及一切被壓迫、被奴役人民的獨立和自由,推進了世界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抗美援朝精神,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同正義戰爭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人民軍隊宗旨、本色和作風的體現,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歷史傳統的弘揚,是中國人民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十四,北大荒(兵團)精神</p><p class="ql-block">即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創建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中期,王震將軍奉黨中央、毛主席之命,先是率領鐵道兵,后又指揮十萬轉業官兵挺進荒原,展開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奠定了墾區的基礎。近半個世紀以來,先后由14萬轉復官兵,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山東、四川等地的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和地方干部、農民組成的墾荒大軍,繼承發揚解放軍的光榮傳統和“南泥灣”精神,頭頂藍天、腳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馬架、睡地鋪,戰勝重重困難,在茫茫沼澤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機械化國營農場群。老一代北大荒人數十年如一日,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為墾區的開發建設“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焙邶埥瓑▍^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成為工農商學兵結合、農林牧工副漁綜合經營、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經濟區域。墾區始終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墾區的開發建設史是共和國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墾區人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即“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兵團)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五,雷鋒精神</p><p class="ql-block">雷鋒(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興,出生于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產主義戰士。</p><p class="ql-block">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5月,雷鋒作為所在部隊候選人,被選為遼寧省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鋒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陽軍區首屆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會議,并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大會上發言。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p><p class="ql-block">雷鋒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忠于黨和人民、舍己為公、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立足本職、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出不平凡業績的“螺絲釘精神”;苦干實干、不計報酬、爭做貢獻的艱苦奮斗精神;歸根結底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雷鋒精神影響了后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p><p class="ql-block">雷鋒精神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無時無刻不熏陶鼓舞中國人祖祖輩輩的做人法則,深入貫徹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中國夢的實現,需要雷鋒精神才能在兩個百年之際怦然落地。</p><p class="ql-block">這個時代有無數英雄,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任何歷史階段,是不可能沒有英雄的。因為人類對英雄有著本質上的,基因里的一種英雄崇拜情結。所以,我們可以沒有錢,我們可以窮,但是我們真的不能沒有英雄。</p><p class="ql-block">雷鋒精神就狹義而言,是對雷鋒的言行和事跡所表現出來的先進思想、道德觀念和崇高品質的理論概括和總結;就廣義而言,已升華為以雷鋒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鋒的崇高品質為基本內涵的、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為人們所敬仰和追求的精神文化?!±卒h精神的產生有其特殊的歷史政治背景。雷鋒生活的年代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極端困頓、集體主義價值觀被強烈推崇、人們的思想觀念非常單純、利益需求非常趨同的時代。正是這樣的時代,孕育出了以“心里永遠裝著別人,唯獨沒有他自己”為核心理念支撐的雷鋒精神。那么,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價值取向趨于多元的今天,雷鋒精神是否過時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雷鋒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它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偉大的民族精神是聯系在一起的。同時,雷鋒精神應該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應該保持其實質與內核不變的情況下,使其內容和形式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具有實效性。也就是說,要實現雷鋒精神的時代化,使雷鋒精神的內涵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p><p class="ql-block">雷鋒精神</p><p class="ql-block">一、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歸結起來,可以表述為兩個字:“上”與“善”。</p><p class="ql-block">雷鋒精神體現了一種“向上”的人生姿態??v觀雷鋒短暫的一生,他始終具有一種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對新中國、新生活充滿無限熱愛和美好向往,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充足的干勁投入到工作、學習之中去。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需要發揚雷鋒精神,需要學習雷鋒這種樂觀向上,積極作為的人生姿態。</p><p class="ql-block">1、在工作上“向上”,發揚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雷鋒說:“一個人的作用,對于革命事業來說,就如一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螺絲釘雖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遠做一個螺絲釘。”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螺絲釘精神”,是雷鋒精神在事業上的具體體現。其核心是服從組織分配,熱愛本職工作,忠于職守,敬業奉獻。從雷鋒所處的歷史環境來看,“螺絲釘精神”與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人才資源配置方式存在某種相適應性,反映了個人意愿與國家需要的高度一致性,成為當時鼓勵人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埋頭苦干、忘我工作的精神力量。如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就業渠道更廣泛,單位用人機制更靈活,個人自主選擇性更強,但并不意味著帶有服從性的“螺絲釘精神”已經過時。今天的“螺絲釘精神”體現著服從性與選擇性的統一,一個人只有將個體選擇與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永不生銹的螺絲釘,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待自己的工作,不管身居要職還是平凡崗位,都應愛崗敬業,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自覺抵制不良風氣的腐蝕,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多做貢獻。</p><p class="ql-block">2、在學習上“向上”,發揚刻苦鉆研的“釘子”精神。雷鋒說:“有些人說工作忙,沒有時間學習。要學習時間是有的。問題是善不善于擠,愿不愿意鉆。一塊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都沒有,但釘子為什么能釘進去呢?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庇谩皵D”和“鉆”的釘子精神,努力學習革命理論,刻苦鉆研業務技術,練就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這是雷鋒“向上”的人生姿態的真實寫照。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體現在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上。黨的十七大也提出,要建設全面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所以,我們應該像雷鋒那樣,發揚“學而不厭,鍥而不舍”的釘子精神,緊跟時代步伐,發奮學習,永不懈怠。努力學習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借鑒和吸收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不斷完善和更新知識結構體系,自覺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p><p class="ql-block">3、在生活上“向上”,發揚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雷鋒說:“在工作上,要向積極性最高的同志看齊;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齊?!鼻趦€節約、艱苦奮斗是雷鋒精神在生活作風上的本質體現。雷鋒一生中非常節儉,他的每件衣服、每雙襪子,都就補了又補。他曾說“我們的國家還窮。穿破了的衣服補好了再穿,省下衣服交給國家,這樣既減少國家開支,又發揚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雷鋒的這種艱苦樸素的作風,雖是在當時經濟不發達、國力貧窮、物質匱乏的大環境下形成的,但對今天來說仍有深刻的教育和指導意義。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我們鼓勵科學合理的消費,對人們求富愛美的需求不再簡單否定,也不再套用過去那種“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消費觀念,但這與艱苦奮斗的精神并不矛盾。今天我們提倡艱苦奮斗,是要反對那種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的奢侈之風,尤其要反對憑借手中權力,揮霍浪費國家資源的腐敗之風。要在全社會倡導富國富民的科技創業、產業創業、服務創業等新時代的創業精神,形成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良好社會氛圍。</p><p class="ql-block">二、雷鋒精神體現了一種“向善”的價值追求</p><p class="ql-block">人之初,性本善。歸根結底,雷鋒精神是一種善的境界。雷鋒心中有愛,愛黨,愛國,愛人民,心里永遠裝著別人,全心全意無私奉獻。在其短暫的生命中,他始終用快樂與感恩詮釋著對“善”的追求與執著。</p><p class="ql-block">1、在理想信念上“向善”,發揚“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從解放前一無所有的孤兒到解放后新社會的主人,雷鋒始終對給予他一切的黨和毛主席心存感激,對黨、對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成為雷鋒人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他由此形成了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主義的堅定政治信念,這是雷鋒精神經久不衰的靈魂所在。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階段,雷鋒精神進一步升華為,積極投身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信條,為實現國家繁榮、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安康而拼搏奮斗的愛國精神。</p><p class="ql-block">2、在價值取向上“向善”,發揚“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雷鋒說: “一滴水只有融進大海才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才能充分體現自身價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雷鋒精神的實質,也是雷鋒精神能夠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久活力的源泉。</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來把握雷鋒精神,突出的有這么五個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要學習弘揚雷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雷鋒精神的第一位,是對黨、對國家、對社會主義的熱愛。這個理想和信念激勵我們全黨全社會自覺地把個人的追求和奮斗同黨的事業、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聯系起來,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二是要學習弘揚雷鋒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雷鋒是以服務人民為最大幸福,以幫助他人為最大快樂,這是雷鋒精神的一個典型的標識,也是我們今天仍然要弘揚的一個崇高品德。</p><p class="ql-block">三是要學習弘揚雷鋒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雷鋒生前做過多種崗位,但是干一行他熱愛一行、干一行他精通一行,這一點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仍然是需要的,仍然需要像雷鋒那樣立足本職、忠于職守、兢兢業業、精益求精。</p><p class="ql-block">四是要學習弘揚雷鋒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雷鋒總是把工作作為一種無窮的動力,要鉆進去、要吃透它,而且還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斷地通過學習豐富自己。這種刻苦學習、鍥而不舍、銳意進取的精神仍然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中受到大家的推崇。</p><p class="ql-block">五是要學習弘揚雷鋒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過去叫做艱苦樸素不忘本,今天盡管我們國家發展了,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了,但是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種在雷鋒身上所體現的作風我們今天仍然需要,要本著這種精神來從事今天崇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p><p class="ql-block">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p><p class="ql-block">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處于糧食緊缺、棉花減產,蘇聯又撤走專家的時候。內憂外患的中國,迫切尋求一股鞏固政權、對黨忠誠的力量,希望憑借這種精神渡過難關。就在這個歷史時代的背景下,雷鋒將“為人民服務”這句話體現到作為普通士兵的身上,更貼近實際。其事跡深入人心,家喻戶曉,激勵著當代人奮發脫貧的決心。雷鋒精神以雷鋒的精神為基本內涵,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其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文明的同義語、先進文化的表征。</p><p class="ql-block">雷鋒離世已經50年,這50年,社會發生了巨變,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變,思想觀念也在發生巨變。50年后的今天,我們該怎么“學雷鋒”?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保持良好心態不計得失、不求回報才能把好事做得更持久。雷鋒精神是一面旗幟,永遠閃耀著蓋不滅的光輝。精神是可以變成強大的民心力量的。正是這雷鋒精神這不滅的精神力量,激勵著一代一代的熱血青少年,勇往直前,成為道德的模范。雷鋒精神就是共產主義精神,是我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高貴品質的生動反映,也是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的具體體現。它的實質是:忠于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事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做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周恩來同志曾對雷鋒精神作了全面而精辟的概括,即“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 雷鋒精神是我們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一九六三年三月,在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號召下,全國人民掀起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熱潮,對提高全國人民共產主義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對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無可估量的推動作用。二十多年來,在我們國家里涌現出數不完的雷鋒式的先進人物。他們繼承和發展著雷鋒精神。今天我們所說的雷鋒精神,已經成為雷鋒和雷鋒式的先進人物崇高思想和優秀品質的結晶,已經成為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發展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關系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十六,兩彈一星精神</p><p class="ql-block">“兩彈一星”工程是中國于20世紀50~60年代組織實施的,以研制導彈、原子彈和科學試驗衛星為主要內容的重大國防工程。20世紀50年代中期,面對國際上嚴峻的核訛詐形勢和軍備競賽的發展趨勢,為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毅然作出發展“兩彈一星”,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策。</p><p class="ql-block">1964年,中國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東方紅”1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研制出“兩彈一星”,創造了非凡的人間奇跡,是中國人民挺直腰桿站起來的重要標志。</p><p class="ql-block">在當時極其困難條件下,“兩彈一星”的研制者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懷著強烈的報國之志,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聯系在一起。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回到祖國。許多人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許多人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憤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他們所具有的驚人毅力和勇氣,顯示了中華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決心和能力。在研制“兩彈一星”的過程中,全國有關地區、部門、科研機構、院校和廣大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和解放軍指戰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求真務實,大膽創新,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使中國科研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他們用自己的業績,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創造史書寫下了新的光彩奪目的篇章。</p><p class="ql-block">“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生動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p><p class="ql-block">“兩彈一星”精神概括</p><p class="ql-block">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p> <p class="ql-block">十七,王杰精神</p><p class="ql-block">王杰精神是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p><p class="ql-block">王杰(1942~1965年),金鄉人。1961年應征入伍。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副班長,榮獲模范共青團員稱號。1965年7月14日,在江蘇邳縣張樓公社幫助民兵訓練時,炸藥發生意外爆炸,為掩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王杰奮不顧身撲到炸藥包上,英勇犧牲。王杰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王杰班”。</p> <p class="ql-block">十八,鐵道兵精神</p><p class="ql-block">鐵道兵前身為1945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東北組建的一支武裝護路隊伍,后改為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1953年9月9日,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鐵道兵領導機關,鐵道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進入人民解放軍序列。1954年3月5日,鐵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最多時鐵道兵總兵力達40余萬人,先后修建了鷹廈鐵路、成昆鐵路、貴昆鐵路、襄渝鐵路、東北林區鐵路、新疆南疆鐵路、青藏鐵路和北京地鐵工程等大型鐵路,立下了汗馬功勞。</p><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在中國人民革命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拋頭顱灑熱血,櫛風沐雨、披荊斬棘、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流血犧牲、氣壯山河,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p><p class="ql-block">鐵道兵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從1948年誕生到1984年撤銷并入鐵道部,歷經35年的風風雨雨,從戰爭年代,英勇頑強,前赴后繼,創造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志在四方,艱苦奮斗,被譽為“祖國鐵路建設的突出隊”。血汗灑遍神州地,經緯鋪向彩云間,在人民軍隊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胺晟借徛?,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比~劍英元帥的題詞,精辟地概括了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中形成的“鐵道兵精神”。這不僅是我們這支隊伍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這種精神仍然需要發揚光大。</p> <p class="ql-block">十九,抗洪精神</p><p class="ql-block">1998年入夏,長江流域發生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先后出現8次洪峰,有360多千米的江段和洞庭湖、鄱陽湖超過歷史最高水位;嫩江、松花江發生超歷史紀錄的特大洪水,先后出現3次洪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省區沿江、沿湖的眾多城市和廣大農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國民經濟生產受到嚴重威脅在黨中央領導下,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緊急行動起來,開展了氣勢恢宏、艱苦卓絕的抗洪搶險斗爭。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官兵迅速奔赴抗洪前線,與災區廣大干部群眾一起,同心同德,團結奮戰。經過兩個多月的頑強拼搏,戰勝了一次又一次洪峰,成功地保衛了重要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線的安全,保衛了廣大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創造了人類征服自然災害的偉大壯舉和輝煌業績。9月28日,中共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隆重舉行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高度評價了抗洪搶險斗爭的偉大勝利,深刻總結了抗洪搶險的成功經驗,精辟闡述了偉大的抗洪精神,明確指出:“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種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笨购榫竦幕緝群牵孩偃f眾一心、眾志成城。指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面對特大洪水的威脅,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在中共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同心同德,風雨同舟,團結奮戰,共同筑起了堅不可摧的抗洪大堤。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處處現真情,人人講奉獻。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12億中華兒女的力量凝結在一起,匯成了抗擊洪災的巨大力量,中華民族的內聚力得到了空前加強。②不怕困難、頑強拼搏。指中國人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抗洪前線,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购檐娒癜褔液腿嗣竦睦鏀[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英勇頑強,浴血奮戰,與肆虐的洪水進行了殊死搏斗。各級領導干部身先士卒,披艱履險;共產黨員沖鋒在前,奮勇當先;廣大官兵和人民群眾奮不顧身,嚴防死守,涌現出了無數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模范人物和英雄群體,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③堅韌不拔、敢于勝利。指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面對長時間的異常險惡情況,抗洪軍民始終保持了必勝的堅定信念和不獲全勝誓不罷休的高昂士氣,發揚了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立下軍令狀,樹起生死牌,組織敢死隊,哪里最危險,就沖向哪里,越是情況危急,越是不屈不撓,守大堤,堵決口,排險情,表現出了超人的勇氣和毅力,奪取了抗洪搶險斗爭的偉大勝利。廣大抗洪軍民創造的抗洪精神,同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產生的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老山精神,以及新時期的創業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成為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巨大精神動力。</p> <p class="ql-block">二十,抗震救災精神</p><p class="ql-block">抗震救災精神是黨中央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中所表現出來的偉大精神的概括:“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lt;/p><p class="ql-block">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體現了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不畏艱險、百折不撓,體現了中國人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勇氣概;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體現了對人民的高度關愛、對科學的高度尊重。抗震救災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我們黨和軍隊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抗震救災精神是黨和人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根據中國地震局修訂后的數據,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級為8.0級。根據日本氣象廳的數據,5·12汶川地震的地震波確認共環繞了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以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國內北至內蒙古,東至上海,西至西藏,南至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均有震感,中國之外的泰國、越南、菲律賓和日本等國均有震感。</p><p class="ql-block">5·12汶川地震嚴重破壞地區約5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計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不同程度受傷、1993.03萬人失去住所,受災總人口達4625.6萬人。截至2008年9月,5·12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451.4億元。5·12汶川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災害損失最重、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p><p class="ql-block">5·12汶川地震發生后,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統一調度下,各路救援大軍迅速趕赴四川災區搶險救災。在各種救援力量疾進災區中,解放軍、武警、消防官兵擔當重任,通過各種交通工具千里馳騁支援災區救援。航空、鐵道、公路等各級交通運輸部門緊急調集飛機、機車、車輛,快速編組專列,加強鐵路、公路交通保障,實施空中和地面立體輸送,將各方救援力量和重要救災物資、救災裝備輸送到災區。各路救援大軍通過空中投送、鐵路輸送、公路摩托化開進并舉的方式疾進災區。12.3萬名解放軍官兵,2.3萬名武警部隊官兵,晝夜兼程趕赴災區。在川參加搶險救援的省外救援力量在震后兩天到達全部受災縣(市、區),3天到達全部重災鄉(鎮),7天到達所有受災村,通過開展“進村入戶搜救行動”,從廢墟中搶救出生還者83988人,緊急轉移受災群眾1500多萬人,救援轉移受困游客5.5萬人,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傷亡率。</p><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12日14時49分,成都軍區派出查看災情的4架直升機起飛,隨后緊急出動6100名官兵開赴災區。16時,3000余名武警官兵到達都江堰市實施救援;17時20分,成都軍區空軍11旅106營100余名官兵趕到什邡市;成空雷達39團到達理縣。18時,武警成都、德陽市支隊790名官兵到達綿竹、什邡。到5月12日深夜,到達災區一線的各路救援隊伍已達兩萬余人。13日,11420名官兵緊急空運到達成都附近。當天23時15分,200名武警官兵以強行軍方式突進汶川縣城。14日11時47分,15名空降兵空降茂縣,傳回茂縣災區第一手信息。當天,軍地救援隊伍到達所有受災縣。在震后第三天,即5月15日24時前,各路救援隊伍到達所有受災鄉鎮;第七天,到達全部6個重災市(州)的所有3669個受災村[2]。</p><p class="ql-block">中國15個?。ㄗ灾螀^、直轄市)的7.5萬名民兵預備役部隊人員,2.5萬名消防官兵、特警、公安民警等搶險救援隊伍,千里馳援,奮力救災,維護災區治安秩序[2]。</p><p class="ql-block">各級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以及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迅速組織各種形式的救援力量趕赴災區。20余萬名志愿者自發從中國各地趕赴地震災區參與救援,國際機構、外國政府和國際友好人士積極派遣救援隊和醫療隊,趕赴地震災區實施救助。</p><p class="ql-block">5·12汶川地震使四川各受災地區山崩地裂、道路塌陷、橋梁斷裂,各救援力量在挺進災區的過程中,遇到公路堵塞無法疏通時,毫不猶豫棄車徒步翻山越嶺,跨急流、涉險灘,強行軍奔赴救援現場。</p><p class="ql-block">至2008年5月12日24時,成都軍區緊急出動現役部隊官兵6300余人。5月13日零時以后,成都軍區駐災區附近部隊繼續出動,根據對災情的進一步掌握,增加抽調77100部隊野外駐訓部隊;根據搶修道路、防疫消毒的需要,出動工程兵、防化兵等小兵種部隊;根據全力抗震救災和奉命統一指揮在四川地區抗震救災的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的要求,全面動用指揮力量和保障力量。5月13日8時,中央軍委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濟南軍區和空軍、總后勤部下達《關于參加抗震救災的命令》。5月14日19時40分,中央軍委又向成都、濟南軍區和海軍、空軍下達《增派抗震救災部隊命令》。成都軍區根據中央軍委、總部確定的邊行動邊報告原則,在中央軍委命令下達之前,提前向部隊進行明確。5月12日22時14分,成都軍區下達《出動部隊赴四川抗震救災的命令》,要求77283部隊人員輕裝,攜帶土木工具、野營器材和炊具;77208部隊地震災害救援隊攜帶必要裝備,采取摩托化機動和鐵路輸送相結合的方式,于5月13日3時從昆明啟運,赴四川地區執行抗震救災任務。中央軍委決定第二次向四川災區增兵后,成都軍區首先電話下達命令,接著于5月13日21時49分下達《增派77200部隊執行抗震救災任務命令》,要求77223、77225、77226部隊出動6000人趕赴四川北川縣、綿竹市、安縣、江油市4個地區抗震救災。77200部隊為提前做好裝載、輸送準備,于5月14日20時38分向所屬77223、77225、77226部隊下發通知。在整個抗震救災期間,成都軍區部隊共出動兵力52645人、各種車輛1496輛、大型機械83臺、直升機4架,還有各型飛機1102架次,組織751名醫務人員組成40支應急救護醫療隊,主要在都江堰市、彭州市、綿陽市、什邡市、綿竹市、阿壩州等極重災區和部隊駐地附近救援。</p><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13日3時52分,濟南軍區抗震救災摩托化機動部隊奉命出發。部隊共編為14個行軍梯隊,動用車輛裝備1500多臺(件)、輸送兵力1.16萬人、攜運物資1500余噸,晝夜兼程,跨越秦嶺,向災區緊急進發;4時30分,濟南軍區抗震救災先遣隊編為2個梯隊向災區挺進。第一梯隊于13日11時到達彭州;第二梯隊于14日5時10分到達彭州。</p><p class="ql-block">在搶救生命、重建家園、振興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創造了一個個攻堅克難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二十一,抗疫精神</p><p class="ql-block">抗疫精神,是在抗擊新冠肺炎中形成的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精神。二十字偉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p><p class="ql-block">面對2020年九月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人民一是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守望相助精神?!耙环接须y、八方支援”和集中力量辦大事,一直以來是我們的獨特優勢。面對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部署、統一調度,舉全國之力,組織調派330多支醫療隊、4萬多名軍地醫護人員緊急馳援;組織26個省份對口支援,19個省市采取“一省包一市”方式,將大量醫療設備、人員、物資往湖北傾斜。各省區市步調一致、統一行動,相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及時構建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體系,打造了一張嚴防死守的天羅地網,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的防控局面。這種舉國體制下的同仇敵愾、共克時艱,上下一心、眾志成城令世人動容。</p><p class="ql-block">二是聞令而動、雷厲風行的英勇戰斗精神。嚴峻疫情讓很多地方一時間進入戰時狀態,這種狀態下需要有非常舉措、超常規做法?;鹕裆?、雷神山醫院僅用不到十天時間奇跡般建成并開始集中收治,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具有戰地色彩的十余家方艙醫院迅速開設,實現了從未有過的一種新創舉。一聲號令,迅速集結,毫無怨言,毫不猶豫,這種作風、姿態和速度讓世人驚嘆。</p><p class="ql-block">三是顧全大局、壯士斷腕的“一盤棋”精神。中央確定“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戰略策略,堵住傳染源、切斷傳播鏈至關重要。為顧全大局,一座千萬級別人口的武漢被“封城”,湖北省對人員外流實施全面嚴格管控。這一需要巨大政治勇氣的決斷,展現了極大的自我犧牲精神。局部的奉獻是為了全局的安穩,這是一種代價,也是走好下贏“這盤大棋”的關鍵一招。為了疫情防控大局,14億中國人行動起來,“宅”在家里,以一種特別方式默默地貢獻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四是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義精神。“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當病毒“魔鬼”襲來,一個個白衣天使、科技人員、解放軍將士、黨員干部迎難而上,他們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線最美的風景。這一群群和平年代的戰士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職業操守,沖鋒陷陣、義無反顧。有的身患絕癥,卻不下火線;有的倒下了,戰友同事抹去眼淚接著上;有的家人感染或病了,也無暇顧及;有的推遲婚期上“戰場”;有的單車騎行找“部隊”;有的夫妻雙雙上陣;等等。他們誓死不退,不勝不休,以一種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困難壓倒的大無畏精神戰斗在抗疫一線。</p><p class="ql-block">五是充滿信心、敢于勝利的積極樂觀精神。疫情暴發時,人們難免驚慌、恐懼、焦慮和擔憂。然而,黨始終是中流砥柱,黨的堅強領導一直是定海神針,制度優勢日益彰顯,還有那一面面高揚的黨旗、一個個救死扶傷的“勇敢的人”,他們是主心骨、定心丸和保護神。隨著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好推進和拓展,人們心里都越來越有底了,“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贏這場人民戰爭成了社會心理主流。人們學會了在方艙醫院跳廣場舞、練太極,躺在病床上豎大拇指鼓勁加油等等。武漢必勝,湖北必勝,中國必勝!這是響徹華夏大地的鏗鏘心聲,億萬人民懷著必勝的信心,向著勝利進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泉市| 锦州市| 会昌县| 瑞丽市| 葫芦岛市| 蒙自县| 邢台县| 化德县| 博乐市| 乌兰县| 花莲市| 遂昌县| 石渠县| 天长市| 理塘县| 开阳县| 大宁县| 都昌县| 景洪市| 辽宁省| 泸溪县| 巴彦淖尔市| 社旗县| 江山市| 广昌县| 遂溪县| 保山市| 迭部县| 布尔津县| 农安县| 苗栗县| 静海县| 乡宁县| 塔城市| 郁南县| 惠安县| 奉贤区| 邵东县| 东明县| 桐城市|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