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步入夕陽之旅,來到西雙版納云游已兩年半了。作為盛行南傳佛教的傣鄉,除了帶有民族特色的傣家吊腳樓之外,最能引人注目的即是到處可見的佛寺、佛塔和佛龕了。北客初來乍到,難免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恍忽間以為是身處泰國曼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遍又一遍地倘佯在旖旎風光之中,難免會對當地的民俗文化和歷史傳奇產生濃濃的興趣。最初即聽說有傣王故宮,還有傣王御用的第一“圣泉”,總想親臨其境,一睹為快??上柕罒o方,曾和同來的鄉友,陰差陽錯地跑到了以傣家古納卡文化保留最完整而揚名的曼賀納古寨,穿村爬山,登高尋覓,折騰了大半天,累得汗流浹背,最終無功而返,悻悻而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雖說未能揭開“第一圣泉”的神秘面紗,但尋找謎底的愿望,卻深深地在心底扎根發芽滋長。今年三月下旬的一個傍晚,我又隨意走到流沙河與瀾滄江交匯處的“遠近 五樹六花”樓盤散步,門衛熱情地介紹說,已經下班了,如想游玩可從岔路沿著景洪去橄欖壩的舊公路前行一公里,就會找到原先傣王御用的“第一圣泉”的另一岔路口。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我不覺喜出望外,拿出手機在百度地圖上搜索位置,發現再前行兩公里,即可到達“第一圣泉”??上荷蹬R,只能折返下山,待翌日視天氣狀況再作計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天氣晴好,碧空如洗,氣溫宜人,我便按圖索驥,興沖沖地沿著蜿蜒的山路爬坡而上。途中經過即將竣工的黎明大橋,景色煞是壯觀。黎明大橋,是瀾滄江景洪壩段的第四座跨江大橋,位于景洪壩子東南口,流沙河匯入瀾滄江的相接之處,像一道凝固的彩虹,橫臥在湍急清澈的江流之上。另外三座大橋,隨著江水從西北到東南的流向,依次是高鐵大橋、老公路大橋、鋼索斜拉西雙版納大橋。這座新橋之所以取名為“黎明大橋”,實際是從景洪市的地名演繹而得名。相傳1300多年以前的一個黎明時分,佛祖釋迦牟尼懷著一顆普渡眾生弘揚佛教的善智之心,從古印度南下,披架裟,執佛杖,捧缽盂,翻山涉水,風塵仆仆,登上景洪壩子西南方的神石山山頂時,適逢曙光初露,萬道晨曦照耀著嵐煙彌漫的一往無際的浩淼森林,近處百鳥鳴唱,遠處雄雞高啼,宛如天堂仙境,令人心曠神怡,愉悅充盈滿胸。面對此時此景,遙想35歲時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悟得正果,又想到來到此地教化蕓蕓眾生皈依佛門走向光明,佛祖隨口慨嘆:黎明之城!用傣語講來即是“允景洪”,但隨著建國70余年來漢語普及,為圖簡約上口之便,“景洪“便與“允景洪”逐漸融合通用了,但還是佛祖命名的“黎明之城”本意。同時,鑒于毗鄰大橋不遠處,矗立著相傳藏有佛祖頭蓋骨的塔莫莊塔,為了紀念佛祖傳教與起地名之恩惠,作為景洪壩子瀾滄江的最后一座大橋,取名“黎明大橋”是再也貼切不過了。這里應該說明的是,西雙版納盛行南傳佛教即小乘教,與大乘教北傳佛教有兩個最顯著的區別,一是南傳佛教信徒可以吃葷,二是可以結婚,僧侶不一定非得出家住廟。當然,這并不影響對宗教信仰的篤誠與堅守,亦是西雙版納民風淳樸善良友好的最好注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從黎明大橋中間拱形出發,百度導航顯示,“圣泉”僅距不足一公里。前行不遠,果然發現了右拐的岔路口,原先作為旅游景點收費的鐵欄柵大門敞開,任由車輛和行人自由出入。一邊是高大挺拔披著茂密“簑衣”的油粽樹,一邊是虬蚺葳蕤結滿果實的菠蘿蜜樹,漫山遍坡的橡膠林中,幾多不知名的鸝鳥鳴啼四起,林蔭道上彌漫著濃郁的香甜氣味,讓人倍感神清氣爽。半山腰中,又遇一座極具傣家特色的休閑觀景亭閣。入亭駐足,極目山水,面向西北遠眺,可把有名的告莊西雙景和瀾滄江全貌盡收眼底。向西南望去,又可把曼弄楓片區和流沙河的遠景了然于胸。山風拂面,翠鳥旋飛,臨高俯瞰,水天一色,愜意快樂,自不待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過了觀景休閑亭一百來米,左邊的山崖上修了一座“塔莊董”塔,塔基四周圍上了黃綢,以示敬重。旁邊立一木牌,是“塔莊董”的簡介。“董”在傣語中意為“窺視”,傳說在景洪壩子的西北方向,有一山妖經常下山吃人,驚擾得當地民眾難以安寧。佛祖便收服了山妖,并率眾人在此建一白塔,把山妖鎮壓于塔下。但妖魔卻孽心未滅,時常在塔底拱動翻身,伺機掀翻塔座,再度興妖作亂,荼毒蕓蕓眾生。佛祖大怒,便選此高地,拔下一束頭發,埋于此地并建“塔莊董”來監視山妖舉動,從此該妖魔不敢輕舉妄為,景洪壩子得以安寧,“塔莊董”塔遂以鎮妖揚名,信徒們謁拜進貢,頂禮膜拜,香火不斷。這個傳說,無疑顛覆了佛祖的形象。按佛教而言,剃度為僧,佛祖何來一束頭發埋于地下而鎮妖,顯然有悖佛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無獨有偶。在今年清明節中午,我駕車路過嘎灑機場東邊的南聯山一路口,突然發現有一“般若寺由此向前”的路標,便按路標所示,遂駕車上山前行不到一公里,果然看到了般若寺。般若寺因般若塔而得名,據般若寺宣傳資料介紹,公元833年,由古印度孔雀王朝派出的第八個弘法僧侶使團,由帕馬哈阿難達長老率領,輾轉來到了景洪壩子,在召蓬瑪拉扎王的護持下,嘎灑地區曼真村、曼英村和曼莊些村的三位村長,帶領各村村民,合力興建了埋有釋迦牟尼2根頭發的般若塔以供謁拜,塔旁隨之有了寺廟即般若寺。該寺塔歷史上曾進行了4次整修,現在的般若寺塔則是2014年的第5次修葺,在寺院的北邊,還為捐錢修塔的施主們,建了一道長長的功德碑墻。般若塔與其它佛塔最大的區別,是塔身銀白四周鑲金,并不是全為金碧輝煌,給前來謁仰的人們帶來了一種潔白如蓮的莊嚴之感。從般若塔下藏有佛佗兩根頭發,再到“塔莊董”塔底藏有一束佛佗頭發以鎮妖,說明1300多年前來到景洪壩子傳教布道時的佛祖,或朱顏鶴發,或霧鬢風鬟,而不是想象中的剃了發須。如此看來,在發須的剃留之間,佛祖與尋常僧侶似乎還是有點異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弄淸了佛佗的頭發之謎,又遇一岔路,右行是奔山頂之斜坡,不用拐彎照直前行200多米,即來到了塔莊莫塔廣場平臺,兩頭分別有兩棵十幾人合抱的千年菩提樹,看起來煞為壯觀。在廣場平臺西南方的凹地里,綠蔭參天,藤蔓重繞,順階而下,便看到一發光金屬白虎,匍臥守道,不遠處即是一座護井亭閣,旁邊豎有兩三櫥窗,配以圖片和文字,扼要介紹了西雙版納第一“圣泉”的由來和傣家用水習俗。傣族是愛水的民族,他們認為水是圣潔的,水是由護衛釋迦牟尼的司水女神喃托臘尼賜給的,因而在每個水井上,都按照自己的宗教信仰,修建了不同形式保護水源清潔的建筑亭臺。這里的“圣泉”,相傳是佛祖從景洪壩子的西南方神石山下山后,逐村逐寨,講經傳道,來到位于東南方的此地后,看到山下江水東逝不息,而山上民眾卻吃水困難,為解黎民之苦,便用禪杖插入地下,頓時水花四濺,涌泉汩汩,久旱不枯,久澇不溢,四季清涼,甘冽可口,且有明目養生之功效。因源自佛祖禪杖之開,已逾千年,名聲遠揚,故稱西雙版納第一“圣泉”。一千多年來,每逢佛寺滴水、佛爺凈身、傣家“潑水”等隆重事項,皆取該“圣泉”之水。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外地均舉辦奧運“圣火”傳遞,而在西雙版納則是傳遞“圣水”。以跳孔雀舞而蜚聲世界的傣族舞蹈家刀美蘭,在這里迎取了第一瓶“圣水”,彰顯了傣家人對水的敬重和熱愛。而在平時,總有好多人駕車或騎著摩托車,帶上盛水容器,專程來此汲水帶回家里飲用。周邊遠在百里之外的臨滄、景谷等地的佛門信徒,也會時不時地來此進奉貢品,打水運回以供賧佛或自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了井邊,就近俯身一看,大約兩平米的井口下面,果然有一泓泛著漣漪、清澈見底的的泉水。正值上山費力,微汗薰衣,人困馬乏,急忙操起長桿舀勺,伸到井中,打了滿滿一勺,凈手之后,倒入掌中,連連喝了幾捧,確實甘冽清甜,沁脾入肺,毛孔通透,燥氣全消,“第一圣泉”,名不虛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然而,嚴格地講,在西雙版納境內,從井口面積、井水深度和出水量來講,排在第一的,應屬西距50余公里勐海縣城的“勐海第一圣泉”。這個“圣泉”,發現于1168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位于勐??h城的象山路新影巷,其井口大約五六平米,泉涌滾滾,墨綠碧澈,深不見底。其護井建筑上方“帕金沙塔”金暉燦爛,光彩奪目,極具傣家民族特色。其泉水不僅供全城居民免費汲用,而且也是制作勐海上等普洱茶的源泉之一,因而是中緬邊境璀璨閃耀令人神往的一顆明珠。只是佛祖禪杖插泉在先,只能屈尊“勐海第一圣泉”罷了。所以,來西雙版納游玩的朋友,不妨到這兩個“圣泉”都看看,不僅會為傣家千年文化所稱奇,亦會為“圣泉”的上好水質所感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佛杖開出的“圣泉”,處于景洪壩東南口的猴山。據當地人講,早些年猴山獼猴成群,結隊而行,猴山因此得名,亦是北方游客造訪之地??上н@幾年猴影全無,但“圣泉”依舊潺潺不息。西雙版納“第一圣泉”之名,除了賦予佛佗神力之外,還在于八百年來傣王宮御用之美譽。1117年,西雙版納原稱勐泐,各勐部落之間紛爭不斷,械斗不止,尸橫遍野,加之瘟疫蔓延,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南詔國即南宋大理寺張榜天下,平定勐泐動亂者即可封王。勐海的帕亞真揭榜起兵,南征北伐,歷經一年多的征戰,終于取得勐泐安寧。遂于1179年,被南宋王朝封為“勐泐景龍金殿國”之王,并賜虎頭金印一枚。帕亞真于1180年把金殿建在景蘭,舉行了登基大典,正式成為“勐泐之王”,即第一代傣王,傣語稱之為“召片領”,意為“一方土地上至高無上的王”;而南宋王朝賜予的職務是“宣慰使”,即傣王、召片領、宣慰使這三個名號是一個含意。然而,由于景蘭金殿地處平壩,無險可據,易攻難守,為安全起見,時隔不長,帕亞真王即把金殿王宮遷建至4公里外猴山半山腰,山下即是西南流下的流沙河與西北流下瀾滄江交匯,瀕水傍山,居高臨下,俯瞰平壩,易守難攻,故而營造了凡41王歷近八百年的傣王朝傳奇。當然,王宮從平壩建到了山上,山上的“圣泉”自然亦專供王室所御用了??梢韵胂螅豕F族之專用“圣泉”,給猴山這處泉水平添了諸多琺碼,這當然是勐?!暗谝皇ト辈荒懿Ⅰ{齊驅同日而語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按照山勢而言,“圣泉”位于傣王朝金殿故宮后面,因而就不能不說說景隴金殿國故宮,又稱為勐泐故宮,即傣王宮,始建于公元十二世紀,湮滅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先后存續了近八百年。從建成之初,即與泰國清邁、老撾瑯勃拉邦泰人故宮,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代表和象征著傣族文化的古老文明和輝煌。在歷史版圖上,景隴金殿國的疆域,是如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五六倍。其疆界東至老撾的孟桑德,西至緬甸的孟班,北至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南至老撾的川壙,交叉跨越如今緬甸、老撾和中國三國國土,面積在十數萬平方公里以上。傣王傳至24世,1568年刀應勐繼位,接任明朝宣慰使一職,1571年又被緬甸東吁國王封其為“左撣國大自主福祿至善王”,并以公主配婚,稱作“金蓮王后”。翌年,屈從“金蓮王后”之威,為了便于控制,迎合東吁國的剝削掠奪,刀應勐王便把“景隴金殿國”轄地劃分為十二個版納,即版納景洪、版納勐養、版納勐龍、版納勐旺、版納勐海、版納勐混、版納勐阿、版納勐遮、版納西定、版納勐臘、版納勐捧、版納易武。傣語“西雙”意為漢語“十二”,傣語“版納”意為漢語繳納稅賦的行政單位。從此,西雙版納成了“景隴金殿國”的替代名,而一直沿用至今。由此可明顯地看出,傣王傳至24世時,“景隴金殿國”已經從巔峰走向了衰退,疆土已由十數萬平方公里,被擠壓在為不足兩萬平方公里。江水東逝,風云際會,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演繹了“景隴金殿國”的大喜大悲,令人嘅嘆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景隴金殿國王宮由平壩上的景蘭,遷至猴山上的風水寶地叫允帕鈧,成為歷代封建領主的統治中心。王宮周圍還修了5座佛寺和一些佛塔,附近布有曼崗景、曼龍東等8個傣寨拱衛。在山下的流沙河與瀾滄江交匯處的平地,專門修建了一條長約2公里、寬約30米大街,以朝廷命名傣王的官職宣慰使起名為“宣慰大街”,供趕擺街市、賽馬游樂之用,是西雙版納當年最繁華的商業娛樂中心,一直喧鬧了幾百年。前文所說2008年迎取北京奧運“圣水”的舞蹈家刀美蘭,即1944年出生于斯街。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卻有說不完的不測風云。1966年雨季,因暴雨不斷,洪水泛濫,洶涌澎湃的瀾滄江水倒灌流沙河,無情地沖毀了宣慰大街和附近的8個傣寨,使其空留虛名。又應了“人無雙福,禍不單行”的那句老話,接著在“破四舊“期間,允帕鈧的王宮亭臺慘遭損毀,僅二三塔龕隱沒荒林。惟有毗鄰的曼賀納古寨,因地勢較高而幸免受災,默默地見證了傣王宮的風雨興衰命運,從而有幸成為古納卡文保留最完整的傣家古寨,吸引著無數游客到此一游,賺得盆滿缽滿,富甲景洪,名聲大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如今,富麗堂煌的傣王故宮已經蕩然無存,只有故宮后山的“塔莊莫”塔和“圣泉”,向慕名而來的游人,佐證著傣王故宮的歷史遺痕。山坡之下,一個稱作“遠近?五樹六花”的售樓中心,按照歷史記載,還原了傣王宮的原貌,以此為中心逐步輻射打造“勐泐文化小鎮”,借王宮城脈傳奇,遠眺江與山景,吸引人們來此休閑居住,不失為又一鳥瞰景洪壩子好地方。由于傣家篤信佛教,又處王宮舊址,樓盤取名“遠近?五樹六花”,體現了濃厚的南傳佛教色彩。所謂的“五樹六花”,按南傳佛教規定,寺院里必須種植的五種樹和六種花。五樹是指菩提樹、高榕、貝葉棕、檳榔和糖粽,六花是指蓮花、文殊蘭、黃姜花、雞蛋花、緬桂花和地涌金蓮。這些植物,因形態獨特被賦予了深厚的佛教內涵,關于它們的故事也流傳了千年。樓盤取名無疑美好,卻因近幾年疫情襲擾,房地產景氣指數銳降,如待建成仍須時日。但亦相信,如果“勐泐文化旅游小鎮”得以完工,有八百年勐泐故宮舊址奠基,無疑又是旅游達人的“打卡”之熱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到“圣泉”探幽,汲“圣水”潤喉,還不能不謁拜旁邊的“塔莊莫”塔。傣語“莫”指頭蓋骨,塔莊莫是高十米左右、下方上圓的筍形磚混黃塔,東望群山起伏,西眺景洪壩全域,北臨瀾滄江碧浪翻滾,南依曼泐山雄峙,底座為方,上有梯階三圓,上圓周嵌有8面圓鏡熠熠反光,頂豎7顆風鈴扶搖叮響,風光別具一格。據傣文記載和民間相傳,此塔建于705年,塔下埋藏著佛祖的頭蓋骨,無論真偽與否,卻在境內外的佛教信徒中久負盛名,來此謁拜者眾。因最初守護佛塔的兩位護塔人,是曼泐人,久而久之,人們便把處于勐泐古宮后山的此地稱之為曼泐后山??v觀佛祖景洪壩子傳教之行,或許是冥冥之中,景洪壩子與佛祖有萬世不解之緣。當初佛祖在黎明時分,踏上了景洪壩子西南方的神石山,為這片蠻荒之地起了“黎明之城”的大名;圓寂涅槃之后,又將頭蓋骨留在了景洪壩子東北方的高山之上,不舍晝夜經年累月地注視著被他點化皈依佛門的蕓蕓信徒,足見佛祖對“黎明之城”法眼有加、情有獨鐘了。景洪壩子的佛門子弟,當然引以為傲世代膜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粗略地講述了“圣泉”、塔莊董和塔莊莫塔的前世今生,現在重新審視當初傣王一世帕亞真把王宮由景蘭遷至猴山的動機,應該有4個方面的考量。一是從千秋霸業著想,變易攻難守為易守難攻;二是從飲水養生著想,變“圣泉”為御用,獨享甘冽清爽,擢升王室品位;三是借塔莊董塔的鎮妖之威,昭示獨掌佛祖伏妖之神力,給諸多部落勢力以震懾之警;四是相伴塔莊莫塔,既有謁拜之便,又有分享謁貢佛祖之尊。抑或帕亞真王并沒有想的這么多,但近八百年傣王朝生生不息的歷史,已經隱隱約約地證明了這四點,尤其是曾經欺壓掠奪景隴金殿國的緬甸東吁國早已灰飛煙滅,中國大陸亦經歷了宋元明清和中華民國等六個朝代的更迭,說明了秉守佛教信仰的傣王朝生命力的頑強與堅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滾滾瀾滄東逝水,浪淘盡千古英雄。江山千秋事,宇宙一微塵。云煙飛過處,滄浪一聲笑。“圣泉”依舊在,樂享夕陽紅。覓”圣泉”,謁佛塔,探遺跡,發感悟,侃笑談。文后附上《謁傣家“圣泉”》小詩兩段,權作結尾,學識淺陋,不妨“拍磚”,多多賜教。</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夜雨過后登猴山,</p><p class="ql-block">慕名乘涼覓“圣泉”。</p><p class="ql-block">瀾滄江畔東南處,</p><p class="ql-block">荒藟滿坡景萬千。</p><p class="ql-block">密林翠鳥叫聲喧,</p><p class="ql-block">菠蘿蜜果溢香甜。</p><p class="ql-block">蜿蜒山路不覺遠,</p><p class="ql-block">塔莊莫邊遂心愿。</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傣宮后山呈瑞祥,</p><p class="ql-block">塔莊莫塔美名揚。</p><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插神仗,</p><p class="ql-block">一泓碧水漾佛光。</p><p class="ql-block">曾為王公御用湯,</p><p class="ql-block">清冽甘甜潤五蔵。</p><p class="ql-block">綿綿不絕話傳奇,</p><p class="ql-block">恩澤傣家千年長!</p><p class="ql-block"> 2022.4.10于版納“圣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噶尔县|
桐城市|
大埔县|
双辽市|
乐都县|
九台市|
泰州市|
隆子县|
湘潭市|
昌平区|
禹州市|
泗阳县|
衡水市|
冷水江市|
垣曲县|
舞钢市|
望城县|
忻城县|
焉耆|
洪洞县|
桦川县|
云霄县|
泰安市|
蒙阴县|
汤原县|
和政县|
疏附县|
佛学|
河北区|
达日县|
巴楚县|
鹤峰县|
台山市|
陆河县|
同江市|
永胜县|
紫金县|
广灵县|
策勒县|
沙坪坝区|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