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已退休的我,閑賦之余,萌發了撰寫回憶錄的念頭,這樣,既可排解無聊與寂寞,又不會浪費寶貴的光陰,還能作為紀念品珍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延長自己生命的另一種方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2022年已滿七十一歲的筆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9年至1970年,正值18歲剛成人的我,便經歷了一場不由自主的大變革,被知識青年上山下的巨大洪流裹挾到冀中平原“修理地球”。</p><p class="ql-block">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50多年前的不少往事恍若昨日,久久浮現在腦海,特記錄下來與讀者朋友們分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1968年12月,在家待分配,差一個月就滿18歲的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7年10月14日,在新中國的教育史上,是一個值得記住的特殊日子。這天,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聯合發出《關于大、中、小學校復課鬧革命的通知》。</p><p class="ql-block"> 我聞訊趕到母校長沙市五中(現雅禮中學),但我們這批六六屆初中畢業生已沒有了升高中的任何可能,被告知在家待分配。</p><p class="ql-block"> 1968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發出《關于派工人宣傳隊進學校的通知》,不久,長沙市五中領導權被工宣隊接管。</p><p class="ql-block"> 那時,老三屆高、初中畢業生都面臨同樣命運,所謂四個面向: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部隊,面向基層。</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1月,我(后排右二)姐姐楊沖(后排右一)隨長沙市第一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去了湘西南的靖縣,圖為全家為她送行合影。</p><p class="ql-block"> 父親(前右二)還因此到湖南省委禮堂,作領導干部帶頭送子女下鄉務農的講用報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1968年12月13日,長沙市五中(雅禮中學)初76班同學上山下鄉前,部分同學合影留念,后排左二為筆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76班同學中的雷大軍、李夢奇、趙洪、趙濱秦等入伍了,彭德普、余立良、楊建凱等農村同學回家鄉務農,大批同學去了由學校聯系的沅江縣農場或分赴各地插隊落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王楓姨在株洲冶煉廠冶家中閱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同在五中六八屆初中畢業的妹妹楊鋒則由父母安排投親靠友,1969年1月下到了河北省完縣腰山公社南腰山大隊插隊。</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去完縣農村,是因為我母親與在株洲冶煉廠工作的王楓姨既是老戰友,又情同親姐妹,還是河北老鄉。</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老家在河北樂亭縣,但祖父一干大家庭都是地主成分,倍受歧視。在那“極左”年代,對地主唯恐避之不及,誰還敢去聯系?我母親老家在冀西北赤城縣,地處貧窮、偏遠山區,沒有接受知青的條件,而王姨老家在太行山與冀中平原交界處,生存條件較好,故我與妹妹楊鋒及慶華、亞平、富榮五人就落戶到王姨老家。</p><p class="ql-block"> 兩家父母們考慮更深遠的是,鑒于上山下鄉可能是長期的,甚至是一輩子的事,不能不為兒女婚姻著想,父母們私下商量的是:以后讓我娶王楓姨的女兒慶華,王楓姨的兒子亞平娶我妹妹二清。當然,我們幾個都蒙在鼓里,毫不知情,直到我們都成家后,母親才透露出初衷。</p><p class="ql-block"> 張偉叔叔、王楓阿姨帶著慶華、亞平來到長沙,與我和妹妹匯合,我們幾個人從長沙乘火車直奔保定,就此告別了學生時代,向著北方,開始了未可知的全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我特別喜歡的電影《狼牙山五壯士》劇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從長沙出發前,腦海里充滿了期待和向往,那是因為從小受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夢想自己也能成為英雄,而即將去的地方是英雄輩出的革命熱土,不能不讓我憧憬。</p><p class="ql-block"> 南腰山村往東距保定市只有25公里。南腰山往北約2公里是位于太行山腳下的北腰山村,登上村后山頂,可遠眺易縣境內的狼牙山,那可是五壯士英勇事跡的發生地。</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八路軍115師騎兵營來完縣創建革命根據地。自那時起,腰山便有了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其中大部分是南腰山王氏家族的后裔。他們先后在保定各地學校上學,秘密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啟蒙,堅定了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在國難當頭之際,不少人加入了黨組織。</p><p class="ql-block"> 在他們的帶動、影響下,南腰山村也成立了各種抗日救亡組織,與全國人民一起進行了八年的艱苦抗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的故事就發生在保定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縣是個小縣,位于保定市西郊,太行山東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多山與丘陵,平原約占2/5,總面積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0萬多。1993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完縣改名為順平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我兒時珍藏的連環畫《敵后武工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完縣腰山曾經是八路軍、解放軍的軍事、后勤基地。</p><p class="ql-block"> 南腰山東邊的保定是抗日戰爭時期《敵后武工隊》活躍地,保定東南是《地道戰》主要戰場冉莊;往遠點,是雁翎隊和《小兵張嘎》的家鄉白洋淀;還有《烈火金剛》的故事也發生在冀中平原。馬寶玉等五壯士,高傳寶、史更新、楊曉冬、魏強、張嘎等英雄人物銘刻在心,能在這片熱土落戶,怎能不讓我熱血沸騰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姨夫張辛酉(坐者),后排左起:張亞平、張慶華、楊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得18歲的我和16歲妹妹,還有株洲冶煉廠王楓姨18歲女兒張慶華、16歲大兒子張亞平四人一起乘火車到了保定(另一位父親老戰友的女兒李富榮稍后抵達),南腰山大隊民兵連長六順趕著馬車到火車站接我們,頭一回坐馬車挺新鮮的,一路上不停地問這問那,很快就到了慶華的姨父張辛酉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大隊民兵連長六順與他媳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大隊部報到后,慶華和妹妹分到第一生產隊,我和亞平分到第二生產隊,小隊安排六順重點關照我們,大隊則給我們幾個人騰出一棟兩室的平房居住。</p><p class="ql-block"> 我們幾個干部子女從小在父母身邊,備受呵護,如今獨立在外,一切都要自理,還真不習慣。比如,大家都不會做飯,也不愿意做飯,怎么辦?就每天“錘子剪刀布”解決,誰輸了誰做,至于好吃不好吃也管不了哪么多,能熟了飽肚就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妹妹楊鋒肩扛大鋤準備出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勞動技能,我們更是一竅不通。冬季要給地里上肥,這可不像湖南農村都是肩挑,而是用獨輪車推。我們用安置費買了輛獨輪車,在院子周圍練習。別說還真不好掌握,東倒西歪的老翻車,引得我們自己和老鄉們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我們學習能力還算強,沒多久,便掌握好平衡技巧,能推行自如了,受到社員們夸獎。</p><p class="ql-block"> 春耕時節我們學耪地,用長柄大鋤鋤草并翻松土壤,別看就往后鋤再往前平的簡單動作,開始怎么也連續做不好,我從笨手笨腳到能跟上社員們的節奏,那個開心勁就別提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2019年我(右二)重返南腰山村,六順(右一)回憶起往事,興奮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是秋收后才來落戶,也沒分到麥秸,燒水做飯都得用煤,記得都是隊里派馬車到完縣縣城拉煤,這是我最喜歡干的活,因為可以學趕馬車呀。</p><p class="ql-block"> 學習中,得知馬跑快走,時速約20公里,最快時速可達60公里,可連續奔跑100公里,真是具有名副其實的“馬力”啊。</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拉煤途中,看到一具尸體倒臥在路邊雪地,無人掩埋,我問六順,才知道這是保定地區兩派武斗“遺留物”,原保定是河北省省會,因1968年兩派“武斗”仍不停,省會這才遷到石家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亞平(立左一)與二隊我們的好友王大平(立右一)等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黨中央號召“抓革命、促生產”,我們幾個非常聽黨的話,堅持“早請示,晚匯報”,每天出工前,都要站在堂屋中,面對貼在墻正中的毛澤東主席畫像,右手舉起,揮動《毛主席語錄》,虔誠地呼喊:“首先,讓我們敬祝偉大導師、偉大領袖……萬壽無疆!敬祝毛主席的親密戰友……,身體健康,永遠健康!”</p><p class="ql-block"> 我覺得這還不夠革命,便宣傳并組織二隊社員在地頭開工前,也如此這般一回,在那“政治掛帥”的年代,這樣的活動組織起來并非難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18歲時風華正茂的李玉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知青點住房后緊鄰李玉書一家,她們一家人對我們生活和農活幫助都非常大。玉書比我小月份,是我唯一能記住名字的南腰山大隊女伙伴,她演出樣板戲時的風采至今還記憶猶新,我倆雖然有50多年未見面,但保持了微信聯系,玉書是我認可的好妹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北腰山舅母在我們知青點住房前教妹妹楊鋒做面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珍寶島作戰戰斗英雄孫玉國參加了這屆大會,破例到主席臺與毛澤東等黨政軍最高領導人握手,一時成為全國人民的偶像,這一幕深深刻在腦海里。</p><p class="ql-block"> 我拿到報紙后,在田間地頭給社員們讀報,宣傳黨的九大會議精神,村里議論紛紛,說我們幾個知青是中央派來的工作組吧。</p><p class="ql-block"> 其實,知青在村里并不受歡迎,本來土地就少,外來人還得分出一部分,誰會愿意呢?加上我們的一些“革命”舉動也打破了大隊里的“寧靜”,大隊負責人便找茬為難我們,排擠我們,還有人趁我們出工,到家里偷竊,甚至威脅趕我們走。</p><p class="ql-block"> 這些事情發生后,遠方的父母都很為我們擔心。隨后,他們便按照國家的相應政策為我們辦理了招工、參軍、病退手續。我、慶華、亞平、李富榮先后離開了南腰山村,只剩下妹妹一人還在那里堅守著。</p><p class="ql-block"> 1970年,國家注意到了知青中發生的種種問題,開始大張旗鼓宣傳知青扎根農村的先進典型,堅守陣地的妹妹也因表現優秀,被完縣樹為知青先進典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1970年,19歲的我回到長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幼稚的我,本來是準備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決心扎根南腰山“修理地球”一輩子的,誰知生了一場病斷了我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怎么回事,我竟然發高燒39度多不退,迷迷糊糊中出現幻覺,甚至感覺又去“天堂”逛了一遭,神志不清開始說胡話,病情一時不見好轉,只好病退回長沙居家治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在河北省先進知識青年代表大會期間,妹妹(二排左一)與其他地區的先進知青代表合影。前排左二是邢燕子,中間軍人是河北省知青辦的軍代表,前排右二是侯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離開南腰山大隊后,知青點的亞平參軍走了,慶華也被招工回了株洲,就剩下我妹妹楊鋒一人堅守“廣闊天地”。</p><p class="ql-block"> 妹妹真是好樣的,實干又干成了河北省知識青年先進典型,她1970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與老知青邢燕子、侯雋等成為風云一時的知識青年先進典型,事跡登上了《人民日報》和《人民畫報》,還不時到各地作講用報告。之后,妹妹先后升任南腰山大隊黨支部書記,縣委委員兼任腰山公社黨委副書記,團縣委副書記,河北省團省委常委,并當選為共青團中央九大代表,為自己的知青生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 <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完縣知識青年安置辦公室的周、張兩同志專程來長沙看望我,我(左一)與亞平(右二)陪他倆赴韶山參觀毛澤東主席故居,圖為我們四人在故居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為2019年7月,我(左二)和妹妹楊鋒(右一)在五姊妹紅色尋根之旅中,到南腰山村作了短暫停留,在王氏莊院舊址門前,與六順(右三)等鄉親們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知青生活雖然僅僅一年,但對一些人留下的記憶頗深:六順和莊兒的關照,大平、二平的友誼,鄰居玉書的幫助,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舅母無微不至照顧,都讓我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來,到1968年,毛澤東主席果斷采取了措施:一是派工宣隊進駐各學校,由工人維持學校的秩序,甚至在黨委已經癱瘓的情況下,由工人代表來當學校的負責人;二是派軍宣隊進駐各學校,由軍代表主持學校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但是,學校的秩序仍未穩定下來,而且全國的大學、中學都停課“鬧革命”。加上全國各地都處于混亂動蕩之中,學生到了畢業季卻難以分配工作。</p><p class="ql-block"> 怎么辦?毛主席想出的辦法就是讓大學畢業生到工廠、到部隊去,接受工人階級和解放軍的再教育;讓中學畢業生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于是,大學生們逐步分配出去了,一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開展起來了,令政府為難的就業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 再深入反思,從1966年8月18日起,毛澤東主席八次接見紅衛兵,發動和支持的紅衛兵運動已持續兩年多,盡管領袖一再呼吁“復課鬧革命”,但動蕩和混亂卻無法被有效制止。 </p><p class="ql-block"> 到1968年暑期,大學仍不招生,工廠仍不招工,老三屆初、高中畢業生數百萬人呆在城里無事可做,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通過《人民日報》發出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社會動蕩和混亂的局面才逐漸平息下來。</p><p class="ql-block"> 此運動到1978年止,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接受“很有必要”的“貧下中農再教育”去了。</p> <p class="ql-block"> 圖為2019年,68歲的我重返南腰山時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實,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從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全面展開。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一大批優秀青年便是他們的典型代表。因此,廣義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經歷25年。</p><p class="ql-block">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特殊的時代為我國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條不尋常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在蹉跎歲月中,有寶貴青春的荒廢,有美好理想的破滅,有生活信心的動搖,也有一代知青奮斗出業績。</p><p class="ql-block"> 在國家有困難的時段,知識青年同當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支撐著共和國大廈。較之后來的青年,他們更多了對人生艱辛的領悟,更多了具有吃苦耐勞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知青”二字已不是單純字面上的含義,而是那段特殊經歷賦予他們的一種特殊標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讀者朋友若對我以前完成的回憶錄有興趣,歡迎來美篇我的專欄做客,搜索智慧叢生(美篇號806427),即可登錄,恭候您的光臨。謝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楊志存</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1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汉市|
伊通|
嘉义市|
鹤岗市|
聂拉木县|
莆田市|
西吉县|
蒲江县|
天津市|
衡阳县|
涡阳县|
广汉市|
玛纳斯县|
方正县|
遂平县|
天水市|
德州市|
岑溪市|
舒城县|
尚义县|
宁化县|
介休市|
庆安县|
昌图县|
上饶县|
郓城县|
高安市|
蒙城县|
当涂县|
沛县|
绥中县|
喀什市|
皋兰县|
昔阳县|
盐源县|
红原县|
佛山市|
宁德市|
来安县|
浑源县|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