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從《南征北戰》《賣花姑娘》到《追捕》

七月白荷74339290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字:七月白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圖片:網絡下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配曲:賣花姑娘</span></p> <p class="ql-block">  上山下鄉時,能看上一場露天電影,乃枯燥精神生活中一件幸事。3月30日,西部知青網站站主進勇編輯的《青春無悔》,就轉發來原云南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五團三營六連陳英惠的文章“雨中的銀幕”,編號P205。</p><p class="ql-block"> 我們《難忘的知青歲月》話題,每個月總有七八篇來稿是回憶當年看露天電影的,陳英惠的這篇文章讀后讓人難忘。她說,那天連隊文書從電話中得知營部晚上放電影,立即飛奔上山告訴勞動的人們,眾人歡呼沸騰,只聽連長、指導員一聲哨響——“收工”。</p><p class="ql-block"> 大伙走了十幾里山路,終于在天黑前趕到了營部,天已經黑了許久,還不見放映員的身影,人群中發出不安的嗡嗡聲,夜空中不時劃過手電筒長長的光柱,像探照燈一樣在尋找目標。</p><p class="ql-block"> 突然,壩子上一陣騷動,傳來了興奮的呼喊聲。只見酒足飯飽的放映員在一群人前呼后擁中走了過來,幾個與其相識的哥們連忙遞上知青中的高級禮品——春城牌香煙,那畢恭畢敬的樣子,就像是接待兵團首長。</p> <p class="ql-block">  一陣忙乎過后,電影開演了,放的是朝鮮影片《火車司機的兒子》。誰知老天爺不解人意,影片剛放了一半,嘩嘩地下起了大雨。放映員要停機,可知青們卻不愿錯過這場難得的電影,一面苦苦請求,一面大獻殷勤,撐傘的撐傘,敬煙的敬煙,放映員兩個耳朵和指間都夾滿了煙卷,還有人不斷地遞來。</p><p class="ql-block"> 為了不讓雨水淋濕放映機和放映員,知青們把自己披得雨布取下來聯接在一起,支起一個大大的防雨棚,而自己卻三三兩兩擠在一起,淋得半身濕透。</p> <p class="ql-block">  雨,不停地下著,電影又繼續放映起來,珠串似的雨點打在滿場的雨布、雨傘和斗笠上,“噼噼啪啪”地響成一片,構成了一部渴望與追求的交響樂章。銀幕上的聲音,早己被風雨交加的“交響樂”淹沒。電影故事的內容也只能從畫面的人物動作猜出幾分。然而,雨中那一雙雙充滿著渴求的眼晴卻瞪得大大的,如癡如迷的神情,令人在許多年以后回想起來都怦然心動。</p><p class="ql-block"> 撐著雨傘和雨布的手舉酸了,再換換手。雨水順著山坡汩汩地淌下來,大石頭也坐不成了,就站起來看。低洼處積滿了水,就這樣堅持著,堅持著……直到銀幕上出現“再見”兩字還不罷休。等人們冒雨再翻山越嶺回到連隊時,己是凌晨雞嗚時分了。</p><p class="ql-block"> 陳英惠的文章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烘括起環境氣氛,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有身臨其境之感。兩天內閱讀量4124人,還是挺高的。</p> <p class="ql-block">  《火車司機的兒子》是朝鮮1971年拍攝,我國長春電影制片廠1976年譯制的。陳英惠所說的“那年夏天”應是1977年夏天。那月那年,文化生活枯燥,不說是知青,就是城里人為看一場心儀的電影,也是要擠出一身汗的。</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代人,童年沒幾年,天災占三年;讀書沒幾年,運動占十年;工齡四十年,下鄉整十年;工作三十年,待崗十幾年;退休沒幾年,疫情占三年。知青運道好,樣樣都有份。</p><p class="ql-block"> 最有精力有興趣看電影時,各類影片及進口的外國影片多被禁映,只準放《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老三屆回憶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時,大都是回憶走幾十里路去看“老三戰”,盡管看過N次了,仍要去湊個熱鬧。“不怕干辛萬苦,只為飽飽眼福。”有位老知青撰文說他看《南征北戰》的場次起碼在一百次以上,我相信他講的是真話。</p> <p class="ql-block">  上山下鄉前后,外國影片看的最多就是那兩部反復放的《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一九一八》。1971年后,外國影片逐漸多起來了,當時形容進囗影片有個順口溜,內容是“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砲;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羅馬尼亞電影,摟樓抱抱;日本電影,內部發票。”</p><p class="ql-block"> 說到日本電影要憑票看,是指《山本五十六》《啊,海軍》等五部電影。這些影片在鄉下的知青是看不到的,新三屆,小三屆在農村看的都是大路電影。他們的回憶文章與老三屆又不同。國產影片從《青松嶺》《戰宏圖》《金光大道》說到《春苗》《決裂》;回憶觀看外國電影的文章中,《賣花姑娘》被提到的次數最多。</p><p class="ql-block"> 話題三月份就收到三篇看《賣花姑娘》的。這三篇文章中,云南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四團王勇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生動。他的正文分“溜,混,沖”三個段落,將看電影過程描述得活靈活現。“溜”是大家正在給橡膠樹苗除草時,聽說三十多里路外的芒市當晚映“賣花姑娘”,便裝著肚子痛想解手等,十幾個人溜號到公路上集合。三四點鐘的太陽,依然是火辣辣的,瀝清路面都曬軟了,途中曾有人中暑昏倒,醒來毅然決然跟著大伙像芒市奔去。</p> <p class="ql-block">  芒市電影院歷來是門口檢票嚴,進去觀看松,觀眾站在走道上看也沒人管。大伙商量買不到票的話,就用同顏色的舊票混進去。誰知那天影院請了七八個執勤民兵和公安人員站成兩排,挨個仔細查票。</p><p class="ql-block"> 為了看電影,二營八連的知青故意制造混亂,然后趁亂沖了進去。文章后面還寫了他們回來擋了一輛卡車,司機欺負坐在駕駛室的女生,被知青飽揍一頓的經過。作者選取了看電影這件事娓娓道來,行文不疾不徐,真實的描述,平實的文筆,贏得了讀者的認可。</p><p class="ql-block"> 《賣花姑娘》是朝鮮人民的偉大領袖金日成編劇,金正日導演的。1972年8月由長春電影制片廠譯制,寬銀幕影片從11月起在全國各大城市上映,為爭看這部電影,有孕婦在購票時被擠得流了產。所以,從1973年又推出普通窄銀幕版,在全國各地農村放映。</p> <p class="ql-block">  王勇的文章刊發后,我們話題內馬上也有位作者寫了篇“說說”。說的是他們下鄉時把集體利益看得很重,秋后的一天,鎮上影院上映“賣花姑娘”,洪亮往返三十里地去買票。他們男女同學準備去看電影。趕巧天氣預報說將有暴雨,隊里決定將收割后還在地里晾曬的莊稼搶運進場。他們只得個人服從大局,將好不容易排隊買的票處理了,參加隊里的搶運勞動,沒有絲毫怨言。</p><p class="ql-block"> 收到這篇來稿,我第一感覺是時間不對,我知道這位作者72年己轉到父親下放地,洪亮好像71年就離開農村,有篇說說專門寫歡送洪亮大伙都喝醉的事,怎么又回來給大家買電影票呢?是不是把朝鮮影片名稱搞混了?我發條留言,這位作者回答說,“當時就是演的這個電影。”讓人很無奈。我們寫回憶文章,大都是幾十年前的事,記不清楚不要緊,可以用越南電影、朝鮮電影這樣的模糊詞句。文章要經得起推敲。</p><p class="ql-block"> 網友嘟嘟的老爹點評喜歡神評,他對這個說說的評論是“那個時候人的思想覺悟就是高!”</p> <p class="ql-block">  相比敢想敢說的男同胞,女知青寫插隊時在農村看電影的文章就很慎重。有位女知青寫她和同伴去看電影,別人都走了,女伴還在打扮,最后換了一件平時沒機會穿的花襯衣。臨出門前要去趟廁所,結果一腳踩空,掉到糞坑里了。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寫倆人最后擦洗洗衣服,電影也沒看成,所以你不用寫那天晚上映的什么電影,國產片還是進口片,你這一段比電影還精彩。</p><p class="ql-block"> 當然知青回憶看電影的文章,你也可以寫銀幕下的故事。張家口知青光明正大,下鄉后不久調到公社放映隊放電影。他在(知青歲月)系列文章中,講在巡迥放映中,為了讓他休息好,知青大哥和別人擠著睡,把床鋪讓給他。在連軸轉放紅火的好片子時,有的知青一夜跟著跑了三個大隊,看了三遍電影。他文章發表后,評論欄中常有當年知青戰友點評,補充細節,證明這些事大家印象都很深刻。</p> <p class="ql-block">  “光明正大”的(知青歲月)是去年連載的,我對他的文章印象也挺深。他們公社放映隊是他的師傅李化毅一手組建的,有16mm放映機,影幕、音箱、擴音器材。有好多東西都是師傅自已動手制作。比如麥克風,他就用肥皂盒扎上孔,里面安裝上線圈,小揚聲器等元件,一個非常實用的麥克風就完成了。每當放映電影前,這個自制麥克風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樣的細節,沒有親自經歷是寫不出來的。</p><p class="ql-block"> “漓江小龍”原在廣西軍區生產建設師東興二團一營,1971年當知青,1974年9月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2013年退休,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干了四十年,他寫的回憶文章有聲有色,十分接地氣。漓江小龍寫別人,也寫自己。在(‘電影佬’的愛情)一集中,他接著上期看上一位姑娘的話題,寫他白天帶著放映機下連隊的故事。別人說“電影佬”白天也來放電影,十分詫異。電影隊長似乎知道了什么,有意在星期六安排他到四連放映,最后倆人終于步入婚姻殿堂,1978年8月20日在東興領證,1979年元月回桂林成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圖:漓江小龍的工作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篇,是中老年人的精神自留地。眼下玩美篇的人越來越多,給《難忘的知青歲月》賜稿的人也越來越多。你寫的文章精彩不精彩,并不在于用的華麗詞句多少,而在于自己的真情實感。只要自然流露,自然表達,自然的,就是最美的!陳英惠,王勇,光明正大,漓江小龍等人回憶看電影的文章,為什么閱讀量高,許多人都有往下看看下去的感動,就是因為這些文字自然,真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春華秋實”在我們話題三月份貢獻榜排名列第37位,他是海陸空三棲做戰,經常紿各個話題投稿。他咋天寫了首打油詩,“美篇里面走一走,風花雪月真不少,花里胡哨沒深度,就是一個湊熱鬧。美篇里面瞧一瞧,鶯歌燕舞不老少,到處都是桃花源,實際內容沒多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春華秋實還說,“多寫點知青的東西比較有意義,我們這代人再不寫,以后沒有人再寫了。那些拉屎放屁的東西過多少代都有人寫。”話糙理不糙,我認為他說得有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  最后說說《追捕》。《追捕》是日本影片,由上海電影制片廠譯制,1978年在中國大陸放映的。</p><p class="ql-block"> 1978年開始,大量中外新老電影湧現,將中國電影推上了一個高峰。雖然1978年生產的影片只有50多部,但中國電影人次達到279億,平均每天有7000萬人次的觀眾看電影,創造了中國電影的歷史記錄,同時也為世界電影史創造了一個奇跡。在這個奇跡中,知青充當了什么角色呢?票販子。</p><p class="ql-block"> 從1976年底開始,大批知青陸續返城,許多人一時找不到工作,便浪跡街頭。當時各電影院門前人山人海。大家也不挑,只要是部電影,上座率就至少五成,到了晚上和周日肯定是每場滿座,一票難求。看到這個商機,頭腦靈光的知青開始倒賣電影票,個別人一干四年,從票販子變身成倒爺。</p><p class="ql-block"> 歲月悠悠,走過了年年,走過了月月,走過了幾十個春秋,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味的故事。奇怪的是,那幾年在電影院門口倒票的事有人提卻無人寫。看看誰來開這個頭吧!</p><p class="ql-block"> 上個月我發了《小扁擔三尺三》,馬上收到幾篇回憶挑水的文章,這次又是看電影,這是一段充滿艱辛又倍感愉快的經歷,真希望有更鮮活的稿件發來。(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源县| 高唐县| 南皮县| 合江县| 当阳市| 广元市| 元谋县| 县级市| 陵川县| 绥芬河市| 长寿区| 蒲城县| 清水县| 闸北区| 建瓯市| 南召县| 临沭县| 吉安市| 固镇县| 通化市| 乌兰察布市| 南部县| 全州县| 孟津县| 凤阳县| 呼和浩特市| 康平县| 新晃| 当雄县| 光山县| 浙江省| 博乐市| 南川市| 杭锦后旗| 盐池县| 高要市| 伊春市| 泾阳县| 肇州县| 邵阳县| 冀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