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繼上次參訪伏羲摩崖石刻像后,返程的路上,學友們被與之毗鄰的峴首山文化景觀園所吸引,期盼著早日揭開它神秘面紗。今天,事遂人愿,峴山,我們來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小組正在商議分工合作事宜)</p> <p class="ql-block">3月29號下午,迎著春日暖陽,我們老年大學襄陽文化班的學友們在王老師的帶領下,來到距離襄陽古城南約三公里處的峴首山,又名峴山。這一景點還未正式對游客開放,(可以說是我班專場)我們這幫上了年紀的老人,(有年近八旬)不顧年老體弱,為了心中的熱愛,學習傳播襄陽文化。</p> <p class="ql-block">在學友們陸續到達的時候,王老師突然提出問題,讓我們找出景區文字介紹圖中的錯誤,學友們頓時聚集到展板前仔細查找,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錯誤很快就被找了出來,“跳”望的眺字和蘇“詢”的洵字,王老師滿意地豎起大拇指。</p> <p class="ql-block">這場課前小插曲,也讓我們意識到:對待歷史文化知識要持敬畏之心,更應該嚴謹認真地對待每件事。</p><p class="ql-block">順著景區大門內的長坡緩緩而上,登峴山的第二課堂正式拉開帷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峴山處在襄陽城中軸線的延長線上,正對古城南門,在風水學上稱作向山,這對襄陽城非常重要。漢晉以來,峴山的地理概念在不斷發展。最初,峴山僅只一座山頭,望城池,扼驛道,臨漢津,當關而立,小而險峻;唐代,“三峴”概念的提出,使峴山一山二名原名“峴山”、美名“峴首”同時稱頌,上峴萬山、中峴紫蓋與之并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許多山峰逐漸與“峴”相連,峴山本是比較普通的或者說比較普遍的名字,只要是“小而高”的山,都可以稱之為峴山。襄陽峴山之所以能獨擅“峴”名,是因為從漢末到兩晉,屢次與著名人物相聯系。首先是長沙太守孫堅(孫權之父)跨過長江攻擊荊州刺史劉表,被劉表的部將黃祖射殺在襄陽城外的峴山,這使峴山首見于史冊。而最終使峴山名揚四海的,是兩晉名將羊祜。</p> <p class="ql-block">在王老師繪聲繪色的敘述中,一座巨大的照壁橫亙路中央,王老師停下來,細細地介紹照壁的由來和作用。照壁由三塊浮雕組成,中為峴山全景,左為州治圖,右為縣治圖,取左為大的意思。在照壁的遮擋下,它身后還藏著什么樣的密秘呢?</p> <p class="ql-block">轉過照壁,拾級而上,一座巨大的牌坊高高聳立,我們知道,峴首山最重要的文化景觀部分到了,穿過牌坊,兩頭威猛的石獅赫然而立,左為雄獅,腳踏繡球,寓意“錦繡前程”,右為雌獅,爪戲幼獅,寓意“子嗣繁盛”。</p> <p class="ql-block">羊杜二公祠的匾額不知道為什么放在兩個石獅中間的花壇里,雖顯屈尊,但也還和諧。老師對它們的來歷有一段文字說明,抄錄如下:己亥六月,余尋勝峴首山,亭閣新成,巍峨壯觀;楹聯碑刻,文翰俱佳。感嘆之余,惜不見舊時物件。幸于閣西之山腰,得見羊杜二祠匾額及一對石獅子。摩挲久視,的為古人所遺,心甚慰藉。感賦小詩一首以記之。</p><p class="ql-block">斗拂流云檐欲飛,</p><p class="ql-block">擎天一閣峴山巍。</p><p class="ql-block">相逢盡是新來客,</p><p class="ql-block">唯有他仨舊主歸。</p><p class="ql-block">難怪石獅雖憨態可掬卻氣宇軒昂,肌理分明,靈動傳神,決非某地點或某些辦公機構門口的俗獅之輩,不禁為古人智慧和精湛工藝而折服。</p> <p class="ql-block">再次拾級而上,來到晉太傅羊杜二公祠,大門兩旁各書一副對聯:</p><p class="ql-block">兩任將軍,一般肝膽;</p><p class="ql-block">千秋俎豆,四海聲名。(俎豆:本是祭祠禮器,指世人代代供奉之意)</p><p class="ql-block">明白了聯意,學友們不禁肅然起敬。據史料記載,西晉名將羊祜,他在襄陽鎮守十年,愛惜百姓,大行仁政,不但為西晉統一全國做出了卓越貢獻,更深得襄陽百姓的愛戴,百姓對他感念尤深。他在襄陽的時候,經常到風景優美的峴山游玩“置酒言詠,終日不倦”。所以他死后,襄陽百姓就在他最喜歡的“生平游憩之所”——峴山“建碑立廟”以紀念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羊杜二公祠分為前后殿,正殿設有羊祜簡介和杜預簡介,在蔣敏和熊靜兩位學友的讀誦中,我們進一步了解了二位將軍的生平和功績:羊祜德操清廉而高遠,三次推讓位比三公的高位,有《讓開府表》流傳后世,正殿中的套聯專述此事:</p><p class="ql-block">三讓顯封真亮節</p><p class="ql-block">一統大計老忠臣</p><p class="ql-block">病死時家無余財,日常生活中,衣著隨和,有“輕裘緩帶羊叔子”美譽。</p><p class="ql-block">羊??在世時,極力推薦自己的忠實朋友杜預替自己完成天下統一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杜預在平吳之戰結束后,繼續鎮守襄陽,將漢江成功進行了北水南調,造福一方。他在世時,荊襄一帶黎民百姓已經尊其為“杜父”,并有歌謠傳頌“后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p> <p class="ql-block">從西晉以來就一直建有紀念羊祜的建筑:墮淚碑、羊公祠(清雍正后改為“羊杜二公祠)以及稍后的峴山亭。(明以后改為峴首亭)</p> <p class="ql-block">羊祜二公祠內部布展還在進行中,但通過正殿聯、南偏殿聯、后殿門聯及正殿套聯,讓我們更加全面、詳實地了解了羊杜二人的豐功偉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后殿出來,跟隨老師向西行數十步,來到比鄰羊杜二公祠的墮淚碑亭。據史料記載:墮淚碑為紀念西晉初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羊祜而立的碑石。當年,羊祜逝世的消息傳到襄陽,襄陽罷市祭奠羊祜,街巷哭聲相接。每逢時節,周圍的百姓都會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淚,羊祜的繼任者,西晉名臣杜預因此把它稱作墮淚碑。</p> <p class="ql-block">歷代詩人都以此提筆作詩,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張九齡、曾鞏、范仲淹、蘇氏父子等大家,其中就包括襄陽人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最為出名,表達了其望碑而感慨,想到了前人的流芳千古,頓生仰慕之情。</p> <p class="ql-block">西晉到明朝,歷史上墮淚碑多次被毀,然而屢次重修,僅從史料可查的就多達九次。第一次修建于公元278年,晉武帝咸寧四年,羊祜病死于洛陽后,在襄陽“建碑立廟”以志紀念。最有名的修繕要屬宋朝峴山亭,北宋光祿卿史炤守襄陽,他從政廉潔,關心百姓生活,在襄陽留下很高的聲望,襄陽人民樂于追隨他。在他執政期間大規模重修峴山亭,學羊祜施仁政,為留名于天下,托北宋有名大文學家歐陽修寫下了著名的《峴山亭記》。由于歐陽修筆墨極佳,從而《峴山亭記》帶著襄陽的峴山亭名揚天下。后清朝道光年間,襄陽知縣熊寶志,亦于峴山頂的舊址,復建了峴山亭。第九次,2018年,襄陽市經全國多位文史專家重新收集整理完善后而刻,又稱“德政碑”。讀著墮淚碑的楹聯:</p><p class="ql-block">讀碑不覺衣沾淚,</p><p class="ql-block">報國莫忘心向民。</p><p class="ql-block">學友們又一次地受到了深刻的德政教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間常傳龜托碑,托碑的大石龜實為龍生九子之一,名為赑屃,因能負重,故托起千秋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當學友們還沉浸在悲哀和緬懷英烈的時候,不知不覺來到位于東北角峴山之巔的峴首亭。仰望著高大宏偉的峴首亭,敬仰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峴首亭原名峴山亭,總高56.8米,共有七層,飛檐懸鈴,如鳴佩環聽天籟,被譽為襄陽地標性建筑。有的資料稱為襄陽峴首山峴首亭為文筆峰塔。此次重修,是將亭、閣、塔合一的紀念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峴首亭的正面,以漢白玉石為底,刻有金色字體的歐陽修巜峴山亭記》,歐陽修還曾著過一篇《醉翁亭記》,隨著張德操學友的當場背誦,讓學友們又重溫了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詩中的滁州(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因此詩句名揚天下。正在遺憾《峴山亭記》遜色于《醉翁亭記》之時,峴首亭西側的一幅楹聯,彌補了這一遺憾:</p><p class="ql-block">兩記各傳神,單論觴籌,歐子酣醺超叔子,</p><p class="ql-block">雙亭俱播美,相稽歲序,襄州譽望早滁州。</p><p class="ql-block">更有峴首亭東側聯稱為絕贊:</p><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賢德名揚天下;</p><p class="ql-block">亭何須大,占風光步上峰巔。</p><p class="ql-block">正是道盡了山因賢人而聞名天下,似乎更勝一籌。除此之外,南和北各有一副對聯,從地理位置到人文風情,盡情謳歌著峴山之美。觀望著一副副寓意深刻、文字精美的楹聯,只覺得峴山之美,是種充滿著人文豪氣之美。</p> <p class="ql-block">繞過峴首亭,沿著一條小石子路一路向南,眼前豁然一亮,一片桃林,夾雜著幾株細柳,艷艷的桃花還在嬌嬌地開放,氣氛也變得活躍起來,一座小巧的六角亭展現在大家眼前——峴山亭(峴山小亭)</p> <p class="ql-block">隨著王老師的娓娓道來,學友們不禁對這個亭子產生了莫名的情懷。原來這是座送別亭,只見上面楹聯書道:</p><p class="ql-block">送君終有別,最牽懷鵬路悠悠,嬋娟步步;</p><p class="ql-block">恕我無言,惟寄語峴山風朗朗,揚?依依。</p><p class="ql-block">眼前明明就是一幅絕妙的送別圖。</p> <p class="ql-block">這或許就是峴山亭(峴山小亭、送別亭)為什么放在景區最南角:“燕南飛,燕南飛,燕叫聲聲心欲碎……”原來這里有個古渡口,親人就此話別,登船遠去,不知何日再見,只留下多少千古話別的絕句佳話。</p> <p class="ql-block">峴山亭(峴山小亭)旁,依山設有圍欄,依欄遠眺,東有魚梁飛渡,東南鹿門群峰綿綿,襄江如玉帶環繞于峴山腳下,見證了多少古人于此依依桃花,折柳送別。南望孟浩然的澗南園,觀音閣,西臨伏羲摩崖雕像和博物館,真是風光無限,一步一景。更有大氣唐城,述說著千年歷史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告別了這多情的峴山小亭,順路而下,踏上了歸途。大家一路談論著古人的浪漫情懷,評品著各種楹聯,不禁贊嘆著峴山的人文底蘊之豐厚,眼前的兩座石碑吸引了大家的視線,原來是抗戰中犧牲的將領。</p> <p class="ql-block">馮安邦(字化民)1885年生于山東省無棣縣馮家鋪。</p><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3日,在襄陽對日作戰中,以身殉國,國民政府特追任為陸軍上將軍銜,時年53歲,尸骸葬于襄陽城南峴首山。2014年9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p> <p class="ql-block">楊本張——1900年——1943年,(出生地不詳)滇軍抗日陣亡將士。</p> <p class="ql-block">學友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前去瞻仰。前有古人壯烈情懷,現有后人承續遺風,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所在。前赴后繼,繼往開來,生生不息。峴山,真是一座令人敬仰之山,一座充滿著英雄氣概之山!</p> <p class="ql-block">學友們沿著下山的路回味著兩個多小時的收獲,仍有依依不舍之意。善于制造意外驚喜的王老師,又把學員們帶到一處由各種景石壘起來的小坡前。王老師用兩首新創作的小詩,讓匠人們無心之舉,成了精美絕倫的活景觀。隨著蔣敏甜美聲音的詠誦,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引得學友們爭相留影。</p> <p class="ql-block">石為媒</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定文</p><p class="ql-block">紅花檵木戀青松,</p><p class="ql-block">磐石為媒意幾重。</p><p class="ql-block">但得晨昏共廝守,</p><p class="ql-block">不教七夕一相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迎春花與青石</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定文</p><p class="ql-block">黃花妍有姿,</p><p class="ql-block">青石色無衰。</p><p class="ql-block">相擁一何緊,</p><p class="ql-block">游人步履遲。</p><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讓人不由慨嘆,峴山,也是一座充滿著人文情懷的浪漫之山,生機勃勃之山!</p><p class="ql-block">我們贊美峴山,峴山之名,因人而著,因詩而顯,因文而彰,源遠流長,造福后人。</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回望峴首山和峴山群峰,婉若一道綠色的屏障,護衛著襄陽古城,又婉若一條騰飛的巨龍,峴首亭(文筆峰塔)就像直入云霄的龍角。</p><p class="ql-block">峴山這一座歷史文化名山,還有更多的自然風光,等待我們去領略,更多的人文內涵等待我們去探索。峴山,我們還會再來的。</p> <p class="ql-block">襄陽老年大學——襄陽文化班第二小組集體創作</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6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阳市|
台南县|
台东市|
吉水县|
临澧县|
英超|
云和县|
平罗县|
商城县|
牟定县|
滨海县|
古田县|
安达市|
新昌县|
丹巴县|
马龙县|
渭源县|
乌什县|
临潭县|
黄大仙区|
清苑县|
方山县|
沽源县|
武强县|
台东市|
苍溪县|
梅州市|
孟津县|
浮梁县|
威宁|
佛坪县|
西充县|
巴东县|
滁州市|
怀安县|
彭山县|
连云港市|
浑源县|
东至县|
宽甸|
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