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至中學村史調查</p> <p class="ql-block"> 一個村子三千年歷史,折射周至歷史文化,一方水土十余平方公里培育了代代英才。</p> <p class="ql-block"> 這個神奇的村落就是豆村。豆村方圓有14多平方公里,人口有一萬五千多人,豆村由豆一村、豆二村、豆三村、豆四村四個行政村組成。豆村位于終南鎮西南2公里處,距離周至縣城13公里,地處謂河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產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種植獼猴桃、蔬菜、西瓜。工藝品有大臘、剪紙。剪紙1980年參加全國展覽并獲獎。四大水源,澆灌著數千畝稻田,賜予了豆村人“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在清朝時期就是關中道最大的村落,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稱。為何稱為豆村?“豆”是古代青銅器的一種,其用途有二:一是盛食,主要盛放食物和果饌,相當于今天的食盒。二是禮器,古代貴族或君王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使用的器物,專門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3000多年前,因周人在此精于制作以“豆”為主的器皿,而以豆命村,稱豆村。</p> <p class="ql-block"> 豆村歷史悠久,西周時期,據考古發掘證明:豆村是當時重要的京畿之地,也是貴族聚居的地方。西漢漢武帝時期建立周至縣,縣府在終南鎮,豆村隸屬于清平里。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赤眉將軍駱延率領義軍萬余人,盤踞周至,占領終南和豆村一帶。宋朝大觀元年(1107年),周至縣清平鎮升為清平軍,置終南縣,豆村隸屬于終南縣。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到至順二年(1331年),終南豆村一帶水旱連年,莊稼受災嚴重,百姓苦不堪言。</p> <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初年,戰火連年,社會動蕩不安,響應政府“廣積糧,高筑墻”的方針,村民集資修建城墻,清朝嘉慶年間,白蓮教血洗集賢村后,后又有寧陜叛軍,岐眉鄉匪禍害周至東南鄉村,豆村維修加固城堡,城墻高大堅固,為周圍村少有,1863年回民軍屠戮臨川寺后進犯豆村,以高大城墻做依托,村民英勇抵抗,豆村免于一劫。</p> <p class="ql-block"> 民國三年(1914),三月十一日,白匪從灃谷由鄠邑西竄盩厔,在終南、豆村一帶劫掠一空,殺害村民趙梯、張禮 ,搶走騾馬六匹 財物無數,打傷十余人;民國15年(1926)清明節,軍閥吳新田第七師圍攻豆村,敵軍攻破西城,進城后分兩路環城一周,屠殺守城百姓六十余人,放火燒城,殺人,搶劫,強奸三天三夜,豆村毀于軍閥的野蠻蹂躪。這一時期軍閥混戰,強迫百姓廣種鴉片,大肆增加賦稅十多倍,又連年遭旱災、蝗災、蟲災、水災,霍亂,特別民國18年(1929年)全年大旱,百姓家破人亡,豆村一帶百姓多半死亡,許多家絕戶,村頭田間到處是新起的墳塋,無人掩埋的尸體填滿村外的大土坑。民國21—22年(1932—1933)豆村霍亂流行,112人患病,101人病死,全家病死者25戶。這是豆村最為悲慘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 1945年,豆村成立黨的外圍組織—東鄉學友會。1946年成立豆村黨支部。改革開放前,豆村仍保留有古城墻,城墻周長九里三。八座城門(東南西北各兩門),每座主城門各為兩層,均由名人題寫額匾,其中東門為“紫氣東來”,西門為“西望瑤池”, 南門為“高聳云霄”,北門為“群星拱月”。城壕周長9里,水深1丈,河寬6丈,兩邊柳樹成蔭,河內魚蝦成群。改革開放以來,豆村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現形成東西兩條主干道貫穿南北,一條中心大街橫貫東西,其余街道皆與之交會,形成了24道“丁字街”。現在的豆村普遍蓋起了樓房,擁有了小轎車,邁上了小康生活。豆村街道呈南北縱橫狀,北有12街南有9街,轉完一圈有30多里路。豆村之大全國有名,號稱“天下第一村”。豆村由溫飽邁上了小康。</p> <p class="ql-block"> 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獨特的文化 《豆村大臘制作技藝及民俗》被陜西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5月11日批準為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 游大蠟</p><p class="ql-block"> 四月八,游大蠟。</p><p class="ql-block">不為看大蠟,只為看豆村的好姐家。</p><p class="ql-block">媽呀,你看大蠟過來啦!</p><p class="ql-block">扶媽踮腳嫩聲笑,風擺衣衫賽荷花。</p><p class="ql-block">藏青褲子綠裹腳,毛蓋兒打到半中腰。</p><p class="ql-block">花花眼睛細眉毛,撲閃撲閃四面照(rāo)</p><p class="ql-block">照見我哥好小伙!”</p> <p class="ql-block"> 豆村奇特的四大景觀;金牛池位于村東,于郭家灣(東村)西南方向,原豆村中學東,現因河床改道,金牛早已不知去向!大概在200年前由于田浴河雨季水多,經常淹沒莊稼,村民集資在河邊筑造了一頭龐大的鐵牛,用來壓制洪水!監測水位, 人們稱之為金牛,形成金牛池。后來田浴河改道流經村西,村東金牛池歷史漸漸消失在人們記憶中;文曲廟位于豆村西南方向,文曲廟祭祀文曲星:文曲星,星宿名之一,為北斗第四星。文曲星主文運,武曲星主武運,二者相互對應。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白馬池位于村西沿娘娘廟西行過西小河,再行三五百米就到了白馬池,水池邊有一塊石碑,正面書寫著“白馬神之池民國立”。據傳這里經常遭土匪出來打劫,常常搞的雞犬不寧,人心惶惶。一天夜里,有一匹白馬出現,在村子周圍巡邏,土匪才不敢來了。但是土匪們不甘心,總想找機會害了白馬,有一天,他們趁白馬在池里喝水時,刺死了白馬,人們把白馬埋在高崗上;三支香,據說在夏天的夜里,可以清晰的看到村北上空三點火星,對應三點火星位于村北馬坡下,有一口清泉有三支泉眼,中間的微高些像似三支清香,也就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豆村人杰地靈,人才輩出,胡元福:雍正癸卯(1723)科舉人;尚寧岐:雍正丙午(1726)科舉人;高文清:乾隆丁酉(1777)科舉人;雷養和:順治五年(1648)武舉;司鎮藩:乾隆二十四年(1759)武舉;孟覺來:清朝貢生;孟又嘉:清朝貢生;孟騰蛟:清朝貢生;孟振修:清朝貢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趙振甲:</span>清代周至豆村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舉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大挑二等任甘肅永昌教諭,訓導有方,以勤政廉潔聞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尚夢龍:</span>清代周至豆村人,縣學生員,慈善家,康熙60年(1722)盩厔發生大饑荒,捐白銀二百兩買糧以賑濟鄉民,雍正四年(1726)盩厔再次遭遇饑荒,又出白銀百余兩代替本里貧窮人家完納皇糧,雍正十年(1732)盩厔發生嚴重旱災,捐小麥50余石救濟鄉里,其仁德善舉保全了許多家庭,救活了許多鄉民,百姓稱贊。</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優秀共產黨員王直</span>:(1901—1972)原名尚兆甲,終南鎮豆村人,出身于殷實的書香之家,14歲上西安二中,畢業后考入上海高中,接受新思想,以民族危亡為己任。后投筆從戎,去綏遠參加抗日義勇軍。義勇軍失敗,回周至任民立中學教員,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26年(1937)11月,到涇陽安吳堡青年訓練班學習,期滿后任區隊長,次年12月到陜甘寧邊區,被派往山西茅津渡三十八軍軍部,任軍事隊隊長,負責訓練全軍班長,以政治思想教育為主。后調任一0一團任排長(連級),錄入成都黃埔軍校,上學路上身染傷寒,返往西安,病愈后返回陜甘寧邊區。王直被派往寶雞第二后方醫院,開展黨的工作,不慎暴露,撤回邊區,在馬欄二師教書。不久,去中央黨校學習。結業后和范明同去榆林動員國民黨騎兵第六師起義,民國35年(1946)11月,騎六師起義,王直隨軍回延安。次年王直在榆橫特委負責外勤聯絡,駐神木。蔣胡軍進攻延安中,他參加榆林戰役,任第一野戰軍聯絡科長,參加保衛延安、西府出擊、解放西安、扶眉等戰役。關中解放后,王直隨軍進駐蘭州,王極力恢復生產,組織俘虜中有技術有文化者興辦企業:辦起煙廠、磚瓦廠和擁有數百輛汽車的運輸公司。后隨軍進藏,積勞成疾,病情加重,回西安治療。1957年病愈,任陜西省機械局副局長;1963年任省農機局長“,文化大革命”中王直被批判,1972年宣布平反昭雪。忠誠革命事業,歷經磨難不變初心。</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杰出革命者尚經緯(</span>1919—1998),豆村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1936年中學畢業后,適逢西安事變,立志報國,便投筆從戎,1938年調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后,分配到八路軍任營長,參加了張家口戰役,承德保衛戰,在解放戰爭中,參加了四平保衛戰、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屢立軍功,任團長、師長。解放后,國家經濟建設時期,先后擔任武漢軍區參謀長、作戰部長和孝感地區、洛陽地區軍分區司令員。戎馬一生,軍功卓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科學家程希望</span>:男,漢族,1942年7月生,豆村人。西北大學物理系畢業,教授。1967年9月至1977年3月在武漢國營長江有線電廠工作,1977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1988年提出光學半自陷的慨念以歸繆法證明之。1985年至1989年研究出五種測量徑向梯度折射率光學材料參量的方法,即分子散射法、物象等大法、干法截距法、反射起偏法和截長補短法。</p><p class="ql-block"> 主要著作:《程希望自選集》譯著:《傳輸光學》、《梯度折射光學》、《光通信理論量 —量子論基礎》、《光學雙穩態》。科技報國,助力北斗導航,天宮巡天,嫦娥奔月。</p> <p class="ql-block"> 科學家劉芳娥:教授,碩士生導師,護理系副主任,護理專業學科帶頭人,陜西省護理學會康復護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現代護理等雜志編委。空軍軍醫大學(原第四軍醫大學)基礎醫學教學實驗中心副主任。獲軍隊院校育才獎“銀獎”、原第四軍醫大學“十佳青年教師”;發表論文120余篇,其中SCI論文9篇;主編、副主編或編寫教材10余部;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負責省社發攻關課題2項,獲省科技成果二等獎、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獎、省教學成果一等獎、陜西省教育技術成果一等獎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畫家劉龍剛:</span>生于1964年,周至縣豆村人。筆名云濤,號自然門人 現任陜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陜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醫安美術家協會理事,西安市文史館研究員。</p><p class="ql-block"> 其代表作品有:《法道圖》、《大吉圖》、《樓觀勝景)、《寒林相依》,作品集有:《劉龍剛水墨畫》、《龍剛國畫選》、《中國書畫名家—經典花鳥.龍剛》。以水墨書寫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豆村司浪廟</p> <p class="ql-block"> 具有傳奇色彩的豆村廟宇:關帝廟,建于洪武年間,清朝順治二年尊迎關帝圣相像,清末同治二年間四月八這天,回民軍血洗臨川寺直奔豆村而來,豆村高大堅固的城墻和村民英勇的抵抗使豆村免遭屠戮。傳說正在危急時刻,村中關帝顯圣,一道紅光上沖霄漢,關帝圣君赤面長須,跨馬持刀,怒目圓睜,凌空城中!回民軍見狀,四散而逃!村民得以保全。村南小門外有魁星樓。城西北角藥王廟。村西有娘娘廟,司浪廟。司浪廟供奉的神祇是水神吳員。吳員是春秋時人,生于楚國梁地。為報父兄之仇,于公元前522年投奔吳,是吳王闔閭的重臣。由于吳員征戰有功,特別善于治水,有大禹之勞,故歿后謚號為“司浪”——意思是管理水患的大神。田峪河流經豆村西,秋夏兩季,常常泛濫成災,淹沒莊稼殃及村社,于是,人們便請來水神“吳員”司浪,以保四季平安。后關帝廟毀于戰火,村民將關帝移入司浪廟一同祭祀 。</p> <p class="ql-block"> 豆村遺址解開了歷史密碼:1996年省考古隊在豆村考古,發現了豆村遺址,發掘西周墓葬6座,東周6座。發掘大量的青銅器,其中銅方鼎高24厘米,最為珍貴。豆村西周墓葬等級之高,數量之多,排列之有序,遺址面積之大,說明這里是西周時一重要諸侯國遺址,是重要的京畿之地,也是貴族聚居的地方。這批周人居住在這里,為文王作灃奠定了基礎。通過這次發掘,查清了豆村西周遺址的分布和文化內涵。1974年豆村群眾平整土地時,挖出了一批青銅器,其中文癸簋是西周早期文物,高15.4厘米,口徑23厘米,重3.5公斤,內底有“八母父癸”4字銘,為國家三級文物。還有鬲、豆、壺等。</p> <p class="ql-block"> 一段歷史傳承家國情懷,代代英才書寫周山至水的奮斗佳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格县|
响水县|
万盛区|
道真|
喀喇|
泸州市|
恭城|
蚌埠市|
宜宾县|
察雅县|
离岛区|
桃园市|
观塘区|
六盘水市|
张家川|
外汇|
轮台县|
浪卡子县|
罗江县|
泗洪县|
绥棱县|
河源市|
墨脱县|
宜章县|
芜湖市|
保山市|
桃江县|
肇州县|
怀柔区|
双流县|
奉化市|
和田县|
祁东县|
阿巴嘎旗|
富平县|
德保县|
江阴市|
枣强县|
三河市|
葫芦岛市|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