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千年流坑古村,江西攝影游 2021

小寒大雪

江西省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叫流坑村,享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譽。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決定去探個究竟。于是我們從井岡山下來后,便驅車直奔流坑古村。<br>  流坑古村位于安樂縣牛田鎮東南部的山嶺中。下高速后,走縣道,穿過牛田鎮,然后沿著烏江從村西北進入流坑村。<br> 一進村口便望見幾棵巨大的香樟樹,枝葉茂盛,蒼勁挺拔,黝黑粗壯的樹干需得三四人才能合抱。 樹齡至少在500年以上。樹下的一排排商業小店,依然掩蓋不住撲面而來的古老氣息。<br> 再往里走,村中竟然有一片巨大的水塘,貫穿全村,稱為龍湖。龍湖兩岸樹綠花艷,清澈的湖水平靜如鏡。 我們選擇湖邊的一家民宅客棧住下,圖的是它空氣清新,視野開闊。 從客棧的三樓陽臺向南望去,龍湖的對面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青磚灰瓦、鱗次櫛比的古民居,它就是流坑村的古建筑群。 <p class="ql-block">  清晨,一層薄霧在古村中飄蕩,愈發增添了它的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流坑古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37-943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全村都姓董,為董氏血脈村落,其祖先可追溯到西漢大儒董仲舒、唐代宰相董晉。</p><p class="ql-block">  流坑村所處的地形和村莊布局非常特別,和許多依據地形自然形成的古村落不同,它從一開始就融入風水理念和建筑科學,依據精心設計的總體規劃,代代相繼,逐步建成。</p> 清澈的烏江之水,從流坑村東面的崇山峻嶺中迤邐而來,如一縷青帶繞著流坑村的北面,劃了一個漂亮的圓弧,然后向西奔流而去,匯入贛江。村莊的南面則有金玲山脈護衛,形成一面靠山、三面江水繞流、四周青山環抱、嵐霧飄浮繚繞的風水寶地。山川形勝,鐘靈毓秀。又有一條烏江水流將群山中的流坑村與外面世界連通起來,隱而不孤。 <p class="ql-block">  流坑古村的選址乃得益于唐代風水國師楊筠松師徒兩人的指點,據董氏宗譜記載,1000多年前,唐朝宰相董晉的第七世孫董清然,居住在烏江北岸的黃泥塘。風水大師楊筠松師徒巡游到此,受到董家的熱情款待,作為報答便為他們指點了烏江南岸的這處絕佳的安家之地。</p><p class="ql-block">  隨后董清然的孫子董合毅然從黃泥塘搬遷到這里,成為流坑村的建村始祖。因楊筠松大師曾評說,此地雖為金玲山的反弓形,但“只要水朝庚,依舊好流坑”,故取名流坑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流坑村的布局則進一步發揮了這里地理上的優勢。</p><p class="ql-block">  元代,流坑村曾遭兵燹損毀,但不屈的董氏后人又重建家園。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有個在明都城南京做官的刑部郎中董燧,是流坑董氏后人。為重建家園,毅然辭官回村。見多識廣的董燧運用城市建設的知識,依據地形對流坑村進行了重新規劃。然后召集族人將全村整治為一橫七豎的八條巷道,形如梳子,一條橫道沿著龍湖成東西走向,是七條豎巷的南出口。七條南北走向的豎巷平行排列,按房派支系居住。依次為上巷、闖家巷、明經巷、圩上巷、賢伯巷、中巷和隆巷。</p> 上巷的一角。存在了幾百年的明清宅第依然保留著當初的風貌。 明經巷,巷道兩邊的古建筑很有特點,鵝卵石路面打掃的十分干凈。 闖家巷,一個從早市場回來的村民邊走邊打電話,安排今日的事項。 圩上巷的巷道比較窄,半截損毀的古巷道已經恢復如初。 賢伯巷中,一個游客孤獨地行走在靜靜的小巷,似乎在尋覓往日的煙火氣息。 清晨的中巷,充滿了古老的神秘,霞云縈繞下恍若夢境。 最西邊的巷道是隆巷。不足兩米寬的巷道夾在古色古香的老屋中間,轉角望不到盡頭。卻給我留下了一縷溫馨的青色遐想。<br>  七條豎巷之間還有一些小巷、細巷連通,形成縱橫交錯的村莊路網。<br> “一線天”細巷只能一人通過,是連通隆巷和中巷的隱秘通道。<br>  這些四通八達的巷道都用烏江鵝卵石和青石板鋪筑,雨天不濘滑,晴天不起塵。幾百年來依舊如故,深為村民喜愛。<br>  整個村莊規范整齊、井然有序。<br> 每條豎巷面對烏江的巷口,均修有類似城門樓的望樓。設有可隨時關閉的樓門,樓上有觀察外界動向的瞭望孔。 明經巷巷口的古望樓。 位于賢伯巷口的望樓尤為特別,這座明代建筑既是一個防御的望樓,又是一座紀念流坑董氏第十六代人董琰的建筑。<br>  董琰20歲便中舉,在云南教過書,在廣東當過茂名縣長,1404年調入京城翰林院參加編修《永樂大典》。之后擔任明朝的教育部長(國子監司業)。學識淵博,見識高明,一生熱衷與教學,培養了一大批有才實學的國家棟梁。無論是在朝廷還是民間,他的口碑都很好。有許多名人達官在此望樓上為他題詞。<br>  望樓正面檐下有磚刻“翰林”橫額,因此稱它為翰林樓。橫額兩側下有“數封天子詔,當代帝王師 ”的磚雕刻。門楣上還嵌有磚刻橫匾“少司成第 ”,皆為明代宰輔楊士奇所題書。<br><br> 這是位于中巷巷口的古望樓。它的一側還保留著當年石頭砌成的護村墻垣。七個望樓之間均有石頭墻垣相連,形成一道護村的圍墻,使全村宛如一座小城堡。  正對每個巷口的烏江岸邊,又修建了七座江碼頭,便于族人水上出行和運輸貨物。 這是烏江碼頭旁遺存的清代鎮江樓,祈求江水平穩,風調雨順。也曾用于監視江面船舶運行。<br><br> 為了解決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排泄,每條豎巷的南口均挖有池塘,七口池塘互相貫通,綿延如龍,故得名龍湖。龍湖兩頭通過暗渠和小河與烏江連通,龍湖便成了可以調節的活水。 <div> 無論巷道大小,每條巷道一側的青石板下均建有通暢的排水暗道,直通龍湖。</div> 就連圩上巷和賢伯巷之間的小巷也修建了地下排水道。<br> <div> 遍布全村的地下排水網將村民的生活污水和雨水排入龍湖。<br>  直到今天,無論天下多大的雨,村里卻從不積水。</div> 一個古老村莊在500年前就有如此高的排污排水造詣,著實令人欽佩。反觀今日,我們還有不少城鎮仍在為城市排水排污的問題苦惱。<br> <div> 龍湖還起了沉淀和凈化的作用,通過它將凈化后的水再流入烏江。流坑人稱之為“活水排形”。<br></div> 在500年前的農耕時期,流坑古人建設村莊時,就擁有如此周到的村莊規劃和充滿智慧的環保意識,實在令人嘆為觀止。<div><br> 1636年冬,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一生最后一次旅行中來到流坑村。游完流坑村當晚,他寫下對流坑村的印象:“其處阛阓縱橫,是為萬家之市。”(阛阓huán huì即街市)稱贊流坑街巷整齊,井然有序,商貿繁華,燈火萬家。可見流坑村當時是一片興旺和繁榮的景象。<br><br>  走進流坑村的古建筑群,穿巷入宅,觀摩聊談,處處可以嗅到厚重的中國農耕文明的氣息,不經意間觸摸到了古村曾有過的驚人輝煌。<br></div> <p class="ql-block">  沿著龍湖向東走,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明代殿堂建筑,門口的牌子注明是為紀念流坑村董氏第三代董文晃所建。因他的長子董洙曾榮任廣東省秘閣校書郎官職(相當于廳級),子貴父榮,故取名為秘閣校書祠。</p> 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董必武先生就是這一族外遷湖北的后裔。 秘閣校書祠的中廳前軒懸有“雁塔題名”匾,書法是清末流行的“宮閣體 ”, 為江西清朝狀元劉繹書寫的精品。唐代凡考中進士者都有到長安大雁塔登高題名的習俗,后來“雁塔題名”便成為進士中榜的代稱。<br>  再過去就是“明齋、繩武兩先生祠”,明代建筑,是為祀奉董明齋、董繩武一門五進士而建。現在成為流坑村史館和流坑歷史文物陳列館。<br> 北宋統一中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偃武修文,大興科舉。1034年(北宋景右元年),流坑村的董洙、董汀、董儀、董師德和董師道等叔侄五人同時考取進士,此等殊榮轟動四方,時稱“五桂齊芳,”。一家同時考中五個進士,這在中國科舉中也實屬罕見。此乃又一個“五子登科”的佳話。<div>  為激勵后人,董氏家族特意在棋盤街口修建了“五桂坊”。明代徐霞客對流坑村五桂坊的殊榮甚為稱贊。</div> 街口的拱門即為五桂坊舊址。<br>“五桂坊”的故事讓我頓時悟出了流坑村歷史上興盛的秘密。這就是積極辦學興教,弘揚耕讀文明。<br> 自董合建村始,興教辦學就擺上重要位置。董合的長孫董文廣于1009年考取科舉,朝廷三次調他為官,但他覺得自己年歲已高,皆不赴任,而是抓住朝廷大興科舉的契機,埋頭在村中創辦“桂林書院”,培養后生,甘做年輕人科舉入仕的墊腳石。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村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風。他的努力很快就見了成效,5年后即1014年,流坑董氏第四代便出了4個通過省考的舉人,其中一個舉人董淳次年又通過朝廷考試,榮獲進士。這以后,董氏科甲之盛就愈發不可收拾。<br> 再往東不遠,便是“狀元樓”,建筑年代更為久遠,是南宋時期的建筑,為紀念南宋恩榜狀元董德元(流坑村董氏第八世)而建,以激勵董氏后人要科舉興家,光宗耀祖。 <p class="ql-block">  閣樓上懸掛牌匾“狀元樓”,立柱上有對聯“南宮策士文章貴,北闕傳臚姓字先”,大意是董德元殿試文章突出,高宗皇帝御定他為狀元。掛匾和對聯乃是南宋時期理學大師朱熹親筆書寫。筆法遒勁有力,典雅端莊,雖然經歷了漫長滄桑歲月,仍風韻猶存,甚為珍貴。</p><p class="ql-block">  可惜董德元后來追隨奸臣秦檜,主張對金兵妥協求和,還收了秦檜千兩金子,秦檜死后,名望大損,被罷官后便閉門自省,無顏回故里。狀元樓的香火也日益稀少。可見有才還要有德,方能經受歷史的洗刷,流芳百世。</p> 和這座狀元樓相呼應的是,紀念流坑村董氏第七世武狀元董藻的文館。文館位于流坑村西頭,建造于明代中期,清朝重新修整,是一座頗有氣勢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也是現存全村規模最大的古建筑。 <br>  董藻是北宋末期的武狀元,是流坑村第一個狀元,要早于南宋董德元的文狀元。 文館大門門額上題有“儒林發藻”四個字,“藻”即指董藻。北宋1127年,正值金兵南侵,皇帝下旨召集全國習武之士和善兵法者進行科考。還在國子監就讀的董藻參加作戰謀略的考試,最終在廷試中名列第一,稱為“武狀元”。 后來北宋都城汴京淪陷,欽宗、徽宗皇帝被俘,北宋南遷,在遷徙途中董藻不幸身亡,英年早逝。 由于他為董氏家族贏得殊榮,族人倍感自豪,明朝董燧整治村莊時,集資建造了這座流坑村規模最大的書院來紀念他。之所以取名文館,是因為董藻是憑謀略在儒林中選拔的武狀元。 穿過庭院,走過狀元橋,便進入文館內部。 館內兩廂為弟子書房,中堂為先生講堂,上面懸掛的豎匾中,“文章司令”四個大字赫然在目,好一個儒將氣派。 文館為上下兩層的木結構,上堂敕書樓供奉著西漢大儒董仲舒等祖先的牌位。 講堂的建筑十分講究,朱漆鏤空的八角頂尤為醒目。<br>  文館之側,建有藏書樓,那個藏書樓據說曾有萬卷藏書,可惜毀于上世紀文革年代,令人心痛。文館還辟有一個小巧的花園,供學者散步交流。文館的建筑格調讓稀釋的歲月清晰起來,當年這里文人會聚,學子書聲瑯瑯,學者高談闊論的熱鬧場面,不覺浮現于眼前。<br>  文館可稱為古流坑村的高等學府,它集中體現了流坑村興教辦學、科舉興家的興盛之路。<br>  在人人要讀書的氛圍中,女子也不能例外,流坑村有專門為女子開辦的女子書院。流坑村女子書院在一個冷僻荒蕪的小巷最深處。大門門楣上書有“爽氣西來”字樣,書院內有許多間可供一人居住的小屋。不過這里學的不是科舉之學,而是三從四德的封建禮儀和女紅技能。<br>  自宋至清,流坑村董氏家族師承深厚,大小書院林立。學堂書館有30余所,可謂“序塾相望,弦誦相聞。”學風之盛,非同一般。<br><div>  在濃厚的科舉興村的氛圍中,中華民族的耕讀文明被流坑村董族發揮到了極致。“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 ”,這是宋時人們對流坑村董氏家族耕讀文明最精辟的概括。</div><div> 在近千年的科舉制中間,流坑村共考取進士34名,舉人78名,文武狀元各1人。上至宰相、尚書,御使、侍郎,下至主簿、教諭,超過100人,還有兩名御醫和許多未入仕途的文人學士。這在全國古村落中也是首屈一指。</div><div>  流坑古村的耕讀文明,在經歷了漫長500年的發展,從北宋到明初達到了鼎盛期。<br></div> 到明朝中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村自給自足的生態被打破了,科考制度也漸趨式微,流坑古村以科舉興家的輝煌到了強弩之末。<br>  然而,長年積累的文化底蘊和官場人脈讓偏居一隅的流坑人早早地察覺到了社會的變化,并很快捕捉到了新的機遇。<br>  樂安一帶特殊的丘陵地理地貌促進了竹木的盛產,也為流坑商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流坑人迅速抓住這一商機,從烏江上游的金竹、招攜等地大量采購竹木,先在流坑碼頭匯集,然后販運至贛江沿岸的三湖、樟樹、南昌等碼頭,甚至延伸到長江下游的南京、揚州、常州等地銷售。烏江贛江便利的水路助力了流坑村的再次興盛。   到了清代,流坑董氏借助宗族的勢力,控制了周邊數百平方公里的竹木資源,壟斷了烏江上游的竹木貿易,竹木資源成為董氏各房派的公產。從沿著烏江一字排開七個碼頭,也可看出流坑村當年的竹木貿易有多么繁忙。烏江畔船來船往的竹木貿易讓流坑董氏賺了個盆滿缽滿,積累了巨額財富。<br>  明朝辭官回村的董燧正是依靠這筆水上財富,對流坑村進行徹底的科學整治,帶動整個家族大興土木,營造宅室、修祠立堂、建造規模龐大的流坑建筑群。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清中葉才告一段落,算起來也有500年左右的時間,可稱為流坑村后500年農商文明的鼎盛。 封建宗族制度和宗族文化在流坑村千年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流坑村的古建筑中,遍布全村的宗族祠堂是一大特色,許多還同住宅結合在一起,亦宅亦祠。正是通過宗族制度、宗族文化、宗族財產,增強了全村董氏家族的凝聚力和發展力。<div>  上圖為 中巷里的清贈儒林郎爵先公祠。<br></div> 這是圩上巷中的岐山公祠。 闖家巷中的樂善先生祠。 明經巷中部的 宋贈屯田董公祠,與克繩祖武老宅相對。<br>  全村最大的宗祠在村西頭,現在只剩一個遺址。流坑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初,用于祀奉流坑村始祖董合先生。因南宋皇帝追贈董合為大司徒,大宗祠全稱“宋贈大司徒董公大宗祠”。<br>  大宗祠曾在農民起義中毀壞,后來刑部郎中董燧辭官回鄉,把重新建造大宗祠作為整治村莊的首要工程,匯聚全村財力,從紫禁城運來原材料,建造了這個流坑歷史上最雄偉的宗祠。它右有文館、左有桂林祠。據說,建筑規模之大在江西城市中都罕見。<br> 1927年被軍閥孫傳芳的殘部放火焚毀,如今殘垣斷壁的廢墟上,只剩2個紅色的石獅子和5根花崗巖石柱。石柱高8米,像是流坑村的圖騰,深沉而內斂,樸實而厚重,默默傲視著蒼穹,被稱為流坑的圓明園。<div>  兩只紅石獅,雕塑圓潤,威武而不兇煞,一只幼獅玩耍于腳下,顯得頗有儒將的風度。從它們無言相望的神態中,似乎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和悲嘆。</div> 浸潤古賢智慧的石雕,同樣承載著“千古第一村”的深沉歷史,在春夏秋冬千百次輪回中,已然注入珍貴的人文密碼,隱藏著古老的信息,讓游人遐想連篇。<br>  <br> <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巷東端的環中公祠,外表很是一般,但對于流坑村來說,卻有著特別的意義。環中公祠是清朝時期董氏一族為祀奉董孕旋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1930年10月,樂安縣蘇維埃政府由招攜鎮汗上村遷至流坑村,次月就在這個門廳開闊的祠堂中召開了樂安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產生了樂安縣第二屆蘇維埃政府。流坑村成為江西樂安地區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從此,延續千年的封建宗族文化轉變為工農革命文化,打土豪,分田地,參加紅軍,流坑村又一次走在了時代大變革的潮頭。</p> 漫步在村中古老街巷上,處處都是董氏家族千百年耕讀文明的烙印。現在保存下來的流坑村最有代表性的明清住宅、祠堂,主要集中在村西部的四條古巷中,圩上巷、賢伯巷、中巷、隆巷。 重建流坑村的大功臣董燧的宅院“理學名家”給我的印象最深。這座古宅院位于中巷,最醒目的標志就是門口的兩只鎮宅紅石獅,石獅現在用玻璃框保護起來。門上懸掛的“理學名家”大匾是明代吏部尚書曾同亨送給董燧的,彌足珍貴。雖然色彩剝落了,房屋也破舊了,可是石獅的雄風不減,“理學名家”大匾的氣韻猶存。 在賢伯巷有個懷德堂,是明朝的儒商董國舉的宅第。斑駁的墻體刻印著歲月的滄桑,大門上方有“尚義門”三字。大門開在側面是明代建筑的特點,到了清代大門大都開在正中。 進入里面,便是前堂天井,天井正中墻壁上刻著“正大光明”匾,它和“尚義門”均為明朝大學士羅汝芳題寫。下方墻壁上有三幅寓意特別的磚刻淺浮雕壁畫,畫中元素眾多,含有榮華富貴、入仕青云的吉祥寓意。 中間這幅畫,它的左上角有一個太陽,右下角是鳳凰,稱為“丹鳳朝陽”。 因為它的主人董國舉又名鳳,字“岐山”,所以又含有“鳳鳴岐山”之意。壁畫中的雀、鹿、蜜蜂、猴等動物,寓意是“爵祿封侯”。 這幅壁畫中,雕刻了呈三層盛開的7株荷花,寓意為連升三級。 從懷德堂出來,往中巷巷口去,便來到一個稱為大賓第的清代古建筑,這是一個占地2000平方米、由多棟宅第組合在一起的清代建筑群,又稱為“金沙錢”的村中村。<br> 五個客廳擺成丁字形布局,還有許多臥室、書房、廚房和走道等,各成一體又相互連通,如同迷宮一般。 一排排風火墻林立,墻頭、門楣、窗欄俱是精美細膩的雕刻和彩繪,處處顯露出財大氣粗而又風流儒雅。一看就知道居住在這里的是一個人口龐大的經商之家,顯然是在竹木生意中發了橫財,成為暴發戶。其中8人還捐錢買得官銜,尊稱為“大賓”。如今雖然已無人居住,空空蕩蕩,但依然可以嗅到當年重儒又重商的濃厚社會風氣。<br>  像“大賓第”這樣的建筑群,村內還有不少,如“星第門”建筑群、“思義堂”建筑群、“處仁門”建筑群等,都是數代同堂或以血緣關系聚族而居。<br> 位于圩上巷和賢伯巷之間的資深居建筑群,整修后最為氣派。 數幢建筑前后相連,左右相通,合縱連橫,曲折多變,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院內有院、門里套門,其規模氣魄之大,令人驚嘆。 這里原來住著一個大戶人家,一場大火后只剩下如今這片斷壁殘垣,讓人惋惜不已。廢墟中的墻基柱腳,無不顯示這戶人家地位尊貴,家底殷實。不過,最大的啟示,還是要感謝兩側高大的馬頭墻,是它阻止了火勢的蔓延,讓左鄰右舍幸免于難。 仰天昂起的馬頭墻是祖先在漫長生活中悟出的建筑靈感,在發揮它防火擋賊的功能時,又賦予了它特殊的建筑美感,而且還依據房屋的變化創造出豐富多樣的造型。 青磚灰瓦的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墻后面。<br><br> 走在流坑村古老的巷道里,一股股歷史滄桑的氣息撲面而來,這里無論石板路、小巷子、祠堂、民居、牌匾都散發著古樸的氣息。 尋覓藏在小巷中的明清老宅,真是數不勝數。 位于明經巷的“克繩祖武”宅第已成文物。鐵鎖把門示意著人去樓空。 清代“大夫第”建筑,院墻和樓房使用上等青磚建成。隨便找一塊便是上好的磨刀石。 高坪別墅是流坑村一對德高望重、長壽夫妻的宅第,建于明代1506年,重修于清1829年。院門上方嵌有磚刻門額“雙壽坊”。 鵝卵小巷中掛滿青苔的拴馬石、旗桿石,向游人暗示著這里也曾車來人往,熱鬧非凡。 分布在巷道中的古井提供了村民的飲用水。<br>  全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260多棟,一座座深宅老院,散發著氤氳濃郁的歷史氣息;分布在各處的精致匾額、楹聯、磚刻,多達500余副,這些藝術精品大多岀自歷代名人的手筆,走進流坑就像走進書法的海洋。<br>  這里的一磚一瓦,一刻一雕都是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聲的詩。<br><br>  更令人欽佩的是,村民們仍舊在其中生息。經歷了幾百年風雨的老屋依舊是滿滿的生活。<br> 這家清代老宅的主人剛收工回來,主人叫董國華,見我挎著相機,便熱情地邀請我進屋參觀、拍照。他告訴我們,建房時祖輩特意花一個銅錢一擔沙雇人填高地基,因而筑有三級臺階,寓意“連升三級”。房屋采用木架結構,兩進三開間的格局。前堂供家人活動和接待客人,各種生活用具隨意地擺放著,板墻上貼滿了各種畫像、對聯、年歷、廣告,正中還有一個大紅喜字。<div>  上方“繼德堂”掛匾最為醒目,紅漆作底,描金大字,字體渾厚、蒼勁有力,應該是名家手跡。左右兩側是臥房。上下兩層,上層藏物,下層住人。一個小門通向后堂,后堂連著廚房、廁所、雜物間和后門。</div> 堂前有狹小的天井,中間有個水池,用來浣洗衣服、清潔房屋和排放污水。天井既供采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繼德堂就是典型的江西贛式風格的民宅。 這座老宅的主人更絕,直接在天井水池中安裝深水井,隨用隨抽,方便了許多。他自豪地告訴我們如何抽取地下水,盡情地展示他們的生活方式。 這家民宅的主人把前堂布置的井井有條。正面的板壁上掛著一張全家福照片,照片上面懸著觀音菩薩的錦幡。而兩面側墻上全是國家領導人的大幅畫像。顯然,在主人的心里全家的幸福生活希望有菩薩保佑,但更多的還是要感謝共產黨和國家。<br>  桌上有許多罐裝自制的酒釀,是用來銷售給村民的。后堂則是他們的酒釀作坊。既可賺些零花錢,又拉近了鄰里鄉親的關系。<br> 庭院里隨處架著木板和竹席,上面曬著竹筍干和咸菜,一塊塊鮮艷的霉豆腐安靜地躺在竹席上享受陽光的照射,宛若靜寂中響起活潑的樂音,古建筑的冰冷和生硬終于被生活的風情捂暖和融化。 老屋燈光下,一個小學生正全神貫注地看書。墻上的許多獎狀清楚地告訴我這是一個非常勤奮刻苦的好學生。他專注讀書的情景一點也不亞于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的古人。 我們喜歡走進村民的生活,和他們聊起家長里短。對古村的眷戀讓他們始終堅守在這里。這個穿紅毛衣的大媽正津津樂道地給我們講述她幾個子女外出發展的情況。談起子女的成就和生活的改善,她的臉上泛著紅光,倍感堅守在這里的值得。<br><br><div>  早上,我們在小巷游逛,路過賢伯巷的材伯先生祠堂時,幾個村民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去吃早飯。出于好奇,我們便跟隨她們進祠堂內瞧瞧。<br></div> 祠堂的大門有點狹窄,但里面很寬大。中間是天井,四周擺滿方桌條凳,祠堂的一頭有兩個大灶,七八個煤爐,蒸汽騰騰,許多人在忙碌,炒菜燒飯,擺碗端盤,十分熱鬧。一問才知道,她們所說的“吃早飯”原來是吃喜酒。 這條巷子今天有姑娘出嫁,接新娘子的男方家人先要在祠堂里吃“早飯”,然后才舉行送親迎親的儀式。 姑娘出嫁,整個家族都出來送行,把小巷擠得水泄不通。先是在新娘家門口給新娘一家和新郎拍全家照,家里的黃狗似乎感覺到姑娘要走,也固執地站在紅地毯上參加合影。 然后在鞭炮聲中,眾人簇擁著新郎新娘來到祠堂旁的小廣場上,拍大家族的集體照。人口之多,可見家族興旺。最后在漫天飛舞的紙花中,在依依不舍的淚水中,新娘坐進停在烏江畔的扎彩轎車,離開流坑古村。 流坑村的夜晚也是熱情奔放的。夜幕剛剛降臨,盞盞燈光亮起,龍湖之畔,馬頭墻勾勒出美麗的屋宇輪廓,倒映于湖中,如詩如畫。<div> 愛跳舞的村民們換上色彩鮮艷的衣服,聚集在龍湖邊的廣場上,伴隨著音樂,跳起廣場舞。<br></div> 她們動作整齊,婀娜飄灑,舞步嫻熟,節奏歡快,頓時感染了我們,也情不自禁的踏著音樂的節奏陶醉在其中。 <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民廣場舞的短視頻</h3> <p class="ql-block">  一些好客健談的淳樸村民,一場迎娶新娘的喜慶活動,一群跳廣場舞的快樂大媽,給古老的村莊帶來無盡的歡樂。讓冰冷的明清宅第,文館祠堂,巷道古井,石獅門匾,牌坊木雕,頓時鮮活起來。讓這千年歲月的流坑始終跳動著,奔騰著,閃爍著溫潤迷人的光華。</p> 流坑,這個烏江之畔的千古第一村,自宋以來,貢獻著一個個科舉神話,家族也因此突破“五世而斬”的宿命,得以千年不衰,不散。 江西流坑村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科舉大村,堪稱中國古代耕讀文明的“活化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业县| 安宁市| 麻江县| 德令哈市| 博白县| 兴国县| 广南县| 通州市| 宁夏| 昌黎县| 沾益县| 友谊县| 丹寨县| 玛沁县| 上栗县| 乡城县| 和林格尔县| 通化市| 英德市| 富源县| 都江堰市| 尚志市| 宁陵县| 和田市| 原平市| 内黄县| 怀来县| 奉节县| 久治县| 江口县| 穆棱市| 三台县| 疏附县| 崇文区| 饶河县| 高碑店市| 察哈| 七台河市| 济宁市| 盐源县| 临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