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的母親

興發

<p class="ql-block">  母親,媽媽,一個給了我生命的人,一個給了我一個家的人,一個永遠藏在心中的人。</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親叫李秀英,1918年2月出生于甘肅省武威縣新華公社。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婦女,樸實樸素。但她有著一股堅韌不拔,頑強向上的小草精神。成為我們家的主心骨。</p><p class="ql-block"> 母親小時候還裹過小腳,但裹了一半就不裹了,成就了一雙半大不大的小腳。母親幸虧沒有裹成小腳,她就憑著這雙腳和一個瘦弱的身軀,憑著她堅強勤勞的精神,養育培養了八個自食其力,能為國家做工作,有利于社會的子女。</p><p class="ql-block"> 母親的成功,就在于她成功的塑造培養了八個兒女。</p><p class="ql-block"> 母親的偉大,就在于她能在各種艱難困苦中,繞過暗礁,沖破激流,到達彼岸,牽著我們一個一個的長大。</p><p class="ql-block"> 母親的一生,平凡中浸透出偉大,點點滴滴,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的繼父張玉,出生于1915年,甘肅武威張家牌路莊人。我的親生父親叫張祥,是我繼父的哥哥。</p><p class="ql-block"> 我的張祥父親有我們姊妹兄弟六個,兩個姐姐,兩個哥哥,一個妹妹。1953年張祥父親為了營生和家庭生活,去山里馱煤,不幸半路上突發疾病(聽說是急性闌尾炎)母親聞訊后趕緊叫人趕到出事的地方去接他時,張祥父親已經在一座破廟里咽氣了。那年,大姐十五歲,大哥十三歲,二姐十歲,二哥五歲,我三歲,母親懷著大妹八個月。張祥父親為我們一家也是操勞辛苦,任勞任怨,勤勞耕作養家糊口。養護著我們一家人。但不幸就這樣匆匆的拋下我們母子,撒手人寰,永遠的離開了我們。</p><p class="ql-block"> 張玉父親看到我們母子一家的困難,1954年就接我們母子六個(大妹已出生八個月)來到了新疆。成為我們家的大樹,頂梁柱。我們從那時候起,就成為了一家人。成為相親相愛,相依為命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我記得我們家原先住在烏魯木齊父親單位一棟南北朝向的蘇式建筑平房里,母親忙碌的時候就讓我看著大妹。當時我心里也是很不情愿的,因為看妹妹就不能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了。</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們家搬到了新疆建設兵團工一師二團的家屬區。那個地方距離鐵路局二宮那兒不遠。距離烏魯木齊的和平渠很近。家門朝西。我從上小學一年級至五年級都在那里,學校離家也不遠,每天上學都是走去走回。父親在團木工廠工作,離家比較遠。母親是職工家屬。</p> <p class="ql-block">  母親當時沒有工作,家庭的事情就全有母親打理。那時候已經有了二妹和小妹,全家10口人的生活來源全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家庭生活就很困難。母親就積極找一些家屬工能干的活去干,比如把大一些的石頭砸成各種規格不同的小石子,建筑工地按交付的小石子多少,給母親結算工錢。母親還去戈壁灘篩沙子,提供給建筑工地用。我記得我還和母親一起去篩過幾次沙子。那時候,母親只要能干的,只要能增加一點收入,都積極去干,為我們這一大家子人的生活,竭誠盡力,不辭辛苦,默默付出。</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一個很勤勞的人,家庭的生活的壓力她都得扛得住。從早到晚,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從來都是忙碌的身影。一家人的吃喝穿戴,縫縫補補,洗洗涮涮,都靠母親打理。我們穿的衣服雖然舊,但是很干凈。母親總是讓我們穿戴整齊了再出門。平時,她還得找一些掙錢的活,貼補家用。</p><p class="ql-block"> 她還在和平渠旁邊開墾了一片菜地,種點蔬菜,自家吃菜的費用就可以省一點了。我還經常去給菜地澆水,我要拿桶從渠底舀上水舉起倒入和我一樣高的河岸邊上的菜地。每次都累的氣喘吁吁。</p><p class="ql-block"> 60,70那些年代,一到入冬前,家家戶戶都要腌制一些蔬菜過冬天。一是省錢,二是那些年代冬季就沒有新鮮蔬菜買。母親的腌酸白菜特別好吃,每年都要腌一,兩大缸呢。母親腌的酸白菜拌涼菜吃,拌面條吃都很有味道。趕上母親腌酸白菜的時候,我們也會動手幫忙腌制,我們幫母親洗白菜,抹辣椒面,碼在腌菜缸里,壓上大石頭,等待腌制成功就可以在冬天里吃了。</p><p class="ql-block"> 為了家庭生活,母親還讓我們去附近木工廠撿廢棄的鋸末回來當煤用,還去火柴廠撿廢棄的火柴棒回來當煤用。還讓我們去收割以后的地里去撿漏收的土豆,胡蘿卜等等,以節省家庭開支,盡量讓我們吃飽。</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一個勤儉持家的人。那個年代,多數家庭的衣服都是自己買布做衣服穿的。也沒有縫紉機,都是靠手工縫紉的,自己裁剪,自己縫。家庭人員少的還輕松一點。像我們這一大家子人,母親經常是一針一線,一針一線縫紉到深夜。特別是每年的新年前就更忙更辛苦了,因為母親想讓我們兄弟姐妹都穿上新衣服。要給我們趕制新衣服。</p><p class="ql-block"> 記得我上學的新書包,也是母親用布縫制的,那時候,鉛筆也是買一支用一支,不像現在的小學生,鉛筆成把成盒的買。記得有一次我丟失了一支鉛筆,母親數落了我好長時間。在我上高中離開家之前,母親又給我趕制了一套當時最流行的軍綠色的新衣服。我當時甭提多高興了。</p><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每家每戶的肉都很少,母親就用土豆泥給我們包餃子吃。雖然沒有肉餃子好吃,但我們也是吃得津津有味,高高興興。</p><p class="ql-block"> 1962年,父親響應兵團黨委的號召,積極參加“三代”工作,穩定祖國邊境建設。我們家隨父親工作調動到了中蘇邊境塔城葉爾蓋提農場。</p><p class="ql-block"> 母親和父親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種了許多蔬菜,玉米,南瓜,甜菜等等,經過辛勤勞動,解決了家庭生活吃飯的很大問題。我和二哥還利用空閑時間去割芨芨草,拾點牛糞給家里做飯燒柴火和冬季取暖燒炕用。</p><p class="ql-block"> 為了叫我們有肉吃,母親不辭辛苦,養過雞,養過鴨子,養過豬,養過兔子。我每次從外地回來家,都能吃上母親做的燒雞塊,那時候的雞肉可香了,很遠很遠都能聞到炒雞肉的香味。在閑余時間,我也幫母親喂喂雞,去野外打些豬草回來。</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生活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在母親的操持下過的有條不紊。</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嚴格教育兒女的人。她對我們要求很嚴格,雖然沒有什么大道理,卻是讓我們如何做人。不要拿別人的東西,不要損壞公家的東西,不要打架,要好好學習,要勤勞干活,要善良誠實。長大了要好好工作,尊重領導,和同事好好相處。我們兄弟姐妹八個,雖然沒有混出大的人物,卻也是個個有工作,個個自食其力,個個都在各自的工作中為國家做貢獻。都成為了有利于社會的人。</p><p class="ql-block"> 現在想想,這些看似很平凡的管理教育,卻是很不平凡的養育之恩。</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一個很關愛子女的人,母親對我們每個子女都很關愛。</p><p class="ql-block"> 60,70年代時,大姐,大姐夫工作忙,母親再照顧我們姊妹的同時,還盡量照顧大姐的兩個兒子,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p><p class="ql-block"> 母親也照看過二哥,二妹和小妹的孩子。家里有一點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會留給這些孫子們吃。記得我帶給她的援巴筑路工程的罐頭,她也留著慢慢都給孫子們吃了。</p><p class="ql-block"> 1962年我和二哥在額敏上學,那時候糧食定量,母親怕我們吃不好,每次開學去學校時母親都給我們帶點自己做的干糧,一次母親給我們做了好吃的,讓父親給我們送來,學校距離家70多公里路,父親找到我們后,沒說幾句話,放下東西就走了,我們也不知道父親怎么來的怎么回去的。當時的交通是很不方便的。</p><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在連隊工作時,母親怕我吃不好,她就不怕麻煩,想著法子給我做些干糧吃,記得有一種面食,形狀小指頭蛋大小,干燥不容易變質,可以存放很長時間,一粒一粒吃起來酥酥的,有點甜味,很好吃。我帶到連隊后就放在枕頭后面,想吃的時候就摸出來幾個吃吃。可解餓,可解饞了。這個食品對我影響很深,難以忘記這個媽媽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個很善良的人,她一生中幫助過很多人。甘肅老家的親戚,她幫助接到新疆來,幫助他們解決鍋碗瓢盆的生活問題,幫助他們找工作,幫助他們在新疆安家落戶。</p><p class="ql-block"> 還有些素不相識的人,母親看他們生活困難,就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他們,一個鍋,一床被褥,一把青菜的接濟他們。后來母親90多歲時,我去照顧老母親生活的時候,那些受過母親幫助的人見了我,這個送給我一個瓜,那個送我一些蔬菜水果的,讓我帶給母親吃。那些人有時間還去母親房子看看母親,問候問候。我真真感受到了當年母親的為人處世,助人為樂的良好品格了。我心里都為母親的這種精神品格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一個敢于自我批評的人。我們這么一大家子人,難免會遇到一些矛盾。母親在自己沒有做好或者做錯了的時候,不是倚老賣老,而是以家庭團結為重,以子女們的利益為重,主動道歉,求得子女的諒解,維護家庭團結。</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一個善惡分明的人。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些老干部被隔離,一般的人都不敢接近他們了,怕受到牽連。母親不管這些。她有機會就給他們送點吃的,用的。還經常給他們的小孩子送點吃的,洗洗衣服等,照顧一下這些孩子們。她說這些人和我們一起在這兒工作好多年了,也不是什么敵人啊。小孩也可憐啊。后來,這幾個老干部都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他們也很感激母親的照顧。說母親是個好心人啊。</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個很要強的人,平時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做好。父親去世的早,從1974年開始母親就獨自一人撐起了這個家。當時我去當兵入伍了,上面的哥哥姐姐也相繼參加了工作,還有三個妹妹在家上學,母親還帶著大姐的一個孩子。母親每天忙忙碌碌的堅強的生活著,直到他們上完學,參加工作。我們八個子女的學習,成長,參加工作,也充分說明了母親為我們每個子女的長大而做出的付出。現在想想真是萬分感慨啊。</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個樂觀生活的人。我們一個大家庭,生活負擔是很重的,尤其是父親去世以后。家庭的重擔就有母親一人挑了。母親總是想辦法讓我們有吃的,有穿的,盡量讓我們吃好喝好。到了晚年,子女都各奔前程。子女們都有了工作后,90歲以前她都是一個人居住生活。她就和她的老姐妹們一起,打太極,跳秧歌,獨立自主的快快樂樂的過日子。現在六,七十歲我們回頭想想,當年八十多歲的老媽獨自一個人度過那些日日夜夜,是多么的不容易啊。</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她常給我們說,我們一家子人都要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感謝團黨委,感謝各屆領導。多年來,他們都在不斷地關心,照顧我們一家,才使我們姊妹們上完學,有了工作。過上了好日子。要不然,我們家哪有這樣的好日子啊。</p><p class="ql-block"> 母親九十歲以后,我們子女們不論是烏魯木齊的,還是杭州,阿勒泰的,都輪換著來到塔城,住在她的房子里,和她一起生活。鄰居,好友們都夸她有福氣,有這么多子女們的細心照顧和陪伴,每逢遇到別人這么夸她,她總說是:這是托共產黨,毛主席的福,有了新中國,給了她生活費,給她蓋好了新樓房。不然那有現在的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一個時時想著子女,不想拖累子女的人。母親多年獨自生活,雖然我們子女每個月都有生活費給她,但一個人的生活的艱難也是可以想像到的。每次我們打電話問她好著呢嗎,她就說:好著呢。有一次她都病在了床上,還給我們說“好著呢”“好著呢”,后來還是鄰居告訴了我們她的病情,我們都趕了過去,安排她住院治療,得到了及時的治療。</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三個兒子在一起。左起,大兒子,小兒子,二兒子。</p> <p class="ql-block">  我們家的五朵金花,八十年代的風范。左起:大姐,二姐,大妹,小妹,二妹。</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一個很有福氣的人。她兒女繞膝,子孫滿堂。她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十二個孫子外孫,六個孫女外孫女,還有十六個重孫子和重孫女。時不時的就有兒孫們去看望她。兒女們給他老人家辦的八十大壽和九十大壽,當時在她所在的那個團場都是很有影響的。我們所有兒女們都回去,再邀請她的好朋友和單位領導參加,給她祝壽。那段時間,她都高興的都合不攏嘴。每天高高興興樂呵呵的。</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個很關愛孫子的人,母親除了關愛兒女們的成長,也很關愛孫子們的成長。記得是八十年代初吧,外孫子林輝在烏魯木齊火車北站附近的部隊服役,母親來烏魯木齊想去看望一下孫子林輝,計劃五月一日去北站,沒有想到那天下起了多少年不遇的大雪,刮起了北風,天氣驟然變冷,母親堅持要去,我和大哥,二姐,配著母親,冒著風雪和,抵御寒冷,碾轉乘坐公共汽車到了北站,看望了外孫子林輝,母親特別囑咐林輝在部隊要吃苦耐勞好好干,爭取當一個踏實肯干的好兵。當時我都被母親的這種精神感動。林輝后來也不負眾望,在部隊表現突出,在部隊入黨,提干,做出了新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個積極向上的人。母親雖然沒有正式工作,但對于父親單位和居民小區的工作是十分支持的。她積極參加家屬工作,為單位加工石材,積極參加婦女活動,號召家屬們支持配合所屬部門的工作。她八,九十歲時還積極帶頭參加團部組織的社火活動,老當益壯,勁頭十足,不甘落后,為單位爭光。</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八.一之際,90歲的母親積極參加參加團部組織的慶祝八一建軍節的社火活動,</p> <p class="ql-block">  精神抖擻,紅光滿面的走在隊伍的前面。</p> <p class="ql-block">  興高采烈,喜氣洋洋的扭起來。</p> <p class="ql-block">  社火活動前和二姐留念</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家的一張全家福。好像是1980年的吧。我從部隊復員在烏魯木齊兵團農六師汽車改裝廠工作。和夫人一起帶著我們兩歲的兒子去看望母親。在那時候多數子女都在上班工作,當時能到這么多的人,算是比較全了。這次就是大姐夫和大嫂,二姐,二姐夫沒有到。看,那時候的大哥大姐多精神。</p> <p class="ql-block">  這也是一張全家福。這次我們沒有回去。</p> <p class="ql-block">  這是1980年的留影。前排左起:二嫂,大姐,小兒媳婦。后排左起:大妹,二妹,小妹。</p> <p class="ql-block">  母親在吹八十大壽的蠟燭。</p> <p class="ql-block">  1998年在塔城162團給母親過80大壽時,全家人和母親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親過八十大壽時,在團部機關食堂的慶祝宴上。</p> <p class="ql-block">  1998年,我和大哥,大嫂,二姐二姐夫到塔城162團給母親過完80大壽后又到額敏縣逗留時,在額敏縣廣場和大姐,大姐夫以及三個妹妹家人的合影。那時候,三個妹妹家都住在額敏縣。那一次回家,我們在團部機關食堂慶祝母親八十大壽,我們和母親一起在162團分別做客二哥家,大姐家,然后再到額敏縣做客大妹家,二妹家,小妹家。后又到了托里縣林軍家(大姐的四兒子)做客。那些天是我們姊妹們一起和母親相處天數最多的了,也是子女和母親相處最快樂的一段美好時光。</p> <p class="ql-block">  這是2008年八一之際,母親九十大壽時的全家福。各地的兒女,孫子都匯聚在塔城162團,外孫子仝林平還帶著他的兒子從遠在南方的湖南趕來給母親賀壽。這一次,是大家庭的人員聚集最齊的一次,人數最多的一次。也是最隆重的一次。</p> <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底,子女們給母親細心籌備了九十大壽的喜宴。部分子女提前去,布置聯系安排喜宴場地,人員的住宿,禮物的準備,請帖的書寫送達等等。</p><p class="ql-block"> 他們一邊準備壽宴事宜,一邊冒著酷暑把母親的房子粉刷了一遍,大間,小間打掃的干干凈凈。還把院子里的地磚全部換上新磚,細心鋪的平平整整。三女婿何建全干活特別賣力,把胳膊都扭傷了。那些天雖然辛苦繁忙操心,從早忙到晚,但看到母親的屋子和院子被收拾的干干凈凈,利利索索,子女們的心里是甜的,臉上是笑的。</p><p class="ql-block"> 這是九十大壽即將開始,母親和大姐在親切交談。</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八.一之際,兄弟姊妹匯聚塔城162團,給母親祝賀九十壽辰。這是賀壽喜宴上機關領導祝賀詞。祝老人家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高高興興過晚年,健康快樂度百年。</p> <p class="ql-block">  這是姊妹八個來在給母親過九十大壽時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姊妹八個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母親九十大壽時和她的孫子們一起留影。</p> <p class="ql-block">  母親也是四世同堂了。重孫子,孫女圍在太奶奶身邊。</p> <p class="ql-block">  孫子張朝暉,張淼和奶奶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小兒子,小兒媳婦,孫子在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幾個女兒在親切的交談</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162團的親戚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孫子</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外孫女紅紅的喜悅留念。</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大妹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外孫子龍龍,喬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小女兒在自己種的菜園子里面。</p> <p class="ql-block">  2013年7月,我和夫人帶著不到一歲的孫子去看望母親。這是太奶奶抱著日思夜盼重孫子。</p> <p class="ql-block">  母親抱著親重孫子和小兒媳婦在自己的房子里。重孫子很喜歡太奶奶的拐杖,拿著拐杖就搗地。</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母親在團部機關門口的花園中松樹前面的留影。意為壽比南山不老松。福如東海長流水。</p> <p class="ql-block">  享受天倫之樂,一起游廣場花園。</p> <p class="ql-block">  美麗的廣場,快樂的時光,幸福的生活。1962年,伊塔事件發生,父親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三代”工作,來到塔城邊境地區農場進行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工作。我們一家也隨父親來到了這里。當年的這片戈壁,蘆葦蕩。如今是建設成了美麗的公園似的邊陲小鎮。</p> <p class="ql-block">  在這片居住了.建設了,付出了半生的土地上,歷經54個年頭,經過兵團職工一代又一代的艱苦奮斗。原來的荒漠戈壁,如今建設成了一片花園式的邊陲小鎮。母親散步再這花園式的邊陲小鎮的廣場花園中,是多么的自豪和欣慰。</p> <p class="ql-block">  和重孫子一起樂游在廣場花園。太奶奶的頭發怎么是白的, 摸一摸,揪一揪。</p> <p class="ql-block">  1994年5月22日,母親從塔城來烏魯木齊在二姐家,我家和大哥家的在二姐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一家人和母親在二姐家的合影。孫子張淼都比奶奶高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  母親每次來烏魯木齊,都要在二姐家住一些日子,一家人都熱情關心著老奶奶。這是外孫子馬紅偉(二姐的大兒子)陪著姥姥散步。</p> <p class="ql-block">  這是1991年8月,我去塔城看望母親,與二哥的合影。二哥那時候在162團學校工作。</p> <p class="ql-block">母親和四個女婿的合影。右1.大女婿仝龍,老革命,離休干部。右3,二女婿馬修身,二團木工廠廠長。右2,四女婿何建全,額敏縣毛紡廠政工干部。左1,三女婿潘明義,額敏縣學校教師。</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子女們在162團部機關大門口。</p> <p class="ql-block">  二姐的二兒子文文結婚時,母親在外孫子的婚禮現場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外孫子文文結婚時,我們姊妹兄弟和母親的合影留念。前左起:二姐夫,大姐夫,大姐,母親,大哥,大嫂。后排左起:大妹,老五我,我夫人,二妹。</p> <p class="ql-block">  母親在一次來烏魯木齊,巧逢過三.八婦女節。孫女張思琪把奶奶和大家安排在烏魯木齊海德大酒店聚餐。母親和家人們過了一個難得的,十分快樂的三八婦女節。</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大哥,大姐夫,大姐,母親,林輝岳母,大嫂,小兒媳婦。后排左起:大孫子,紅巧哥哥,小孫子,三女婿,小兒子,四女兒,三女兒,外孫子林輝夫人,孫女張思琪。</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孫子淼淼,林輝,輝輝 紅紅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母親得病期間,子女們圍繞在她的身邊。</p> <p class="ql-block">  母親得病出院后在孫子林偉家里,子女們圍著她的合影。二哥的女兒緹緹和女婿嚴正也從杭州來看望奶奶。后排左三,左四。</p> <p class="ql-block">  女兒,媳婦來看望病中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  母親高興的接聽子女電話</p> <p class="ql-block">  2014年。母親因為摔跤受傷行動不便,兒女們給她買了輪椅,方便母親出行。</p> <p class="ql-block">  重孫子去塔城看望太奶奶。這是在162團的廣場中游玩時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和重孫子的快樂時光。</p> <p class="ql-block">  孫子張淼和媳婦童玲去額敏看望奶奶,在二妹家的留影。當時母親住在二妹家。</p> <p class="ql-block">  這是孫子張淼和孫媳婦童玲在2011年春節去看望奶奶,在額敏縣與二妹一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孫子和孫媳婦去看望奶奶,在額敏縣也米里廣場和母親以及二妹一家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二妹和母親在額敏縣葉迷里廣場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孫子,孫媳婦和奶奶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外孫女何園看望奶奶。</p> <p class="ql-block">  三個小棉襖圍繞在母親身邊</p> <p class="ql-block">  這是1994年5月,我和母親在友好商場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親在友好商場里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外孫子軍軍(大姐的四兒子)一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外孫子仝林平(大姐的二兒子)小時候的留影。林平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是在奶奶家長大,吃,住都在奶奶家,就跟奶奶的小兒子一樣。有深的感情。我假期回家的時候,就帶著他們玩,我把他們肩膀上扛過來扛過去的,玩的很開心。</p> <p class="ql-block">  母親一生中就出去了一趟旅游,是跟著旅游團去的,玩的很開心。回來時還給大家帶來紅紅的蘋果,給孫子們買來學習用的筆,希望孫子們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p> <p class="ql-block">  母親九十歲之前,都是獨自一人生活,她還種著自己的菜園子,還能提起一桶水澆地。自己種的菜吃不完,就送給鄰居們吃。</p> <p class="ql-block">  我在母親的家里</p> <p class="ql-block">  外孫子仝林平(大姐的二兒子)和奶奶,和他二舅。</p> <p class="ql-block">  這是母親在162團老機關大門口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外孫子何凡(二妹的兒子)董曉(小妹的兒子)二姐和母親留影。</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外孫子何凡(二妹的兒子)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母親和外孫子何凡,外孫女潘豫巧(大妹的女兒)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小妹和馬小鳳(二姐的大女兒)看望母親。</p> <p class="ql-block">  二姐和二姐的大女兒馬曉鳳去看望母親。</p> <p class="ql-block">  我和大哥去看望母親。見了兒子,母親好開心,好精神啊。</p> <p class="ql-block">  和蒼老的母親在一起,愿母親健康快樂長壽。</p> <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29日,親愛的母親艱難的走完了她的坎坷,辛苦,勤勞,幸福的路程,含淚離我們而去,母親在醫院里最后的日子里,看我們的眼神,是多么的慈祥和期盼,盼望能天天和我們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在給母親守靈的那個晚上,我看著母親的遺像,眼淚真的像斷了線的珠子,止不住的往下流。母親活著時候的情景一幕一幕在腦海中翻騰。我含著淚水,由著思緒萬千的心情,一氣寫完了送給母親的悼詞。心里真想著菩薩慈悲,讓母親再活過來,和我們在一起。第二天,在母親的追悼會上,我們全體兒女子孫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一個一個的跪別了親愛的母親,親愛的奶奶。</p><p class="ql-block"> 這是兒女,子孫們給母親送行時在162團的合影。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把今后的日子過好,完成母親的心愿,不辜負她老人家的養育之恩。</p> <p class="ql-block">  看似母親平平凡凡的一生,忙忙碌碌的一生,任勞任怨的一生,熱愛兒女的一生,艱苦樸素的一生,仔細想想,卻是充滿母愛的一生,展現母愛的一生。偉大的母親,就此平凡中誕生。</p> <p class="ql-block">  雖然滿臉皺紋,卻也精神飽滿。</p><p class="ql-block"> 雖然白發蒼蒼,卻也慈祥和藹。</p><p class="ql-block"> 親愛的媽媽,親愛的爸爸,</p><p class="ql-block">您們是我們心中最慈祥,最可愛的父母親。我們永遠懷念您們。愿我們在夢中牽手。</p><p class="ql-block"> 到什么時候也不忘咱爸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彝良县| 衡南县| 柘荣县| 巴林左旗| 吴川市| 休宁县| 桐柏县| 定兴县| 烟台市| 双柏县| 垣曲县| 宿松县| 临武县| 乌恰县| 监利县| 滦平县| 永安市| 商丘市| 寿光市| 连州市| 金沙县| 沙湾县| 霍州市| 祁门县| 沾益县| 自治县| 托里县| 井研县| 遂宁市| 宁明县| 北碚区| 彭泽县| 黄浦区| 象山县| 闸北区| 定边县| 临沧市| 孟津县| 桐庐县| 舒兰市| 崇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