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小小的宜黃縣城有座曹山寺,卻是曹洞宗的祖庭。更有意思的是,曹洞宗一直傳承著“五位君臣說”和“回互之說”的道教宗旨。</b></p><p class="ql-block"><b> 相傳早在唐朝之時,有位叫洞山良價的禪師,一次外出參悟,遇到云嚴道人相托《參同契》以求密傳,希望這篇道教秘籍能被后人參透。并留預言:“未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驗真偽,有三種滲漏,於此三種,子宜知之。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三曰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始,濁智流轉。” </b></p><p class="ql-block"><b> 我們把云嚴道師的這段話與洞山良價的《寶鏡三昧歌》內容相比對,就會發現它們都有同一個指向“語滲透”和“辨真偽”。?契,指的是古代契文也即甲骨文字,想來曹洞宗祖庭能植生于小小的宜黃縣城絕對不是偶然的巧合,難道宜黃的方言與契文相互參同可辨古漢語音義的真偽?</b></p> <p class="ql-block"><b> 《寶鏡三昧歌》開篇云:“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濟,混則知處。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佇。背觸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污。” </b></p><p class="ql-block"><b> 這段話大概是說,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時間久了就容易混淆而難辨真偽 。參悟的人機緣到了,我想表達的意思自然也能夠體會到。專注于一件事情,并不斷深入,那么他的認識和思想與別人就會產生差距,往往也就會背離了大家統一的認識范疇,這會讓自己內心倍感煎熬,一旦你想以生動的文字來澄清你的認識,那就染污了人們根深蒂固的思想。</b></p> <p class="ql-block"><b> 佛道有言:“河沙品類,幽顯圣凡”,宜黃方言就是古漢語中的河沙,雖然歷經千年歲月的流轉,卻依舊彰顯不凡。</b></p><p class="ql-block"><b> 在宜黃方言中有一個表示“相鄰共有”含義的語音詞匯“戈邛”,在甲骨契文中作“伐邛”字凡數百見。但甲骨文從工從囗的構形“邛”字含義,學術界卻一直未取得一致意見。有的學者認為甲骨文“邛”字即所謂的“曷”字,象倒置的夯具於地穴上,表示歇息之義。但是,依此解讀所見卜辭條中的“邛”字卻存在釋讀的困難。這也就是說,在沒有上古語言含義為基礎的前提下,我們是無法參透契文的真實內容。在流傳的今本毛傳《詩經》中,所見邛字應用二例:一例是《詩.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維王之邛。”詩中句尾對仗的共與邛,在宜黃方言中都是用來表示“相鄰共有”的含義。另一例《詩.陳風.鵲巢》:“防有鵲巢,邛有旨苕。”其中的“邛”字,用在宜黃方言中釋讀也是表示“共同享有”的意思。然而因古籍文獻記載的缺失,人們對邛字的本義卻存在未知,倒是在宜黃方言中傳承了邛字古老本義。在宜黃方言中“邛”依舊讀qⅰóng音,“戈邛”語例表示“相鄰共同擁有”的含義在宜黃方言中至今能夠日常用到。卜辭中所見表示相鄰共有的鄰方“伐(戈)邛方”詞匯應用實例如下:</b></p> <p class="ql-block"><b>卜辭中的“戈邛方”,指代共享邊界的鄰方。</b></p> <p class="ql-block"><b>依據甲骨文“伐”字的造形理據,伐字所見象形文字當是古人刎項之交的含義刻畫,“戈”的符號也當表示規矩交合的意思,如簡本《詩經.蒹葭》“在水一方”作“在水弌方”,弌古從戈讀戈音,表示合而為一的含義。而宜黃方言依舊把事物相合讀著“戈”音,這種語言音義和甲骨文象形表達進一步說明了宜黃方言與甲骨文字之間的“同源詞”關系。</b></p> <p class="ql-block"><b>伏羲執矩女媧執規合體圖</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安县|
文山县|
江门市|
芮城县|
徐汇区|
和田市|
德保县|
乐安县|
谢通门县|
苏尼特右旗|
久治县|
巴彦县|
咸阳市|
太原市|
绩溪县|
鹿邑县|
美姑县|
军事|
齐齐哈尔市|
长沙市|
汶川县|
安溪县|
科技|
玉门市|
嘉峪关市|
晋城|
黔江区|
澄迈县|
南部县|
乐山市|
芮城县|
喜德县|
新郑市|
安徽省|
绥滨县|
保定市|
荆州市|
临泉县|
黑河市|
新乐市|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