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兩個星期過去了,明亮天空下那些投射在土胚墻上的樹影仍在心頭生姿搖曳,古老音樂廳里悠揚的提琴聲仍在心間婉轉回蕩,我知道,不管多懶,我仍需要把沉下心來把這一場遇見慢慢記錄。 </p><p class="ql-block">圣塔菲,新墨西哥州首府,是全美最古老的首府。從17世紀初西班牙征服者在此建府開始,數(shù)百年間,印第安土著為守土而戰(zhàn)反抗,墨西哥收歸自治,美墨戰(zhàn)爭脫墨入美,印第安部落被強遷入保留地,這一片土地上演著無數(shù)的無數(shù)征服者血腥的殺戮、得意,承載了太多土著人反抗的悲情和無奈的嘆息。 而這個城市,由于厚重的歷史過往,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又孕育出璀璨的藝術光芒,是西南部有名的藝術之都。</p> <p class="ql-block">沒有任何預期的想象,這個城市第一印象,竟是從未見過的獨特!我們走進這個城市,歷史的厚重感與質樸感撲面而來,舉目所見大抵都是一兩層仿印第安部落Pueblo風格的黏土房,紅色或黃色的土胚泥墻,褐色赭色的木椽,一兩層高,圍成一圈,屋體圓潤,很少的棱角,色澤鮮亮,線條簡單而流暢。 </p><p class="ql-block">走在圣塔菲市中心的街道上,頭頂陽光在湛藍的天空里無比明亮,無比耀眼,街道上參天古樹枝影婆娑,如同怪獸的血脈,張牙舞爪嵌入泥紅的墻面,那墻面便似乎有了呼吸,風吹影搖,墻體在輕微的撫摸聲中微微的顫動,仿佛在訴說著什么。 </p> <p class="ql-block">圣塔菲歷史博物館就在著名打卡點州長宮殿。這是當年西班牙殖民者為統(tǒng)治長官而修建的宮殿,宮殿建筑風格是Pueblo黏土胚房,揉雜西班牙風格(雖然我沒看出來),一層高。宮殿一側是白墻赭柱形成的長廊,是有名的印第安手工藝品交易地,各式手工藝品攤位排成一排,有顏色艷麗的織毯,花紋鮮亮的陶罐,羽毛松石做成的首飾,等等。 我詢問了一下一個小巧可愛的陶罐,賣價不菲,居然要好幾百美金,令人乍舌,想必是純手工制品了。 </p><p class="ql-block">歷史博物館陳列著從13世紀開始新墨西哥的歷史印記,我們慢慢的從歷史的碎片中走過, 一點點的了解這段陌生的歷史:印第安人無疑是悲壯的,從蠻荒中在這片土地扎根,繁衍,生息上萬年,到16世紀開始被高傲自詡文明的西班牙侵略者殖民,他們被同化,他們不停抗爭,然后被病毒瘟疫侵襲人口驟減,到后來被趕入最后的保留地,印第安人的歷史實在有太多的血淚,太多的悲壯! 我很難想象保留地里的印第安人在面對歷史時的心情,他們目前都已成為國家公民的一員,面對歷史,他們內心是否會有仇恨,還有不平, 不甘,憤怒,委屈,還是一切歸于過往,風平浪靜歸于歷史的塵埃?我不得而知! </p> <p class="ql-block">從歷史博物館出來,我們走進圣塔菲藝術博物館。沉重的歷史過往,明亮無際的陽光,遼闊粗曠的沙漠曠野,樸素頑強的野仙人掌,鼠尾草、絲蘭構成的植被,千瘡百孔滄桑的山體,無一不激發(fā)了這片土地上無比豐厚的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吸引了大量的藝術家紛至沓來,孕育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西部文化。 </p><p class="ql-block">藝術博物館同樣的土胚泥房,兩側牌樓高聳入藍天,二樓木制瞭望臺厚重樸實,乍的看過去有一絲絲中國衙門的森嚴氣象。 從矮小的正門進入, 進到第一道門廳,是一道狹長的大廳,大廳左側木門緊閉,隱約從里傳來悠揚的音樂聲。 我們被音樂吸引,拉開重重古樸的大門,探進頭去,里面是一個空曠的音樂廳,褐色木雕吊頂,墻壁通體雪白,墻面拱頂凹進處刷著顏色鮮亮色澤明快卻有著明顯歲月痕跡的宗教壁畫,木窗外日光敞亮,將舞臺照亮,舞臺上有幾個年輕人正在投入的演奏,一位彈鋼琴,一位拉小提琴,一位在女子在旁拍攝, 臺下幾十排褐色長椅整齊安靜,空無一人。 我不知道他們演奏的是什么樂曲,那音樂聲竟如此婉轉,如此悠揚,有如天籟,在空曠明亮的大廳里繞梁飄蕩,有一絲淡淡的憂傷,又有許多百轉千回的深情,讓人不由自主的掉進去,久久無法出來。 </p> <p class="ql-block">從門廳走廊走進后院,里面是一方天井似的小院落,四周屋檐梁柱圍繞,中心一方小草坪,草坪中豎著一塊類似圖騰的石碑,院內最醒目的是掛在屋檐底下幾串一米多長的紅辣椒,要不是四周墻面懸掛的各式藝術畫作,第一眼會感覺進入一個農家小院,無遮攔的陽光照射在這一方小小院落,通紅的泥墻襯著火紅的辣椒,沒有了滄桑,有的只是歲月最安靜又最熱烈的大地樸實賜予。 </p> <p class="ql-block">藝術館里收藏著各類藝術品,有以表現(xiàn)印第安人狩獵農耕生活為主題的各類畫作,有展示這片土地上豐沛山川形狀的風景繪畫,有用木制雕刻編織實物而成的作品,還有抽象風格天馬行空的后現(xiàn)代作品,總體感覺博物館里作品顏色熱烈、大膽、炫目、豐沛,充滿無比的生命的張力和想象力,與這片土地呼吸與共,并有著深深的契合。 </p> <p class="ql-block">市中心最具有歐式風格的建筑莫過于天主教公園里的圣弗朗西斯天主教堂。這座教堂建于19世紀末,原址上是Pueblo 黏土風格教堂,重建后則是典型羅馬文藝復興式風格,外觀宏大,內飾精致考究,與城內其他泥胚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 教堂里的圣母瑪利亞像經歷幾百年戰(zhàn)亂,曾經在印第安人反抗期間跟著教徒們遷徙,后又重新回歸教堂,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 西方文明自希臘文明起源,基督教在東羅馬帝國時期起被立為國教,影響了大半個西方文明史,而那些氣勢恢弘莊嚴華貴的教堂在文明的承接傳播中起到的作用,自是毋庸置疑的。 在紛繁蕪雜的大千世界里,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如何相處,生存的意義,宗教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對人心的撫慰永遠有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從教堂出來,我們又去了市中心外的民俗博物館和印第安人博物館, 從博物館出來已快是半下午時分,我們要趕著落日前去城外幾十里的Bandelier國家遺址。 </p> <p class="ql-block">我們是趕著公園關門前幾分鐘入園的,五點鐘關門,我們四點五十八分到,幸運的買到了最后一張票進園。我對這個國家遺址的心里預期是Pueblo 部落的一個民居遺址。這樣的遺址我在博物館看到過好幾次,是像羅馬競技場一樣的一個圍屋群,紅黃黏土構造,兩三層高,從一層到另一層由梯子??通達,那些??仿佛成為房屋的一個特征。 到達以后,才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 這里參觀的居然是古印第安人在懸崖峭壁鑿屋作穴的遺址。 </p><p class="ql-block">太陽還高高的掛在山頂,我們沿著茂密的山林進入,這里松林高聳,溪流淙淙,積雪尚未完全融化,陽光雖然熱烈,卻溫度及其適宜。我不得不贊嘆古印第安人的選址,之前我還在想這邊的山大多是千瘡百孔破破爛爛的的火山峽谷,在這樣的高山峻嶺里生活會多么艱苦,誰知道柳暗花明,這深山里居然有流水潺潺,密林綠地,在此農耕養(yǎng)殖也未嘗不可。 </p><p class="ql-block">行不多久,山勢豁然開朗,巍峨的紅色山體靜靜佇立在黃昏依然熱烈的光里,我們行走在這明亮的日光下,除了陽光的喧囂,山間靜若太谷,連飛鳥的影子都看不到。 沿途有一些印第安人挖的土坑,用途不明,想是燒烤祭祀之用。 行不多久,我們走上山路,赤裸的紅黃色山墻仿佛一件被風吹爛的衣裳,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洞,而那些洞是天然,那些是人鑿,我們拭目以待。 遠遠的,我們看到山里上方一個洞邊有一把梯子,梯子上有人上下,那便是懸崖屋穴了。 我們興奮起來,加快腳步, 不多時便到達第一個梯子前。 梯子不高,爬上去,探頭入洞,里面一兩米見方,高不過一米,底平,中有小坑,不知作何用途。 想著這樣的洞穴最多也就能蜷著躺下,難以想象印第安人如何在里面安睡? 不過越往上走,洞穴越大,越寬敞,有的居然有二室相連,可以半直立在洞內行走。 洞穴里基本保留自然界真實的模樣,除了平整以外,沒有任何其他元素,比如色彩,圖案、文字。 最大的一個洞穴在路的最盡頭,據(jù)說能容納幾十人,我們拐彎的時候不小心錯過,回來看地圖才捶胸頓足,后悔不迭。</p><p class="ql-block">望著這一個個懸崖上的洞穴,我不禁想起鳴沙山里的敦煌石窟, 也是這樣破爛的山體,也是人與自然的融合, 而敦煌石窟封存的是無比燦爛輝煌的人類文明,時間比這些眼前的洞穴還要更早,更久遠。 印第安人在美洲大地也耕耘了一兩萬年,而除了一些陶罐文化,基本找不到文字記載的文明,不得不說是這個族群的一個最深的遺憾吧。 </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太陽似乎永運不知疲倦, 我們離開的時候,它仍高掛在山腰,不知何時才會落下。 這一日,在盛大的陽光下的遇見,已深深的烙進了心底,會一直閃耀金色的光芒!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州市|
嵊泗县|
河曲县|
潍坊市|
明星|
高密市|
隆子县|
安徽省|
襄垣县|
木兰县|
万安县|
米易县|
屯昌县|
进贤县|
天水市|
新民市|
海兴县|
馆陶县|
隆林|
保山市|
桑植县|
平江县|
夏邑县|
鱼台县|
东乌珠穆沁旗|
延津县|
泰顺县|
调兵山市|
隆尧县|
丹棱县|
汝阳县|
梧州市|
桐城市|
喀什市|
龙州县|
牙克石市|
庆安县|
灵台县|
孝感市|
临夏市|
柘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