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配樂: 當我看到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 牧童(川流不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子》書于兩千五百多年前,作者不是表達個人思想,而是代表天地之母對人類進行早期啟蒙教育,不僅比西方提前很多年,而且更加科學系統和具體直觀,可謂地球村里東方的智慧與文明。毋庸置疑“老子言道代天地,所思所想非自己;天地不壞道恒久,穿越時空謂真理。”唯有站在如此高度,也是本來該有的高度,你方能真正走近《老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當你走近《老子》不難發現,老子既是代天言道的神圣使者,又是實踐這一學說從而得道的壽星。令人遺憾的是,我們棄無用有,早已背離了老子長生久視之道,雖然生活在文明時代卻置身于叢林之中,喪失了天地之母的呵護和自我生存的本能,又怎能恒久于天地之間?正所謂“老子言道為養生,同一食母兩用情;顧此失彼非至道,莫信大師誤傳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若想走進《老子》,首先需要搞清楚《老子》所言是啥?我認為“老子言道字千鈞,觀道治世貴修身;若能一言以敝之,言有宗來事有君。”解老若不知老子所言是啥?即使你的文筆再好,也難免會因南轅北轍而離至道遠矣,正如老子所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我們只有“言不離宗,事不離君”,才能夠與作者合一,去傳遞老學真實的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稱《老子》為天書。何謂天書?一是所言最大,因為言的是包羅萬象的天地之道;二是所言價值最高,因為它能夠指導人類效法天地而恒久;三是所言作用最奇,因為它能使你獲得“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和“根深蒂固,長生久視”的能力。可是兩千多年來,除了《文子》《莊子》《史記》等道家著作得以傳承,而當代所謂國學則將《老子》弄得面目全非,成為人世間最大的遺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夫子之墻高千仞,打破藩籬有幾人?”我自九十年代初涉足養生,并逐漸喜歡學老悟道,雖然不敢奢談自己是得道之人,卻難以忍受世俗文化對《老子》的褻瀆和侵害。為恢復其真實面目,故斗膽為老子正名,對普遍存在的九處謬誤予以更正。毫無疑問,若是這九處謬誤得以糾正,解老應該比較接近《老子》原生態。正所謂“老子言道名詞限,不善之人抱成見;解老若能有宗君,山野村夫亦成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老子言“道”(名),是恒道(名)而非常道(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開篇曰:“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是說:“我說的道,若以為可行走的世俗之道,非恒久之道也;我說的名,若以為用有形之名可以名白,非恒久之名也。”這是明確無誤地告訴世人:我將要講述的是人類應當效法的恒道與恒名,而非棄本逐末,失而倡之的尋常之道與尋常之名。同時聲明: 因為代天言道史無前例,我不得不借用世間有形之名來闡述無形之道。為了使讀者不為名相所惑,故開宗明義做了上述交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之所以言恒道、恒名,因為只有從天地之始(恒無)與萬物之母(恒有)中所產生的道理,才能夠指導人類文明且長久的生存,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途徑可行,故老子處處言恒而非言常也。如十六章“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恒,知恒曰明。不知恒,妄作,兇也。知恒,容也。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也。”老子五千文,一言以蔽之,言恒久之源,言恒久之律,言恒久之為,言恒久之生,故解讀《老子》莫忘恒久也。而許多版本卻將恒篡改成常,變成“常道”與“常名”,其它處也是以常代恒,雖然一字之差,卻背離《老子》言不離恒的宗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謂常道,乃世人行走“失道而后(倡)德,失德而后(倡)仁,失仁而后(倡)義,失義而后(倡)禮”的尋常之道。孔子所創儒學,便是春秋戰國時期“失義而后(倡)禮”的代表作,老子稱其為腐朽文化。有人說“以常代恒,為了避漢文帝名諱而改之,”這倒是可信的解釋。如今時過境遷,我們已經沒有什么可忌諱,是不是應該恢復恒道與恒名,還《老子》本來面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另外,在一章中“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嗷。”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倒裝句。老子不僅說:“若想知道世界之奧妙,須從無形天地之始中去觀察;若想知道萬物產生之狀態,須從有形萬物之母中去觀察。”同時告訴世人:我在下面將要講述的道理并非憑空杜撰,而是源于我對天地之道的觀察,與人之欲望沒有半毛錢的關系。老子生來肩負引領世界文明的神圣使命,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無能,便否認老子具有觀察天道的超凡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老子言“德”,是上德而非下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許多版本稱《老子》為道德經,并以三十八章為界,其上謂道篇,其下謂德篇,此乃依據老子在三十八章多處使用德字,故將本來密不可分的道德一分為二,這樣做對正確認識《老子》十分有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謂德,乃天地之母生養人類所予之性。如同金子,以其赤黃色、不氧化、比重大、能延展而區別于它物,為萬物之王~人類所獨有。老子言道德,道為體,德為用,故從三章開始,在描述完天地之道特征與規律后,隨即用“是以圣人……”來聯接德。可見這個圣人并非個體,而是上德之化身。因此將前三十七章謂道篇,后四十四章謂德篇,不僅不合乎老子本意,也容易使讀者輕視老子之前的應用之道,正所謂“圣人原本德化身,老子以此連道根;后世之圣非此圣,正是老子欲絕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三十八章不僅告訴我們:道德一體,密不可分,有道即有德,失道即失德,故不可人為將《老子》分道德上下兩篇,而且告訴我們:人類社會要為上德而不為下德,從而避免陷入“失道而后(倡)德,失德而后(倡)仁……”的覆轍而難以自拔。老子所謂“失道而后(倡)德”,其德,并非源于自然之上德,而是圣人教化之下德。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是由于下德失而倡之,刻意為之,只能越倡越衰,越為越少,故不得不倡仁倡義倡禮。當社會開始倡知倡信時,表明道德喪失殆盡,莊子故曰:“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只有以道為用,人性之美才會應有盡有。正所謂“道德一體不分家,得者居上失居下;上蘊仁義禮孝信,有道何須教其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道生萬物予其能,在物曰性,在人曰德。所謂人身之德,又謂敬畏之心,憐憫之心,羞恥之心,懺悔之心,厭惡之心,喜樂之心。人有敬畏之心,故不敢肆意為惡;人有憐憫之心,故能救助弱者;人有羞恥之心,故不敢高歌裸奔;人有懺悔之心,故能反省自己;人有厭惡之心,故不與丑惡為伍;人有喜樂之心,故能自然向善,這些均為天地之母所生之德。正所謂“畏懼之心道德心,天地之母予基因;自我約束止惡行,天下何以亂紛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究竟以何治世?說穿了是“利有用無”?還是“棄無用有”?所謂用有,即用法,包括用下德仁義禮知信。所謂用無,即用道,上德自然而生。人之所以遵紀守法,應該是骨子里的天性起作用。當撒謊臉不紅,盜竊心不悸,奸淫不覺恥,為惡膽不怯,表明他已經失性成魔,除非在懺悔中尋回真我,否則即使滅了他的九族,也難以將其收進魔瓶里,故老子曰:“勇于敢(背逆天地)則殺,勇于不敢(背逆天地)則活。”一個人只有懷著敬畏之心,法律才能有效地約束自己;一個社會只有以道治世,法律才能得到公正地執行。歸根結底,道德不可或缺,其它都是浮云,這便是老子主張發揮天地之母予以人類的自然之力,而非失而倡之的圣人之教的真正原因。正所謂“以何治世圣人憂,道治法治何以求?以道治世勿用治,代道行刑終傷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老子言“絕圣棄知”,是棄知而非棄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在十九章提出“絕圣棄知,民利百倍。”在六十五章指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知多。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也;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也。”而許多版本卻將知篡改成智,不僅顛覆了老子意欲表達的本意,而且據此污蔑老子是愚民之策,是在開歷史的倒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謂智,即智慧,是天地之母生養人類區別于其它動物的特殊能力,故老子曰:“域中有四大,而王者(人類)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老子不僅不主張棄智,而是欲通過“絕圣棄知”使人類這種自然之力發揚光大,從而“執大象,天下往。往而無害,安平泰。”老子著五千文,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謂知,即主觀知見,生于個人的好惡之心,是阻礙人類踏入文明社會之大敵。有人之所以自以為是,自我彰顯,不知以為知,皆是個人主觀知見在做祟,故老子一再否定并主張拋棄之。如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也;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又如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無不為矣。”莊子著《齊物論》,正是為了閘述主觀知見對人類社會之危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了反對主觀知見,老子在五十六章曰:“知者(天地)不言,言者(圣人)不知。”又在八十一章提出“(可)信(之)言不(溢)美,(溢)美(之)言不(可)信。善(為道)者不(詭)辯,(詭)辯者不善(為道)。知(道)者不博(學),博(學)者不知(道)。”你看,天地之母生養人類與萬物,而這個真正知者并不言說,而人類那些自以為是的圣人,有哪個不是喋喋不休,唯恐不多?正因為“天地知而不言,圣人言而不知”,所以老子才倡導“絕圣棄知”“稀言自然”,使百姓回歸知者,即天地之母的懷抱。我們千萬別讓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那首“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的調侃詩給帶偏了,白居易尚且如此,況乎天下倒置之人?可見解老不能迷于字相,而要“言有宗,事有君”才行。所以,知者不是不能言說,而是有道之言,言必及根。根本唯一,故真言至簡;而知見之言,言相棄根。相變無窮,故唯恐不信,這是“知者”與“言者”的不同之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要知道,所謂自然科學,并非人類發明創造,不過是對天地奧秘的發現與利用而已,我們人類生存所需一切皆拜天地所賜!既然人類的自然科學源于天地,那么人類的社會科學又豈能脫離天地而獨創?一旦知道真正知者是天地,而我們人類則十分幼稚可笑,你還會為那些脫離天地之道所創造的思想或學說鼓掌叫好嗎?正所謂“何謂人類生存道?天地之母予其妙;道生萬物自給力,何須圣賢把心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眾所周知,我們人類同時生活在一個有形與無形的世界里。在有形世界人們相互貿易時,離不開統一的度量衡;那么在無形世界大家文化交流時,更需要一個通用衡器來鑒別對錯?否則,人人自以為是,天下難免于亂。人們若學會使用這個衡器,又怎會唯圣、唯書、唯上,成為人云亦云的傳聲筒?老子之所以言恒道,正是為人類社會提供一個具有權威性的文化衡器,這便是“滌除玄覽”,即滌除個人主觀知見以道觀天下,不難知道“文化不改非真改,己命不革非真革;不聞美言聞根本,不行而知焉能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提“道”,許多人便會情不自禁地聯想道教,其實道是道,教是教,兩者絕不可混為一談,當道教以繁瑣的教規來規范人之行為時,它早已偏離自然之道。許多人對道更是不屑一顧,以為虛無縹渺,與自己毫不相干。孰料“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天地乃生養人類與萬物之母,我們切莫因為圣人之爭而背宗忘祖,否則“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正所謂“自然造化轉天地,負陰抱陽化神奇;冒犯天道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老子曰:“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禪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人類與道之關系,如同魚兒與水,須臾不可分離,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正如老子所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因為人類的一言一行,一思一辯,無時無刻不處在“善于同道”與“不善于同道”之間。所謂“天人合一”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指人的思維合乎天地之道,言行不離天地宗君,如此才能獲得天地之母的佑護而恒久。另外,儒家所謂“仁義禮智信”,其中智,應為知而不是智,這是儒教棄本逐末,失而倡之的必然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在三十八章,不僅對“失道而后(倡)德,失德而后(倡)仁,失仁而后(倡)義,失義而后(倡)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的危害做了專門論述,而且在六十五章對“失禮而后(倡)知”也做了深刻批判,即“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同時在二十三章對“失知而后(倡)信”做了明確否定,即“信不足,焉有信?”從中不難知道,知見破產,以信為治,即使無信,亦不得不信。正所謂“道德仁義禮知信,失道必然往下墜;無為有為與惡為,知者明辨大是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老子言“是以圣人之治”,是治己而非治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子》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夫使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為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子在指出社會存在“民爭,民盜,民亂”是由上者一手造成的根源后,為了治于未亂,防患于未然,于是緊接著提出解決之法,即“所以圣人之治貴治身而賤治民,放下外物以虛其心,納真入器以實其腹,淡泊名利以弱其志,勤而損之以強其骨,如此自然會恒久使得民眾保持嬰兒般無知無欲之天性,從而使得主觀知見者不敢肆意妄為。上者的作為若能順物自然,則無所不治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許多人在解讀時,卻撇開老子在三章前半段對導致社會混亂來自上者的剖析,將三章后半段本來是需要上者修身治己的幾個方面,隨隨便便地解讀成:圣人是使百姓虛心弱志,填飽肚子、無知無欲,從而變成庸俗不堪的統治術。這種前后不顧,本末顛倒,令人可笑的謬誤,不僅嚴重篡改了老子的本意,而且千百年來一直左右著中國社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然而我們的先哲對治民與治身兩者關系,卻早已講得再明白不過了。據《史記》記載:楚莊王問詹何“治國如何?”詹何答:“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國也。”莊王曰:“寡人得宗廟社稷,愿學所以守之。”詹何曰:“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對以末。莊王曰:‘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莊子》有一則“七圣迷途”寓言故事:黃帝率七圣去具茨山尋找大槐,迷途適遇牧馬童子,故請問為天下?牧童不得已告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故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上述真言所表達的治國理念,與當下所謂“把權力關進籠子”是何等一致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們常說,對中國傳統文化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而當下有多少人能夠分清精華與糟粕?比如牧童“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分明是說:“上者治天下,與牧馬有何不同?只要順應民之天性便會獲得成功。如果非治不可,那就除掉損害民之天性的官吏。”而許多文人卻惡意解讀成“是除掉民眾中的搗亂者”,故在許多著作中特意刪掉“者”字,變成“去其害馬而已”,從而產生“害群之馬”這個成語,這純屬御用文人為上者尋找專制依據的惡作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老子言“寄”與“托”,是反義而非近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在十三章,首先解釋了何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然后告訴人們在選擇上者時“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以托天下。”是說:“所以,那些珍貴外物勝過己身的人,只可以寄身于天下而不能委以重任;而那些愛惜百姓勝于己身的人,才可以將天下托付于他而不必擔驚受怕。”對于老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不僅具有強烈民主意識,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寶貴真言,我們許多人竟然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把老子交待清清楚楚、含義完全不同的貴與愛、寄與托當成近義字,于是變成了“選擇以貴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選擇以愛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完全違背了老子的本意,實在令人惋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所謂“貴以身”,乃“貴大患若身”之縮寫,指那些看重外物且患得患失之人,與“愛以身”,即愛惜百姓勝于自己生命的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品性,因此我們在選擇上者時,須觀其品性而不看其才華,可見在老子的字典中,貴與愛和寄與托,是反義而不是近義字。由于世人缺乏民主意識,才會迷于字面而不思其內涵,使老子睿智過人的擇君之法暗淡失色,所以我們在解讀《老子》時,不能依賴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不僅因為《老子》要早于《說文解字》,更有老子開場“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的提示。只有從文化根源而不是從工具書中尋找答案,你才能夠走近《老子》。正所謂“貴以身者寄天下,愛以身者托天下;寄托本來不同義,老子授以擇君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若想走近《老子》,須借用老子的字典。這本字典并非玄奧,它是依據“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和“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法則編撰而成。你看,天下不僅“有形,生于無形”,而且“夫物蕓蕓,各復其根。”我們觀而悟之,不能不逆向思維,凡事只要觀其本源,便不會為天下亂相所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打開老子的字典,二十七章“善者,不善者之師;不善者,善者之資。”此處之善,不是善良而是善于同道。因為善于同道者會自然向善,而善良之人卻不一定善于同道,可見善于同道才是天下最大之善。老子據此將人類分為“善與不善”兩大類,同時提出“善者,吾善待之。不善者,吾亦善待之,德善矣。”如此,你還會用狹隘的目光去解讀《老子》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打開老子的字典,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何謂知者?天地也。何謂言者?圣人也。你看,天地生養萬物而不言,萬物秩序井然而不亂,只有人類那些詭辯者以為自己無所不知,老子這才有知者與言者之分,故主張“絕圣棄知”,使人類重返天地之母的懷抱,可見這個知者,乃天地而非圣人也。如此,你還會以為“道不可言,可言非道”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打開老子的字典,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何謂明民?即用主觀知見去教化民眾。何謂愚之?保持天地之母予以民眾之天性,這是老子運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行文的范例。如此,你還以為老子是愚民之策嗎?正所謂“老子言道名詞限,不善之人抱成見;解老若能有宗君,山野村夫亦成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六、老子言“圣人為而不爭”,不是與百姓不爭,而是與天地之母不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子最后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是說:“天之道,善利萬物而毫無危害,故人類應當效法之;圣人之道,即使有所作為也不與天地之母爭奪人心,如此百姓才能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然而幾乎所有譯作都解讀成“圣人之道,為而不與百姓爭利”,完全忘記天地、百姓與圣人此三者,先有天地,后生百姓,再出圣人,故天地才是老子所言之根本。我們在解讀這句真言時,更不可忘記老子“絕圣棄知”,正是使世人擺脫圣人的爭奪,從而回歸自然,回歸天地之母的懷抱這個主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子最后這句,不僅回答了何謂恒道與恒名?也對圣人之道做了高度概括,如二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又如十七章“太上,民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可見“圣人為而不爭”,不是不與百姓爭利,而是不與天地之母爭奪人心。因為此爭乃天下危害最甚之爭,它使得百姓脫離天地之母的懷抱而崇尚圣人之教。孰不知,這種圣人之教逐相而生,失而倡之,填鴨灌輸,刻意為之,不僅與事無補,反而加速了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墮落,因此老子才主張“絕圣棄知”,讓人類擺脫圣人的束縛,以便發揮天地之母賦予人類的自然之力。所以,此句解讀至關重要,一旦有誤會使本書的價值大打折扣。正所謂“為而不爭方謂圣,圣人稀言國之幸;道既生之自養之,不離不棄管全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子》雖然書于兩千五百多年前,卻精辟之至,猶言當下,讀來倍感親切!我何以知之,敢斗膽糾正解讀他人之誤?除了不忘宗君,以道解老之外,也與自己從小極少讀書,且遇事喜歡尋根有關。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正所謂“教之無根,不如不教;學之無本,不如不學;喪失根本,不如先天。”因此,我這個懶人省去了“損之又損”的過程而易于走近《老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對于《老子》不同解讀,世人認為無所謂對錯,不過是見仁見智罷了。由于不辨道與不道?使得《老子》被人有意無意地慢慢蠶食,以致于當下的老學與儒學幾乎沒有什么分別,難怪老子最后警示“可信之言不溢美,溢美之言不可信。善為道者不詭辯,詭辯者不善為道。知道者不博學,博學者不知道。”正是為了世人避免被假象所惑,能夠分辨出道與不道?天下將亂,何知其故?你若有道,不難知道:“以何護國才牢靠?文化選擇最重要;文明自然盟友多,睦鄰友好同于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知我也。知我者稀,則我貴矣。”這是因為老子主張“知而行之”,故“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是我們人類最文明的生存方式。老子之所以書寫五千文,正是為了讓世人“知而行之”,而不是“行而知之”。這是因為真理生于天地之母而非圣人之手,是毋庸置疑的永恒存在,何須我們費盡心機去檢驗確認?況且我們付出沉重的代價所換來的所謂真理,又很快會為后人否認并淘汰。所以,通過對“知而行之”與“行而知之”這個窗口的細心觀察,便不難知道天下任何一種文化究竟合道還是不合道?我們只有奉行“知而行之”而不是“行而知之”,以無為用,以道解老,何愁《老子》這本天書不能破譯??正所謂“禮崩樂壞生百家,百家爭鳴有上下;大制不割分水嶺,不割居上割居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老子言“食而不亡者壽也”,是食而非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三十三章最后一句“不失其所者久也,食而不亡者壽也。”對五千文的宗旨做了高度概括與總結。人類若想效法天地,長生久視,一是莫要喪失天道這個生存之本,防止被不道所害而早逝;二是在此基礎上,要學會以竅食母而延年益壽。兩者合二為一,老子謂“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也。”正所謂“老子言道為養生,同道食母兩用情;顧此失彼非至道,莫信大師誤傳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目前所見《老子》的版本,之所以將“食而不亡者壽也”寫成“死而不亡者壽也”,是因為傳承者不知何謂食母?故用死這個近音字取而代之,從而變成“人雖死而精神不亡者長久”,使老子煞費苦心傳授的養壽之道,變成一句再普通不過的俗話,實在令人惋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的應用之道,又稱“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即同道以長久,食母以長壽。為此,老子在五十二章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五十九章曰:“莫不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二十章曰:“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人,而貴食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為何引用《老子》這三章?因為這三章都提到母。何謂母?生命之母,即生命之本源也。老子告訴我們: 人由形體、意識(精神)與真氣所構成,前兩者是子,后者是母,所以修煉一定要首先認清母子關系且從根本處入手,這便是欲修煉老子食母養壽之道必須首先要懂得的道理。因為,如果真氣不是生命之母,那么你由此而采取的修煉之法,即使付出再多的辛苦,也不可能收獲長生久視的效果。相反,如果真氣的確是生命之母,那么修煉從生命之母入手,即使尚未開始修煉,也會堅信老子的食母養壽之道肯定成功!這便是“尋找真理,辨別真偽;先理后術,知而行之”的妙處,也是貫徹老子五千文始終的主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十章,老子告訴讀者自己與眾不同的生存狀態,即“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用。”當眾人以凡息為用,并且追求外物歡天喜地以為得到之時,而老子正在從玄牝竅獲食生命的能量~真氣之母,逍遙自處,故像頑童一樣鄙視之。老子為何感嘆“我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稀,則我貴矣”?因為眾人見有不見無,更不知道如何利有用無?擁有與老子截然相反的價值觀,故難懂老子之言,更難效法老子之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謂食母,即以人體無形之竅(玄牝竅)食得生命之母(真氣),老子又稱“守于中”,即守于不呼不吸的胎息中,這便是老子以真息為用的養壽之道。你若得道,不難感到“當下食母五分鐘,勝過初練十年功;損之又損無阻礙,有為無為大不同。”真氣能自上而下通達腳后跟,莊子謂之“呼吸以踵”。古代《胎息精微論》對此做了很好總結“凡餌內氣者,用力寡而見功多。惟在安神靜慮,不煩不憂,則氣道疏暢,關節開通,內含元合,終一不散,體膚潤澤,手足汗出,長生之道,訣在此矣。”亦如《仙經》所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由此可見,老子的食母與胎息其實是一碼事,老子之所以謂食母,因為食母導致胎息,故謂因不謂果,直接揭示了事物的本質,比用胎息表述更準確。而道教的內丹功,則舍簡求繁,故弄玄虛,離至道遠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圍繞如何食母養壽?老子有許多經驗之談,如“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若嬰兒乎?”“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塞其兌,實其腹。天地開闔,能為雌乎?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不之令而自均……。”其中既有食母之妙術,亦有得道之感受,從而構成一套完整的養壽之道。正所謂“打開玄牝貴食母,人守于中呼吸無;至道養生若胎兒,返回本源真功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老子言“實其腹”,是以真氣而非以食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雖然僅有十六個字,卻高度概括了所謂圣人之治:“放下外物以虛其心,納真入器以實其腹,淡泊名利以弱其志,勤而損之以強其骨。”然而許多譯作卻背離了道家“治民先治身,身治自然治”的政治主張,不僅將老子所謂“圣人之治”變成了治民之道,更是把“實其腹”解讀成“讓老百姓填飽肚子”的愚民之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所謂“實其腹”,乃人體在“食母”之后的一種生理反應。因為人在食母(真氣)之后,真氣會首先匯聚到人體最大空間--腹部,繼而進入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細胞,乃至改變基因的活力,人的身體也會隨之發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其中最大的反應在人之腹部。當真氣充足時,只要稍微用力,腹部便會特別堅實,可見老子所謂“實其腹”,乃“食母”之后真氣充盈之意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實人食真氣,并非天地之氣,而是人的玄牝竅及其周圍組織產生的一種能量流。若能通過科學的方法喚醒它,會猶如氣體一般貫入體內,穿皮透骨,綿綿不斷,似醍醐灌頂,猶甘露沁心,對人體四肢百骸和五臟六腑周而復始地不斷“損之又損”,老子將一過程稱之為“貴食母”。南宋白玉蟾說的好:“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則往來無窮之妙,只在吾身而不必索之高遠矣。”宋代石杏林言的妙:“身里有玄牝,心中無塵垢。不知誰相識?一竅內涵真。”當人之修煉達到一定程度后,便會從有為轉入無為,此時全身處處皆是竅,無時無刻都能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在十一章,先是例舉了車、陶與房屋的有無之用,然后從其物性中悟出了人生法則,即“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如何利有用無?而不能見有不見無,逐相不尋根。如此,不難理解老子所謂“實其腹”,是以無形真氣而非以有形食物。老子在十二章做了總結“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即“世間最好的德,為了以真氣充實腹部,而不為了追求眼見之物,故去后者而取前者。”南宋、張伯瑞在《悟真篇》中說的好:“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正所謂“實腹并非以實物,此乃食母之感受;若想學老得至道,切莫見有不見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九、老子言“塞其兌”,是塞鼻孔而非閉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害)。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在本章不僅告訴人們何為生命之母?而且傳授了食母之法,對“食(母)而不亡者壽”做了具體詮釋。前半章言理,何謂母?讓人守住生命之本;后半章言術,何謂兌?鼻孔兒,讓人通過“塞其兌”而“貴食母”。人若真正得道,鼻孔會不塞而塞,此時凡息隱而真息現,“其大成者,鴻毛置于鼻上而不動”,即“守于不呼不吸的胎息中”,其身心感受亦如老子所言:“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不之令而自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們人類生而俱有兩套延續生命的呼吸系統: 一套是在母腹中不以口鼻呼吸的胎息,又稱先天真息;另一套是出生之后始于第一聲啼哭的口鼻呼吸,又稱后天凡息。老子食母養壽之道,正是通過“塞其兌”等手段,激活或喚醒人體已經隱匿或消亡的能夠直接產生真息之功能,迫使其出來工作,從而逆天改命,實現人類長壽之夢想,這正是老子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具體應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上述“塞其兌”“實其腹”“守于中”“貴食母”,構成了食母養壽的完整體系,其中“塞其兌”,是修煉初期不可逾越的階段。可是查閱古今所有譯老之作,包括當下道教名譽主席釋法融在內,全部將“塞其兌”解讀為“閉其口”,難怪老子“食而不亡者壽”會在傳承中變成“死而不亡者壽”。?正所謂“養生修煉有何難?食母守中命自安;放下即虛淡自弱,何須棄世入深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世人在解讀《老子》時不知利有用無,故使老子食母養壽之道失傳久矣。倒是明代高僧張三豐深知“塞兌”之妙,他在所著《無根樹》中云:“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你若悟性好,不難想象張三豐正是由“塞兌”而得道。正所謂“若想得道顛倒顛,真息為用即成仙。人生幾人越百歲?切莫拿命去檢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后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篇文章起草于2019年4月,原名叫《為老子正名,讓文化歸根》。2021年元旦過后,我將部分悟道感言融入其中,更名為《學老先知名,悟道悟其根》。當修改完畢統計數字時,令我驚咤不已,竟然不多不少恰好一萬個字!而且在個位十位和百位數上又都是滿30進位,冥冥之中感覺這些數字絕非巧合,聯想前幾年由于學老悟道而發生在自己身上那些匪夷所思的神石奇緣,讓我更加深信這篇文章價值不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翻開古往今來所有釋老之作,要么用于治世,要么表現修煉,極少將兩者合二為一,尤其是將食母與胎息相聯系,從而將《老子》中一些關健名詞解釋清楚。而本文則不同,它不僅從觀道、治世、養壽三個方面入手,而且以道解老,對《老子》中一些關鍵名詞大膽推理,不失為點綴道家文化的一朵奇葩。融入其中的二十二則悟道感言,更是學老悟道的結晶,許多提法前所未有,對全面正確的認識《老子》會有很大的幫助。全文共分九節,前六節言治世之道,后三節言養壽之道,它會盡快地幫助你走近《老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于九十年代初有緣得到《老子》一書,尤其是安裝電腦之后,便開始關注眾人對《老子》的解讀,發現眾說紛紜,千奇百怪,于是在網友的鼓勵下,先后撰寫了《老子如斯說》和《學老悟道篇》。為了糾正《老子》在傳承中的嚴重失誤,經過仔細斟酎和反復推敲,終于完成《學老老知名,悟道悟其根》這篇文章。當我成文之后放下手機,忽生感悟: 老子之所以代天言道,書寫五千文,正是為了讓我們“知而行之,不行而知”而不是“行而知之,知而不知”,從而輕松自在地遨游天地之間;正是為了讓我們樹立“利有用無”而不是“棄無用有”的價值觀,能夠真正分辨出事物的香臭好壞。正是為了讓我們“絕圣棄知”,排除干擾,使蕓蕓眾生能夠回歸自然,依性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拜讀《老子》,感恩老聃,是他老人家讓我們告別愚昧無知,找回真我,從而能夠明明白白而不是稀里糊涂地了此一生。更重要的是,做為一個普通百姓,你通過學老悟道,不僅能夠防止被不道所害,而且能夠學會食母養壽,享盡天道賦予人類美好的一切。謝謝!</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水县|
安顺市|
长兴县|
枝江市|
双牌县|
北安市|
东至县|
濉溪县|
奉节县|
新竹市|
洛川县|
台前县|
柳江县|
噶尔县|
上犹县|
白水县|
右玉县|
句容市|
朝阳区|
四子王旗|
山西省|
湖南省|
盐边县|
略阳县|
乃东县|
志丹县|
清远市|
黄梅县|
高密市|
诸暨市|
积石山|
嘉黎县|
若尔盖县|
河源市|
荆州市|
桐城市|
综艺|
华坪县|
潮安县|
永济市|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