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關村一排排家屬樓的腹地鑲嵌著一片雜亂的平房。這里與中關村相通,卻又與中關村隔絕,這里的居民與中關村沒有太多的交集,居民大多都是“公汽三廠”的職工家屬,這就是“東大院”。</p><p class="ql-block"> 追溯“東大院”的歷史要比中關村早近一百多年。“東大院”的主人叫陳世杰,早在清朝咸豐年間,陳世杰一家從山東黃縣逃荒到北京,以裱糊為生,后定居在海淀鎮的東面,與在宮中當差的李大官人為鄰。咸豐年間,李大官人舉薦陳世杰的兒子頂替他到熱河接咸豐皇帝回京,因得到皇帝賞識而命其掌管頤和園照明的燈火,一次偶然的機緣,使他又掌管起紫禁城、四壇和圓明園等皇家所有的宮燈。在光緒年間,頤和園重修后慶祝,陳世杰和兒子陳英憑借祖傳的手藝,做了不少精美的八角宮燈,把頤和園映襯得喜氣洋洋,慈禧太后“龍顏大悅”,從此“燈籠陳”的綽號就傳開了。</p><p class="ql-block"> “燈籠陳”管燈,發家靠的是蠟頭。宮中的燈,全靠蠟燭照明。蠟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魚油蠟,另一類是素蠟。蠟高有36寸,矮的也有四五寸。這些蠟身都是龍的花紋,上粗下細,蠟中間的捻兒不是線繩而是一根筆直的通氣葦管。葦管中間是空心,蠟在燃燒起來時,葦管中產生一股自下而上的氣流,可以助燃,葦捻燃燒后,灰燼少,可自行散落,不用剪燈芯。</p><p class="ql-block"> 每天傍晚,太陽壓山,皇家朝內、庭院,開始掌燈。各個燈班的值事,扛著燈籠挑子,抬著燈籠架子,舉著火明子,四處點燈。點燈前,先把上翻的馬蹄形袖口放下來,蓋住手面,以示效犬馬之勞之意。在太和殿、太廟、天壇點燈時還要禮拜,然后由一人單腿跪下,舉起火明子掌燈。高處的燈,先用燈籠挑子挑下,放在燈架上,打開燈罩,然后掌燈。</p><p class="ql-block"> 皇家的燈要徹夜通明,蠟燃燒到剩三吋時就要更換,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太陽出來時方能“撤燈”。每天成車成車的蠟頭,就歸了“燈籠陳”。“燈籠陳”在自家開設蠟廠,把宮內剩的蠟頭融化后,制成再生蠟賣給民間,由此發了大財。他家置辦的土地有14頃,買賣14處,在海淀鎮東建宅院,懸匾“東大院”。院內廣植花木梨棗,綠蔭匝地,四季飄香,院內四周圍高墻。大院之南,有場院,有木柵欄門,再南的洼地里種植水稻。開設的14處買賣,有棚鋪、蠟廠、煤鋪、肉鋪、油鹽雜糧店等。再后來還管過皇宮叫戲,管過皇家的一些小工程,負責維修京城與三山五園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燈籠陳”信奉百花山上的佛,每年都要到山上朝拜。為方便出行在必經之路北辛安鎮開辦了一處叫“西天順”的雜糧店,取義“西天禮佛,一路順風”。為保證糧食店糧食來源的需求,又買了幾十頃地,建起了前店后場,取名“天順莊”,也是京西最大的糧莊。</p> <p class="ql-block">“東大院”已沒有往日的模樣,現在是新的住宅樓</p> <p class="ql-block">新的“東大院”三樓環繞形成一個“コ”字。</p> <p class="ql-block">85樓對面原是“東大院”文革時期建的兩層筒子樓。因為沒有供暖,自行取暖特別臟亂差。</p> <p class="ql-block">拆了一半的“東大院”</p> <p class="ql-block">拆遷戶中的“東大院”露出遠處的51樓</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東大院”就是建在這臺階之上</p> <p class="ql-block">東大院與原529幼兒園(現過程所小院),之間建了兩排平房叫“51樓南平房”,這里的產權歸屬從51樓往南“五院”,科學院,五院,“東大院”公汽三廠,85樓科學院,這短短的狹長地段夠熱鬧吧。</p> <p class="ql-block">中關村822樓這里一大片,從81樓集體宿舍往西到白頤路,加油站往南到超市發,原是一處深洼地,洼地里是水稻田,原是“燈籠陳”的家產</p> <p class="ql-block">中關村822樓小區</p> <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地圖已標有“東大院”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科學城之城中村”82樓前平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县|
台北县|
黄梅县|
林芝县|
萨嘎县|
申扎县|
孟连|
微山县|
合江县|
清涧县|
罗定市|
临安市|
澄城县|
成武县|
新河县|
临潭县|
金乡县|
扬州市|
延川县|
呼伦贝尔市|
海兴县|
宜都市|
屯门区|
五河县|
仪陇县|
临朐县|
潼南县|
鲜城|
镇远县|
五原县|
电白县|
哈密市|
洞头县|
喜德县|
商洛市|
来凤县|
黑龙江省|
高雄县|
旬邑县|
鄂托克前旗|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