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造型能力的鍛煉</p><p class="ql-block">①塑造形體的能力。</p><p class="ql-block">②表現空間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二)、自然規律的研究</p><p class="ql-block">包括山、水、樹、石、建筑、舟車、煙云、流水等。</p><p class="ql-block">(三)、對傳統技法的學習</p><p class="ql-block">“傳統、生活、創作三位一體”即“監摹、寫生、創作”。對傳統的學習、</p><p class="ql-block">研究是山水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臨摹學習是為了借鑒,決不可在自己的創作中照搬照抄。</p><p class="ql-block">臨摹分為整體臨和局部臨。整體臨便于領會精神,局部臨便于掌握技法, 兩方面相互相成,結合進行。</p><p class="ql-block">(四)、專業工具的運用</p><p class="ql-block">主要指筆、墨、紙、水、色等性能的了解</p><p class="ql-block">三、山水畫的基本技法</p><p class="ql-block">(一)、筆法:中國畫在用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嚴格的,這些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筆法”。</p><p class="ql-block">唐代張顏遠在《歷代名畫記》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式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p><p class="ql-block">1、筆法的原理</p><p class="ql-block">自古用筆講“筆意”、“筆理”、“筆法”、“筆趣”,“意”即主觀感情、認識,“理”即客觀規律,“意”與“理”結合即產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產物。李苦禪說:“畫至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極則。”好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折開來看筆筆都是書法。這也就是“見筆而又無筆痕”的原理所在,實際上是用筆合于自然規律,使人看了之后,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記了是用筆的筆痕。</p><p class="ql-block">2、用筆的幾點要求:平、留、圓、重、變</p><p class="ql-block">(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p><p class="ql-block">(2)圓,如“折釵股”(豐腴、圓潤、富有彈性)</p><p class="ql-block">(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p><p class="ql-block">(4)重,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p><p class="ql-block">(5)變,如“百川歸海”(極盡變化,復歸統一)</p><p class="ql-block">(二)、墨法</p><p class="ql-block">用筆和用墨是分不開的,所以稱為“筆墨”。明代莫是龍在《畫說》中提出:“古人云: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p><p class="ql-block">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紹“積墨”和“破墨”兩種。</p><p class="ql-block">1、積墨法:</p><p class="ql-block">簡單說即是層層遞加。要點有三:</p><p class="ql-block">①第一遍干后再加第二遍</p><p class="ql-block">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補充、交錯,不是第一遍的重復與描繪復線,加之結果是多種筆法的交匯統一。</p><p class="ql-block">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極強的整體觀念,當疏則疏,吾密則密。</p><p class="ql-block">2、破墨法:是在前一筆不太干時,趨勢再補充上去另一筆使其融和滲化,合二而一渾然一體,產生鮮活生動,和諧滋潤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只有積墨,易厚而不潤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實。</p><p class="ql-block">(三)、色法:</p><p class="ql-block">①色墨重疊法</p><p class="ql-block">②色墨對比法</p><p class="ql-block">③色墨混合法</p><p class="ql-block">④用水、黃賓虹說“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畫時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材料。</p><p class="ql-block">四、山水畫的學習步驟</p><p class="ql-block">(一)樹法:</p><p class="ql-block">樹在山水畫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因素,古人云:“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由此可見樹在山水畫的地位。</p><p class="ql-block">1、樹的生長規律和表現方法:</p><p class="ql-block">(1)初春樹法:枝干宜蒼勁多枯少葉,墨氣宜澗,山石宜用披麻,少苔點。技有鹿角,魚骨,雀瓜等。</p><p class="ql-block">(2)仲春樹法:畫樹干要遒勁并向上發柔嫩小枝,點以胭脂兼嫩黃綠葉著以深綠,山石宜用小披麻,點宜用小混點或胡椒點。</p><p class="ql-block">(3)季春樹法:基本與仲春同,只是小枝柔長而繁榮,點以嫩綠,山石宜長披麻。苔以橫點</p><p class="ql-block">(4)孟夏樹法:樹葉茂陰濃,設色清翠,忌點紅葉,其間可摻雜一些枯樹(死樹),有枯有潤,更有生氣。</p><p class="ql-block">(5)仲夏:萬木陰森,降水較多,故樹葉肥潤,畫山石宜云頭皴或解索皴。</p><p class="ql-block">(6)季夏:樹葉宜蒼勁而下垂。</p><p class="ql-block">(7)孟秋:草木漸漸蕭殺,樹宜遒勁,小枝點要蒼老,若點葉須筆筆有力,著色以青而黃綠,枯枝宜以青和墨或朱或黃點之。</p><p class="ql-block">(8)仲秋:枝多葉少,枝鞘宜點朱黃,更有金秋之象,可加以果實。</p><p class="ql-block">(9)暮秋:枝干宜瘦勁,色以青或朱。</p><p class="ql-block">(10)孟冬:木葉脫盡,樹多不點葉,枝與干用筆宜枯而勁,宜著淡赭,枝干內染淡墨。</p><p class="ql-block">(11)仲冬:無葉,枝枯老,用筆宜僵勁而古拙,枝多下垂,干染淡墨,內先染淡赭墨,山石宜大斧劈,少點苔草(或不點)。</p><p class="ql-block">(12)季冬:干宜古怪,枝宜僵曲,小枝宜短禿遒勁,干枝均用墨染。</p><p class="ql-block">2、畫樹的步驟</p><p class="ql-block">樹由四個部分組成:主干、支干、細枝和葉</p><p class="ql-block">(1)、主干:畫樹一般都從主干開始,先畫左邊一條線,后畫右邊,這樣便于觀察大小和位置,兩條線要協調。</p><p class="ql-block">(2)、支干:畫完主干就接著畫支干,要注意樹的生長規律,即上小下大,支干要四面生長。</p><p class="ql-block">(3)、細枝:畫細枝是支干的繼續,秋冬無葉樹和枯樹才畫,如果畫夾葉樹就可以不畫了。細枝的組織形式有多種。</p><p class="ql-block">(4)、葉:樹葉是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水畫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叢樹的表現,一方面要求樹的區別和變化以及層次感,就得用不同的樹葉來區分,樹葉有夾葉和點葉的區別,另一方面得用濃淡來區別。無論是夾葉或者是點葉,組織形式也有多樣。</p><p class="ql-block">五、山水畫寫生</p><p class="ql-block">(一)山水畫寫生的意義</p><p class="ql-block">“師造化”是歷代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家的必由之路。是山水畫發展創新的前提條件。“生活是藝術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寫生是山水畫基本或訓練中最關鍵的訓練。</p><p class="ql-block">(二)山水畫寫生的方法步驟</p><p class="ql-block">1、方法:(1)、速寫 ( 2)、憶寫 (3)、慢寫</p><p class="ql-block">2、步驟:</p><p class="ql-block">(1)選景 :自然界不是什么都能入畫的,要有選擇。</p><p class="ql-block">(2)靜心觀察:選取生活中最生動、最有代表性的東西。</p><p class="ql-block">(3)凝神構思:對事物有選擇的表現。</p><p class="ql-block">(4)意匠加工 ①剪裁 ②夸張 ③組織(經營位置)</p><p class="ql-block">(5)落墨作畫:①起稿、②鉤線、③皴察、④點染、</p><p class="ql-block">⑤收拾整體。</p><p class="ql-block">⑥著色。根據季節和畫面需要而隨類縛彩</p><p class="ql-block">注意事項:</p><p class="ql-block">①樹只需畫樹干、支干、小枝即成。</p><p class="ql-block">②忠實于自然,但不是照抄自然。</p><p class="ql-block">③落墨前部分即十分之七忠實于自然,后部分即十分三忠實于畫理。</p><p class="ql-block">④注意對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理解。“山形步步移”</p><p class="ql-block">另外一定要注意線條的運用,線條用好了山水會很有味道的。</p><p class="ql-block">中國畫的筆法</p><p class="ql-block">筆法,是運用毛筆的方法,包括執筆法、筆鋒的運用和各種用筆的技法。執筆法和筆鋒的運用是只談用筆,而各種用筆的技法,則是筆中有墨,墨中有筆。筆、墨、水三者是魚水關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凈筆不會出形,純水、純墨不用筆也難上畫面,潑墨、潑彩也要用筆因勢利導。為講述方便則將筆法與墨法分開講。</p><p class="ql-block">執筆法</p><p class="ql-block">古人把執筆方法歸納為擫、押、鉤、格、抵五個字。</p><p class="ql-block">“擫”是用大指肚緊貼筆管的內側。“押”是用食指第一節貼住筆骨外側和大指內外配合。“鉤”是用中指第一、第二節彎曲如鉤地鉤住筆的外側。“格”是無名指第一、二節之間的骨節緊貼筆管用力把中指向內的筆管擋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無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鉤。</p><p class="ql-block">學會正確的執筆方法后,再學運腕,用五字執筆法還要做到“指實掌虛”,掌不僅要虛還要豎起來,“掌豎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懸肘”。懸腕是把手腕離開桌面,懸腕的運動軸心在肘。其旋轉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畫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畫,還必須懸肘,懸肘的運動軸心在肩,旋轉的幅度大于懸腕,但畫工筆人物面部五官的細微處,必須枕腕來畫,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這樣指頭也得以穩定,便于描繪其精細處。</p><p class="ql-block">筆鋒的運用</p><p class="ql-block">毛筆的筆頭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筆尖,中部是筆腹與筆管相接處為筆根。筆鋒有中鋒、側鋒、順鋒、逆鋒的區別。</p><p class="ql-block">中鋒是將筆管垂直,筆尖正好留在墨線中間,畫出的線條挺拔流暢,中鋒也叫正鋒,或叫正用筆。用中鋒畫的線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畫時提、按用力比較均勻,行筆較穩。若用力不勻,有輕有重,則線條會有粗細變化。</p><p class="ql-block">側鋒是筆管與紙面不垂直,筆管傾斜,行筆時筆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畫的線條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筆尖不在墨線中間,筆尖的一邊光,筆腹的一邊毛,并有飛白的效果,側鋒線條一邊輕、一邊重,有一種切削感。</p><p class="ql-block">順鋒是指筆從懷內至懷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這樣的筆鋒呈順勢,叫順鋒用筆。</p><p class="ql-block">逆鋒則與順鋒向相反的方向行筆,筆鋒也采用逆勢。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筆,于筆鋒推進中,受阻散開自然形成飛白效果。按筆的輕重,行筆的快慢,畫出的效果也不相同。</p><p class="ql-block">筆鋒的運用還有:“提按”、“轉折”、“虛實”、“滑澀”、“頓”、“戳”、“揉”等方法。</p><p class="ql-block">用筆通常容易有三種毛病,即“版”、“刻”、“結”。“版”,缺少腕力,下筆猶豫不定,勾畫出的形狀不準確、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體感。</p><p class="ql-block">“刻”,筆跡顯露,運筆呆滯,轉折的地方出現不應有的棱角。</p><p class="ql-block">“結”,筆跡遲頓,該散的地方散不開,運筆不流暢。</p><p class="ql-block">筆法必須服從為客觀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時必須接受畫家思想感情的指揮,所以由于描繪對象和畫家個性感情的不同,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筆法和藝術效果。</p><p class="ql-block"> (1) 立意</p><p class="ql-block">立意是美術作品的靈魂,是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立意的高低,決定了繪畫的寓意深度以及藝術魅力。倘若無立意而構圖,必然隨筆填湊,胸無主宰。構圖隨“意”而立,才能產生相適應的構圖來完成作者的繪畫意圖。</p><p class="ql-block"> (2) 取勢</p><p class="ql-block">山水畫的構圖,首要是取勢。所謂“勢”是一種形象的動感。古代山水畫論中,早就提到:“畫山水大幅,務以得勢為主。山得勢,雖縈紆高下,氣脈仍是貫串,林木得勢,雖參著相背不同,而各自通暢。水得勢,雖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為庸。山坡得勢,雖交錯而不繁亂。何則?以其理然也。”優秀的山水畫作品,總使人感到有氣魄。而有些畫卻使人感覺像園林中的假山或盆景一樣,主要就是沒有畫出大山應有的氣勢。“勢”與透視的處理有關,有些景物,通過透視的處理,就可以表現出它的氣勢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3)賓主關系</p><p class="ql-block">一幅畫要有一個主題,要突出它的重點所在。切忌零散支離,平均對待,沒有一個主要支點。畫中的主題便是主,陪襯便是賓。確定賓主,不僅要賓主分明,而且還要互相呼應,不能各自獨立。有賓無主就散亂,有主無賓就單調乏味。只有賓主安排合適,畫面才感到舒服。</p><p class="ql-block">(4)虛實、疏密、輕重的處理</p><p class="ql-block">就表現對象而言,在一般情況下,樹木是密處,山石是疏處。樹石是實處,云水是虛處。但有時畫面需要,也有把山石處理為厚重堅實,而樹卻處理得簡淡。在一般情況下,山石、建筑物、樹木是重,而云彩等為輕。但有時在畫面上靜止的東西雖大卻輕,運動的東西雖小卻重,就涉及到輕重均衡的處理問題,中國山水畫對輕重、大小的適當配置,要取得像中國桿式秤有變化的平衡,絕不能取天平秤的平均。一幅畫在考慮這些方面時,重要的是虛、實二字。而在虛實處理中,畫面的四條邊及四個角的處理極為重要,因為它關系畫面的遠效果,也就是第一感覺。一般應禁忌畫面圖像與四條邊成平行態勢,以及圖像動態間成對角線形。并特別注意禁忌對四條邊及四個角的虛實處理雷同,要注意變化。所謂“計白當黑”,即是這個道理。如山石本實,可是用云煙一遮就虛了。又如水是空明虛處,可添上舟楫島嶼、倒影之類的東西就實了。我們所說的虛并不是不畫,而是有計劃地不畫,不畫之處仍然感覺有畫。往往畫虛的地方用淡墨或干枯的濃墨,用筆也要簡略一些,寥寥幾筆便要意足。</p><p class="ql-block"> (5)透視與光暗</p><p class="ql-block">山水畫采用散點透視法,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用移動視點的辦法來觀察景物。也就是說把視點逐步向前移,向后推,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動,從這座山到那座山,一邊看,一邊畫,面面觀,前顧后盼,把看到的景物,不受視域的限制,集中在一個畫面之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謂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觀照方式。這種移動視點的透視就是山水畫的傳統透視一一散點透視。在實際運用時,也不能違背焦點透視的規律,一根線應該是向上的,絕不能向下,近距離的物體應該是大的,不能小了。不然的話會感覺不舒服。</p><p class="ql-block">另外,西畫強調光,其光源也是從單一方向而來,所以是統一的。而山水畫一般不強調光,而且光源也不一定要求統一,可以從多方面來。大多數山水畫的光照,也采取自上而下,或者偏于上。</p><p class="ql-block"> (6)三疊兩段與開合</p><p class="ql-block">古人提到山水畫時,說畫面可作“三疊兩段”的處理。所謂“三疊”,就是“一層地、二層樹、三層山”。所謂“兩段”,就是指“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兩段”。“三疊兩段”是古代山水畫中的一種構圖程式,但它不是必須遵守的法則,所以畫家還是要根據自己對自然景觀的審美體會,靈活運用,不可硬套。</p><p class="ql-block">所謂開合,“開”一般是指把景物鋪開。而為了防止景開得亂而散,就要把過散的點聚起來,然后突出主體,使其集中,這就是“合”。實際上開是制造矛盾,合是統一矛盾,小開合包含在大開合之中。矛盾制造得尖銳而又統一得好,畫就越有氣勢,藝術感染力就越強。總之,要在考慮構圖時,取勢避免平,要突出重點;實際處理時,繁簡、輕重、虛實都要注意。轉載山水畫知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太保市|
沅江市|
临沧市|
綦江县|
定西市|
贞丰县|
错那县|
旌德县|
开封市|
资中县|
瑞丽市|
张家口市|
厦门市|
郑州市|
平乐县|
息烽县|
日土县|
榕江县|
永平县|
夏邑县|
云梦县|
景德镇市|
汝南县|
缙云县|
绥棱县|
通辽市|
尼勒克县|
白水县|
万山特区|
从江县|
开原市|
买车|
台湾省|
双流县|
瑞金市|
平陆县|
叶城县|
东兴市|
天气|
怀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