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茂松公祠始建于康熙年間,距今已三百余年。祠堂坐落在江西省銅鼓縣排埠鎮華聯村鰲上組板坑口,西鄰湖南瀏陽,距毛澤東化險福地(秋收起義紀念地)僅兩公里。祠堂坐東朝西,四面環山,前方正對大圍山脈,層巒疊嶂、綿延起伏,后山背靠指虎尖下,蒼松翠柏,古樹參天,形如猛虎。祠堂正建于虎首前處(乙山兼辰向),又稱為“虎形”葉氏宗祠。始祖茂松公在康熙年間從贛州上猶遷徙至銅鼓排埠,最先在本村象嘴灣白水槽上敖旗形建立始基,俗稱“老屋下”祠堂(此祠堂在2010年修建昌銅高速時被拆遷征收),后經數年精心選址再建此祠,故后人又稱“新屋下”祠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祠堂為磚木結構,設計精湛,氣勢恢宏,古樸大方。原占地三千多平米,建筑面積一千八百多平米,有房屋一百余間,現仍保存三十九間,祠堂主體結構保存較完整。據族譜記載,該宗祠是開基祖茂松公主器,由其長媳羅安人(洪盛公夫人)主理家政,攜子孫歷時數載所建,是我縣境內為數不多且保存相對完整的客家古建筑之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祠堂由月形塘、圍墻、門樓、前院、前廳、后廳、左右廂房及附屬房等構成。祠堂內由八個天井構建而成的排水系統,至今通暢無阻,設計之科學,令后人驚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進祠堂,映入眼簾的是高端大氣雕刻有“五彩浮云”圖案的大門。祠堂的門框、門檻、天井和墻基等均采用青石麻條砌建而成,至今依然紋絲合縫;主房墻體均用青磚,以黃泥、石灰、糯米飯等原料相拌而砌,結實牢固;屋脊風火墻、院墻飛檐翹角,猶如大鵬展翅,極具韻味;墻面繪有詩書粉畫二十余幅,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祠堂下廳前窗戶是四個石雕鏤空回形花窗,偕“福、祿、壽、喜”之意;房梁皆用上等木材建造,繪有“八卦”等圖案并題字其上。橫梁雕刻著“萬象更新”、“蝙蝠”等寓意吉祥圖案,祠堂廂房共有回形格窗六十余扇;祠堂前廳和后廳由天井與左右廂房相連,前廳左右原各有兩張大獅子腳長凳,由整棵木材制作而成,需六個成年人方可移動。上廳是整個祠堂的重心,是舉行祭祀等重要活動之處。上方的神龕內井然有序擺放著列祖列宗牌位,接受后裔子孫常年的香火供奉。廳中央的香案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用材講究,做工考究,香案中間嵌有“天官賜福”等六塊浮雕,玲瓏精致,四個獅子腳沉穩霸氣,讓整個上廳更顯莊嚴肅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祠堂,前院及門首小道皆用大、小青石鋪就而成,徜徉于此,猶如穿越時空,回到過往,歷史的沉淀、歲月的痕跡觸手可及。半月塘環繞祠堂門首,均用鵝卵石圍砌而成,水面有三百多平米,波光粼粼。祠堂后山,蒼松翠竹,樹高林密,有銀杏、松樹、柏樹、苦櫧等名貴古樹五十余棵,其中左側一棵銀杏樹,胸圍五米有余,樹齡已超過五百年。屋后山場上至埂頂,下至山腳,右至吃水窩口小埂,左至上角窩,均為先祖基業,山林權屬歸后裔子孫所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祠堂建筑左右對稱,古樸典雅,屬典型的中式院落式布局,悠久的歷史,厚重的內涵,精湛的工藝,古雅的風格,凝聚了先輩們的勤勞智慧,展現了工匠們的高超工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康熙年間至今,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祠堂不斷發揮著自身的功效,除供葉氏子孫祀奉香火,棲息繁衍外,長期作為社會公益場所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乾隆、道光、光緒年間,祠堂曾用來開辦私塾,供葉氏子弟及周邊村民讀書;民國丁巳年(公元一九一七年)曾在此舉辦學堂,供本村村民子女上學。革命戰爭時期(公元一九二九年前后),從湖南瀏陽過來的部隊曾在此駐扎進行短暫休整;公元一九三二年,曾作為紅軍后方臨時醫院救治傷員;解放以后,曾作為村組農業合作社、生產大隊辦公場所;公元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六年,一度成為下鄉知青居住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茂松公支系歷來崇文尚學,耕讀并重,積極倡導和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后裔子孫世代秉承“忠孝仁義為本,耕讀勤儉傳家”的祖訓,為人淳樸厚道,和睦鄉鄰,樂善好施,造福桑梓,英才輩出,為歷朝歷代社會各界培養了諸多人才,為古今社會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在清朝期間,就有國學生五十余人,郡癢生十人,優附生三人,多人分別被授封布理問、候選同知、衛守府、布政司理問、訓導、勒封奉政大夫、清修職郎、欽加同知、營千總、例授營分府、縣左堂、候補巡政廳等職。其中葉作締曾在軍職賞戴五品藍鈴;葉夢熊,光緒二十六年會試貢元;葉旭芳、葉作文在道光、光緒年間廣施粥棚,興建學堂,修橋鋪路,為民造福。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年)皇帝欽賜葉旭芳“一鄉善士”匾額(此匾已依原樣復制懸掛于下廳)。光緒年間,奉旨荊表葉作文母子“五世同堂”匾額(此匾在文革“破四舊”中被毀),表彰他們為當時社會教育和公益事業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在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茂松公后裔子孫同樣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勛。據銅鼓縣志記載,有葉勛、葉正紀、葉國富、葉正遠、葉有立等十三位烈士。其中代表人物葉勛,又名葉興,族譜名葉有濟,時任銅鼓縣蘇維埃政治保衛局局長,在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高橋梁塅亂石躁慘案中,為掩護戰友撤退英勇犧牲。作為保衛局長 ,他保衛了同志,卻保衛不了自己。因為從革命的那天起, 他把生與死賦予崇高的定義: 生,為黨盡忠,死,為黨赴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以后,宗祠后裔積極倡導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支持配合地方各級政府,勤勞樸實、文明守法、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百年來,茂松公祠歷經風雨滄桑,后裔子孫和當地百姓為維護宗祠、保護文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從民國時期開始,每隔五至十年,宗祠后裔就會組織開展捐資投勞,進行適當的維護。自二零零零年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祠堂內原住戶紛紛另建新居,陸續搬離,祠堂失去了日常的管理維護,部分附屬房開始坍塌開裂,部分梁桁變朽,廂房、屏風等也不同程度受損,宗祠修繕迫在眉睫。戊戌年春(公元二零一八年三月二十五日),茂松公祠修繕籌備工作小組正式成立,一場聚全族之心,舉全族之力,集全族之智的修祠善舉正式拉開帷幕。在各級黨政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全體宗祠后裔秉持“尊重歷史、保持原貌、修舊如舊、盡力而為”的原則,精誠團結,齊心協力,傾情奉獻,歷時五載,耗資近百萬,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修繕工程,宗祠面貌煥然一新。工程之艱,耗資之巨,費時之長,永載史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茂松公祠是典型的客家傳統古建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客家文化和紅色元素交相輝映,極具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保護價值。二零二零年,茂松公祠被縣人民政府授予“江西傳統建筑”稱號,二零二二年被縣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二零二三年入圍宜春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于當年順利通過專家初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歷屆族譜中對宗祠都未有詳盡的著記,經過深入細致的走訪探究、搜集整理,編撰了此《茂松公祠簡介》,權作補充記載。如有紕漏,敬請指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茂松公祠理事會 </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龙南县|
辽阳市|
安陆市|
海宁市|
分宜县|
永川市|
德安县|
沂南县|
金塔县|
屯留县|
方城县|
盐源县|
镇原县|
定边县|
罗城|
泰宁县|
阳朔县|
礼泉县|
吉木乃县|
乌拉特后旗|
保康县|
双牌县|
星子县|
七台河市|
阳西县|
台山市|
池州市|
商丘市|
如东县|
福泉市|
昌都县|
云南省|
池州市|
栾城县|
玛纳斯县|
舟曲县|
天柱县|
商水县|
明溪县|
卢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