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溪老街渡口:小舟閑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文/圖 沈祖全 </font></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font color="#39b54a">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揚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br> 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font><br> <br> 初春的泥溪印象,沒有比北宋謝逸的這首《江城子·杏花村館》更適合描述這第一觀感了。泥溪村口,極目遠眺,江平萬傾水墨曠;遠山空蒙,渡口閑舟,清幽典雅心凈爽。</div> <div> “雖然我們泥溪鎮著拆了,但也用不著這樣嘛,還不如一個村莊,至少有個衛生室,老街上也居住起一百多口人撒,居然連一個可以包扎傷口的診所都沒得,頭疼腦熱的買個藥都要到6公里外的錢塘鎮上去。”看著一群長槍短炮的外來客,以為我們是記者,街坊悻悻而訴。</div> <p class="ql-block"> 探街者的到來,于這遠離國省干道、略顯閉塞、慢時光的老街居民來說,興許可上頭條新聞。要不你看老鋪門前,明齒皓眸的嬢嬢對著來客兩眼含笑。映入眼簾的長條凳,兩個“開”字一座橋,呈跨立狀的八字腿之間,兩根橫木,用古老的卯眼和榫頭,連接起了八十歲婆婆與泥溪大地半個世紀的情誼。</p> <p class="ql-block"> 合川區錢塘鎮泥溪場,位于合川北部,地處嘉陵江畔,因江邊小溪多黃泥得名,曾有泥溪公社、泥溪鄉、泥溪鎮等建制,但建鎮時間短暫,于2001年并入錢塘鎮,現為錢塘鎮金子沱社區管轄,據說,在80年代前,這里曾是繁華一時的水陸碼頭。而今,這一戶泥溪民居,門上“三包”主何在?</p> <div><br></div><div> 雖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是“人生若只如初見”,看的老街多了,要把每條老街都用原創性的文字記錄描述下來,真不是件容易事。如果沒有設計訪談提綱,就不能很深入地與老街居民訪談,也就不能有意識地去撬開他們的話匣子。他們祖輩長者關于老街的來歷傳說,他們見證的一口井一棟房的歷史淵源,他們在老街生活幾十年的家長里短、感想體悟,都仍然沉睡在他們的記憶里,我們外來者,就很難去深入了解到一個老街獨有的人文歷史自有特點。</div> <br> 關于泥溪老街,我所知甚少。上山下鄉,“啟蒙”過80后的所謂傷痕文學主角知青們里有人到此插過隊;見心明性,慈悲濟世的巴蜀傳奇高僧,傳說享年124歲的樂至報國寺離欲禪師在這里因讀《金剛經》而頓悟。這里還是英雄的紅色熱土,是1948年中共川東地下黨領導人王璞(1917—1948)、陳伯純(1919-2008)在國統區領導發動配合解放戰爭的合川華鎣山金子沱武裝起義地之一。下圖:本次掃街帶頭大哥,風雪夜歸人向革命先烈致敬。<br> <div> 泥溪街尾,一起掃街的小伙伴,站在“泥溪正街”的路牌旁興高采烈地打卡,居高臨下,有如向歲月招手。跟著“山城文物古跡群”的朋友們周六行游,走馬觀花,一天或趕兩三地,停留不過一時半會。“見人見物見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理念,同樣適合一個合格的老街觀察者。要想有所收獲,掃街人大抵也應如此。</div> <div> </div><div></div> <div> 了解老街,坐標先行。從地圖上看,平面的嘉陵江從四川武勝縣的清平鎮進入,至城區與渠江、涪江交匯,約80公里的江段有如一條騰龍5個拱,此處恰位于第3拱的龍背上,是歐米伽曲線的頂點。不像長江下游的江南人們那么文雅,什么麗生灘、興隆洲、采石磯,川渝地區講究大俗大雅,印象中重慶有多個江中之島被簡單粗暴地謂之“中壩島”,而從泥溪場向上游望去可見一島卻名“大中壩”,這也算破一個例了。江對岸有一突入江中的陸地,名為泥溪咀,盡管兩個“泥溪”近在咫尺,“扯起嗓子一聲吼,對岸感覺地在抖”,但若沒有渡船,從泥溪場到泥溪咀車程達31公里耗費一小時。<br></div> <div> 車駐泥溪老街場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顆粗壯的麻柳樹。麻柳樹,學名“楓楊樹”,樹冠寬廣,枝葉茂密,是落葉大喬木,它耐水耐寒,生長快,適應性強。麻柳有微毒,樹根、根皮和葉均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具有祛風止痛、殺蟲止癢、解毒斂瘡之功效,對于風濕痹痛、牙痛、疥癬、瘡瘍腫毒、潰瘍日久不斂、湯火燙傷、咳嗽等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div><div><br></div> <div><br></div><div> 我對麻柳樹有極深的感情,讀小學期間,父親抄紙、母親烤紙,72道工序,不分白日晝夜,每天只睡凌晨四五小時,如此日可產得引皮紙一扎,一扎十盒,每盒100張,每張約0.6平方米,如同一塊邊長60cm的地磚大小。每逢三、六、九父親即用自行車駝至屏錦鋪趕場擺攤以維持全家生計。天長日久泡在水中,加之沙蠶細菌,父親的手被啃噬得千瘡百孔,潰爛發癢,不知他在哪里尋得良方,即是把麻柳樹葉攪出汁來,忍不住了就用汁洗手涂掌。就這樣,日復一日彎腰拘僂,就這樣在水中熬過了寒凊酷暑、春夏秋冬。<br></div> <div><br></div><div> 沿街里走,一個掛著18號門牌的建筑已經沒有了房頂,社區居委會盡職盡責,掛上了“危房危險請勿靠近”的警示牌,5層石礎上砌著磚墻,石質門柱里,兩道被漆成淺藍淺綠色的門扇散發著歷史的縱深感,這種顏色應是五六十年代時期所見公共建筑用漆的標準色。記憶里,“走哦,拿起瓶子去打煤油”,在走上七八里路去打醬油菜籽油的時代,帶著村里大隊分給的紙票到公社排隊時,我見到的也是這種顏色。<br></div> <div><br></div><div> 門楣上是一個個裝飾木圓柱撐起的透氣格柵,中間一個十字,標記著這里曾是鄉(公社)衛生院的建筑,其上的門額8格,飛別鑲嵌著“中國共產黨萬歲”七個美術體,還有一個小空格,想必是已經掉落了的感嘆號的位置。 門左的窗格里,一棵藤三七悄悄地探出頭來,給陳磚朽木增加了一抹生氣。<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老衛生院不遠的一條支巷里,一戶人家圍桌而坐,手頭不停地忙碌著,像在糊信封,裝信封。在這個不再寫信的信息化時代,莫不是這里還保留著寄“平信”的傳統?我們一群城里來客,大多年少脫離鄉土,未能深入習得和傳承上輩風俗,更何況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原來,他們是在以白紙為封,分裝著一沓一沓疊得整整齊齊的黃表紙錢。<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淺薄如我,經常會想,紙錢價廉而何其多,陰間當通貨膨脹矣。近讀《禮記》,其《中庸》篇有說:“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事,通侍,但同時,明知所親既亡,萬不可再當作活人那樣侍奉。因此又言:“之死而致死之, 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 不知而不可為也。是故竹不成用, 瓦不成味, 木不成斫(zhuo), 琴瑟張而不平, 竽笙備而不和, 有鐘磬(qing)而無簨虡(sun ju)。其曰明器, 神明之也。” 原來,那種土豪墳前燒真錢,不僅是違法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更不是至孝的表現,而是有違3000年的中華禮制傳統啊!<br></div> <div><br></div><div> 我們年輕一代沒有這么講究,一般上墳敬香,一大沓粗糲黃紙錢直接燒了,為什么這里的人們這么講究呢? 回頭做功課,向生活在合川的咼咼打聽,原來這是在專為七月半的本地風俗“燒袱子”作準備了。袱子,由燒紙錢演化而來的,意在寄錢給祖先亡靈,讓他們在陰間有錢享用,更好地庇佑子孫。袱子大多用黃白紙疊成紙錢,3—4個紙錢一疊作為芯子,外用白紙包好,首封正面寫明為什么號袱子,有多少個(三五個不等,最多24個,加上首封為25個),俸給誰,誰俸的,與燒袱子人的關系,好久燒(一般是在十五之前燒)。背面用漿糊封口,接口處書寫“第X封”。“七月半、鬼叫喚”,燒符子不僅是合川的傳統,也是大半個中國的祭祀傳統。<br></div> <div><br></div><div> 泥溪老街的建筑多為條石基礎的磚木結構或穿斗結構,沿著兩三百米長的主巷益民街一溜門板鋪面,大多破損且鐵將軍把鎖,看起來百年老店極多。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老街雖老,但深蘊治國精華智慧的“基層治理”仍在在這里依然無所不在。<br></div> <br> 門前“三包”責任牌釘在了每一戶的顯眼位置: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把主人家的打理清單列得一清二楚。但是,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中,責任不是憑空產生的,否則必有侵犯私權的嫌疑。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記者如何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錯誤時說:“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民主集中,而約成法。綠色的責任牌上,書寫著一定程序通過后的《錢塘鎮農村環境衛生公約》。 <div><br></div><div> 老街沉睡,夢到了一世繁華。“幽宮殘壁白絲,樓亭廖寂風馳“。依坡而建的一座老屋后面,階梯式的臺地,堆疊著向天際延伸,天寬地闊,草木森森。由條石砌成的約米高的院墻,爬滿了不知名的青藤,裝扮出一道疊翠養眼的畫屏。這是誰家的祖屋,姹紫嫣紅開遍都付與這斷井殘垣?<br></div> 雖然已無尺椽片瓦可為庇依,但斑駁的白灰墻依然挺立著,透著歲月磨礪后泥溪老街依然挺立的倔強。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div><br><br><br><div> <br><br>THE END<br><br>作者為“山城文物古跡愛好者群”群員,此文系2022年3月5日群活動作業。<br><br>鳴謝:吉兆(群主);風雪夜歸人(活動帶頭大哥)。</div><div><br></div><div>跟著“山城文物古跡群”的朋友們周六行游,走馬觀花,一天或趕兩三地,停留不過一時半會,很難去深入了解到一個老街的人文歷史自有特點,誤漏難免,歡迎指正,如有冒犯,敬請諒解。<br></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磴口县|
鲁甸县|
农安县|
永兴县|
彭阳县|
阳泉市|
沁源县|
安泽县|
海城市|
辽阳市|
宁波市|
湛江市|
安仁县|
潮安县|
西林县|
怀仁县|
军事|
吉木乃县|
阳信县|
含山县|
兰坪|
山阳县|
九龙县|
九台市|
安国市|
化州市|
宁津县|
清新县|
武功县|
稷山县|
高密市|
东宁县|
万全县|
乌拉特后旗|
德惠市|
静宁县|
师宗县|
蒲江县|
嘉荫县|
衢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