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駐涼山州會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59野戰醫院曾奉命成建制的完成1979年2月執行對越南自衛還擊戰的救治醫療衛勤保障任務,她的光榮功績因特殊的原因在歷史的長河歲月中曾被淹沒和遺忘。2019年2月是59野戰醫院參加對越南自衛還擊戰參戰40周年不可磨滅的紀念日,筆者為了銘記59野戰醫院這一段刻骨銘心的血與火的風采歲月,特撰寫了這篇短文以誌紀念和緬懷。 </p><p class="ql-block">許多著名軍旅作家及參戰部隊的戰友都曾將自已的實地采訪或親身經歷作了濃墨重彩的記述。我將把當年在西線戰場云南蒙自草壩59野戰醫院參戰執行救治傷員發生的一些不平凡的經歷回憶記敘,并拜訪當年曾經醫院全力搶救身負重傷的全軍戰斗英模鄭家才,請他為59野戰醫院云南西線戰場參戰40周年紀念題詞。</p><p class="ql-block">59野戰醫院是云南西線戰場唯一成建制參戰的二線收治傷員的醫院。也是唯一西線戰場參戰時間較長,救治傷員人數最多,做手術數量最多的醫院。當年那些為了共和國的尊嚴而拼死血戰的忠誠戰士,為了祖國的安全和邊境人民的安定生活奉獻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他們的感人事跡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將永遠鐫刻在祖國人民的心中。</p> 全軍戰斗英模鄭家才(中間)為參加西線還擊戰的59野戰醫院參戰40周年紀念題詞,右為出席題詞的原眉山軍分區政委樊強大校,左為本文作者 全軍戰斗英模鄭家才為59野戰醫院西線參戰40周年紀念題詞 全軍戰斗英模鄭家才為作者贈送自傳書《鑄夢軍旅》 四川省西昌軍分區關于組建會理臨時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59野戰醫院前身)的命令。 光輝歲月<br>歲月流失烙印在,光陰似箭,四十年前的1979年2月是我在部隊十年軍旅生涯中最難以忘懷的芳華歲月。往事歷歷在目,當年隨中國人民解放軍59野戰醫院有幸參加了共和國對越南自衛還擊戰,受到炮火的“洗禮”,終身難忘。<br>1979年2月22日奉總參謀部、總后勤部命令,59野戰醫院參加云南西線戰場對越南自衛還擊戰任務。2月25日凌晨醫院成建制開赴云南蒙自縣草壩地區,參加對越南自衛還擊戰的救治醫療衛勤保障任務,醫院許多參戰同志在對越南自衛還擊戰中榮獲三等功及受到部隊嘉獎,參戰后許多同志被送到軍校深造學習。59野戰醫院三所及炊事班、一所護理組、二所化驗室、院部汽車班及警衛班等單位在此次對越南還擊戰中授予集體三等功,本人也受到部隊嘉獎。參戰的59野戰醫院是云南西線戰場成都軍區部隊唯一成建制的參戰野戰醫院(文藝作品改編的《芳華歲月》劇情草壩車站轉送參戰傷員及野戰醫院救治傷員的描述,是真實版的電視劇軍醫院原型)。成都軍區參加云南西線參戰部隊醫院許多都是“臨戰”時奉命組建的野戰所、醫療隊、手術隊參戰。59野戰醫院成建制的參加了1979年對越南自衛還擊戰這段輝煌的參戰歷史,因特殊原因曾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為了不讓軍旗下的59野戰醫院的歷史功績不被埋沒,作為親身經歷者與見證人,有責任記錄、撰寫此篇短文以此紀念與緬懷這段不平凡的激情歲月。<br>隸屬總參謀部、總后勤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9野戰醫院的前世今生是為修建成昆鐵路的鐵道兵第五師擔負醫療衛生保障任務,于1966年9月5日,經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總后勤部批復,由成都軍區負責在具有歷史文化名城涼山州會理縣臨時組建陸軍醫院,隸屬于四川省軍區西昌軍分區,業務屬于成都軍區后勤部負責。醫院下設5個臨床科、5個輔助科室,編制人員220人,設床位300張,占地面積357畝。在近六年的時間里,共收治鐵道兵第五師傷病員3萬余人次,派出醫療隊到施工現場巡診衛勤保障200余次,組織宣傳隊慰向演出10余次。在圓滿完成了收治鐵道兵第五師傷病員任務后,于1969年又改編成隸屬總參謀部、總后勤部的第59野戰醫院。醫院下設3個野戰所,每野戰所設100張床位。醫院機關、一所、二所駐地在會理縣城西街一帶,其中三所駐地在元天街南段原法國天主教堂內(始建于1926年)。<br>59野戰醫院曾先后奉命完成上級賦予各項艱苦任務及戰備任務,受到上級的表彰及獎勵,是在軍旗下一支能戰斗、能吃苦、能奮斗、團結、有戰功的光榮隊伍。<br> 會理陸軍醫院軍醫為鐵道兵五師傷員做手術 原59野戰醫院大門 59野戰醫院女子籃球隊在醫院大門 軍旗下的紅十字標志<div>根據國際人道法規定,戰爭時期,敵對雙方都不得對掛有紅十字標志的醫院、建筑物和設施進行攻擊摧毀。<br></div> 軍章、紅五星、紅領章 原59野戰醫院老院長呂士杰 原59野戰醫院院長呂士杰題詞 在會理會議遺址政治學習 和戰友一起參觀中央紅軍長征會理會議遺址 作者(前排左二)在醫院三所炊事班與戰友 醫院女兵在業務學習 作者在59野戰醫院的工作照 59醫院戰友在會理(一排左一郝建國副政委) 59野戰醫院女兵在會理駐地 59野戰醫院女兵文藝排練 59野戰醫院三所女兵在原法國天主教堂駐地 會理縣原法國天主教堂原醫院三所駐地 受命戰備<br>1978年12月,59野戰醫院接到成都軍區的一級戰備命令,緊急召開了由院領導、機關三大處領導、各所所長、教導員參加的戰備動員會議,傳達開赴前線,執行救治醫療保障任務的命令,會上還介紹了當地的社會狀況、氣候、駐地條件。要求醫院各所停止一切醫療工作,三天之內將所有病員妥善安置,軍人病員全部轉送西昌45陸軍醫院,地方病人轉送會理縣醫院,凡外出探親、休假、學習的立即歸隊,來部隊醫院探親的家屬小孩立即送回原藉,醫院全體人員開始緊張有序地進入戰備訓練任務。<br>1979年2月參加云南西線對越南自衛還擊戰的59野戰醫院院領導及各所領導名單:<br>政委:賈毅 院長:趙金堂<br>副政委:郝建國<br>副院長:劉懷武 張學仁 尚天景(留守)<br>政治處主任:全振杰<br>醫務處主任:白秉鋮<br>院務處處長:韋發勝<br>各所所長及教導員:<br>一所所長:高文苓、教導員:潘明富<br>二所所長:閆春亭、教導員:張成紹<br>三所所長:孟憲泰、教導員:蘭永明<br> 59野戰醫院政委:賈毅 59野戰醫院院長:趙金堂 59野戰醫院副院長:張學仁 59野戰醫院副院長:劉懷武 59野戰醫院政治處主任:權正杰 全院在會理縣白塔山地緊張有序地進行野戰條件下的戰地救護訓練和急救技術培訓,以及全副武裝五公里越野訓練及步槍、手槍實彈射擊訓練。大運動量的訓練對后勤醫院部門確是少有,許多同志累倒、病倒。訓練雖然艱苦,但卻在參戰時頗為受益,真可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日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醫院在白塔山野外訓練。 59野戰醫院進行軍事訓練 醫院女兵在操練 醫院男兵在操練 醫院政治處權主任與留守處尚副院長商討善后問題 參戰前,成都軍區成昌兵站部為59野戰醫院配備了通訊電臺、人員和救護車輛,又從“成昌兵站部”的警通連抽調了一個加強警衛班負責執行醫院參戰時的安全警衛任務。為加強醫療技術力量,還從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及其他陸軍48醫院,陸軍39醫院等單位抽調了一批外科技術骨干隨59野戰醫院執行參戰救治醫療任務,醫院全面進入戰備準備狀態。進行了戰備動員和保密教育,規定醫院通迅地址改稱為“XX信箱”單位,并宣布了戰備紀律,通信中不能涉及有關備戰內容。醫院對官兵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組織大家學習《人民日報》有關社論,聲討越南當局瘋狂反華、排華,大肆驅趕華僑,在我國邊境進行武裝挑釁和入侵的罪行。<br>根據上級命令,醫院醫務處、三個野戰所進行醫療器械設備、藥品醫護專業技術力量、后勤物質的保障準備,對醫院戰備急救箱進行清理補充,原僅有甲、乙、丙、丁器械和少量基本藥品,現根椐戰場需要,由醫院醫務處立即編造計劃向成都軍區衛生部申請調撥和采購。為保證戰場上傷員使用的液體安全,戰前醫院藥房及供應室對自制的液體及輸液器材要求醫院人員先試用保證安全,各所全員動手對住院的被子、床單等沒備進行打包。醫院研究決定將三所又作為配備參戰部隊到前線執行救治醫療任務的野戰所。三所曾因擔負在1975年7月由總參謀部在文革后期“軍隊整頓“時期,由成都軍區組織50軍149師在涼山州冕寧縣拖烏無人地區第一次全軍軍事大演習和野戰醫院戰地救護演習及大演習醫療保障任務,當時總謀部組織全軍一干多名師以上干部觀摩演習。<br>醫院三所奉命到涼山州執行配合部隊演習的信息被敵特組織獲知,敵特組織策劃醫院到涼山州石棉縣某地質隊駐地時,準備醫院籃球隊與50軍149師籃球隊及軍區后勤女子籃球隊進行籃球比賽時,參加演習的首長們會到場參觀比賽,策劃組織敵特、土匪對賽場進行襲擊,殺害首長、搶竊槍支等破壞活動,后被公安機關破獲,一網打盡,確保軍事演習順利進行及參演首長們和醫院的安全。戰前醫院還曾擔負成都軍區下達的“斷肢再植”科研任務,為戰備準備。由醫院三所承擔“科研小組”的任務,科研小組榮獲集體三等功。<br>醫院進行戰備動員時,按照上級的有關戰前有關規定,每一位參戰官兵都必須做好“后事”安排。非戰備的一切私人物品應打包封存,移交醫院留守處并注明應寄往何處、何人,便于參戰人員一旦犧牲后方便進行后事處理,并要求醫院參戰人員與組織上簽訂有關協定。在填寫寄往地址時,“犧牲”兩字,在我腦海中掠過,不是沒有“害怕死”,而是當時對“死亡”還沒有過多的思慮,僅考慮履行軍人的職責和使命。<br> 醫院為戰備準備藥品 認真學習,努力提高參戰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 59野戰醫院女兵進行手槍射擊訓練 醫院三所到紅軍長征金沙江皎車渡訓練(一排邵洪章副教導員) 醫院女兵在紅軍長征的金沙江邊 保家衛國軍旅生涯 59野戰醫院在會理農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br><br> 在紅軍長征經過的金沙江皎車渡接受傳統教育 奉命出征 <br>1979年元月27日除夕,59野戰醫院的機關、三個所的單位食堂都將圈養的豬全部宰殺,各單位都進行“會餐”,大家仿佛感到大戰既將來臨。同志們收聽廣播,關心報刊發表的對越南反華行徑的社論評議以及中央首長的講話。2月17日凌晨,中國政府宣布對越南進行自衛還擊戰開戰(我方開戰時間為凌晨六點四十分)。開戰已過了幾天,醫院仍未接到參戰出征命令,當時大家心情復雜的揣測,焦急等待,擔心會不會錯過此次參戰機會。<br>四川省運輸公司駐會理縣65汽車隊在59野戰醫院出發前一周接上級的指示,所有車輛回隊后不準外出,對車隊車輛進行維修、保養,保障車輛隨時執行戰備任務。云南西線戰場對越南還擊戰2月17日、18日開戰兩天,戰傷傷員達4000多人,后勤部門感到救治困難,許多傷員因未及時救治造成死亡,“西線前指”要求成都軍區后勤支援。59野戰醫院2月22日接到總參謀部命令奉命出征的任務,2月24日醫院全體官兵團結拼摶、快速有序既時將所有參戰醫療物質,特別是較重的醫院消毒大設備“消毒鍋”男女官兵齊心協力的裝卸到四川運輸公司駐會理65車隊為戰備準備的40余輛戰備車上待征出發。2月25日凌晨59野戰醫院在緊急集結號下整裝列隊出征,在醫院三所集合隊伍前,孟憲泰所長莊嚴的宣講出征動員訓令,在他的背后站立著前來送行的留守戰友及親屬,年邁的老母親懷中抱著熟睡的幼小嬰兒,在漆黑的夜幕下無言的默默為既將出征的將士們祝福與壯行。<br> 會理縣原汽車站 59野戰醫院40多輛裝運戰備物質和人員的車隊靜靜地在漆黑的夜色中駛離會理縣趕赴渡口市(現攀枝花市)金江火車站。車輛緩緩地駛離古城會理,我回頭望了望醫院一片寂靜,據當年會理的老百姓回憶,第二天他們到醫院來看病才獲知59野戰醫院夜里己去執行戰備任務。 原渡口市金江車站 59野戰醫院車隊在漆黑的夜里,在崎嶇山路一路顛簸及車內長時間的沉悶,所有車輛于6點20分平安到達火車站。車站早已”戒嚴”,全院官兵下車稍作休息,簡單地吃了便餐,又開始緊張忙碌地將參戰物質按照指令4小時必須完成裝卸,結果醫院2小時順利完成任務,火車站派來支援的裝卸工都非常佩服醫院的女兵。運送醫院人員及戰備物質的軍列很快駛向云南昆明方向。記憶猶新是要習慣在軍列的悶罐車里,喧鬧顛簸的車廂里合衣睡覺,還要學會在疾馳的列車上在“光天化日”下,一只手緊緊的抓著車門繩,身子探出車門外,尷尬的解決大小便“難題”,女同志在悶罐車上解決“難題”那就更加尷尬;有的同志怎么也不習慣,只能憋尿,遭受一番煎熬,途中遇到軍列暫停車時女同志首先沖下車占領廁所,男同志只能就地解決。途中在云南元謀車站停車較久,停讓披著偽裝網運送參戰部隊及第二炮兵的導彈部隊的軍列。在此時此刻,大家真實地感受到臨戰前夕的緊張氣氛,一切跡象都預示著大戰在既,仿佛空氣中處處彌漫著戰爭的火藥味兒。途中獲知前線信息,參戰部隊已包圍越南的精銳部隊316A師。當軍列到達云南牛街車站時又獲悉越南316A師已落荒而逃,我軍僅包圍了316A師的一個團。醫院全體人員在火車站簡單用餐后又緊張地將參戰的戰備醫療物質轉運到軍列“悶罐”小火車上馳向蒙自縣草壩地區的“西線前指”及14軍軍部駐地。途中軍列火車停站休息時,我觀察車站周圍,驚嘆當地的貧窮落后,車站旁僅有一售賣云南特色“酸菜米線”食品。一位云南籍女軍人悄悄告知云南米線味道如何“不擺”了,因本人從未品嘗過,一直將此事掛在“嘴邊”。參戰結束后,59野戰醫院途經昆明休整時,特請假專門上街去品嘗,說實話,那味道無法與如今的云南美食“過橋米線”相比。<br>當時“開戰”己一周,車站上突然出現這么多年輕的女軍人,老百姓議論、猜想,誤認為是到前線慰問參戰部隊的部隊文工團。大家坐在悶罐車里望著列車外,沿途的老百姓無論大人小孩,見到我們都熱情地揮手致意,我們也不停地揮手回應,讓我們仿佛傾刻感覺自已成為了“最可愛的人”。興奮過后著實困了,一個個躺下來休息睡覺。云南的二月春寒料峭,晚上在列車上還是感到有陣陣寒意,我把軍大衣蓋在身上很快就睡著了,一覺醒來感到有股異味,一看我的大衣里伸進來五、六雙腳,四周緊靠著我睡了不少同志,讓我哭笑不得。原來參戰時許多同志誤認為云南氣候溫和未帶軍大衣。<br> 59野戰醫院,于1979年2月26日下午約4點多乘軍列終于奉命到達“西線前指”及14軍軍部駐地蒙自地區。醫院的院機關及二、三所駐地安置在緊靠蒙自草壩鐵路車站不遠的某勞改農場(農場犯人在戰前早己轉移),醫院一所駐地安置在附近的縣”五七”干校(原縣黨校),奉命在此地待命。剛到駐地時,云南省紅河州地方醫院的參戰醫療隊獲知,立即請求59野戰醫院派軍醫救援手術,紅河州醫院醫療隊收治一位戰傷傷員,頸銷骨兩側遭射入九發子彈,急需手術,感到手術困難,醫院獲知后立即派軍醫救援手術,手術順利完成,紅河州醫院醫療隊非常感謝59野戰醫院的大力支持。 當年開戰之前《人民日報》的輿論宣傳 《解放軍報》社論和我軍直搗越南高平的報道 參戰部隊出征 參戰部隊出征 59野戰醫院到達蒙自縣草壩駐地,立即組織全院人員緊張有序的將所有戰備醫療物質搬卸,配置的野戰醫療板式折疊床位300張(后因傷員較多增置為500床位),并將搶救治療必需的藥品、手術器械備齊,等待接收傷員的任務。當時上級告知常有越南特工深入我境內搞偷襲破壞,讓大家提高警惕,不準私自外出。醫院要求各所各自負責安全警衛工作,各所安排女兵輪流值守半夜12點前的站崗警衛任務,男兵輪流值守半夜12點后的警衛任務,弄得大家都很緊張。我被三所朱管理員安排值守半夜12點后的第一班崗哨,半夜把我叫醒上崗,配發了一支56式沖鋒槍,僅配了一個彈匣,與其說是自衛,倒不如講是壯膽更為貼切一點。因當天剛到駐地,不熟悉駐地周圍環境,四周都是一人多高的甘蔗田,夜里風一吹甘蔗亂晃動,仿佛四周藏有千軍萬馬,天又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清,當時我有點緊張,問朱管理員能否再配一個彈匣?他扭頭注視著我,一臉茫然(后獲知醫院未多配彈匣),答非所問地告誡我不能隨便開槍!我只好隱藏在田邊,抱著槍,瞪眼注視著四周,心里想,管他的,有動靜我就先開一槍,就這樣緊張地站完了第一班崗哨。因剛到此地,很多同志不習慣,仍處在亢奮狀態中久久不能入睡,見我下崗回來,關切地問我怎么樣?我“幽默”地學著《平原游擊隊》的電影對白說:平安無事!因當天忙了一天,剛睡下又被叫醒分配我值守夜里第一崗哨,實在太困,懶得再回答,倒頭“酣然入睡”。好在輪流站崗警衛的日子不長。<br>2月28日,59野戰醫院奉“前指”命令開始接受從前線轉運來的大批戰傷傷員的任務。各所己無精力再安排站崗警衛任務。隨著逐漸熟悉了當地的情況,大家獲知駐地距邊境還有130多公里,雖然每天常聽到飛機飛來飛去,也不知是我空軍部隊的飛機還是越南的飛機,因當時特殊國情,兩國的飛機都基本一個型號。剛開始還有點緊張,聽到飛機轟鳴聲,習慣朝天望望,后來聽多了、見多了也就習慣成自然,無所謂了。再后來得到消息說,在我方西線戰場云南方向,越南黃連山軍區僅有20架飛機,根本不敢與我空軍部隊交戰。為防止戰爭擴大,當時我空軍部隊也不準過境作戰。故每天空中來來往往的飛機僅是我空軍部隊的飛行巡航、偵察、訓練,飛機飛到邊境就折回來了。<br> 59醫院戰士在草壩站崗放哨 59野戰醫院參戰時草壩火車站 部隊配備的65式干部用軍大衣 為參戰部隊配備的軍用毛毯<br> 為參戰部隊配備的軍用水壺 部隊配備的65式棉衣<br> 部隊配備的65式棉衣部隊配備的軍用挎包、打包用的塑料布、背包繩、背包帶<br> 部隊配備的干部雨衣 部隊配備的壓縮餅干 59野戰醫院參戰出征 參戰部隊坦克通過水口關浮橋向復和開進 參戰50軍149師出征 血染風采 <br>因受當時國際大環境的影響,此次對越南自衛還擊戰僅是教訓一下越南當局,正如鄧小平講的進行一次有限度的懲罰作戰,自衛還擊戰時間很短,僅持續了28天。59野戰醫院也未獲原奉命執行配屬11軍出境參戰的任務,僅擔任云南西線戰場二線救治戰傷病員任務,曾先后奉命接受轉運來兩批參戰傷員的救治任務。<br>2月28日59野戰醫院奉命開始接受從戰場上轉運來的戰傷傷員,第一批參戰傷員是由50多輛軍車轉運來的,每車3一4名傷員,重傷員每車1一2名,每輛車頭前插著一面白底紅十字的旗幟。當時農場道路狹窄及路面較爛,路旁是水溝,場地較小,車輛調頭都很困難,搬運大批戰傷傷員的任務,需醫院全體人員參加。第一批的傷員分別由醫院的二所,三所負責接受救治,醫院突然收治大批戰傷傷員的任務屬首次,各所手術臺24小時輪番進行手術,大家基本忙得三天三晚沒休息,唯一的信念搶救生命,與死神作戰,許多人都累倒、病倒。3月7日晚第二批戰傷傷員由軍列從草壩火車站轉送來,由醫院一所負責接受救治任務,草壩火車站距一所病區300多米,道路狹窄無法便用車輛轉運,醫院動員全院人員及民工用擔架抬轉運傷員,其中有一位被地雷炸傷的重傷員身上200多個“洞”,三個軍醫對傷員進行清創手術半天都未清完。參戰傷員斷腿、斷手、載肢、眼睛打瞎、腹部腸外溢、胸外傷、顱腦傷的傷員不少;各類型的戰傷都有,槍傷、炮傷、燒灼傷、摔傷、手榴彈傷、地雷傷等勻有,傷員換下的血衣、血褲堆成小山一樣。<br> 59野戰醫院三所軍醫為參戰傷員做手術 醫院三所主治軍醫王九清(中)為傷員做手術 59野戰醫院在兩個多月的參戰時間里,救治從西線戰場轉運的參戰部隊11軍、13軍、14軍、50軍(149師)及當地駐軍等部隊。收治從前線轉運來戰傷傷員352人,手術225起,留治傷員274人,搶救無效犧牲傷員1名(顱腦外傷),治愈好轉率達93.8%。(據醫院醫務處當時負責統計救治戰傷傷員工作的蔡助理員回憶,醫院救治從前線轉運的戰傷傷員應共有三批,醫院救治的戰傷傷員總數應是500多名傷員)。 《成都軍區衛生工作史》有關59野戰醫院參戰歷史記載。 《成都軍區衛生工作史》有關59野戰醫院參戰歷史記載。 醫院成功救治了全軍戰斗英模50軍149師447團1營2連鄭家才連長(后升任四川省軍區眉山軍分區司令員、大校),當時身受重傷,全身幾十處彈片傷,腹部腸子外溢,失血嚴重,生命垂危,經醫院全力搶救挽救了生命。還救治了受重傷的149師154團張少松政委(后升任成都軍區副政委、中將),醫院還深入13軍38師開展防病治病5541人次,圓滿完成上級賦于的各項任務。因救治條件有限,有的重傷員需立即用直升飛機轉移到昆明等駐軍醫院,經昆明軍區批準于4月13日12點30分住院的重傷員戰斗英模鄭家才用直升飛機轉送到昆明軍區總醫院繼續治療。部隊用直升飛機轉送傷員應該是共和國戰爭史上的首次。醫院的醫護人員都感到好奇,爭先恐后地圍觀,許多同志重未見過直升飛機,當直飛機降落時,螺旋槳攪起遮天蔽日的風沙黃塵,讓圍觀者吃盡苦頭。三所還曾經收治了一名受傷的越南華僑的女兒,因長期受越南反華宣傳的影響,她居然將為她治療的醫護人員咬傷,后被轉送到一所駐地繼續醫治。 醫院一所軍醫為參戰傷員做手術(二排左二一所潘明富教導員) 1979年西線自衛返擊戰50軍149師447團1營紅2連連長鄭家才<br> 1979年西線對越還擊戰全軍戰斗英雄鄭家才 自衛還擊戰全軍戰斗英雄鄭家才仼眉山軍分區司令員、大校 全軍戰斗英雄鄭家才在自傳巜鑄夢軍旅》第九節211一215頁高空擔架一節中自述在59野戰醫院搶救他生命的經歷 第一排左三是醫院一所救治戰斗英模鄭家才手術主刀邵德昌醫生,第一排左一是趙金堂院長,右一是張學仁副院長 59野戰醫院用直升飛機轉送重傷員 用汽車轉送傷員 醫院在參戰草壩駐地搭建帳篷 59野戰醫院配備的救護車 醫院的軍醫為戰傷傷員取彈片手術 醫院為截肢傷員換藥 對傷員進行悉心照護 精心照護參戰傷員楊金光 醫院女兵在草壩工作照<br><br> 59野戰醫院三所孟憲泰所長指導搶救傷員手術 醫院配備的“三角巾急救包” 參戰的59野戰醫院一所與院領導在草垻駐地<br> <br> 59野戰醫院二所全體同志 59野戰醫院三所全體同志 醫院此次救治的傷員戰傷傷情門類特別復雜,身體各個部位的戰傷均有,當時國力貧窮,據說參戰的步兵作戰部隊都很少配戴鋼盔,因此顱腦外傷較多。據醫院醫務處李文周同志戰后告知,當時醫院曾收治過一名19歲顱腦外傷傷員腦干出血,醫院會診討論幾小時是否急需進行顱腦外科手術,野戰醫院的醫生與“三醫大”顱腦外科專家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傷員因傷重犧牲,事后醫院為“驗證”傷情,還將“傷情”送昆明醫學院進行病理確診,后佐證59野戰醫院對病情診斷是正確的。<br>戰場轉運來救治傷員經醫院急救治療后,又先后被轉運到后方駐軍醫院繼續治療。這些參戰的年輕傷員我們雖己記不清他們的姓名、籍貫和部隊番號,回憶起來深感遺憾!但我們永遠也忘不了他們都是為捍衛共和國的安全浴血奮戰的忠誠的士兵。當年我曾悉心照料過一位11軍山東籍的重傷員,當他昏迷蘇醒后很受感動,執意要感謝我,想與我交友,后因他傷情太重雖經醫院全力救治,最終也未能挽回他的生命。生前他曾表示贈送我在越南作戰繳獲的戰利紀念品,一條人造革的腰帶,我告訴他這腰帶,是當年我國援助越南抗美的軍用品,與我軍現裝備的腰帶一樣,他還不相信,我將我的腰帶給他看,他才不好意思的要另送我另一件戰利品,一件小圓鏡及兩枚越南硬幣作為紀念。小圓鏡我一直保留,以紀念這段不平凡的參戰經歷,因時間過去整整40年,已記不清這位為國捐軀的可愛的山東籍戰士姓名,深感內疚。<br> 參戰烈士贈送的戰利紀念品越南塑料小圓鏡背面 現代戰爭后勤保障工作非常重要,當時國家剛經歷“文革浩劫”,國家在經濟上還是比較貧窮,不可能所有參戰部隊都裝備罐筒類等方便食品,更不可能裝備“廚房餐車”。俗話說:人馬未動,糧草先行。醫院考慮到當地邊境實際困難及醫院的特殊情況,非常重視后勤保障工作,如醫院三所由一名楊副所長負責抓此項工作,三所也是醫院參戰唯一帶了隨軍職工廚師的所。為保證參戰能及時有副食品,所里炊事班在參戰臨走前想辦法將宰殺的豬肉做成方便食品并采購、加工一些調料、油料等隨軍帶上。<br>參戰時醫院非常重視傷病員的營養及同志們的生活保障,三所炊事班負責采購的李鋼同志及炊事班同志常很早到附近的農貿市場盡力采購新鮮食品、蔬菜及副食品,并與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取得聯系獲得幫助,曾采購到一批下蛋的鴨子,每天下了不少鴨蛋。炊事班還想辦法為傷病員改善菜品花樣,主糧“精工細做”,為傷病員及所里同志提供可口飯菜,做到24小時保障服務,受到傷病員與所里同志們一致好評,三所炊事班被評為醫院最佳服務保障,榮獲集體三等功。<br>醫院政治處為了豐富參戰受傷傷員的娛樂文化生活,到蒙自縣14軍軍部”影片庫“聯系電影片輪流每晚慰問放映。醫院根椐上級指示,我軍的“戰傷史”上第一次為負傷的參戰傷員發放“負傷補貼”。<br> 59野戰醫院戰友在草壩 參戰59野戰醫院三所與第三軍醫大醫療隊在草壩 參戰59野戰醫院三所和第三軍醫大醫療隊在草壩 參戰59野戰醫院三所與三軍醫大醫療隊在草壩 參戰59野戰醫院三所戰士在草壩 參戰59野戰醫院三所與第三軍醫大學醫療隊在草壩 參戰醫院二所.戰友在草壩的駐地 作者在草埧的駐地<br> <br> 參戰勝利后與戰友在草埧駐地 參戰醫院一所女兵在草壩駐地 作者和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 楊得志司令員在西線前線指揮 勝利凱旋<br><br>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宣佈結束戰爭,開始從越南撤軍,3月16日是中國軍隊撤軍的終結日,這仗終于結束了。16日披著偽裝網的參戰部隊軍車、坦克、炮車勝利凱旋班師回朝,邊境口岸搭了凱旋門,老百姓都涌向那里迎接參戰部隊回國。慰問云南西線參戰部隊的是以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李達為團長的中央慰問團,3月19日中央慰問團來到蒙自縣草壩醫院駐地,對參戰的59野戰醫院及傷員進行看望及慰問演出,這榮譽是對軍旗下的紅十字的肯定褒獎,也是參戰人員的榮輝。當年不流行“追星”,但大家都感到非常激動,能親眼目睹許多全國著名藝術家的慰問演出,感到很興奮、自豪!如在《東方紅》電影里唱“贊歌”的著名歌唱家胡松華老師,中央歌午團著名舞蹈家戴愛蓮老師,年齡己高63歲,堅持要參加慰問團,慰問演出時非常認真,因在各地連繼幾天辛勤的慰問演出,在臺上累昏倒,會場觀眾流下既激動又感動的淚水,醫院立即派醫護人員進行急救;胡松華老師是回族蒙古人,不能吃豬肉,醫院安排三所隨軍職工任格廚師特為他做了幾個回族口味的菜,受到胡松華老師的贊賞,告知是他此次參加中央慰問團期間吃到最滿易的一頓飯,非常感謝!胡松華老師見醫院的警衛班班長在站崗,特為他一人唱了一首《贊歌》慰問。中央慰問團還為每一位參戰部隊人員贈送了印有“自衛還擊、保衛邊疆、勝利紀念、中央慰問團”的四件紀念品:參戰紀念章、提花枕巾、圓珠筆及盒,搪瓷水杯;成都軍區后勤部39分部向西線參加對越還擊戰光榮負傷的傷員特發了慰問信;云南省革委會為參加對越南還擊戰參戰人員頒發印有‘’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的紀念章;當地老百姓也送來自己制做的紀念品如鞋墊、刺銹的手巾、毛巾等物品,場面很感動人。在戰爭中情比血更濃的軍民情誼十分令人感懷。<br>醫院政治處在參戰前及參戰時進行戰備教育輪流放映巜地雷戰》、《地道戰》、《英雄兒女》、《平原游擊隊》等戰爭教學方面的影片,大家“老受教育”都不怎么愿意看,僅有在放映《列寧在十月》的某鏡頭時全場會發出一聲哦的噓聲!參戰結束后,醫院政治處同志可能是興奮后“變膽大”,到蒙自縣14軍軍部的影片庫里挑選了一些當時“未解禁”的電影影片如《紅珊瑚》、《追魚》《劉三姐》等“休閑”影片流輪放映慰問!同志們感到興奮和開心!后被醫院政工領導發現后受到“批評”。每次慰問演出及放電影慰問時,對行走不便的傷員,各所都安排人員到病室登記傷員是否愿意觀看,不顧勞累,組織醫院醫護人員、民工用擔架抬到第一排觀看,演出及電影放映結束后,又組織醫院醫護人員及民工抬回病室,大家從未怨言,一切想著傷病員,一切為了傷病員,感到對傷員盡心照顧,減輕傷員的痛苦,是每一位醫護人員的神圣職責。<br> 我國政府的撤軍聲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腾冲县|
保德县|
区。|
哈尔滨市|
夏河县|
宁国市|
大英县|
泰安市|
斗六市|
临朐县|
宜章县|
拉萨市|
泽普县|
阿瓦提县|
邓州市|
澄迈县|
鹤庆县|
当雄县|
江口县|
清镇市|
拉萨市|
肥乡县|
新河县|
务川|
萨迦县|
剑河县|
射洪县|
南溪县|
炎陵县|
正安县|
莲花县|
沂南县|
大同县|
赞皇县|
工布江达县|
兰州市|
陆良县|
五河县|
庄河市|
白银市|
中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