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難忘的錫林郭勒

寶哥

<p class="ql-block">  人的歲數大了,便愛回憶舊事。最近,宅在家中的我在翻看了這些舊照片后,當年去錫林郭勒盟進行攝影創作的往事又涌上心頭,那真像是一場幻夢。說起來還是1992年7、8月間的事,《中國機電報》攝影部組織全國機械、電子和汽車等大、中型企業的專職或兼職攝影師近百人,在張家口召開新聞攝影研討會,會議期間,還移師壩上,深入到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腹地,去西烏珠穆沁旗首屆“那達慕”采風。當年的許多風俗、風光、逸聞和趣事至今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這不由得讓我產生了翻拍這些舊片,做一個美篇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在張家口,我們參觀了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并稱長城四大關隘的“大境門”。這是明、清時期拱衛京師及進行邊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它不似其它地方以“關”稱呼,獨以“門”為名。當年,大境門外熙熙攘攘,來往于長城內外做買賣的人摩肩接踵,因此顯得雜亂喧囂,想拍張好點的照片都難。如今經過整治,大境門已成了4A級風景區,我從電視上看到,它的環境與我那年去時已有天壤之別。</p> <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研討會是第二屆,人數比西雙版納那次略少,主要是沒再邀請上屆會議中紀律、脾性都較差的人。研討會除了由機電報主持人提出所需新聞片的要求外,還讓一些人介紹了拍攝和暗房的經驗,此外,更多時間則由兩位從京師請來的攝影大腕講課,其中一位是當年全國“十杰”之一,名字忘了,另一位則是《中國青年報》的攝影部主任,攝影界無人不曉的新聞片大師賀延光。下面這張照片,是他幾年后到韶關參加一個攝影會議時,我在中山公園與他敘舊后,見他端起相機拍片,便手急眼快抓拍的,當時曾想以一語雙關的《大腕》命名,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投稿機會。</p> <p class="ql-block">  從關內到關外,路是往上走的,冀北人口中的“壩上”,一般是指河北與內蒙交界那一片地域,但具體范圍有點含糊。塞外的路不大好走,車搖晃了大半天,傍晚前趕到了錫林浩特市,也就是錫林郭勒盟的盟府。第二天,我們先到阿巴嗄旗拍大草原,那里有拍完電影《成吉思汗》后遺留下的帳篷和一些道具,顯得沒那么單調。</p> <p class="ql-block">  到了目的地,大伙很快擺開架勢拍起來,下圖后面的人是我,當時使用的相機是尼康FM2。那時候,內蒙古的腹地可不是那么容易去的,即使是到處跑的發燒友,很多人也是第一次來到大草原,因此感覺很新鮮,總怕拍漏了什么,但是,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大草原,又有點不知拍什么才好。</p> <p class="ql-block">  那里可拍的東西真的不多,馬就只有幾匹,有的腿上還綁了根繩。天色也不太好,總之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浪漫。</p> <p class="ql-block">  當然,這才剛剛開始,況且這里也不是主要的拍攝點。電影拍完后遺留的東西已經很破舊,拍那些沒多大意思。不創作了就拍點留念照吧。</p> <p class="ql-block">  我們兩輛大客車終于駛向這次攝影創作的目的地西烏珠穆沁旗,過兩天,那里將舉辦“首屆牧民藝術體育節”,即所謂“那達慕”。雖然只是旗一級的“那達慕”,但這樣的盛會也是改革開放后才重新出現的,難得遇上這樣好的機會,怎么能錯過。</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車是在張家口開會那家工廠送職工上下班的超長大巴,在草原上行走很不適應,一路拋得歷害,更糟糕的是有一次還陷在泥濘的草地中,幸虧請到正在附近作業的拖拉機才把車拉出來。那時,草原上哪來如今那樣筆直漂亮的柏油公路,汽車都是沿著草地上的車轍走,走的車多了,草原上便碾壓出一條路來。</p> <p class="ql-block">  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的四大草原之一,具有生物多樣,類型復雜,水草豐美等特點,因此又是我國著名的牧場。我這一路上,終于見識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內蒙古大草原風光。</p> <p class="ql-block">  路上也會停車拍攝,只是,很多時候,由于這草地過于平坦,找不到制高點,因此難以采用俯拍的角度去表現草原的廣袤,只能徒呼奈何。</p> <p class="ql-block">  有時很高興遇到水草邊的馬群,但那些馬匹大多為赤黑、赭色或棗紅的,如果距離較遠,天色較陰,拍到的馬群便粘在一起,輪廓不清,這都是來之前沒料到的。</p> <p class="ql-block">  因為還要趕路,只能抓緊時間搶拍。</p> <p class="ql-block">  當然,在車上也能抓拍到在藍天白云下出行的牧民。</p> <p class="ql-block">  有些是信馬由韁。</p> <p class="ql-block">  有些則趕著馬車。</p> <p class="ql-block">  還有騎摩托車的。但在滾滾前行的汽車上拍動態照片,免不了有點模糊。</p> <p class="ql-block">  那時候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質樸、純粹和自然。當年拍的照片雖然不如現在去創作或旅游的人拍回來的那么靚麗,用底片印放的相也不如現在p過的數碼相完美,但這些照片真實記錄了當時當地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  馳騁在錫林郭勒草原上的一群駿馬。</p> <p class="ql-block">  一輛拉水的牛車過來了,終于看到有生活氣息的場面,這才是我們更想拍的鏡頭。</p> <p class="ql-block">  這就要下來搶拍了。</p> <p class="ql-block">  一直追拍到她的蒙古包外。</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她們的家呀。</p> <p class="ql-block">  都是現場抓拍,誰也沒去教她們該怎樣做動作,頂多叫那女人穿上自已的蒙古袍。我們那時的攝影活動,不像現在的人組織攝影活動那么喜歡擺拍。</p> <p class="ql-block">  不是電影上那些按設計圖搭建的帳篷,也不是旅游區那些憑臆想制造的假景,更沒有人去擺弄煙霧之類的東西。</p> <p class="ql-block">  那時拍紀實片的人想要的就是真實感。紀實片的價值就在于真實,真實是紀實片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離開這個牧民之家后,我們繼續前行,下午抵達西烏旗,安頓好后已是晚飯時間,飯前還開了個短會,領導對大家提出注意事項,因為這里是少數民族地區,許多人都沒來過,有些關于風俗習慣的事不能不說一說。</p> <p class="ql-block">  到西烏旗的第二天一早,我們來到即將舉辦“那達慕”的現場。“那達慕”是蒙語,原意為游玩、娛樂,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傳統節日,現在一般專指草原牧民的“藝術體育節”,內容也增加了不少,如文藝表演和經貿活動等。</p> <p class="ql-block">  來自西烏旗各個蘇木的牧民帶著蒙古包齊集這里,參加“西烏珠穆沁旗首屆牧民藝術體育節”的盛會。蒙古包外到處插著各色不同樣式的旗幟,不同的旗幟代表了不同歸屬的團隊。在茫茫大草原上,缺少標志性的固定物,人員集中只能看旗,將大旗一招,很遠都能望見,根據旗幟的色彩和樣式,就可以判斷是否自己人,在通訊落后的時代,旗幟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才有歸誰旗下、打誰旗號、旗下報名、臨陣易幟這類話出現。這種以旗為團隊歸屬的傳統至今仍然被這些地方繼承,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內蒙古縣級行政區仍然以旗為名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蘇木”是內蒙古自治區特有的行政區級別,相當于我們的鄉鎮。</p> <p class="ql-block">  我們當然會在這里忙不迭地尋找拍攝對象。</p> <p class="ql-block">  為了讓拍攝對象在鏡頭前放松點,有時還會給他遞上一支香煙。拍攝人像特寫,除神態、光效、角度外,質感也是照片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p> <p class="ql-block">  此前,我們的組織者已經和這里一個蘇木的領導聯系好,要與他們聯歡。聯歡的地點就在這個大蒙古包內。</p> <p class="ql-block">  這個蒙古包有四根盤龍柱,這是比較大,級別也比較高的蒙古包,相當于我們的大客廳或會議室。</p> <p class="ql-block">  我們受到熱烈的歡迎,一碗熱呼呼的奶茶很恭敬地捧到我面前。</p> <p class="ql-block">  一盤盤烤肉、香瓜、堅果和面餅等食物也隨后端上,當然,最重要的還有馬奶子酒。</p> <p class="ql-block">  蒙古人迎接客人的風俗是“三杯不說話”,說是杯,其實我看是碗,說話前大家要先喝三碗酒,喝酒之前不說話。</p> <p class="ql-block">  左上角那位胖胖的人是我們的領隊,他不會喝酒,“三杯不說話”的風俗讓他感到“恐懼”。雖然這里的風俗也有“不會喝酒就不要動酒杯”的規定,但他是隊伍的領導呀,對方致詞、敬酒都是對著他的,人人舉杯唯獨他不舉多尷尬,因此聰明的領導想到了找“代飲”的辦法,誰料想這最難干的事偏偏落在了我頭上。要怪就怪我吃晚飯時話太多,說了句“這馬奶子酒度數不高呀,跟啤酒差不多”。結果領導過來找“代飲”時,被滿桌同伴一致推舉,啊,我的天!</p> <p class="ql-block">  “代飲”之事終于沒露破綻地混過去了,領導也關心我這位灌了六碗急酒的“護駕人”,悄聲問我有沒事?我說沒事!我心想,“馬奶子酒”嘛,又不是高度酒“草原白”。其實我不知道當時是“險在其中”,因為就在這次飲完酒后,我們一位隊員就被送去醫院急救。我當時坐在蒙古包內雖然感覺沒事,誰知出去方便時,卻發現兩腿不聽使喚,走路一深一淺,由此知道,“馬奶子酒度數不高,卻容易上頭”。在聯歡會上,牧民的“烏蘭牧騎”為我們表演了節目。</p> <p class="ql-block">  文藝隊中還有個小揚琴手。</p> <p class="ql-block">  聯歡會結束后,我們紛紛找牧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走出蒙古包,發現一位女文藝隊員坐在此彈琴,我們肯定不會放過這樣的鏡頭。</p> <p class="ql-block">  大家還紛紛請求與她和另一位俏麗的姑娘合影,輪到我時,有些同伴一臉壞笑地嚷著要我把手搭在她們的肩上。</p> <p class="ql-block">  哦,現在,我們這些人又長30歲啦,回想往事仍感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  合影后,答應回去給他們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寄照片得先記下他們的姓名和地址。這些牧民說,他們來自“高日罕”蘇木?;氐郊铱吹貓D,在西烏旗的東北方果然查到這個地名。</p> <p class="ql-block">  要照片的人不少,還沒登記完,同伴們已在叫我集合啦。這幾張照片都是同伴寄給我的。哼,我登記姓名、地址的舉動倒成全了他們創作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  隊伍集合后,被拉到大草原進行創作。</p> <p class="ql-block">  牧民們司空見慣的場面,卻讓我們這些初來乍到的人非常興奮。我們分散抓拍,這都是當時的現實場面。</p> <p class="ql-block">  這些擠奶的牧民并不是我們請的,她們本來就在那里干著這些活。</p> <p class="ql-block">  啊,原來擠奶還得捆住奶牛的兩條后腿。</p> <p class="ql-block">  心知這些場景仍不夠亮眼,但已頗為滿足。</p> <p class="ql-block">  因為回家后,這樣的畫面你去哪里找?</p> <p class="ql-block">  “奶奶不理我”。小姑娘不懂奶奶正忙著。</p> <p class="ql-block">  “我找妹妹玩”。</p> <p class="ql-block">  母親讓小女兒見識見識擠奶工作,“長大了你也得干這些事”。在草原成長的人,很小就這樣開眼界。</p> <p class="ql-block">  母愛。</p> <p class="ql-block">  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總能星星點點地看到蒙古包。</p> <p class="ql-block">  進蒙古包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看到那么多“記者”忽然涌進來,老奶奶樂了。</p> <p class="ql-block">  拍完后,一屁股坐在綠油油的草地上,感慨“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其時雖然已入“三伏”,但草原風大,因此不熱。也許正因為風大,樹都長不起來。還要說一句,城里的自來水非常冷。</p> <p class="ql-block">  遠處的山坡上,有三匹自由自在的馬,原來草原上的馬并不需要時時讓人看著。</p><p class="ql-block"> 聽說,翻過前面的山坡,可看見一個雷達站,就是這個雷達站,在1971年9月13日,發現一架飛機偷偷飛出境外,后來那架飛機在鄰國摔了,此事轟動世界……。我知道后,還專門跑到山坡后去眺望,哦,一個小小的雷達站。</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上午,“西烏珠穆沁旗首屆牧民藝術體育節”就要開幕啦,我們一大早便趕到會場,這天上午天空蔚藍,陽光普照,是我們到錫林郭勒后天氣最好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過了不多久,參加開幕式的人陸續涌向會場,主席臺下,是一大片草地,但不是正規的運動場。準備接受檢閱的隊伍中旌旗獵獵,旗手跨下清一色雪白馬。怪道這幾天在草原上極難見到白馬,想是早就被挑選集中起來了。</p> <p class="ql-block">  看著這些塞北的彪形大漢與草原馬隊,驀然想到,這些人不就是過去兩千多年來匈奴、鮮卑、柔然、契丹、金、元、瓦喇和前清八旗等“胡騎”的后輩子孫嗎?那些曾讓中原人士切齒憤恨,并長期與“侵掠”一詞聯系在一起的鄰邦而今都化敵為友,真是時代變了,在共產黨領導下,他們已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幾千年的民族矛盾一朝化解,各族人民相逢一笑泯恩仇,現在都是血肉同胞,是華夏子孫,是兄弟姐妹,認真想想,不由得你不大聲高呼,中國共產黨真偉大!</p> <p class="ql-block">  這些手擎紅旗,腳跨白馬,豪氣干云的蒙族壯漢,今天都是中華民族的生產勞動者和北疆衛士。</p> <p class="ql-block">  猶有英姿颯爽的女旗手。</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上有一尊女子射箭的雕像。遺憾的是這次“那達慕”沒有設射箭比賽項目,也許當時西烏旗已沒多少人進行這項活動。</p> <p class="ql-block">  其實這些身跨赤紅馬的女騎手才是受閱隊伍中更重要的角色,看,她們的衣裳都與前面騎白馬那位女旗手不同。</p> <p class="ql-block">  在主席臺兩側,還搭了觀禮臺,想必坐在那里的都是履歷不凡的人。兩位阿婆聊得很興致,但夾在中間的小女孩似無興趣聽,兩眼直盯著外面看熱鬧。</p> <p class="ql-block">  這位掩口大笑的老奶奶一定看到或聽到什么有趣的事,不信看她右后方那位老大爺,他更是笑彎了腰。</p> <p class="ql-block">  咦,這位大概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草原音樂家,他須髯如雪、精神矍鑠、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一看就是不同凡響之人。</p> <p class="ql-block">  他身上的胸牌似乎在告訴人他是特邀代表。哦,他還帶來了馬頭琴,并在大會開幕前讓周圍的人聆聽了他那美妙的琴音。</p> <p class="ql-block">  老人笑起來時又是那么和靄可親。在大草原上,你會覺得天高地廣非常遼闊,四周又特別空曠,光線因而分外明麗,所以在有陽光的日子,很多人都會戴上墨鏡。</p> <p class="ql-block">  發現遠處有一位顏值很高的女子,穿普通的衣服,獨自一人靜靜地坐在主席臺下,不知是什么人?不像當地人,也不像領導。我當然不會放過給她來一個特寫。其實并不容易拍,角度只有這個位置好,但要用到300毫米的長焦,因景深范圍太短,又總有人在她身前走來走去,弄得我很難按下快門。不過,漂亮的女人總是比較敏感的,尤其當附近有攝影師出現的時候。可能她已瞥見了我,知道我的鏡頭正對著她,故很配合地像模特一樣長久保持著可能她覺得好看的姿勢。</p> <p class="ql-block">  在觀禮臺附近耗去不少獵影時間后,我決定再轉移到廣場上,那邊已來了許多穿戴少數民族服裝和頭飾的姑娘,還有慓悍、魁梧的蒙古族摔跤手。</p> <p class="ql-block">  也許是草原風大,陽光猛烈,又缺少遮陰的地方吧,年紀較大的女牧民膚色都比較黝黑,她們那代人也不屑用護膚品,而姑娘們則不一樣,她們比較注意護膚,也有條件,因此膚色還是不錯的。但畢竟高原紫外線強,風沙大和較為干旱等原因,與江南女子相比,皮膚還是粗糙些。</p> <p class="ql-block">  也許是經常吃肉喝奶的緣故,蒙族姑娘都比較豐腴,不過,從另一方面看,她們又顯得比較健壯。</p> <p class="ql-block">  因為要參加民族節日的檢閱和游行,這天,姑娘們全穿上蒙族服裝,而且她們那些衣裳都是那么鮮艷和亮麗。</p> <p class="ql-block">  有些人會戴上珠光寶氣的頭飾。</p> <p class="ql-block">  盡管穿戴的都是民族服飾,不過發型倒和關內的人差不多,已經不怎么見得到拖著大辮子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  因為那些草原姑娘大多數都是在草地上坐著,因此我主要拍她們的頭像或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  草原上的人不論男女,身材都比較壯碩。</p> <p class="ql-block">  再看看最能代表蒙古族男人氣質的摔跤手吧。騎馬、射箭、摔跤是過去蒙古族男人必須學會的技術,今天雖然不一定都要學這些技術,但這幾項民族體育運動,至今仍在內蒙古地區廣泛流行,尤其是騎馬和摔跤。</p> <p class="ql-block">  在蒙語中,蒙式摔跤叫“博克”,比賽規則簡單明了,不分體重,不限時間,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即為負。</p> <p class="ql-block">  如今,“博克”高手在這里依然有很高的榮譽。“博克”時,參賽選手要裸臂護背,因此必須穿上特制的衣服,如“卓得戈”,就是用帆布或牛皮制成的緊身半袖坎肩,它的邊沿還鑲有銅釘或銀釘,背部中間有圓形的銀鏡或吉祥的文字。穿上“卓得戈”,也讓對方有抓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博克”選手的腰間還要系紅、黃、藍三色綢子做的圍裙,叫“策日布格”,下身穿肥大的“班澤勒”,即白色褲子,外面再套上繡著各種動物或花卉圖案的套褲,腳蹬蒙古靴或馬靴,“博克”選手的這一身披掛,更能顯出他們的雄豪和勇武。</p> <p class="ql-block">  有些選手的脖子上還套著用布扎成的項圈,項圈后面系著五色綢條,這項圈叫“將嘎”,是選手獲勝次數多少的標志,取勝的次數越多,“將嗄”上的五色綢條就越多。圖中這位粗獷的“博克”選手,他的“將嘎”上就有許多彩綢,你瞧他帶著那么自信的笑容來到這里,看來定是一個經常取勝的強者。</p> <p class="ql-block">  由于“博克”是一項要穿上特殊衣飾的少數民族體育運動,因此我在拍攝參加這項運動的選手時,比較注意突出他們的穿戴特點和精神氣慨。較多用仰角拍,是為了表現高大、雄壯和威武。</p> <p class="ql-block">  須知“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p> <p class="ql-block">  那些摔跤手都是年輕力壯、血氣方剛的漢子,性格硬朗、剛毅、倔強,還有點傑傲不羈。在等待大會開幕時,他們不顧眾目睽睽,就在姑娘們傍邊,大大咧咧、七橫八豎地裸衣躺在草地上。不過別擔心,落落大方的蒙族姑娘可不像南方女子那樣斯文、羞澀和扭捏,或許她們就喜歡這種不拘小節、豪氣沖天的硬漢。</p> <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支近百號人的攝影隊伍進入會場時,讓參加“那達慕”的西烏旗牧民非常驚訝和興奮,這些小城僻壤的百姓也許從未見過這樣的陣仗,因為這還是首屆“那達慕”呀。那個年代,很少人有高級相機,所以看到我們背著高級的攝影裝備,他們便認定我們是記者。那天除了我們,還有一些不知從哪來的攝影人,其中甚至有洋人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其實叫我們“記者”也沒完全錯,因為我們都是來自全國大、中型企業的專職或兼職攝影師,我們這批人中有些是地方報刋的特約記者或通訊員,有些是廠內企業報的攝影記者,像我那時就是廠報的總編輯。在攝影技術方面,我們的隊伍中更是高手如云,許多人在當地就是攝影界的風云人物,因此聽人叫一聲“記者”,并沒有不自在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銅鐘當當地敲響了,“ 西烏珠穆沁旗首屆牧民藝術體育節”在萬眾矚目中正式拉開惟幕。</p> <p class="ql-block">  隆重的開幕式按照當地的民族習俗進行。各界代表分別向旗領導敬獻美酒和哈達。我這才知道,原來哈達不是藏族專有的。</p> <p class="ql-block">  接過美酒的旗領導用中指蘸酒,并彈向天、地和人間。</p> <p class="ql-block">  敬獻哈達與接受哈達的人都顯得非常鄭重與虔誠。這些儀式是在主席臺下進行的。</p> <p class="ql-block">  受閱的隊伍在音樂聲中過來了,四位騎赤紅馬的女牧民原來是走在最前面的國旗手。</p> <p class="ql-block">  緊跟著走過主席臺的是威風凜凜的白馬紅旗方隊。</p> <p class="ql-block">  然后又來了手托哈達的步行方隊。我以前雖然在貴陽和西雙版納拍過少數民族的節日盛會,但拍攝北方少數民族的節日盛會還是首次,因此盡量多拍現場的紀實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一支支接受檢閱的方隊依次經過主席臺接受領導的檢閱,殿后的是拖拉機方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縣級行政區能舉行這樣的檢閱和游行已經很不錯了,若非改革開放,這樣的盛會還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舉行?</p> <p class="ql-block">  在游行隊伍過去后不久,“博克”的表演也在廣場上拉開了帷幕。參加表演的選手模仿著猛獸和雄鷹的動作,張開雙臂,跨開雙腳,在蒙古族的贊歌聲中左右搖擺地跳著入場。</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只顧著照相,加上對規則不太懂,因此,我其實并未弄清進行中的“博克”是表演還是正式比賽??傊邮侄加帽M渾身力氣,使出各種技巧,誰不想在眾目睽睽下贏得勝利,為自己的“將嘎”多添幾條五色彩綢。</p> <p class="ql-block">  嗨!一個力拔千鈞的抱摔,讓對手來個“倒栽蔥”。</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隊中唯一的女攝影師,來自北京的李寶珠。</p> <p class="ql-block">  有些同伴唆使寶珠走到“博克”選手中去,呵呵,這分明是想要一個“陽剛與陰柔碰撞”的鏡頭。</p> <p class="ql-block">  離開會場,我們又轉移去拍賽馬。大會工作人員大聲告誡我們,不要走出警戒線,他大概也知道,有些人為了拍到理想的照片,往往不注意安全。他說,你們來,牧民們很歡迎,但是如果因為你不聽勸,出了事故,把他們快樂的事情弄砸了,他們也會發脾氣的!</p><p class="ql-block"> 不一會,遠處傳來得得蹄聲,幾匹烈馬疾飛而來,當先的是頭纏紅布條,身穿緋紅衣,腳跨棗紅馬的少年騎手,他矯健的身影如一團火般在我們前面迅忽閃過,我的相機早已準備好,鏡頭緊隨著他的速度移動,咔嚓!一張在《韶關日報》“星期天專刋”頭版頭條文章上的套題圖片就這樣產生了。</p> <p class="ql-block">  其實,拍賽馬時,天已經有點陰沉,曝光速度快不起來。而我們的位置又被安排在與賽道成垂直角度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最好使用“追隨法”拍攝。</p> <p class="ql-block">  我發現,參加賽馬的騎手很多都是少年,甚至像小孩子,感到有些奇怪,因為我希望拍到的,是那些鮮衣怒馬、英氣勃勃的青年驃騎。后來有人告訴我,小孩子身體輕,馬的負重輕,便四蹄迅捷,容易取勝。哦,原來如此。</p> <p class="ql-block">  拍完片回去吃飯,在西烏旗的“草原飯店”外,我看到飯店的幌子,覺得好有特色,便順手來了兩張。</p><p class="ql-block"> 幌子自古就是塞北那一帶飯店的標志,類似酒館外的酒簾。在那些地方,掛幌子是很有講究的,營業掛幌,歇業摘幌。有時不進飯店,只看幌子的模樣,你便知道這是什么類型的飯店,能否做酒席?;献拥牟家话闶羌t色的,藍色的是清真飯店。另外,幌子數量越多,飯店規格越高,掛一個幌等于現在的路邊大排檔,這家掛四個幌的就是比較高級的飯店了。因此,你從遠處看到幌子,就知道這個飯店是不是適合你的。此外,飯店對幌子還有很多講究,如蘿圈下的須條數量有一定含義、摘下幌子放置時不能碰地。飯店開業時,還千萬別讓鞭炮炸到幌子?;献右辉~后來又被引伸到其它地方,過去我也曾寫過文章,指責某些國家或某些人打著什么幌子,卻在干著另一些事情,其實,那時我根本不知幌子是什么樣的,因為南方見不到幌子。</p> <p class="ql-block">  終于看到草原上的夕陽,這還是我們到西烏旗后的第一次,我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拍攝機會,那個時間有組織的攝影活動已結束,隊里讓我們自由活動,我便選擇走向蜿蜒的小河邊,因為那里有旖旎的波光水影。</p> <p class="ql-block">  四下環顧,見河畔人影寥落,對岸遠處隱約可見夕照下的檢閱臺。我站在河堤上,瞥見河灘有單人匹馬欲過河歸家,趕忙舉起相機,待騎馬人過河時,拍下這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  黃昏中的小河閃耀著令人雙目迷離的金光,嘩嘩的河水泛起鱗鱗細浪,眼前的景色讓我腦中跳出“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詩句。騎馬人前行到河中央時,不知為何又調轉馬頭往回走,騎手與馬在流水反光的襯托下呈現出一個清晰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  在水中猶豫踟躇了一會,那騎手再次兜轉坐騎,向對岸走去。都說柔情似水,那陽剛的騎士與汩汩川流共同組合出一幅剛柔相濟的畫圖,而我為了多拍幾張不同構圖的作品,也頻繁地變換位置,時而俯拍,時而平拍,時而拍全景,時而拍中景,時而拍近景,拍風光的人看到好的景色總想多要幾張不同角度的畫面,以備選用,更何況這樣的機會對我來說實在是太少,錯過了去哪里補拍。</p> <p class="ql-block">  騎手終于縱馬踏浪而去,在晩風殘照中漸行漸遠,我黙然轉過身子,只見天邊又大又圓的夕陽正慢慢西沉,桔紅色的斜暉灑在岸邊啃草的大紅馬身上,側逆光將馬鬃和馬尾照得透亮。</p> <p class="ql-block">  太陽從地平線上墜下去了,空中只剩下滿天的火燒云,原野上一片彤紅,在岸邊一個小帳篷側啃草的馬匹與閑聊的牧人都沐浴在瑰麗的霞光中。此時邊聲悄然,萬籟俱寂。轉瞬間,余霞逐漸褪去,草原一片蒼黃,倒映著天光的河流如一條攤鋪在大地上的白練,四周景物籠罩在深邃、寧靜與迷蒙的氛圍中。明天即將離開這里,對草原仍存戀戀不舍之心的我拍下了當天最后一張照片,將暮色中的馬匹、牧人及小帳篷一起收入鏡中,但那是一張反轉片,只能在放幻燈時觀看。</p> <p class="ql-block">  第四天上午,我們離開西烏旗之前,到電影院看表演吧,不記得什么原因,竟沒留下一張照片,唯有這張門票還能證明我進去過,莫非當時是去看電影?或者開什么會?我腦袋中記載這件事的存儲卡已清零了,只記得從電影院出來,坐在車上,看到一人從車窗下經過,我一眼就認出,他竟是內蒙古著名歌唱家、《贊歌》的原唱者胡松華,我興奮之下禁不住對著他大叫一聲“胡老師”!胡松華聞聲轉過身來,笑著和我們招手,口中還哎哎哎地回應著??上М敃r相機已放進包里,他又背著身,還走得快,我們都來不及取相機。</p> <p class="ql-block">  終于結束了在西烏旗的采風活動,我們的車在燦爛的陽光中從原路返回,還沒走出多遠,忽見公路右邊有一群雪白的綿羊,大伙都十分高興。因為這幾天,我們雖然也看到過草原上的羊群,它們像飄浮在天空的流云,但因為距離比較遠而很難拍,而能靠近的又往往是孤單單的羊,到了內蒙古大草原沒拍到羊群,大家心中都有點遺憾。現在一大群綿羊就在眼前,怎能錯過?因此車一停,所有人都跳下去,舉機就拍,但是,大家很快感到有點問題,這些人哪個不是玩光線的高手?都知道拍綿羊群要用逆光,逆光下羊身上有輪廓光,羊群才不會粘在一起,而且光線漂亮。可是此時若用逆光拍,羊群后面便出現一條公路,在照片上表現為一條直線橫在中間,那樣的構圖就不好看了。如果采用俯拍,在公路上拍是順光,逆光那邊又沒有制高點,怎么辦,難道就這樣放過?這時我也急,但急中生智,我大聲呼喚著,我們把羊趕到公路那邊去!聽我這一呼,許多人都動起來,吆喝著一起趕羊,不一會,羊群越過了公路,呵呵,這下才感覺到可以拍了。</p> <p class="ql-block">  雖然也不是很好,天不夠藍,云不夠白,草不夠美,天際線也太平,但畢竟有了,不然算到過內蒙古大草原嗎?</p><p class="ql-block"> 我這批片是從舊照片上翻拍的,九十年代初,韶關彩照的印放質量就不乍的,而且這些照片還放了三十年。要是那時有現在的條件,質量肯定好很多。</p> <p class="ql-block">  拍完羊群繼續開路,沒多久,又看到一個鋪路工的勞動場面,呵呵,那場面更令人激動,遠遠就看到火光點點,煙霧彌漫,人影憧幢,車身紛亂。這下誰都不愿走了,紛紛嚷著停車,攝影師最清楚自己要什么,這種場面才像出大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當時鋪路工正在以人力攪拌瀝青,工地上鐵鍬揮舞,煙火升騰,車輪滾滾,人聲鼎沸,那種緊張繁忙、揮汗如雨的場面感染了我們,使我們的心也跟著一起顫動。</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勞動采用了大概是最原始的工作方式,但攝影創作不是只為表現先進的工作方式而進行的,有時越是落后的場景越容易觸動人的情感,越容易撩起人的情緒,越容易引發人的深思,所以,老練的攝影師往往會用鏡頭聚焦那些不夠先進的地方。雖然這樣的勞動是費力的、低效的和不夠環保的,但大家又似乎從落后中看到進步,預感到草原上的道路及經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p> <p class="ql-block">  下面這張片后來在韶關公園展出過,展覽期間恰逢有個全國性的地市報刊攝影研討會在韶關召開,借此機會,一天晚上,韶關攝影家協會邀請《中國青年報》攝影部的張左與韶關影協的會員見面,請他談對韶關攝影家作品的看法。張左說,手上無片很難談,不如將你們的作品拿來我才好評,結果有人便將這次展覽的一百多張作品取來。張左掀看之后,抽出兩幅,說這是他看好的,其中一張便是我這幅《鋪路工》。他的評論大概是:這張片中左邊三人側身并靠得較近,臉朝右,另一位正面站的人離得遠一點,臉偏向左,重心穩定。四個人做雷同的動作,但形象各異,統一中有變化,四把工具其中三把聚集到一個點,另一把恰好處于一空白處,線條清楚,畫面均衡,人與工具互不遮掩,后面雖有人,但煙霧使其變虛,有虛有實,層次分明,通紅的火光雖有點偏,但有工具形成的放射線條與之聯系而不顯得脫離,逆光下的剪影輪廓清晰,動感強,不會一片死黑,還能看出細節和層次,緊張的勞動有氣氛,瞬間動作捕捉得好,一看就知道他們在干什么。色彩除天空外,只有紅黑兩色,簡單明快,真實感人。</p> <p class="ql-block">  大概在離張家口不遠的一個城門下,我們停車休息,這城門看起來很有點歷史滄桑感,門板上的鐵皮和門釘都已銹跡斑斑,可是我已不記得這是什么地方。</p> <p class="ql-block">  城門外是一片油菜花地,我見油菜花地有一頭南方難見到的小毛驢,便走了過去。</p> <p class="ql-block">  終于回到關內了,幾天的采風活動即將結束,大家既交流了經驗,又聽了大師講課,還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攝影實踐,因此,對新聞攝影更加深了認識,均感到此行收益非淺。我拍的這些片,有的曾入選展覽,有的上過報紙,但絕大多數都沒露過面,一直閑置在家中,現在終于找到機會,于是從數百幅照片中選取了126幅,制成美篇,總算對得起我當年千里迢迢、風塵仆仆前往塞北邊垂采風的一片苦心。</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過去了,今天重翻這些照片,回想往事,不禁觸景生情,百感交集。我忘不了錫林郭勒那壯闊的天空、蒼茫的大地、無垠的草原;也忘不了那淳厚的民風,率真的性格、善良的笑靨。多少次,我腦際中還不時閃現“那達慕”的旌旗、蒙古包的美酒、牧場上的奶牛和小河邊的夕照。此時此刻,我十分懷念當年一起去采風的影友。三十載光陰,似乎只在彈指一揮間,并無久遠的感覺,一切都像是不久以前發生的事。然而歲月不饒人,當年的滿頭青絲,如今化為秋霜。遙想西烏珠穆沁旗的變化,亦當地覆天翻,今非昔比,然今生恐無緣再去,唯有做個美篇,再打印成書,好留住曩年的記憶,并以資紀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芒康县| 新晃| 鸡东县| 开平市| 井陉县| 江陵县| 措勤县| 河北省| 龙井市| 谷城县| 增城市| 惠州市| 申扎县| 龙胜| 仁布县| 万山特区| 永寿县| 浪卡子县| 定安县| 古丈县| 广水市| 湖南省| 南平市| 梅河口市| 白玉县| 巩义市| 灌南县| 木里| 建水县| 滕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金秀| 信丰县| 定兴县| 湄潭县| 平罗县| 潼南县| 清水河县| 秦安县| 建宁县| 深水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