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字來自網絡,致謝原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評閱律詩的二十一條標準</p><p class="ql-block">我們寫完一首詩后,如何自評呢?當看到他人的作品時 ,又該怎樣鑒賞呢?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單純的寫作業上;要學好詩,首先要學會賞析別人的詩;當然要欣賞一首詩的美妙,還要博學廣知的。所以,我們大家平時要多閱讀。要放眼望去,懂得如何鑒賞;要學會評閱作業,教學相長,來逐步提升自己。【二十一條】 五律、七律都適合的;自評 、評別人的 都適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觀主題;</p><p class="ql-block">大家評閱的時候 ,看看作品的題目跟內容 一致嗎?對詩歌主旨的理解需要整體把握,吃透內容間的關系,理清思路,切不可孤立看待。除此以外,還要多留心詩歌中抒情議論的語句,尤其是詩歌的結尾。詩意整體要扣題目,景情都要圍繞這個題目展開,不可題目跟內容分家;常常犯嚴重的毛病就是:題目是題目, 內容是內容 。大家自己寫完了詩 ,一定要檢查這個問題。不然,文不對題就鑄成大錯了啊!這叫什么?叫寫跑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格式、標點要規范、齊全;</p><p class="ql-block">題目格式 《七律 題目 》《五律 題目》《七絕 題目》《五絕 題目》。《》要寫上的;</p><p class="ql-block">聯句格式 :</p><p class="ql-block">例如 : 七律 xx</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平仄合理 ,盡量用正格 ,盡量不要 拗救 ;</p><p class="ql-block">注意:失替、失對、失粘;孤平、三仄尾、三平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注意用韻;</p><p class="ql-block">1.一韻到底,(即同一 平水韻 韻部) ;</p><p class="ql-block">2.韻字不入詩 ;</p><p class="ql-block">3.忌窄韻 :一首中幾個韻字不可都是名詞,韻字 詞性要有變化 ;</p><p class="ql-block">4.韻字陰平、陽平要有變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各句首字 平仄比例 4/4 或者3/5;</p><p class="ql-block">這點也是很多人忽視的地方,詩詞的藝術要求不對稱就是要有變化,要跌宕起伏,所以 對首字要求 要有變化,也就是平仄交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關于入聲字;</p><p class="ql-block">五律 入聲字可以 4個 ,最多五個 ;七律 入聲字可以 5個 ,最多六個;七絕 入聲字可 3個, 最多 四個。入聲字盡量避免在音節處 最多一兩個在音節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注意音節,尾三字盡量沒有詞組出現;</p><p class="ql-block">就是說 一句詩 最后的三個字最好不用詞組,和填詞不同哈 !填詞時候可以用詞組的,</p><p class="ql-block">/5/6/7盡量不寫詞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起承轉合是否清清楚楚;脈絡是否清晰。</p><p class="ql-block">評律詩作業要求大家仔細看看這條:一首律詩八句 、四聯。</p><p class="ql-block">每聯的前分句、后分句之間要有銜接性 ,必須有關聯 ;但是各句要有獨立性,各句完成不同的任務;</p><p class="ql-block">聯與聯之間要有銜接性,不可斷裂 ,意思要連貫。</p><p class="ql-block">大家看看下面這首詩,大家來看看起承轉合</p><p class="ql-block">《 七律 登金陵鳳凰臺》</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白</p><p class="ql-block">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p><p class="ql-block">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p><p class="ql-block">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p><p class="ql-block">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p><p class="ql-block">起句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前分句是作者的想象的情景;下分句鳳去樓空,只看到水在流,可以看出作者在感嘆。</p><p class="ql-block">承句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臺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花草都已埋沒在幽靜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于古墳中。</p><p class="ql-block">轉句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作者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p><p class="ql-block">合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前分句表現了作者的無奈;后分句作者為國家擔憂的心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看看詩運用的是景+情、還是全是景、或全是情。</p><p class="ql-block">景+情有三種情況:</p><p class="ql-block">1.先景后情</p><p class="ql-block">2.先情后景</p><p class="ql-block">3.情景交融</p><p class="ql-block">初學者,一般是先練習 先景后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起句要求興,合句要求比。</p><p class="ql-block">我們初寫的時候常被老師批合句比的不夠;比的不夠詩就沒有味道。換句話就是寫的不夠好。起句一定要興,有詩感;直敘太平淡,讓人覺得乏味,當然就不會吸引人。合句最好比,要把人帶到無限遐想中去;經驗是合句用景來結 比用情來結更可以出漂亮句子。用景來比,容易筆盡意不盡 。。。這個大家在寫的時候要有意識的鍛煉這點;用個景 來藏著情做 第八句 意味無窮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一】、注意開頭;</p><p class="ql-block">文章如流水,古代詩歌亦如此。開頭往往點題,交代寫什么,或者創造氛圍,或者奠定基調。要讀懂一 首詩的開頭,</p><p class="ql-block">1、要努力聯系詩題。</p><p class="ql-block">2、是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時、何地、何事、何景; 抓住了這五“何”,也就抓住了一首詩的源頭,下面的內容無非是承此而來。</p><p class="ql-block">3、要體會感情基調。如:</p><p class="ql-block">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p><p class="ql-block">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臥聽。</p><p class="ql-block">----《曉上空泠峽》</p><p class="ql-block">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回答:這兩句開頭無非是在點題,在獵獵南風的吹拂中,詩人在五更時分離開驛亭乘船向空泠峽溯流而上。注意 起句 時間要交代清楚;盡量不直接使用時間用語,以物象表現出時間是最佳選擇。</p><p class="ql-block">比如:用桃花,杏花,嫩芽表現是春天;用桂花啦、菊花、紅楓、歸雁表現是秋天;雪、紅梅表現是冬天;貼春聯、放煙花鞭炮知道是過年;吃粽子、賽龍舟知道是端午節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二】、 起句前后分句不得超過四個景物。</p><p class="ql-block">尤其是七律字多,很容易犯這條毛病;景色堆積,名詞太多;很多同學在羅列名詞。寫景時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主要景色,能夠展示主題的景是主景。景物太多就畫蛇添足了,給人感覺凌亂;再說起句把景物都寫了,那下面寫什么。得留點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三】、承句是否承接了起句;承句是否給轉句做好鋪墊;轉句是否給合句埋下伏筆;</p><p class="ql-block">承句須擴展起句的主要景色;要擴展起句的主要景色就是承句的作用;是否為下句做了鋪墊。七律,承句的后分句要給轉句做好準備;承句的后分句 后三字 要為轉句鋪墊;這很重要的,要不然轉句就不過來 。轉句是最難寫的,一定不能跟承句斷裂;承句后分句的后三字 要為轉句的前分句做好準備;轉句用情語感情螺旋上升;轉句的后分句第五字要為合句埋下伏筆,是否有斷裂的痕跡;這樣第八句才會達到高潮,大家慢慢體會吧!注意變化!</p><p class="ql-block">近體詩的第三句或第三聯往往在內容或寫法上與前面有所變化。內容上,往往由前面的敘述或描寫轉為議論或抒情。如:</p><p class="ql-block">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p><p class="ql-block">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p><p class="ql-block">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p><p class="ql-block">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p><p class="ql-block">-------《題竹石牧牛 并引》</p><p class="ql-block">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很明顯這首詩可分為兩層:前兩聯為一層,描寫畫面內容;后兩聯為一層,對畫面內容發表議論。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聯仍在寫景,那么在寫法上往往會有所變化。這種變化的主要表現有:高與低,動與靜,遠與近,形與聲,虛與實,正面與側面,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四】、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是否收住前6個句子</p><p class="ql-block">并給合句做一個相當好的鋪墊 ;合句后分句(就是第八句)一定要筆盡意不盡。一定要下足了功夫用最普通的文字寫出有深意的句子,要把讀者的思維引向句號的后面,去繼續思維想象,用最普通的文字寫出有深意的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五】、承句、轉句對仗是否工穩( 平仄、詞性);切忌“合掌”。</p><p class="ql-block">合掌有三種情況:</p><p class="ql-block">1,一聯內用同義字、同一字相對。</p><p class="ql-block">冒春榮《葚原詩說》云:“對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皆、盡’合掌。”其它同義字如“猶、尚”、“因、為”、“聽、</p><p class="ql-block">聞”、“知、覺”、“如、似”等等常會構成合掌。如:“誰聞隴水回腸后,更聽巴猿掩袂時。”</p><p class="ql-block">2,對偶句中出句與對句部分詞語意思相同,也是合掌。</p><p class="ql-block">如“仙人洞里懷先哲,會議廳中憶昔賢” “懷先哲、憶昔賢”合掌。“古跡高昌遺址破,交河故地舊城殘” “遺址破,舊城殘”合掌。“不盡沙丘一抹綠,無邊瀚海水盈潭” “沙丘、瀚海”合掌。</p><p class="ql-block">3,“事異意同”即對偶句中的出句與對句所用辭藻典故雖不同,但兩句含義一樣或相近。</p><p class="ql-block">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曰:“兩句不可一意”。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雖寫兩種動物,兩種神態,而含義均是思鄉。梅圣俞《和王禹玉內翰》:“力錘頑石方逢玉,盡撥寒沙始見金。”紀昀曰:“二句亦合掌”。(《瀛奎律髓》);今人犯“事異義同”的“合掌”頗多,如:“抗日軍民驅虎豹,殲敵勁旅戰熊羆。”“每借浮云遮麗日,常生迷霧蔽晴天。” “千山披素裹,萬壑掛銀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六】、詩句中要有‘動詞’把畫面活起來;名詞不可都在每句的同一位置,以避免句式相同。</p><p class="ql-block">這個 “動詞” 相當重要的,整個詩中要少寫名詞多寫非名詞 (動、 形容、 虛)。五律承句、轉句中名詞的位置14/25至少一個準確,這個一定要注意啊!</p><p class="ql-block">這個一定要注意啊!要是位置相同的話,會出現寫的詩 都是一個句式了,都是 212了這樣讀起來 缺少抑揚頓挫的感覺,1/3 雖然也可以 只是兩個名詞的位置近了.就欠生動,七律雖然沒這個規矩 ,但是 名詞也不可過多、 過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七】、景色要跟感情絕對配合好;</p><p class="ql-block">用景色渲染心情,即便是八句都寫景,也是為了表現一種情感,喜怒哀樂 其中的一種。也就是說 你所選擇的景色 要和你表達的感情 一致;不要寫花凋零了,你卻很高興;也不要景色很美,你卻憂愁;古代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往往不是單純孤立的,而是和作者所抒發的感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寫景物,要善于景中寄情。而景與情之間其關系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移情入景、觸景生情、借景物反襯感情等。 如:</p><p class="ql-block">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p><p class="ql-block">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p><p class="ql-block">-----------《東坡》</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通過分析可知,第一句是在寫景,描繪了一幅雨后東坡的月夜圖,創造了一種清凈自然的幽雅氛圍,表現了作者寧靜的心情,為下面的抒情作了鋪墊 。詩歌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為主觀之“意”。在詩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來表現特定的感情,這就是所謂的“意象”。如:“菊花”常表堅強清高,“梧桐”常表凄涼冷清,“日暮”多表惆悵傷感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八】恰當用典故</p><p class="ql-block">恰當的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的寫法,會增作品的內涵和文采;理解時切不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借他人之酒杯,以澆自己之塊壘”是這類詩歌的一個共同特點。理解時,應將古人古事與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結合的是否恰到好處。用典一般多出現在轉句。</p><p class="ql-block">【十九】、觀技法</p><p class="ql-block">詩歌中的“技法”有很多,主要分為如下三個方面:</p><p class="ql-block">1、表達方式:即描寫、議論、抒情。尤其要了解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不同特點。</p><p class="ql-block">2、修辭方法:常見的有比喻、擬人、對比、雙關、設問、反問、夸張、對偶、借代等。</p><p class="ql-block">3、表現手法:范圍極為廣泛,如烘托、反襯、鋪墊、伏筆、照應、懸念、象征、抑揚、虛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觸景生情、以樂景寫哀情、篇末點題、卒章顯志、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一首詩的藝術技巧</p><p class="ql-block">可見創作者的功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十】注意詩的類別</p><p class="ql-block">詩人千千萬,詩歌萬萬千,但不論有多少變化,詩歌仍可以歸為不同的類別。而每一類別的詩歌各有其特點,把握了這些特點則有助于更好地鑒賞詩歌。如:從古代詩歌表現的內容上可分為:邊塞詩、田園詩、傷別詩、羈旅詩、寫景詩、托物言志詩、詠懷古跡詩等; 從古代詩歌抒發的情感上看可以有:離愁別緒、建功立業、懷才不遇、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熱愛自然等; 我們評閱時也一定要注意是詠物詩,還是詠懷詩,還是田園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一】、 不求句句好 , 但求一句精!</p><p class="ql-block">尋找妙處;古代詩歌的妙處,可以是一個詞(有時是“詩眼”),可以是一個意象,也可以是一個句子,還可以是一個情節。找不出啥毛病, 但是也沒被讀者感動的 ,純屬無味作品 。切忌:讀完忘完,不能與讀者產生共鳴。起句 先聲奪人?承句、轉句出彩?如: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多美啊!是不是過目難忘啊!合句 筆盡意不盡,余味無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這是21條 如何自評 和 評閱別人的詩作的標準,有客觀的、也有評閱者主觀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淄博市|
千阳县|
祁阳县|
全州县|
嘉善县|
永昌县|
永新县|
平南县|
泽州县|
博兴县|
儋州市|
囊谦县|
潜山县|
砚山县|
海晏县|
阳山县|
晋宁县|
米脂县|
融水|
三门县|
博爱县|
巴中市|
师宗县|
惠水县|
林口县|
茶陵县|
荔波县|
岑溪市|
衢州市|
堆龙德庆县|
津市市|
搜索|
吐鲁番市|
广河县|
毕节市|
罗田县|
祁门县|
泽库县|
弋阳县|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