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穿行怒江大峽谷,見證滇藏嫵媚路!

青島老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一行離開大理古城,將驅車前往位于云南西部神秘的怒江大峽谷。怒江位于我國地質最復雜多變的橫斷山脈。它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雪水聚集成溪,溪流相匯成河。怒江的上游叫“那曲河”,向東穿過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之間的峽谷,于貢山縣齊那桶開始稱為怒江。本人才疏學淺,以前一直以為其名來源于奔騰怒吼的江流,今日才知當地的怒族稱其為“阿怒日美”,其真正含義是“怒族的江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怒江大峽谷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漫長、最神秘、最美麗、最雄奇的大峽谷。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并流早已聞名于世。峽谷僅在怒江州段就長達300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吸引我們的有鮮花盛開的“美麗公路”、掛在3300米山巔的“石月亮”、怒江上驚險刺激的“老虎跳”、雄渾壯美的“怒江第一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石門關”等,能有幸目睹這些神奇的景象也是所有驢友的動力源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沿著杭瑞高速向西,轉入新近通車的保瀘高速,跨過怒江大橋,就開始進入怒江大峽谷了。圖中沿江的那條“白線”就是進入大峽谷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春季節峽谷幽靜深邃,怒江水湛藍清澈,完全沒有想象中的怒吼咆哮。沿峽谷有瀘水(六庫)、福貢、貢山等城鎮,生活著傈僳族、怒族、獨龍族、藏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怒江大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庫是怒江州府所在地,也是瀘水縣政府駐地。我們在瀘水境內下高速,轉入著名的219國道。這條公路從廣西的東興為起點,經過廣西、云南、西藏、新疆,直達北疆的阿勒泰,長達一萬多公里,是中國路程最長,路況最險,風景也最優美的國道。此段公路完全是沿著怒江兩岸的陡峭山坡開鑿而成,壁立千仞的山崖緊貼公路,雖然目前已經完全硬化達到二級兩車道公路等級,但據說在雨季會經常發生塌方和泥石流。不過此段公路有一個“美麗公路”的好聽名字。美麗公路是指國道219在怒江大峽谷中的一部分,起于瀘水市城西,止于貢山縣丙中洛鎮,全長286公里,并配建了長達321公里的慢行系統,供自行車和步行者使用(公路與慢行系統不完全并行,有時會單獨穿越危險路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麗公路慢行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木棉花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此季節,美麗公路沿途木棉花進入盛花季,國道兩側遍布火紅的高大木棉樹,可以說是迎接我們進入怒江大峽谷的第一份禮物。木棉花也稱為英雄花。木棉樹是南方的特有樹種,為高大喬木。壯碩的軀干,頂天立地的姿態,花瓣的火紅顏色,猶如壯士的風骨,配得上英雄樹的名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幾樹半天紅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早春三月正是怒江兩岸木棉花盛開的季節,據說從保山市的潞江壩,沿著怒江一直到怒江州瀘水市的登埂村,綿延百公里,到處盛開木棉花。</span></p> <p class="ql-block">木棉樹屬落葉大喬木,高可達25米。通常在干熱地區如同桃花一樣,花先于葉開放;但在濕潤氣侯條件下,也有花葉同時存在的情況。比如這棵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棉花的花朵單生于枝頂葉腋,紅色或橙紅色,直徑可達10厘米以上;萼杯狀,3-5瓣。花瓣肉質,長8-10厘米,寬3-4厘米,可以食用。我們的中午飯就特意品嘗了一下,味道不錯。木棉花期常在3-4月,果實夏季成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棉花朵巨大,顏色鮮艷,花瓣厚實臘質,很受人們喜愛,是廣州、高雄、崇左以及攀枝花市的市花。與其它常見花朵不同,木棉花掉落后,雖然樹下落英繽紛,但落花不褪色、不萎靡,很英雄地道別塵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人說木棉花之所以被稱為“英雄花”是因為它開得紅艷但又不媚俗,今日觀之,確實不俗。聽說六庫城里還有一棵木棉花王,有機會一定去觀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木棉花外,沿途各種其它花卉也競相開放,姹紫嫣紅地將美麗公路裝點得分外妖嬈。春天是走美麗公路的最好季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登埂附近怒江邊上有許多地下溫泉在此出露地面,因此也是當地人露天泡溫泉的最好區域。每年的正月當地的傈僳族還要舉辦“澡堂會”以洗舊迎新。我們隊伍中的幾位驢友也乘興入池過了把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虎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沿著219國道繼續前行一個小時左右就可到達怒江第一險灘:老虎跳。老虎跳峽谷長約10公里,最窄處僅有10余米。峽谷兩岸峰巒疊嶂,峭壁如削;水中巨石林立,激起浪花朵朵。因江面變窄,落差變大,而使水流湍急,形成4個險灘群。這里是怒江大峽谷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岸邊有一塊巨石,可以拾梯而上,上面設有觀景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地傈僳族稱此為“臘瑪登培”,即老虎跳峽谷之意,也被視為傈僳族的虎氏族發源地。從照片中可以看出這里江面很窄,僅約20米左右,江中有一塊2米見方的巨石橫臥江心,據說古時的老虎借助這塊石頭一躍而過怒江。從觀景臺上的碑銘可知,老虎跳名字背后還有一段愛情故事(又落俗套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怒江之水從巨石兩側奔騰而下。雖然正值枯水時期,仍可感到浪花飛濺,驚濤拍岸,轟鳴聲震耳欲聾,響徹峽谷。也正因為如此,這里成了漂流愛好者挑戰激流的圣地。云南省每年都在這里舉辦皮劃艇越野挑戰賽,吸引各路勇者來此獻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老的老姆登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此拍照留念之后,我們繼續驅車前行大約一百公里,在傍晚時分來到怒江東岸碧羅雪山腳下的一個三岔路口。從這里可以通向我們今晚的駐地,聞名遐邇的老姆登村。經過了一個檢查站(疫情期間我們經過了無數次檢查站,出示了無數次行程碼,安全碼和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在陡峭的山坡上,沿著曲折的之字形盤山路,爬升了大約七八百米高,在太陽落山后終于來到了碧羅雪山坡上,海拔1850米的老姆登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姆登是怒族語,意思是“喜歡來的地方”(說心里話,如果沒有汽車代步,就算我們用一天的時間也未必爬得上來)。老姆登村也是一個貧困村,十年前的數據表明,其人均年收入僅有1400多元,每月不足120元。由于這里風景優美,特別是保留著許多原始自然景觀,近年來吸引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是國外的游客前來,成為狂熱驢友的網紅打卡地。村子內因此也建設了一些客棧,成為經濟支柱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村中修建的雕塑,描述當地少數民族狩獵農耕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隨著游客的不斷增多,村中有幾戶人家辦起了農家樂和客棧,其中的“姐妹花客棧”名聲在外,因為姐妹倆能歌善舞。我們也在門前拍照留念。出乎我們的預期,這里的客棧雖然談不上舒適豪華,但是衛生條件還讓人滿意,完全不像個偏遠落后山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下榻的150客棧也是一個網紅客棧,位于進村路邊。為何叫150呢?據說是取自客棧老板名字“郁伍林”的諧音。他是怒族文化遺產的繼承人,能歌善舞,喜歡書畫,才華橫溢,經常代表怒族到北京去表演少數民族歌舞,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帥哥。可惜我們這次未能謀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姆登村最有名的是這座基督教堂。青磚墻,紅漆木窗,白鐵皮屋頂,簡單樸素。從外表看,這座教堂并不高大壯觀。既沒有常見的玫瑰彩窗、也不見巴洛克式穹頂和哥特式尖塔,但更顯出信徒信仰的純粹和虔誠。正面墻上“神愛世人”昭示著這所普通房子的全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堂旁邊有一汪池水稱為“龍潭”。龍潭屬于高山湖泊(懷疑是人工建造),面積不大,湖水疑為山中積雪所化和雨季雨水匯集。在清晨的霞光下湖水清澈平靜,湖面清晰倒映著藍天,綠樹和紅紅的小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里還是觀看怒江對面高黎貢山頂“皇冠山”景色的最佳觀景臺。皇冠山因山頂巨石形似王冠而得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觀賞皇冠山的最佳時間應該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除了觀景之外,還可以享受清風拂面,感受晨光暮色的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晨在這里還可以欣賞到對面高黎貢山雪峰的“日照金山”神奇景色。而這幅美景還可以映射到龍潭湖水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巍峨的雪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要說一下“老姆登茶”。老姆登村從1987年開始引種茶樹。由于這里是亞熱帶山地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干涼同期,冬春多干旱,山高多霧,空氣質量好,非常適合茶樹種植。因此老姆登茶也成為優質茶品。色澤嫩綠勻潤,光澤油亮,芳香濃郁。具有香氣芳郁、回味香甜,解渴提神等功效。有需求者可以郵購,最重要的是能夠幫助純樸善良的怒族兄弟姐妹脫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隨著太陽的升起,可以清晰看到峽谷對面山坡上驚險的之字形盤山路。我們頭一天晚上就是沿著這樣一條險路驅車來到老姆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記憶之城知子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我們還抽出時間去了“記憶之城—知子羅”。知子羅是傈僳族語,有“好地方”之意。位于老姆登村南面5公里處,海拔2000多米的小山頂上。這里曾經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和原碧江縣城所在地,曾經的繁華城市。如今幾乎被廢棄,成為了記憶之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當年繁華的街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沿怒江的公路通車之后,1974年自治州政府搬遷到怒江下游的六庫鎮。1986年碧江縣建制被撤銷歸并到福貢縣,這里就不得不人去樓空了。知子羅從堂堂州府所在地,縣城一路下滑到匹河鄉的一個村子。人口急劇減少,房屋破敗廢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當年州黨委和政府所在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當年州黨委辦公樓,墻上還殘留著當年的宣傳標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據資料記載,這里還是二戰期間當年遠征軍從緬甸歸國的地點。可惜已經沒有任何標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從知子羅下山回到219國道,向美麗公路的終點:丙中洛進發。沿途兩側的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越發高峻,峽谷也越發幽深,峽谷兩側不時有瀑布落下。正值枯水季節,瀑布多數都比較溫順,沒有了昔日的氣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怒江之水也褪去了混黃色彩,碧綠清澈,緩緩流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怒江大峽谷中很難找到一片平坦之地,稍有平緩的山坡就會成為重要的居民點。福貢縣城就建設在這樣的緩坡之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月亮奇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距離福貢縣城以北大約30公里處有一大地質奇觀:石月亮。所謂的石月亮是一個位于山頂的溶蝕山洞。從公路上看去,在西面幽暗的高黎貢山頂,有一座山峰中間有一處空缺,透著背面明亮的天空,非常像懸掛在天空的一輪明月。這就是著名的石月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高黎貢山中段山頂3300米處一個巨大的通透山洞,洞寬約40余米,高約60米。形成原因據說與當地造山運動有關。這個透著白云藍天的石洞,傈僳語稱它為“亞哈巴”,即石月亮的意思。而要到近前親近這個石月亮并不容易。據說近來修建了一條上山步道,不過即使是健康的年輕人也需要一天多的時間才能完成。用長焦拉近可以看到洞口內還有棵大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毫無疑問這處天造地設的自然奇觀,自然也會產生無盡的遐想。當地傳說在遠古時怒江邊住著一對傈僳族兄妹。哥哥愛上了龍女,而龍王不允,龍王施展法術下了四十九天暴雨。洪水填滿了大地上的所有河塘和溝菁。最后哥哥用神劍射穿山體,放走了洪水。這里后來成為了傈僳族公認的發源地之一,至今仍有各地的傈僳族民眾前來尋根問祖。雖然這只是一個不靠譜的傳說,可不管來自何方的游人,到此都會停下腳步,凝神駐足仰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飛鏡掛青天,蒼嶺有月魂。圓圓的石月亮,像是一只眼睛,注視著萬古奔流的怒江和這里生生不息的各族人民。已經成為這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抗日遠征軍歸國渡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石月亮鄉附近的怒江邊還是中國抗日遠征軍1942年從緬甸歸國過程中穿越野人山,跨過怒江的渡口。近年豎立的這塊石碑印證了當年抗日軍人的意志和艱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怒江第一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當天的最后一站是位于丙中洛附近的怒江第一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怒江第一灣位于丙中洛鎮南部附近。怒江由北而南流經孜當村時被王期巖迎面擋住,改向西流。流出300多米后又被西岸貢當山擋住了去路,調頭再向東,而再次被東岸的王期巖擋住改向南流去,形成了一個半圓形的大彎,俗稱怒江第一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坐落在三面環水之中的平壩,高出怒江50多米,地勢平坦開闊,風光綺麗。此刻油菜花盛開,金黃一片,仿佛人間天境。奔騰的怒江將這塊寶地環繞在自己懷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半島上有一個名為坎桶的小村子,目前僅有十二戶人家。解放初期這里曾經是麻風病人隔離治療的地方,因此也被稱為怒江麻風村。據說目前仍有一位麻風病人住在這里。站在怒江對岸你完全想不到,這么美麗的地方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人間苦難。?登島只能通過溜索實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怒江第一灣上游不遠,還有一個小一號的大拐彎,形狀和走向幾乎一樣。這個小半島以桃花聞名,人稱桃花島。在怒江對岸遠遠望去,江灣臺地上有層層農田、房舍、桃樹林,恍若世外桃源。這里的村莊名為扎拉桶,其位置與丙中洛隔江相望。扎拉桶村每年農歷二月初十桃花盛放時舉辦“桃花節”,這天村民用蕎面、稻草和竹子做成一個桃花神,念經儀式后和祭品一起投入怒江之中,祈求神佛保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桃花島有一座吊橋與西岸的丙中洛鎮相連,島上居民多為怒族,信奉原始宗教。值得提醒的是,很多驢友將這里的桃花島與麻風村相混淆,把扎拉桶誤以為是坎桶。其實兩者并不是一回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晚我們下榻丙中洛鎮。這里是怒江州貢山縣轄鎮,北與西藏相接。也是滇藏公路最驚險的丙察察段的起點。丙中洛原名為“碧中”(藏語),當地怒族人稱為“麻白克勞”。丙中洛鎮所處位置是怒江峽谷深處少有的開闊臺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這塊寫著“丙中洛”的大石頭就立在桃花島對面的觀景臺旁。每個途徑這里的游客都會在這里的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一早我們早早來到丙中洛觀景臺上,觀看并拍攝朝陽下的丙中洛美景。這里更適合放飛無人機進行上帝視角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丙中洛鎮算是怒江大峽谷中少數比較大的城鎮,有六千多居民,分布在峽谷中更為少見的平壩之上。藍天、雪山、綠樹、黃色油菜花田,點綴其間的各色房屋構成了一幅艷麗的油畫!難怪這里成為眾多探險旅游愛好者的打卡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丙中洛有許多好看的景點,其中普化寺比較有名,是藏傳佛教寺廟,坐落在嘎瓦格布峰東南角。此外婁址寺、香巴拉宮、巴馬拉宮和福祿拉宮等寺廟也值得一看。因各種原因這次被我們忽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連片的油菜花已經開始綻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飯后我們繼續沿著219國道在怒江大峽谷深處穿行。第一個吸引我們目光的是重丁教堂。在丙中洛壩子東面的重丁村有一座白色的建筑非常醒目,為天主教堂,始建于1905年,是法國傳教士任安守住持修建。任安守死后就安葬在重丁教堂旁。白色的墻面、高高的十字架、山頂上的皚皚白雪,映襯著藍天,非常漂亮。可惜在疫情期間,教堂沒有對外開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門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丙中洛溯江北上,很快就來到怒江上的著名景點:石門關。石門關當地也稱其為“納依強”,意為神仙也難通過的關口,位于丙中洛壩子的北端。其在怒江大峽谷中的地位相當于長江三峽中的夔門。這里因怒江兩岸峭壁高聳入云,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是怒江州通往西藏的北大門。路邊有一塊大石,上書“石門”紅色大字,供游人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兩座直立的懸崖峭壁屹立在怒江兩岸,直立的石壁插入云端。據說在雨季,洪水淹沒了沙灘,路斷難行,就是猴子、巖羊也過不了石門關。三月初是怒江的枯水季節,藍綠色的江水竟平靜得沒有一絲波瀾,清晰倒映著石崖藍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諾大的石門關景區竟然只有我們一行數人,峽谷中安靜得有點可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網上有一個傳說:每年端午節前后,在石門關附近會有數條顏色各異的大蟒蛇爬出山洞曬太陽。更為神奇的是說在佛經里有此記載(未經考證)。雖然明知此為無稽之談,不過經過此地仍有些頭皮發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氣勢磅礴,雄奇壯觀的石門關是從云南到西藏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處。同樣也是藏傳佛教傳入內地的一條路徑。據說石門關有五幅數百年前的藏文摩巖石刻,是藏傳佛教第十七世嘎馬巴(活佛)說的話,不過匆忙間我們沒有找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族特色村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離開石門關繼續向北,怒江大峽谷兩側的山峰更加高聳,河谷更加幽深。下面我們將要拜訪兩個民族特色村。首先拜訪的是霧里民族村。霧里村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寧靜美麗的小村莊,村里有幾十戶藏、怒和傈僳族人家。兩年前剛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霧里村位于219公路所在的怒江對岸。需要通過一座懸索橋過江。到達霧里村還要走一段石板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這是第一次走上這種有晃晃悠悠感覺的懸索橋,而且還是在怒江之上。雖然遠不如怒江上傳統的溜索來得刺激。自然拍照留念也是少不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橋下碧綠平緩的怒江水。</span></p> <p class="ql-block">抬頭就是終年積雪的山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途還要過這樣一座頗具特色的小石橋。</span></p> <p class="ql-block">霧里村坐落在高山間一小塊坡地上。民宅多為木制吊腳樓,人居樓上,下面放農具雜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里的海拔高,季節晚,油菜花才剛剛泛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遠處匆匆跑過的一條小狗表明這里還有的生活氣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村里很少能見到人,不僅沒見到游客,就連村民都很少。唯一見到的一位看起來也不像村民。門楣上的“霧里人家”顯示可能是一家客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怒江大峽谷之行的最后一站是緊鄰西藏的秋那桶。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219國道越來越陡,越來越窄。此刻我們開始真正體驗丙察察線路的艱險了。路邊常見的滑坡體告訴我們,丙察察永遠都是一條險路。可聽去過的驢友講:與“大流沙”相比,這根本就不算什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秋那桶是一個以優美的田園風光著稱的小小村落,在丙中洛的最北端,不多的幾戶人家散落于山谷中的坡地上。從這里再往前走,經過一段沒有人煙的地帶,就可以進入西藏林芝地區了,這里是怒江大峽谷云南段的終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進入秋那桶必須換乘景區提供的越野車和當地司機,經過一段不長但有些崎嶇的山路,就可以來到村內一座小廣場。好奇的是這里竟有這樣一座中式天主教堂。如果不是上面的十字架和天主堂四個字,相信沒人會想到這是教堂。飛檐斗拱更像一座中國的古代戲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廣場旁邊有一座新建的市場,賣一些稀奇古怪的旅游紀念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唯一能吊起我胃口的是懸掛在鐵絲上售賣的臘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小村,近處是綠綠的青稞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遠處則是巍峨的叢山峻嶺。這些未經修飾的景色遠好過村里那些過于商業化的景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為219國道西藏段仍在修路,秋那桶就是我們怒江大峽谷之行的終點了。我們返回丙中洛過夜,第二天將原路返回,出大峽谷奔赴保山市的騰沖繼續我們的云南之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飛來石的傳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一早,我們啟程向著下游方向又一次進入怒江大峽谷,再次體驗世界上最漫長、最神秘、最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東方大峽谷。當來到福貢縣境時,拜訪了大峽谷中的另一個奇觀:飛來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塊飛來石位于福貢縣城以南40余公里的匹河民族中學教工宿舍院壩中央。宿舍建在一塊高七八米,直徑有十多米的一個巨大石頭頂上,三幢平房圍成一個U型院子。院子中間僅留有不大的院壩。1983年3月19日凌晨,因連續下雨,有一個長達七米,直徑五米,重近千噸的圓錐形石頭從山上滾下,重重砸在公路上,并借助慣性從公路彈到宿舍院中央。它象有眼睛一樣,既不傷一個教職工,也不損害房屋,就象人為的置放在那里,堪稱奇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族中學大門。不知什么原因,校園內沒有一個人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飛來石的下面有一塊石碑,刻有《飛來石記》,內容如下:飛來石,又叫“夫妻石”,高7米,位于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民族中學校園內,距州府六庫84公里,距福貢縣城45公里,緊靠瓦貢公路西面,矗臨怒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3年3月19日凌晨2時30分,一塊巨石悄然飛至,傲然屹立于一塊近80平方米的扁型磐石上。當時,磐石上建有一幢民族中學三合小院校舍,巨石飛落立于院中,除北邊小平房屋檐與飛石緊靠稍有損壞外,周圍建筑毫發無損,臥居教師皆被驚醒,起身觀之,“飛來之石”竟矗立院內,驚駭之余慶幸安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對“飛來”之石自然奇觀,當地怒族民眾賦予了一個美麗的傳說:一對逃婚的怒族青年不幸失散,男青年化為磐石在怒江邊盼望戀人歸來,被困在碧羅雪山上的女青年也化為巨石沖破種種束縛投入到“情人”的懷里,結束了苦戀之情,成就了“鐵石情緣”。因此,當地村民把“飛來石”稱為“夫妻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飛來石上不知何人篆刻一首短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奇峰出奇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險情出險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巧難又巧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絕緣配絕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說是飛來石與底下的基石為夫妻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有人為飛來石作詩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石似是天上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羨慕人間誦讀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悄然飛來立庭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愿在長夜伴寒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此來解釋為啥巨石選擇學校作為落腳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過我們仔細研究了飛來石的環境狀況,從房屋與石頭的相互關系來看,一致認為是先有石頭落地,后有校舍建設,不存在校舍“毫發無損”之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獨樹成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離開怒江州,沿著230國道進入保山市。在這里我們順訪了“獨木成林”景區。應該申明,這里不是西雙版納勐海聞名中外的“獨樹成林”,是保山市隆陽區芒龍村的“獨木成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獨木成林是指南方榕樹的特有習性。榕樹是一個神奇的樹種,其枝干上生出的氣生根可以落地后長成次生樹干,遠遠望去有如一片枝丫相接的小樹林,所以有獨樹成林之說?這是芒龍村六百余年的古榕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代久遠的大榕樹已經很難區分主樹干和次生樹干了。這是一棵號稱有千年歷史的高山榕樹,人在其面前顯得非常渺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芒龍村中的一棵大榕樹,是村民納涼休息和討論社交的重要場所,已經成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跨過這座龍江大橋我們就進入騰沖境內了。我們的怒江大峽谷探索也告一段落。五天的行程仍屬于走馬觀花,浮光掠影,雖收獲多多,但仍留遺憾。希望還能有機會與這座神奇的東方大峽谷邂逅。</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务川| 浮梁县| 墨竹工卡县| 平南县| 修水县| 鄄城县| 永济市| 长岭县| 邹平县| 韶山市| 新安县| 常宁市| 东台市| 西乌珠穆沁旗| 游戏| 石屏县| 泸溪县| 郁南县| 富裕县| 林西县| 武鸣县| 上蔡县| 莎车县| 玉屏| 保山市| 庄浪县| 沙雅县| 桐柏县| 高州市| 重庆市| 汉寿县| 左权县| 岚皋县| 台安县| 耒阳市| 拉萨市| 天等县| 晋城| 百色市|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