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到山上去干活,順便背回一背柴禾來,拍照上傳空間,引起了眾多朋友的圍觀。不少朋友都對背柴的柴架子頗感興趣,于是萌生介紹一下柴架子的念頭。</p><p class="ql-block">邢西百里路羅川,隨便走進哪個村子,無論走到誰家,找個柴架子,那是舉手之勞。</p> <p class="ql-block">柴架子相伴著每個農家,幾乎是農家人生產與生活不可離的“伙伴”。那時候家家備有的柴架子賽過當下人人手中的一部手機。</p><p class="ql-block">柴架子顧名思義就是背柴禾的架子。那時候的家家戶戶一般都是七八口人,甚至十大幾口,每家每戶都是一口大鍋連著一盤大炕,每頓都得滿滿一大鍋飯湯。天天如此,年年如是,因而燒柴禾也是每戶的頭等大事啦!于是,家中每一成員一有閑空兒,都會背上柴架子上山去割柴。</p> <p class="ql-block">柴架子是個什么樣子呢?城里人譏笑山里人:看,"老山筋”們個個都背著個“小梯子兒”!不錯,柴架子就是一個小梯形的,一般上寬半尺,下闊九寸,架子高即三尺。兩根豎架框連著四道橫牚,自上而下,第一道橫牚距上端四寸,第二道橫牚距第一及第三道橫牚各是兩寸。第四道橫牚距下端半尺,特別要兩端都要穿透架框,各長出一寸來,這叫“架肘子”,主要是方便掛架襻子的。第三道與第四道橫牚之間豎插著兩根間距一寸的木板子,木板子長約一尺四,寬約寸半,又距兩邊的架框子各是兩寸。在第三道橫牚上挨架框處各縫上一道用羊毛繩編織的架襻子,左邊那根架襻子下端用細繩兒固定在第四道橫牚的左邊架框與木板子之間的空檔里,右邊這根架襻子下端也用細繩兒拴一道活扣兒,不再固定到第四道橫牚上,只是在背負重物時,將下端活扣兒掛在右邊架框外長出一寸的架肘上,這樣方便解脫架襻子。在第三道橫牚的下端的兩根架框上,每間隔兩寸,刻上一道細壕壕兒,共刻三道。這是固定拴架拘子的細繩兒的。“架拘子“如一個反轉的“人”字形,或者就像“入”字形,兩頭也各刻上一道細壕壕兒,各拴上一根細麻繩兒,麻繩兒的另一端就固定在架框上刻好的細壕兒里。在第二道橫牚上拴一條拇指般粗細長約一丈的麻繩,這根麻繩就叫“腦繩”。平時不用時,就將腦繩與架拘子拴在一起,繞在架框的上頂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柴架子還有另外一種樣式,叫“背石頭架子",多用于背石頭的。其實,這也是柴架子的改造升級版。也就是在柴架子的反面架框上中心點兒靠上一寸各固定上一道長約一尺左右的橫牚。這兩根橫牚之間又加固兩道六寸長的橫牚,一根固定在頂端,與另一根相距三寸半。為了使負重更堅固一些,再用兩根稍有弧度長約一尺的頂牚頂在橫牚與架框上,一頭固定在橫牚頂端靠內兩寸半處,另一頭頂在架框上第四道橫牚靠上一寸處。這種樣式的架子用起來方便,將所負的重物放上去背起來就可以走人,還省去了腦繩與架拘子。因而現在使用這種樣式的架子多一些。</p> <p class="ql-block">這柴架子與山里人的生產與生活息息相關。春天往地里背土背糞,夏收往場上背麥捆,秋收往回背玉茭、谷子、紅山藥等,山果采摘時又背回核桃、栗子、柿子,冬閑時更是背回一背背柴禾來。一年四季,山里人幾乎天天不離柴架子!</p><p class="ql-block">從十來歲開始,山里人就開始背柴架子了!那時候,我們這些半大小子一到星期天或放秋假,就三五成群,吆五喝六,嘰嘰喳喳,背上架子,手持鐮刀上山割柴去。到了山坡上,自行散開,一人一片。“嚓嚓嚓”的鐮刀聲伴著走調的樣板戲曲聲響徹了整個山谷。</p><p class="ql-block">割下了一鋪一鋪的荊柴,再用三四根光滑的細荊條擰成一根腰繩子,把割好的荊柴捆成一人抱不住的柴捆子。把柴捆子一個一個滾下山坡來,就把柴剎到柴架上。</p> <p class="ql-block">剎架子也得講究技巧的。把柴架子平放地上,把架拘子上的細麻繩固定在架框的細壕壕兒里,根據柴捆的大小,來調節細麻繩兒固定在哪道兒細壕兒內。架拘子的兩端纏著多圈麻繩,也得根據柴捆來調整麻繩的長短,特別要注意架拘子兩端的麻繩要一樣長短。放柴捆時一是把根部朝向左邊,把柴捆放在柴架上掂出柴捆的重心處對放到架子的正中間,再把腦繩穿過架拘子,往剎架子人的懷里方向拽。邊拽邊用雙腳或雙膝使勁蹬著柴捆,越緊越好,直到腦繩拽不動為止。右手拽緊腦繩不松手,左手在架拘處摁緊繩子不松勁兒,再右手松開,把腦繩反轉成一個活扣,套入架拘子的頂頭里,最后將腦繩再緊一把即可。把剎好第一捆柴的柴架子從地上扶起來,找一個平整的地方靠好,再把腦繩甩在柴捆后邊。把第二捆柴摞在第一捆上,掂出重心,盡量與第一捆根部對齊。撂好了柴捆,把腦繩從后邊繞回來,穿過柴架子的第二道橫牚,用力拽緊,在這道橫牚上繞一圈,再從上方的腦繩里斜穿過,把繩頭固定好,這剎架子就算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此時的伙伴們都剎好了架子,先把體力壯的伙伴柴架子抬到一個隔臺上靠好,他再幫其他伙伴們把背柴捆的架子一一扶起來,最后他背起自己放在隔臺兒上的架子就輕松自如了。</p><p class="ql-block">伙伴們背著柴捆,手拄一根細棍兒,自行排成一溜兒,誰離誰不遠也不近,以防互相碰撞,發生不必要的麻煩。特別是手拄的這根棍子至關重要!它與兩腿形成了一個三角形,這是聰明的老輩人傳下來的技巧,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這根棍子猶如孫行者手中的金箍棒,不僅如此防滑倒,即使滑倒了,還可以依仗這根棍子再拼力地站起來。特別是在別的小伙伴滑倒起不來時,就可以隨時隨地把架子放下來,再用這根棍子把柴架子抵住,馬上脫身去救助小伙伴。行走在山里的羊腸小道上,幾乎要側著身子穿行,時時提防著兩邊的樹枝與荊棘的阻拌,稍不留心就會絆一個跟頭或被樹枝卡住。因而柴捆的根部朝左邊,顯得非常重要了。遇到一段陡坡兒處,連下幾級臺階兒,這樣就得面向臺階兒,一步步倒退著走下來。走一陣子,已是汗流浹背了,就要找一個隔臺兒坐下來落落汗。稍歇之后就得動身,要不后邊的伙伴沒地方歇腳了。只有到了溝底一處較大的開闊地,大家才可以同時歇下來,互相談論著與柴相關的話題。歇過之后,繼續上路。一直到了村邊,才各自散去。就這樣,一個假期,柴垛子就會高高地摞起。</p> <p class="ql-block">“背石頭架子"又是山民們在生產與生活中聰明才智的顯現。常言說:靠山吃山。這話真是說到家了!山里人的住房也離不開大山的材源,石頭壘墻,石板苫頂,這采自大山;大梁架頂,檁條橫擔,再架上木椽與苫板子,這也取自大山;抹內墻的泥土,墊屋地的黃土,這更來之大山。這些材料都得靠雙肩一塊塊、一根根、一簍簍地背回家,因而“背石頭架子“應運而生!</p><p class="ql-block">一個小子三間石頭房子,這是父輩的責任!要蓋房子了,一家起房,全村幫忙。石匠壘墻,站在腳手架上叮叮當當,左瞄右照。年輕人背起石塊,爬上梯子,上到腳手架上,把一塊塊石頭放到指定的地方。背石頭要全仗勞力的,一塊石頭少則七八十斤,多則上百斤,背一天石頭會讓人身困體乏。特別是橫放在門口、窗口上的長石條更得有二百多斤,好勞力的人仍可以一人背起,順梯子背到腳手架上,幾人合力抬到門口上或窗口上。主人自會送給背石條的年輕人一盒一毛多錢的香煙,作為重賞。主人樂盈盈,年輕人更是喜不自禁,更對架子有說不出的感激!是這“背石頭的架子"讓他得到了獎賞,更讓他長了臉面!</p><p class="ql-block">在那蓋新房的日子里,一家人就沒個閑!常記得父親與叔伯們,雞叫頭遍就動身上山去背苫頂用的木材。這要得到離村六七里的樹林坡上,背一根二百多斤重的檁條,在黎明之前就趕了回來,因還要趕上生產隊里出工的。女人與孩子們也不落后,雞叫三遍就動身到西溝一個叫黃土垴的地方去背黃土,大概全村都要來這里取土,因為就這個地方黃土深厚。這些蓋新房的用料源源不斷地運回來,哪一個能離得了這背石頭架子啊!</p> <p class="ql-block">記得九十年代上演的一部影片叫《笨人王老大》,其中的主人翁就是背著一背柴禾在下山時不當心柴捆被路邊的樹枝掛住,幾次掙脫不開,再次猛用力,人與柴一起滾下了山崖,人卻永遠離去了!笨人王老大的死震撼著每一位觀眾惋惜的心!在我們山里,也有如王老大那樣上山砍柴丟失性命的,給家人留下永難愈合的疼痛!但柴架子又是那時候救人性命的工具!七十年代響應毛主席“農業學大寨"的號召,村村在河灘上修大地。那年春天剛開春,隊里人都在一個叫“東臺"的地方取土。由于土層消凍,一大土塊轟然倒下,把幾個社員砸壓在土里。其他的社員們奮力搶救,把這幾個人挖了出來,好在只有一人受重傷,其他人安然無恙。受重傷的社員要急急送往公社衛生院,可哪里找擔架來抬呢?一年輕人急中生智,背起架子讓傷者坐到架子上,急急奔往衛生院。一路上,幾個年輕人輪流替換,馬不停蹄,一鼓作氣趕到八里外的衛生院!醫生說來得太及時了,再晚來幾分鐘,人就難保了!這是鄰居馮大爺親身所歷,常常提及此事,就滿含熱淚,說不完對那些年輕人及架子救命的感激!</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山里人也早鳥槍換炮了,大多人家都有了三馬車或面包車了,柴架子只是偶爾用一!用了。但柴架子給山里人立下的汗馬功老,永遠留在了山里人的記憶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潭县|
中超|
博客|
乌恰县|
孟村|
徐闻县|
阿尔山市|
体育|
莒南县|
四子王旗|
高平市|
同江市|
丽水市|
泰顺县|
景谷|
方山县|
宁波市|
依安县|
台北县|
全州县|
页游|
福清市|
台湾省|
竹溪县|
牟定县|
怀集县|
龙岩市|
天门市|
治多县|
蕲春县|
澎湖县|
阳泉市|
襄垣县|
禹州市|
宿松县|
黑河市|
革吉县|
航空|
肥西县|
凭祥市|
饶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