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經歷是人生的一個拐點,是知青人一段刻骨銘心的印記。知青是用青春換來的記憶,是用命運與熱血換來的抗爭,是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一代人,是與共和國一道成長的見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我們正值青春年華,卻遠離了親人,從熟悉的城市到陌生的農村,從讀書的教室到耕耘的土地,在艱苦的歲月里,我們承受著痛苦、煎熬、淚水和喜悅,窮困潦倒地一步步前行,讓我們逐漸的成長起來,走向了成熟。今天,我們用自己真實的情感,追憶那段令人難以忘懷的知青歲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12月26日,為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我隨同父母走五七道路,由沈陽乘坐火車到原錦西縣老倌堡公社老倌堡村插隊落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倌堡村現隸屬葫蘆島市連山區,南壤渤海之濱,北靠小虹螺山麓。全村位于白臺山的腳下,耕地肥沃,坡地松軟,水源豐富。當地主要特產有花生、玉米、高粱、紅薯、大豆和蘋果、梨、桃、李、杏等水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倌堡村分為河南、河北兩地。河道兩岸白楊參天,綠柳成陰,春天桃花盛開,鳥語花香;夏天一片蔥綠,蜂涌蟬鳴;秋天豐收在望,一片繁忙景象,家家院里紅薯堆積如山;冬天寒風蕭瑟,人們坐在火坑上抬頭就可見南山的松柏,若遇上雪天更有一番別致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距離老倌堡不遠處,是名揚天下的遼沈戰役—塔山阻擊戰主戰場。在歷時六晝夜戰斗中,白臺山戰場十分慘烈,英雄塔山團與敵軍展開肉搏戰,殲敵7000多人,而戰士們的遺體就鋪了三層,34團最后僅剩21人,35團剩余不足百人。正是有了4縱的頑強阻擊,才頂住了國民黨幾十倍及陸海空全方位的進攻,為我軍主力部隊攻克錦州贏得了寶貴時間,并成為影響解放東北最終走向的轉折點。塔山戰役后,在村東山岡矗立起一座紀念碑,陳云同志親自題寫碑文: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我們回望塔山,那是先輩們走過的路,站在當年白臺山戰場的陣地上,對這片熱土我們無限眷戀,有著深深的情愫,對無數先烈用寶貴的生命打下的這片疆土,我們要百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望遠前方,我們的步履更加堅定,立志保衛好祖國的江山,用我們勤勞的雙手,努力建設美好的家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到老倌堡,父母帶著體弱多病的姥姥,以及我和妹妹一同插隊落戶。一夜之間,城里的家沒了,姐姐下鄉走了,現在的家變成了土墻農戶。屋里是土炕,窗戶是用紙糊的,窗前僅有一塊小玻璃,平時吃水靠扁擔挑,做飯要用枯草和玉米桿當柴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為了維持生活,15歲的我從未干過農活,只好帶著妹妹到當地學校讀書。放學后我倆再背簍去拾柴,到很遠處的山上摟散落的枯草和樹葉,以維持家里做飯燒柴用。由于當地農村生活不便和醫療條件差,姥姥不久就因病去世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畢業后,當地農村的孩子都要回鄉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此時,我一邊參加隊里的生產勞動,一邊兼任隊里現金出納和倉庫保管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插隊三年后,身為五七干部的父母先后抽調回城,恢復了原單位工作。隨即,全家搬遷回沈。而我卻留在當地農村,遠離家人,孤單寂寞,開始了我真正知青歲月的生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中,可以這樣說,我們知青這一代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出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獨特篇章,也正是這個特殊的年代,再現了又一曲在挫折中受益、在磨礪中成長、在逆境中前進的青春之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雖然把青春芳華獻給了廣闊天地,失去了人生受教育的黃金時期,但我們仍然可以幸運地說,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虛度年華,沒有為身處逆境而自甘墮落,沒有放棄自己的奮斗和追求,更沒有為扭曲和降低人生的痛苦而懊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老倌堡下鄉知青人員中,基本上都來自錦州和葫蘆島兩市,知青的主要任務是在村對面的白臺山上,開荒種地,發展農業經濟,改變當地落后面貌,用我們自己的雙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臺山是塔山阻擊戰的重要戰場,時至今日,山上還留有戰爭坑道的痕跡,當年許多英勇犧牲的戰士都埋在了這里。從遠處遙望這座山,光禿禿的,四周雜草叢生,一片荒涼,黑黢黢的群山上,冷風吹過光禿禿的樹干,不時發出一陣陣刺耳的窸窣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面對一眼望不到邊的禿山荒嶺,我們知青人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用堅韌不拔的意志,堅持開荒種地,種地瓜、玉米、果樹,用扁擔在山下水庫取水,一步一步地挑水向山上走去。山高路遠,一走一晃,十分艱難,肩膀壓的十分疼痛,汗水早已濕透了衣服。在艱苦創業環境中,我們每天挑水要往返十多次,勞動條件十分艱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午開飯時,我們每人一塊不到巴掌大的玉米餅子,一碗白菜湯,卻看不到一點油星,還時常感到自己肚子餓得慌。若有重要客人來,招待最好的飯菜就是高粱米水飯、炒花生米。在艱苦創業的日子里,我們每天開荒、挑水、種地、鏟地、割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家硬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汗水,在白臺山上建起了小糧倉和花果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鄉時,老倌堡村離錦西縣城火車站有二十多公里山路。我每次探家媽媽都格外驚喜,問寒問暖,關心備至。但我回家從不說在農村的苦累和吃不飽問題,總說些好聽的話讓她高興,怕她為我擔憂而著急。當我準備離家回知青點時,媽媽十分傷感,時常淚流滿面,不停地拉著我的手,一再囑咐我照顧好自己。列車開走了,媽媽卻一動不動站在原地,眼里噙著淚水,戀戀不舍地注視著遠去的列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面對此情此景,我倍感心酸和難過,很擔心媽媽身體,怕她為我上火,每次我都寫信給家報平安。每逢傍晚,我時常獨自一人站在老倌堡的山坡上,迎著凜冽的寒風,眼望東北方向,想起燈火輝煌的沈陽,更加激起了我對家鄉、對父母、對親人的思念,我眼含淚水,在心中默默地祈禱,老天你何時能保佑我與父母再團聚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為了解決我下鄉遠和回家不便等問題,父母四處奔波,到處去求人,想方設法地幫助我轉點。經過努力,最后我終于轉到了沈陽市近郊農村的知青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初,我轉點到了沈陽市東陵區英達公社下水泉大隊。這里距棋盤山僅10多公里,走3里多路就是東陵公園火車站。全村以種植水稻、旱田和蔬菜為主。大隊知青點里有80多人,生活環境和條件都要好于老倌堡知青點。過去吃的玉米面大餅子,終于換成了白白的大米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我望著不遠處略顯陌生的村莊和明亮的知青瓦房,即刻激起了我對周邊環境的好奇,我望著藍天白云,看著靜謐的鄉村和淳樸的農民,頓時浮想聯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的艱苦歲月,涂抹了我的青春時代,晨曦中有我揮汗如雨的樣子,黃昏中有我拖沓著疲勞的腳步,燈光下記錄了我想家的思念,山路上駐留了我疲憊的身影,我望著這山、這水、這路,依然如故的山巒,我又一次打開了自己感情的大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一想起上山下鄉的蹉跎歲月和痛苦磨礪,就燃起了我終身難忘的記憶。盡管我始終沒有機會回去看看當年自認為窮山惡水的地方,現在已升華為山村富裕的魚米之鄉,但內心的喜悅是我久違的向往。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再回去看看,以歷盡風霜的成熟眼光,去看看那片曾經讓我們疼苦掙扎的熱土,那時我該會有更新的感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貧困的年代,我們知青生活有著更多的感受和體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感受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強烈,這就是我們知青人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到新的知青點,我要重打鼓另開張,開始自己新的知青生活。在與當地知青和農民相處中,初來乍到,我總有些陌生感,盡力少說為佳,自我約束,肯于吃苦,努力鍛煉,重活臟活干在前,用行動來贏得大家對我有個好的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勞動中,我起早貪黑,虛心好學,不會的農活主動請教,水稻插秧拔草,種地鏟地割地,樣樣農活要走在前,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有時割地捆綁的高粱桿數量,與當地農民相差無幾,基本精通了各種農活。尤其在農忙季節,雨天也不休息,堅持下地干活,不停地勞動著,奉獻自己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秋收之際,飄香的稻田,顆粒飽滿的玉米,一派豐收的場面,這是醉人的景色,令人心馳神往,猶如上演了一幅喜獲豐收的交響曲。我們知青看護場院,揚場磨米,扛上二百多斤重的糧袋上跳板,再倒進糧倉。在用馬車運送公糧時,天不亮就得出車,我們十分精心,不敢有半點的馬虎大意,很怕車上的貨物損壞或丟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進入隆冬時節,我們知青也要天天出工出力,用鎬頭奮力刨冰凍的糞池,時常蹦的滿臉都是糞便,我們也毫不在意,有時還要用手推車進城里去掏糞,根本就沒有貓冬的習俗。</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為加快冬季興修水利工程建設,全區在知青中抽調精兵勞力,參加東陵區祝家渾南灌渠修建工程。在火熱的戰天斗地勞動中,大家脫下棉衣,干得汗流浹背,刨土的,挑擔的,挖坑的,埋炸藥的,干得熱火朝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在施工爆破中,坑道一枚啞炮突然發生爆炸,巨大的土塊被蹦得騰空而起,散落一地,與我同來的知青汪運良頓時被巨大的土塊砸傷了頭部,當即流血不止,倒地昏迷過去。我冒著可能再次發生爆炸的危險,立即飛快地奔跑過去,背起受傷的汪運良,奮力奔往附近的醫療救助站。后經及時送往醫院救治,受傷的知青才保住了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縱觀知青這幾年的時間,我經歷了很多痛苦的磨礪,心靈也遭受過各種的打擊。但是,堅信和意志讓我始終昂首挺立,勇敢向前,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下水泉知青一年多時間里,我克服困難,經受鍛煉,經歷考驗。記得我到此剛好一年,正趕上沈陽舊站東陵化肥廠招工,帶隊干部積極推薦我招工回城,可征求大家意見時,一些同志提出:他干得好,但時間短,條件不夠,還有68年、70年老同志沒走呢?隨后,我看大家對我很有想法,會上我主動提出這次自己不走,招工名額讓給老同志。事后,帶隊干部生氣的對我說:“我看你干的不錯,才主動提出讓你走,可你當眾讓我下不來臺,純屬與我作對。我帶隊時間也到了,以后不會再管。”盡管這次風波讓我沒有招工回城,內心深處也受到了打擊,但我仍然不灰心、不泄氣、不懈的努力,用實際行動搞好與知青戰友的關系,繼續接受再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學會了“吃一塹、長一智”。回顧自己的人生,我要感謝農村那個廣闊天地,感謝當初不同意我作為招工對象回城的同學,是這些人讓我在深刻的反思中,確立了終身冷靜的人生態度,敲響了我該如何面對自己真正人生的抉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應當說,在那一段時期里,我遭受到的挫折,深深地撞擊著我的思想和意志,又時時地激勵著我的自信心,讓我不斷地成長,鋪就了我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此,我每天早起晚歸,任勞任怨,每次干農活我都奮力拼搏,汗流浹背,竭盡全力的表現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農業生產勞動中去,用實際行動贏得大家對我的認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經過一段艱苦奮斗的努力,大隊推薦我擔任民兵連長和宣傳報道員,還參加公社組織的學習宣傳小靳莊文藝演出活動及東陵區詩歌朗誦大賽,一家三代登講臺(作者為公社宣傳部湯造宇,后任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獲得了優秀表演獎,受到了大家的贊譽和認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那以后,我把在農村鍛煉改造,艱苦奮斗,爭創業績,作為自己前進的方向,把多干一些農活當作一種奉獻。農村也是社會認知的一部分。通過辛勤的勞動經受考驗,在逆境中得到了艱苦的磨練。事實證明,只有經風雨見世面,才能懂得為人處事的哲理,才能學會謙遜禮讓的風度,才能解決壓抑你自以為是的聰明和藐視一切的優越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4年末,公社又開始招工回城。在這次招工中,我成功被錄取了。記得在大東3505工廠俱樂部宣布招工去向時,被招工的知青達500多人,名單一個一個的宣布,隨后招工單位把招工對象先后領走。直到會場還剩十幾個人時,主持人大聲宣布我的名字,分配去向市公安局。隨即,市公安局干部科同志將我們幾個人接走。從此,我踏進了沈陽市公安局的大門,正式邁入了公安隊伍的行列,開始了我的公安民警生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首往事,歷歷在目。在上山下鄉幾年里,我們春播,夏鋤,秋收,冬天不收工;我們上山采石,修水庫、挖泥塘,興修水利;我們吃窩頭,喝菜湯,肚子餓,見不到米;我們住土屋,住帳篷,睡涼炕,屋里像冰窖;我們流汗水,流淚水,流鮮血,奉獻出了自己最美的青春,展示出知青人的精神風貌,艱苦奮斗,不懼困難,戰天斗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總結在逆境中奮斗不息的頑強經歷,我們可以放心地告訴自己的下一代:艱苦不等于痛苦,磨礪是冶煉成長的助燃劑,凝練著特殊時代下青春年華的艱苦跋涉,就是要把困難和歧視化作自己前進的動力,迎著困難,向著勝利,前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愿苦難的歲月不再回頭。我們要始終牢記,知青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奮斗,路在腳下;放棄,一定失去。這就是我們永遠傳承革命精神的財富,這就是我們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也是我們朝著勝利、披荊斬棘、奮斗不息的堅強勵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心情豪邁。我們祝福偉大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民更愉悅,國力更強盛,迎接我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秭归县|
都匀市|
来安县|
营山县|
咸丰县|
德兴市|
修武县|
昌宁县|
鄂托克旗|
贡觉县|
玉林市|
阜新|
来凤县|
靖西县|
永嘉县|
三都|
肇东市|
许昌县|
东平县|
深圳市|
大英县|
巩留县|
夹江县|
确山县|
乐昌市|
万载县|
南漳县|
宁波市|
四会市|
阳西县|
南漳县|
建平县|
通辽市|
宣武区|
藁城市|
裕民县|
冷水江市|
浮梁县|
启东市|
万全县|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