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世紀的印度北部和中部嚴重干旱少雨,人們為飲水必須長途跋涉,為解決常年干旱難忍的日子,先人建造了這種階梯水井。</p> <p class="ql-block"> 現已探明,全印度的階梯井約有2000余座,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地區。</p><p class="ql-block"> 這次我們只參觀古吉拉特邦帕坦城的王后階梯井。這座靜靜地躺在地下的千年古水井,早已被廢棄,但精湛的技術、復雜的工藝、精致的細節,足以讓每位游客震撼。據稱,王后階梯水井為紀念11世紀國君而建造,從地表到地下的反向神廟,體現出水的圣潔。</p> 層層臺階,每層都建有不同的物件相配。 接近水面的雕塑及佛龕清晰可見。 水井的臺階共七層,每層均有大量精美的浮雕修飾。大型塑像超過500個超過,小型超過1000個,塑像內容包括宗教、神話和世俗的故事,能與文學作品相呼應。2014年6月22日已登入世界文化遺產。 水井上部的建筑也十分考究。 “階梯井”文化在印度有很長的歷史,印度第一口鑿巖階梯井可以追溯到公元 200-400 年,其獨特的階梯式結構、別致而富有藝術感的造型、又能深入地下30米的水井堪稱世界奇跡,是古印度人智慧的結晶,顯示出古印度文明的最高水準。 <p class="ql-block">階梯井是一種地下儲水建筑,井水主要用于飲用、洗滌、沐浴和農作物灌溉等。另外,階梯井還是聚會場所和避暑勝地,炎熱的夏季,周圍百姓可在里面納涼,晚上也可在里面過夜。階梯井還成為大篷車、朝圣者和其他旅行者的涼爽避難所。</p> 上下圖:水井上部展覽的石雕,是古印度人的杰作。 雖然年代久遠,但精雕細琢的痕跡保留完好。 建造水井全部用當地的石料建造,通常有一個直達地下水位的圓柱井,圍繞圓柱井向外擴展,形成較大的活動空間。為到達幾十米深處取水,古印度人就在三面高墻上雕鑿臺階,周圍還裝飾有拱門、壁龕和走廊。形成了一個以水源為中心的“地下宮殿”。 盡管階梯井文化起源于印度教,但印度的多數階梯井都建于15世紀以后,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者掌握了階梯井的價值,很多階梯井的建造風格融合了印度和穆斯林的特色。<br>英國人占領印度后,他們認為階梯井水不衛生,并著手創造新的水源。通過鉆井、水泵和管道獲得更清潔的水源。從此階梯井倍受冷落,絕大多數階梯井逐漸被廢棄,變成了“垃圾井”,成為鼠、蛇的聚集地,階梯井文化也隨之消失。 井底的水早已生出苔蘚。 當我站在王后階梯井頂上,凝望著104級深入地下的臺階時,可以看到城市的高樓大廈矗立在它的背景之中,它們的白色外立面與逐漸消失在黑暗中的褐色磚石形成了鮮明對比。<br> 古時的當地人要想一年四季喝到深藏在幾十米的干凈的地下水,確實不易。首先要找準水源,開造大量深入地下的水井,然后建造梯田樣的臺階,一級一級的臺階步入地下30米的深處。依稀想象出,當時人們圍繞著水源生活的熱鬧場景——汲水、洗衣、納涼、祭拜、小聚、歇腳……這是一幅很動人的生活畫面。 這里有警衛守護。 我們圍著水井逛了幾圈。 美國記者:維多利亞. 勞特曼曾用數年時間在在印度尋找階梯井數百處,寫下了《印度的消失的史蒂威斯》一書,描述了他第一次邁入階梯水井時感受:"對比太強烈了,我的所有感官都被激活,強光變成黑暗,酷熱變成涼氣,喧囂變成寧靜——越是深入其中,就越能體會到周圍一切發生的變化。"書中,把階梯井稱為“沉入地下的摩天大樓”。 <p class="ql-block">參觀者絡繹不絕,這所地下“摩天大樓”體現出古印度能工巧匠高超的手藝,譜寫古印度人智慧結晶的輝煌篇章。(20220324)</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棱县|
会理县|
多伦县|
临泉县|
普格县|
巴楚县|
楚雄市|
安平县|
揭东县|
浦江县|
高雄县|
无棣县|
渭南市|
汶上县|
巧家县|
垣曲县|
潢川县|
澜沧|
高安市|
关岭|
宁海县|
儋州市|
宁蒗|
墨玉县|
南汇区|
平果县|
崇信县|
海城市|
鱼台县|
平利县|
诏安县|
大悟县|
盐源县|
镇平县|
凤城市|
綦江县|
台中县|
抚顺市|
海原县|
深水埗区|
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