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開篇詩</p><p class="ql-block"> 為<特殊年代鑄造的特殊品牌-工農兵學員>而作</p><p class="ql-block"> 作者:虎川</p><p class="ql-block"> 大普品牌時勢造,</p><p class="ql-block"> 七屆百萬逞英豪,</p><p class="ql-block"> 千錘百煉創輝煌,</p><p class="ql-block"> 風流人物看今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言:兩部小說與“工農兵學員”特殊品牌的來龍去脈</p> <p class="ql-block"> 2015.3.13日,作者王金昌《工農兵大學生》一書出版發行,全書以忠實于歷史真相的態度、以盡量保持生活原型的創作姿態,講述了畢業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最具中國時代特色的一代工農兵大學生。作者王金昌也曾是工農兵大學生,他說∶"我不想批判誰,也不想歌頌誰,作為過來人,我只想真實地刻畫那個時代的一群人,講述他們在跌宕起伏的命運面前,堅持努力與抗爭。"</p> <p class="ql-block"> 長篇小說《工農兵大學生》首版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時,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長,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王蒙推薦評價說"它告訴了我們往事,也告訴了我們一種更加平實可信的人生體味"。</p><p class="ql-block"> 從1 966年大學停止招生到1 97 7年恢復高考的1 0年間,全國高等院校共招收了近百萬以"推薦"方式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統稱為"工農兵大學生"。作為時代的產物,工農兵大學生是一個曾經被羨慕、熱寵,轉瞬又遭到爭議、貶鄙,至今仍被忽略的特殊群體。小說《工農兵大學生》講述的正是他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王蒙在推薦本書時說∶"回顧一段歷史,回顧一個曾被隆重命名、又被轉眼間忽略了的人群,高調的宣揚當中可能暴露出尷尬和無奈,煽情的詛咒當中,也可能挫折了探求與改善的苦心,還有年輕人的奮斗與熱情。其實,多是普通的人,又是各式各樣的人,被歷史涌動,也被歷史沖刷,偏偏歷史也有曲折與妄動,歷史也有粗枝大葉,造就了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 雖然是一部虛構的文學作品,但該書風格卻偏向樸素紀實。</p><p class="ql-block"> 評論家賀紹俊對該書以文學形式還原歷史給予高度評價:“王金昌的歷史敘述建立在他的歷史記憶基礎之上,不對故事情節做太大的虛構,因此,如果我們把它當成一部歷史檔案來看的話,這就是一部沒有被人為破壞的、保留著歷史真相的珍貴檔案。”</p> <p class="ql-block"> 《我.末代工農兵學員》是敬一丹及其同學作為國家最末一代工農兵學員的青春記憶,由20個同學的小故事集結而成,卻以小見大。從粉碎四人幫到知青歲月,從兵團戰士到高原田野。他們處于歷史變革、時代變遷的交匯處,卻在這巨大的歷史洪流之中不忘初心,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真實而生動。另外,本書有許多生動的插圖和照片并掃二維碼視聽音視頻,繪聲繪色,讓人自然而然融入到那個特殊年代。</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就取消了全國高考,大學停止了招生。到1968年,上海機床廠的培訓經驗引起了毛澤東主席的關注。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刊載了《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毛澤東主席親自寫了編者按。他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里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后,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后來這段話被稱為毛澤東"七二一指示"。</p><p class="ql-block"> "七二一指示"發表,構建了毛澤東培養大學生的“兩個相結合方針”:一是大學生要到工廠、農村、部隊去參加勞動和軍訓,接受工農兵再教育;二是要從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中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后再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就是毛澤東的教育革命思想。這種思想至今仍是我們避免培養“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大學生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正是這“兩個相結合方針”才造就了習近平、粟戰書、王滬寧、趙樂際、張德江、王歧山他們這一代出身于工農兵學員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領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昂首闊步奮進在強黨強軍強國富民的中華復興大道上!</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文化大革命漸趨平靜,5月27日,北大、清華向中央提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具體意見(修改稿)》。一月后,中共中央批轉了這個報告,基本思路是恢復大專院校招生辦學,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從工農兵中選拔、推薦優秀學生。招生辦法實行群眾推薦、組織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這種推薦制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嘗試。那些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年齡在20歲左右,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干部,表現特別突出的人即可被推薦上大學。此后就有七屆近百萬推薦走進大學殿堂的工農兵學員!隨著推薦制度執行時間的推移,也給一些鉆政策空子“走后門”上大學的人提供了機會,但這畢竟是少數,并不是當時社會倡導的主流。</p> <p class="ql-block"> 1970~1976共招收7屆未經高考,實行“群眾推薦、組織批準、學校復審”入學的工農兵大學生94萬人,(包括同期推薦讀中專、師范的不少于百萬人),國家認可大學普通班學歷,簡稱大普。他們一度作為新鮮事物被熱寵、受人羨慕!轉眼又遭到爭議、被貶鄙!他們從最基層起步經千錘百煉歷練成就了一大批時代精英!據不完全統計,他們中有:現任和曾任正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干部57人,第18屆中央政治局中有8人,第19屆中央政治局有9人,中國科學院院士4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9人,社會名流20余人!至于副省、部級及其以下干部;高校校、院長、黨委書記;未入選兩院院士的專家學者等比比皆是!不勝枚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殊年代鑄造了特殊品牌---工農兵學員。他她們是值得我們贊頌的!作者特自撰工農兵學員贊歌歌詞,第一篇章介紹工農兵學員被選拔推薦走進大學殿堂!第二篇章介紹他們在大學蕩舟知識海洋,強健騰飛翅膀,實踐出真知,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第三篇章介紹他們如何從最基層起步翱翔,千錘百練創輝煌,時勢造英雄,把凱歌奏在復興路上!第四篇章介紹他們除正副國級領導和兩院院士外大多數已退休含飴弄孫、安享晚年!當然也不乏老驥伏櫪,奉獻余熱者!</span></p><p class="ql-block"> 這首歌經朋友李代勛幫忙譜曲,請交響樂團和合唱團為本曲合唱伴奏,本篇以《工農兵學員贊歌》配樂奉獻讀者!在此向李代勛先生及交響樂團演職員、合唱隊員致以衷心感謝!</p> <p class="ql-block"><工農兵學員贊歌>歌詞</p> <p class="ql-block"> <工農兵學員贊歌>歌譜</p> <p class="ql-block"> <工農兵學員贊歌>男女齊唱音頻!點擊可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篇章 上大學</p><p class="ql-block"> 踏著青春的腳步, </p><p class="ql-block"> 胸懷對知識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來自車間、地頭、軍營,</p><p class="ql-block"> 工農兵學員走進了大學殿堂。</p> <p class="ql-block"> 1975年10月,習近平(前排中)離開梁家河去北京上大學,當地10多位農民送他到縣城并同他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章 讀大學</p><p class="ql-block"> 蕩舟知識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強健騰飛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實踐出真知,</p><p class="ql-block">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 雖然入學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既有1966、1967、1968年畢業的初、高中生和中專生、師范生,即“老三屆”學生,也有1966年前畢業的高中生、中專生。也確有基層把關不嚴推薦了極少數特別優秀的小學生!但他們都刻苦鉆研、聚精會神認真聽課!</p> <p class="ql-block"> 他們認真聽講,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p> <p class="ql-block"> 他們開門辦學,課堂搬到田間,老教授們結合生產實踐環節授課!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學得牢、記得住,用得上。也解決了農民生產實際問題!返校前農民送錦旗:“開門辦學好!”、“開門辦學結碩果,貧下中農齊歡迎!”</p> <p class="ql-block"> 他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 第三篇章 下到基層</p><p class="ql-block"> “社來社去”</p><p class="ql-block"> 基層起步翱翔, </p><p class="ql-block"> 千錘百煉創輝煌, </p><p class="ql-block"> 時勢造英雄</p><p class="ql-block"> 把凱歌奏在復興路上。 </p> <p class="ql-block"> 從1966年大學停招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10年間,全國高校共招收了94萬工農兵大學生(包含同期被推薦上中專、師范的學生遠超百萬人)。他們畢業后原則上“社來社去”、“廠來廠去”、“部隊來部隊去”,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留在黨政機關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寥寥無幾!對此間進入高校的工農兵學員,國家承認為大學普通班學歷,簡稱“大普”,按專科工資待遇起薪,他們從最基層干起!</p><p class="ql-block"> "工農兵學員"的身份,成了困擾了這代人的心結,留下了難以承受之心病。他們入學時受到全社會熱寵,轉瞬到1977年恢復高考卻頻遭冷遇、貶鄙。他們是在1966年前和1977年后經過高考入學的大學生之夾縫中艱難生存的另類!“工農兵學員”這頂帽子,在人們心里留下陰影。當年選拔干部,很多地方都有限制使用的規定。各高校在恢復高考后入學的77、78級學生畢業后的1983年起,原則上工農兵學員被清理調整到教學崗位以外的教學輔助崗位工作,夫妻分居的準許調出不能調入!但他們憑借有在基層艱苦磨練經歷,顧全大局,服從分配,謙虛謹慎、吃苦耐勞、為人低調、腳踏實地從最基層干起,在夾縫中求生存,生存中求發展,不少人“白加黑、五加二”刻苦學習、努力工作,他們的業績得到了社會認可。他們中不少品學兼優者也刻苦學習考上研究生甚至出國留學,而后成長為高校和科研院所骨干!他們腳踏實地埋頭苦干踐行了時代賦予他們的“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的歷史使命,他們中成長為大學校長、副校長,大學黨委書記、副書記者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曾任教育部副部長就有劉利民、杜玉波、李衛紅,科技部長萬鋼,中國科學院士、衛生部長陳竺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工農兵學員中不乏時代精英!他們中有:正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57人,第18屆中央政治局有8人,第19屆中央政治局有9人,中國科學院院士4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9人,社會名流20余人。至于副省、部級及其以下各級領導干部;高校及科研院所未被選入“兩院院士”的專家學者;各行各業的社會精英仍然可以說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他們是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人才!他們個人奮斗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和推進社會歷史進步起到了極其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1989年7月19日,習近平到福建省寧德地區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之一——下黨鄉徒步爬涉水調研。</p> <p class="ql-block"> 1990年春,即將卸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到閩東各縣和干部群眾道別時與隨行記者陳強在福建寧德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9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在福安市康厝鄉東山畬村調研和村民親切交談!</p> <p class="ql-block"> 2004.9.趙樂際在青海省海西州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p> <p class="ql-block"> 2009.4.18栗戰書參加萬名官兵支援黑龍江水利建設清淤勞動!</p> <p class="ql-block"> 張洪程院士:奔走田間地頭,潛心小麥科學研究!</p> <p class="ql-block"> 2017.9.4王岐山到中國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調研時與工人親切交談!</p> <p class="ql-block"> 陳孝平院士指導博士研究生并親自精心為病人做手術!</p> <p class="ql-block"> 張洪程院士:汗撒田間惠鄉親,春華秋實問收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篇章 多彩夕陽</p><p class="ql-block"> 今含飴弄孫家國情長,</p><p class="ql-block"> 安享晚年國富民強,</p><p class="ql-block"> 歲月滄桑牢記夢想,</p><p class="ql-block"> 朝霞滿天多彩的夕陽。</p><p class="ql-block">注:如今他她們大多數已是65~75歲的老頭老嫗,除正副國級領導和兩院院士外幾乎都退休安享晚年!當然也不乏老驥伏櫪、發揮余熱者!</p> <p class="ql-block"> 中國古樹名醫張本光,今年68歲,原貴州農學院74級工農兵學員。他退休后醫治復壯百余棵名貴古樹,如遵義會址老槐樹、習水中國杉王、道真縣世界珍稀孑遺古樹銀杉等等。中國杉王綜合復壯技術經文獻檢索和中國知網查重國內無先例!國內多家媒體如中央一臺、四臺、七臺、新華社、貴州臺、遵義臺和中國綠色時報、遵義日報等多家媒體無數次報道!至今仍在砥礪前行,發揮余熱!報效黨、國和人民!</p> <p class="ql-block"> 《中國綠色時報》整版報導!</p> <p class="ql-block"> 中央電視一臺、四臺、七臺均釆訪過,這是中央電視七臺采訪截屏!</p> <p class="ql-block"> 遵義日報整版報到!</p> <p class="ql-block"> 譚成德,73歲,72級原北京工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工農兵學員,電子工業部083基地高工,1992年就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同年國慶節貴州日報以“共和國同齡人”配圖報道了他的業績。后留職停薪與他人共創北京金安信微波技術公司和桂林天線技術公司,退休后至今仍在公司發揮余熱從事技術開發,2020年獲兩項國家專利。</p>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他們團隊在廣東某公司,疫情期間成功研制出國際領先水平的超高性能高XPD微波通信天線。</p> <p class="ql-block"> 作者69歲,退休后應茅臺集團之聘參與成功創建茅臺學院(普通本科學院)六年,現受聘遵義市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副會長、環保專家,近期獲該協會先進個人獎!</p> <p class="ql-block"> 再次退休離開茅臺學院前給學生做《只有創造條件等機遇,否則機遇來了沒條件》的勵志報告后,學生們在沒有任何組織安排情況下在報告會場拉出了橫幅《不辜負主任對我們的關懷,以實際行動回報主任的關懷》,作為老師激動得熱淚盈眶!</p> <p class="ql-block"> 學生們請著名書法家題詞書法并自費裝裱送老師此匾《桃李芬芳》作榮休留念,更使老師激動萬分,感慨幾年的艱苦創建沒有白費!</p> <p class="ql-block"> 這位楊樹槐先生,70歲,原貴州農學院七二級工農兵學員,原遵義市科技局副局長,遵義市總工會黨組書記!退休后受聘多彩貴州農莊顧問,領辦生態養雞產業!</p> <p class="ql-block"> 點擊三角看視屏!</p> <p class="ql-block">含飴弄孫,頤養天年!</p> <p class="ql-block"> 觀光旅游,心情舒暢!</p> <p class="ql-block"> 重走長征路,傳承革命魂!</p> <p class="ql-block">原生態旅游,養眼養心養肺!</p> <p class="ql-block"> 歌舞演奏,大展風彩!</p> <p class="ql-block"> 點擊三角可觀看視屏!</p> <p class="ql-block"> 唱歌跳舞,心花怒放!</p> <p class="ql-block"> 同學聚會,情深意長!</p> <p class="ql-block"> 不忘母校恩,回校師生聚!</p> <p class="ql-block"> 博覽校史,傳承經典!</p> <p class="ql-block"> 高雅書法,翰墨陶情!</p> <p class="ql-block"> 垂釣神趣,陶冶靜心!</p> <p class="ql-block"> 附件1:這是當年中國郵政發行的一套五枚工農兵學員上大學主題郵票!</p> <p class="ql-block"> 附件2:這是當年校園流行的《工農兵學員之歌》歌譜!</p> <p class="ql-block"> 這是當年中央廣播文工團合唱隊演唱《工農兵學員之歌》的視屏!點擊三角可觀看視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穆彪、筆名:虎川,69歲,原貴州農學院現貴州大學首屆(72級75屆)工農兵學員。北林大生態學博士,貴大教學名師,氣象學教授,環境科學碩導,曾任貴大生物與環境、林學等學院黨委書記。退休后受茅臺集團之聘參與創建茅臺學院干了6年,曾任該院資源環境系教授、系主任兼書記。2019年再次退休常住貴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子县|
磐安县|
鸡西市|
通许县|
龙口市|
杭锦后旗|
苏尼特右旗|
油尖旺区|
新营市|
磐石市|
察雅县|
虹口区|
南康市|
鄂州市|
安化县|
习水县|
墨竹工卡县|
若尔盖县|
裕民县|
西藏|
岫岩|
观塘区|
孟连|
红河县|
米林县|
石渠县|
从江县|
汉源县|
保山市|
莆田市|
鸡东县|
黔西县|
青田县|
新巴尔虎左旗|
福安市|
崇明县|
甘谷县|
龙游县|
南木林县|
磐安县|
伽师县|